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市地理是正规期刊吗
这是一本杂志吧,中国唯一一本真正深入城市内部的时尚地理旅游类杂志,如果要学术的话,有本地理科学研究
② 城市的地理要素是什么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地理内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城市的地理要素就是作用城市的地理内容。因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人为改造得比较多,所以其地理内容以人文地理内容主为,多包含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③ 现代城市地理区位因素
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历史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1、河流(保护屏障,提供水源,交通)
2、地形(平坦开阔)
3、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1、宗教
2、军事 1&2的影响越来越弱
3、交通
4、经济 3&4影响从古至今都很强
5、科技
6、旅游 5&6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新兴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交通通达度什么的)
历史因素……
④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选址的地理因素影响主要有哪些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选址的地理因素影响主要有:
1、地势:一定要平坦 2、有水源 3、地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地区 4、人口 5、天气状况良好。
⑤ 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1)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
(2)对岩石圈的影响,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略)
4、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浊;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影响人类健康
光污染
城市建筑玻璃墙幕,城市灯光
建筑玻璃墙幕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眩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
影响人体健康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病”
(1)“城市病”的典型“病症”: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城市,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增加;由于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特别是汽车等自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在一地方形成“贫民区”,甚至出现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
(2)医治“城市病”的药方:要医治“城市病”,首先,必须在区域概念下,重新进行城市规划。比如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北京市本身,还要考虑周边以及大的城市群,只有在“大北京城市群”的背景下看北京的城市发展,才能克服“城市病”。
其次,改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建设局限于一个小区内的封闭式做法,要形成辐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产、流通之间更加有序。
第三,要打破现有政策和体制上的约束,并进行实质性修正,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克服目前城市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框架下,才能设计城市交通、居住区、生产区、旅游区以及商业区的分割,进一步把区域产业链协调到一个良好的程度。
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立体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
【跨越障碍】“城市病”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易患的病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是指城市里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产生了如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态”问题,也叫城市化问题。
【跨越障碍】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城市发展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于庞大产生了许多“城市化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
⑥ 城市地理学分析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要注意哪些问题
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1]
中文名
城市地理学
外文名
urban geography
兴起
20世纪
研究对象
城市
研究方法
数量方法 行为科学方法等
快速
导航
发展简史兴起研究对象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意义分支学科相关关系
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
从人类居处的意义上说,城市是—种聚落。因此,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 部分。由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而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十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⑦ 期刊 《城市建设》的影响因子是多少
刊名: 城乡建设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主办: 建筑杂志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8455
CN: 11-1618/D
邮发代号: 2-217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城乡建设
曾用刊名:城市建设
创刊时间:1956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复合影响因子:0.216
综合影响因子:0.076
⑧ 影响城市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⑵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⑵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如:大庆、攀枝花
2、交通 如:石家庄
3、政治、军事、宗教 宗教城如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
4、科技和旅游。
⑨ 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影响因子2以及以上算高。国内的期刊能到2.0及以上就算很高的了。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⑩ 地理学中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什么
生态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地生态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过程.生态就其本意来说是生物与其所处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环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与物理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在这个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供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后者特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地生态的概念是生物学生态与地学观念的结合.地生态系统或地生态强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作用远甚于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间的作用.首先地生态学总是从某一种特定的地域环境(如湿地、山地)角度来讨论生态系统的特性;其次,地生态学虽然重视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种群的动态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并不被特别地强再次,也许是最主要的,地生态系统分析中已经不注重甚至不注意营养结构,而把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并且注意分析由于这种循环形成的空间(景观)结构(由此代替了对营养结构的重视)..立地是地域分异或地域生态分异的最小单位,一个立地内的土地环境的微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征已不可再划份,但这并不是说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从生物学观点观察,土壤微生物与它的物理环境土壤之间仍然存在生态问题.我们认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态过程已经终结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怀疑的.由于地域多样性存在,这种序列会被破坏.
能量流与物质流在地生态过程中处于基本的关联系统单位的地位.我们将会看到,地生态过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关联、物质关联的形式建立的.在绪论中我们强调,地理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是热力学观念,在地生态系统中,这种观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地在下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群模型缺少这种观念,这不能不说这是地理学与生物学或生态学的重要差别.在细节上,但是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生态学与地理学关于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生物学生产力观念落实在群落或生态系统方面,强调群落实际的生产力.地理学生产力观念一般考察土地潜在的生产力,或者环境的统计平均生产力,如土地的光温潜力、荒漠初级生产力和河口初级生产力.在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测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状况)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