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大题怎么破
做好地理大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读试题
审读试题是答题的前提,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审题的整体性
首先要把整个试题的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可以采用"整体审题法",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例如本题设置的线索就很流畅,以东北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为背景材料,在问题的设置和编排的顺序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的特点--新的产业(即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的优点。如果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把握这条线索,就可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为答题的正确性奠定基础。
2审题的准确性
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例如审读本题时,首先阅读文字材料,抓关键词"老工业基地",阅读图表材料时先读图名,阅读表格数据时看数值的变化,阅读模式图时看箭头的指向并寻找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设置的问题要抓关键词,审清楚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如第(1)小题简述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关键词是"机械工业"、"有利",就不能回答农业的区位条件或发展机械工业的不利区位条件;第(2)小题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关键词是"变化特点",就不能当做变化的原因来分析;第(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A、B表示的工业就必须从产业上思考;第(4)小题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关键词是"最主要",明确应该只有一个选项而不能多选;第(5)小题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关键词是"优点",就不能回答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此外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增加就业机会",就隐藏在模式图中,因为第三产业(食品加工业和工业旅游)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就要养成认真审读试题的习惯,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千万不能匆忙地把问题看一下,也不管材料给什么就盲目做答,避免答错、答偏、答非所问。
二、精心组织答案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做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可以"链接"课本中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第(5)小题"链接"的是课本关于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优点,应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如果"链接"了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就产生了方向性错误。
要做到答案的方向性准确,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记忆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这样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
2答案的全面性
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首先要思考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然后再从中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应是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业基础等方面。再如第(2)小题关于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就要根据表格数据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描述,这样作答就能保证答案的全面性,不失分。
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本题的第(1)小题分值是6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可能是1点1分或1点2分),第(5)小题分值是5分,至少也要答三点以上。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或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老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
3答案的顺序性
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知道的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答案太多,阅卷老师会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重要的得分点遗漏。在2007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已经多处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重要的得分点附的分值高。本题的第(5)小题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得分点是防止经济衰退,所以要放在最前面。这提示在答案全面性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注意答案的顺序,按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就放在最前面。
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时,每个案例都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抓问题的主要方面,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
三、规范语言表述
在《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对语言表述要求是准确简洁。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地理术语的使用、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表述的层次、杜绝错别字就很重要。
1,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
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切忌用大白话,关键词要准确无误,不说废话,不离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如本题第(1)小题答案"工业基础好"就不能写成"基础设施完善"或"历史悠久";第(2)小题答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就不能写成"减少第一产业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第(5)小题答案中"经济效益"就不能写成"效益"、"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就不能写成"扩大生产部门(或类型)"。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的形式,要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试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关键词,"踩点"给分。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出现关键词,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最好套用课本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答题很有"地理味",也容易得分。
2,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定性加具体分析可以给答案制定"双保险",提高得分率。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答案"原料丰富"可以写成"原料丰富;有煤、铁等资源",前面是定性描述,后面是具体分析,如果得分点在"原料丰富",阅卷老师看到这几个字就可以给分了,如果得分点必须要有"煤、铁资源",阅卷老师就会往下看到"煤、铁"两字给分。要注意千万不能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不具体化,如第(1)小题答案就不能写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这种情况是不得分的。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和练习。
3,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字迹潦草会让阅卷老师不容易找到得分点,所以在答题时不一定要字迹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在阅卷时。地名错别字和关键词错是不给分的。如本题第(1)题"煤"写成"石某"、"铁"写成"石失",第(3)小题"钢铁"写成"刚铁",都是拿不到分的。
B. 必修三地理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地理的。
C. 地理大题怎么做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意大利;
(2)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
(3)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丰富,支流多,河流水量大;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之间,赤道从大陆中部穿过;
(4)艾菲尔铁塔;凯旋门;金矿;科技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口压力很大;
(5)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多晴朗天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光合作用,积累糖分;
D. 怎么做好地理大题
首先,你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遗漏细节
其次,你要联想课本里有什么相关的知识
再有,就是做题的时候要“钻”进去,但也要“跳”出来,有时候考的只是生活常识或者是其它科目中最简单的一些定理,它要考你地理或是常识的东西……
以上三点绝对有效
E. 关于地理必修三学习方法!!
必修三要学会自己动手整理知识点,印象深刻;寻找经典的大题,答案的各点尽量记准确,然后可以向套公式一样去套用;选择题要多见新颖、怪异的图形题。
F. 地理必修三都重点考哪些尤其是大题,明天考试,拜托了
第一章可能是两个区域的比较,多数会考中国的。。。。
第二章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如果试卷简单可能就考荒漠化和雨林破坏(但给的区域就不一定是书上的了),如果试题比较难的话,可能范围更广,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都可能出现。。。。
第三章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也一样简单的就是山西煤炭,稍复杂一些的可能是结合一些传统工业区的知识点,再难一些的就是其他资源的开发条件---出现问题----解决措施等。。。
但不管怎样,分析思路都差不多。。。拿到题目不要慌张,认真审题,注意格式。。。
祝你考个满意的结果。。。。
G.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区域地理,我觉得很难学,大家说说学习的方法
区域地理不难,主要是你要喜欢看地图,总结该地域特征,包括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经纬度、风向、人文·····这样准会学得好
H. 地理必修三 问答题常考哪里怎样考
必修三,在教材安排上较必修一、必修二递进得多,可以说层次高了很多。
我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落实好“是什么”“怎么样”进而探讨“为什么”,而我们学习一个区域最终的目标是为该地区更好地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域加以整治,发挥优势,改造治理劣势,为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整治的措施,即“怎么办”。必修三正是帮助我们培养对一个区域合理整治的必修内容。是对必修一必修二内容的提升,也是
。
所以说,必修三的内容,大家不可小视,其正是学习地理最高境界。因此,学地理必修三,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治理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治理方略,哪一天换了一个区域,你照样要会运用这种思想和方略。
高考原原本本地考查必修三,是不太可能的事,高考往往给出一个陌生的区域,让你概括地理特征,明确区域优势和劣势,然后让你提发展策略。这样,你从必修三中学得的知识往往能用得上,这也正是高考的期望。
I. 地理必修三怎样学怎样考的
必修三是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概括,主要是以一些地方例子来展示理论知识。多看地图,记忆一些考试的共性答题步骤,例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然后综合题目做出个性的回答。有由共性到个性,有普遍到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