Ⅰ 秦岭淮河一线有什么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要意义有:我国南方北方分界线、一月零摄氏度等温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年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水田旱田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Ⅱ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秦岭和淮河分界线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
原因: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2、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3、
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为主,南方红土为主等特点得出。
5、
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
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Ⅲ 秦岭 -淮河一线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橘逾淮为枳”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年积温4500℃等积温线经过的区域。
由此,就确定秦岭在我国众多山脉中的特殊地位,秦岭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秦岭以南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以南河流无结冰期,秦岭以北河流有结冰期;秦岭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以北以旱地为主;秦岭以南是亚热带,秦岭以北是暖温带。
(2017·新课标)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
Ⅳ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8条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北方地区分界线。
中国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的分界线。
……
几个了?
Ⅳ 秦岭淮河一线有什么重要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Ⅵ 秦岭淮河一线具有那些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
(6)秦岭淮河线有什么重要的地理意义扩展阅读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是着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在由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的185页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
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就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 。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Ⅶ 秦岭淮河分界线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气候、植被、河流水文、地形、土壤、矿产、农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一、气候方面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7.南北方地区分界线。
8.中国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线。
二、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秦岭—淮河还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
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五、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花生、桐油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油菜、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Ⅷ 秦岭淮河的意义是什么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分界线: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气候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5、干湿地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7、农业: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分界线。
秦岭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
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