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考试互联网那一题怎么写

地理考试互联网那一题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5-26 23:32:03

‘壹’ 初二上地理期末考模拟卷

1、 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亚洲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8年13.28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西北、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傣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在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着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农业类型 :种植业(水田农业) 种植业(旱地农业) 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上青藏高原海拔高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 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夏季风的影响。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斜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原因是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原因是气候复杂多样 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原因是气候复杂多样 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原因是气候复杂多样 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原因是气候复杂多样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原因是气温、降水;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 )、( 台风)、(水旱灾害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 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 (2)三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产生的主要灾害;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气候趋于干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理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东部 种植业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小麦 花生 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 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 )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杂居,小聚居)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其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壮族。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
19、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20、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2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3、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6、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7、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
28、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29、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0、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1、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 山脉,注入东 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 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着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3 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问题):⑴水资源短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⑵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办法有“兴建水库”)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即东南多,西北少(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
2、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关。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③节约用水④保护水资源⑤处理并防止水污染⑥植树造林等。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三横五纵”看书本第91面)
5、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③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
5、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现状 发展成就 举世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 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
2、建立商品粮基地
3、科技兴农
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不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⑵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贰’ 1、 计算机网络是把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以实

1:通信和资源共享
2:总线,环形,树形
3: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4:e、gov、net、com
5 关键字
6网络的网络
7adsl
8 ie
9Hover 163.com
10超文本传输协议 www.pep.com.cn
11dns 域名解析服务器

‘叁’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

主要是看清楚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哪边是南纬或者北纬,哪边是东经或者西经
图要看明白了,再去写答案

‘肆’ 互联网对地理空间的影响。广州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试题

互联网对地理空间的影响:①可以减少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的考虑;
②加大了各区域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的作用和影响;
③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出现的状况得到改变;
④在地理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得到重新的再分配和传输;
⑤改变了以往对于地理空间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经济价值所遵循的规则。

我能想到的就这几点,不知道适不适合。

‘伍’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道题,试述空间网络分析,请问该怎么答

在GIS中,网络分析是指依据网络拓扑关系,通过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及属性数据,以数学理论模型为基础,对网络的性能特征进行多方面研究的一种分析计算。是研究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资源的最佳分配,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输费用最低等,其基本思想则在于人类活动总是趋于按一定目标选择达到最佳效果的空间位置。

‘陆’ 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地理必修一练习题

1楼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 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 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 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4

2010-10-28 20:36回复

咪点1996
2楼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着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达木 )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2)0
(3)暖温带
(4)琼 台 粤 桂 云或滇
(5)一 三
(6)②亚热带 ③暖温带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为4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农业类型 种植业(水田农业) 种植业(旱地农业) 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 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 )和( 夏季风
)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气候复杂多样 )
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
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气候复杂多样 )
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推移是自南向北推进。
(4)因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我国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 )、( 台风)、(水旱灾害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 从图中读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 )气候显着。

2010-10-28 20:36回复

咪点1996
3楼

(2)三明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 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8、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9、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东部
种植业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小麦 花生 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10、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 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 )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柒’ 地理考试小技巧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审题(1)明确题干的要求,按要求选项. 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眼,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不正确”、“错误的”等。(2)分析解题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尤其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3)认真分析选项 如题干中要求“根据图上信息”则对那些表述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而且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2、采用一定的方法⑴排除法: 一些正确选项不能一眼看出,但一些选项明显不正确.可通过排除法。此即所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⑵猜测法: 不知道确切的选项,也不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一般来说,排除的选项多,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⑶比较法: 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分析他们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⑷图解法: 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⑸相互检验法: 地理的选择题多为串题,后面的题目的答案往往要与前面相符,如果出现不符,则要对前面题目重新思考,也就是说后面的答案对前面可能有启示.选择题一遍过,一般说,第一感觉正确率高.第一遍慢点做。3、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二、综合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考生综合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基础不扎实、读图能力差而导致的空间定位不准;而另一类原因是因审题不认真而出现的答非所问或答案过于简单、表达不到位、没有答到关键点而丢分。那么在地理高考中,怎样答题才能避免失分、得高分呢?答题有哪些重要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呢?1、认真审题审图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辨析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识别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出其背后隐含的间接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的间接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路畅通、敏捷。2、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而且在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探究类(解答的关键在于把握题目情境与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体现出现代地理价值观,即正确的环境意识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3、答题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且一定要用地理专业术语题目审好了,回答问题的方面想全了,接下来就是要落实答题的知识要点。组织知识要点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同时还要做到术语专业。回答地理问题时有一大忌,就是不用专业术语,讲白话,这就违背了科学严谨的本质。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⑴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⑵多与少的技巧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并且要全面。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条理分明,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高考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⑶主要与次要的技巧尽量抓住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把抓,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另外,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⑷段落与分点的技巧文综的每道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踩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一个问题答一段,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5)是套用课本的技巧 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6)复查检验技巧有无错别字;表述正确,自己无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或要点丢失;表述符合逻辑,前后无相互抵触,无自相矛盾。

‘捌’ 求,初中会考地理复习题,人教版的~~~

期末地理复习题刚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 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 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 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着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达木 )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2)0
(3)暖温带
(4)琼 台 粤 桂 云或滇
(5)一 三
(6)②亚热带 ③暖温带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为4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农业类型 种植业(水田农业) 种植业(旱地农业) 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 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 )和( 夏季风 )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气候复杂多样 )
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
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气候复杂多样 )
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推移是自南向北推进。
(4)因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我国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 )、( 台风)、(水旱灾害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 从图中读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 )气候显着。
(2)三明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 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8、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9、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东部
种植业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小麦 花生 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10、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 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 )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阅读全文

与地理考试互联网那一题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