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海关究竟有什么可怕之外为什么清军宁愿绕路,也不敢攻打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历朝历代都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是连同关内和关外的唯一通道。这里有着天然的防御工事,并且明朝在这里修复了大量的长城,天然的地理位置加上人工改造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优势,皇太极把关外地区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始终没有迈入关中,就是因为被挡在了山海关之外。而且这时候明朝出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袁崇焕在这里设置了三道防线,步步为营,步步紧逼,皇太极曾经多次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山海关,都没有占到便宜。
崇祯不再相信袁崇焕,加上皇太极的添油加醋。崇祯以谋反罪处死袁崇焕,皇太极最大的对手袁崇焕竟然被自己人杀死,皇皇太极这一次出击也算有所收获。
❷ 山海关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山海关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是: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
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不仅指山海关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建筑价值: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
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❸ 从谷歌地图中看山海关,能看出位置有多重要吗
以前看历史,总是对一些关隘非常感兴趣,比如雁门关、屈庸关、山海关,同时,我也有些疑惑:为什么这些关隘能够抵挡得住对方十倍以上的兵马,比如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它为什么就能阻挡来自东北地区的敌人呢?后来把谷歌地图一看,才一目了然!
山海关全局图
而在这走廊中,最狭窄的地方,莫过于山海关。
换言之,当中原面对东北来的敌人时,山海关是扼守辽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屏障。我们看辽西走廊最北端是锦州,这是第一道防线,而在走廊中第二处比较狭窄险要的地方,就是在葫芦岛附近,这里也地区是扼守走廊的第二道防线所在。当这锦州和葫芦岛两处防线均告破后,就只剩下山海关了。所以说,在敌人从东北而来的时候,山海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山海关,则是这细长的辽西走廊上,一片突出的山岭与大海之间的一个狭窄的路口,由于通道狭窄,在此修筑关塞,进攻方不容易发挥出兵力优势,于是成就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❹ 山海关形势的“险要”表现在哪里
山海关正如其名,地处山海咽喉之地,居关而守.说其险,有些言过其实.山海关所处的燕山山脉与渤海之间是约10公里的平原,是由于长城由此一直延伸到渤海中入海,据长城雄关方显其险.说其要,是由于山海关地处东北至中原的要道,一入山海关就是辽阔的华北平原,用兵就可以长驱直入.明末,由于袁崇焕等引雄兵踞守山海关,清兵不得不绕道上千里经蒙古进攻北京,这在冷兵器时代耗费是极为高昂的.
❺ 是因为哪个原因,导致八旗兵入关只能走山海关
李成梁在70岁当口的时候,做了一件遗祸中原大几百年的事情,那就是放弃辽东六堡。正是由于李成梁的这骚操作,导致了后金部族一下就站立起来,成了明朝挥之不去的噩梦。女真在遇到孙承宗和袁崇焕之前,那是大有作为,明朝军队那是来一只死一只,来一双凑一对,见谁打谁。后来拥有“土木工程系”教授学位的孙承宗和他的学生袁崇焕来了,后金的日子就开始有点不好过了。剩下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只能在这个教授和他学生修的墙下面啃砖头。就好像我们玩一品官老爷或者麻雀飞青天这类游戏一样,只能老老实实的判案等升级。
而如果清军不攻下山海关,就大规模进入到关内。虽然以其强大的野战和机动能力,短时间在关内抢掠钱财和人口,攻夺京畿周边的县城确实轻而易举,一时间如入无人之境。但时间一长,那其在关内的大军与关外的后方之间的联系,就随时都有被身后的山海关明军切断的危险。而一旦清军后方补给被明军给截断,而此时各地勤王之师又相继赶到,来个关门打狗。到那时,即便清军再能打,也分分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啊。正因为如此,后金军们眼看着明朝被攻灭,自己想要分一杯羹却无能为力,虽然急得直冒泡,但还是得强压怒火,好声好气的跟吴三桂谈条件。
❻ 山海关的重要性有哪些为何清军非得走山海关-趣历史网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是我国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从而拉开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清军入关为何一定要走山海关而不走其他地方?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大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满族人从此结束了分裂,拥有了完善的社会秩序。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讨明檄文,拉开了入关的序幕。至崇祯十七年,清军攻下京城,明清战争持续了整整26年。期间,八旗铁骑在关外把大明打得够呛,大明关外的领土只剩下宁远等少数几个城堡还在明朝控制中。
清军曾经多次穿越长城防线进入中原,但每一次都舍近求远,选择从大安口、喜峰口、独石口等地作为突破点,对联系辽东和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关,始终不敢攻击一次。直到吴三桂投降,清军才得以第一次进入山海关。山海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勇猛善战的清军避之唯恐不及?
原来,清军不敢攻击山海关,不是没有理由的,是非常明智之举。明朝末期,惟一能抵抗八旗兵锋的,大概只有长城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由连续的城墙、关隘、烽火台和各种障碍组成。虽然历经千年烽火,但长城在防御北方骑兵骚扰上是成效显着的。
上百座雄关隘口和上万个墩台,将明长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长城都更加坚固完善。山海关虽然处于最东端,但不是孤城,包括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老龙头、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城堡群落构成,彼此之间通过长城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
“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攻防兼备进退自如,想攻破其中任何一点都难比登天。山海关历来被明朝视为京师屏障,对此地防务重视无以复加。全盛之时,山海关城墙高达十四米,厚度达七米,护城河宽度达五丈,深度将近三丈,常用的攻城手段无论云梯、凿墙都极难奏效。
在后勤粮秣供应上,山海关也有独到之处。为了保证战时有充足粮秣,山海关守军广泛开展屯田制,包括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方式结合,共屯田6200多顷,保证了山海关守军足兵足食,打个十年八年的都不在乎,绝无断粮之忧。从明初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首次建设山海关开始,历经数百年经营,山海关已是名副其实的固若金汤。
清军若是强攻山海关,必然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不一定能赢的那种。八旗族人不事农桑,平时以渔猎、劫掠为生。靠的是迅疾如风、以战养战,而非持久战和消耗战。而且一开始后金根本没想到能够入主中原,以当时满清十几万人口,偷袭骚扰一下大明边境,抢点物资而已,问鼎中原想都不敢想!
明朝山海关初建时,设有一卫、十千户所,驻军万人,以侯伯统之。随着局势的变化,山海关从一个关城,逐渐升级至路城,明朝后期辽东出事后,又升级为山海镇,地位和九边重镇之辽东镇相当,镇守山海关的均为重臣名将,可见明朝对其重视程度。
满清在辽东崛起后,关宁锦一线的辽西走廊是明清之间角力的主战场。对明朝来说,山海关是这条辽西防线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后的堡垒和支柱。只要山海关在,关外的城池哪怕丢了,都有夺回的机会。山海关若丢,关外的那些城池则彻底无望。对清朝来说,辽西走廊是其入主中原的星光大道,而山海关则是大道尽头的那道门,破不了门,无可入。
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等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这条狭长的、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在河西走廊的南端,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配以坚固城池,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辽西走廊中段最窄的地方在葫芦岛兴城市附近,即明朝时袁崇焕重点镇守的宁远城。
辽西走廊北端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锦州。有这三道最坚固的城池扼守辽西走廊,有险要可凭,又有足够的纵深,只要守将不是太蠢,明朝内部不出现问题,清军要想攻破整个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确实如此,即使在明朝内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努尔哈赤面对强关坚堡,无能为力、含恨而终。皇太极也是屡攻不克,只好三番五次绕道辽西山地,袭入京师,劫掠一番而回。
有人可能会说,皇太极既然能从山地绕道,干吗非得一棵树上吊死,死磕山海关呢?没错,古代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道路除了山海关扼守的辽西走廊外,还有另外几条路可走,从东到西对应着京师外围的三个关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
喜峰口这条道古代叫“卢龙道”,从辽宁朝阳出发,沿着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岭向西南行进,直至喜峰口。这条道很着名,三国时曹操远征乌桓,便走的卢龙道,因当时雨季辽西走廊无法通行。若走古北口这条道,从沈阳出发先北上进入科尔沁沙地,沿着西辽河向西,再转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过滦河至滦平,再到古北口。或者前半段走卢龙道,再转至平泉-滦平。若走居庸关这条道,要从沈阳出发,沿着西辽河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绕到张家口,再南下至居庸关。走这条路最远,绕行一千多公里。
走这三条路全都要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原士兵可能还好,但对习惯于马背上策马扬鞭的后金士兵来说,无疑是种折磨。更关键的是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据文献记载,这三条路中只有居庸关可以通饷馈,而卢龙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马,不可行车。
也就是说,这三条道不但绕得远,而且路难走,更重要的是粮食运输成为大问题,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带。这就是清军几次绕道入关规模都很小,而且只劫掠而不攻京城的原因。这也是清朝死磕山海关的原因,因为清军要想大规模进攻,攻破明朝都城,山海关这条路是绕不过的坎。
明清易代之后,山海关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撤总兵、撤镇,至后来只留兵马步三百人,由一千总统领。干隆二年,山海关最终被裁撤,并入榆林县,直至清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❼ 为什么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有什么依据吗
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根据相关史料记载, 山海关是长城第一座关口而得名,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令人心旷神怡为之气壮。
❽ 山海关为什么能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有两个原因,首先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其次山海关为古代战略要地,非常重要,所以得名“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山海关作为战略要地,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间,长城纵贯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并且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作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再就从地理形势上,依山邻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可以算是当时各大关口中最重要的关口,防御设施高端大气上档次,绝对可以称为NO.1。在山海关的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关”巨匾,匾长5.19米,高1.5米,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有力,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这块巨匾也肯定了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地位。
❾ 山海关为什么叫天下第一关呢
原因有以下三点:
1、从地理位置上,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
2、从地理形势上,依山邻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
3、山海关的城楼上的牌匾,五个字:天下第一关。
长城东部起点的山海关,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了。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间,长城纵贯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并且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
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网络-山海关
❿ 山海关屹立千年不倒,靠什么支撑着它呢
为什么叫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长城上极其重要的关城,虽然地处秦皇岛,但它并不是秦长城,而是明长城的一部分,它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就如它的名字所述,山海关就是在山海之间建的一座关城。山是北面的燕山,海是南面的渤海,关自然就是中间的关城了。
山海关建城故事
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陆军步兵独立第九旅,面对蓄意挑衅的日寇,旅长何柱国不顾敌我实力的巨大悬殊,带领全城军民,发起反击。
由于日寇的装备和武器十分先进,山海关关城很快被炸开了一个缺口,面对日寇的坦克和大炮,守城士兵用血肉之躯堵在缺口处,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冲上去,把自己的身体化为城墙的一部分,抵抗着敌人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长城抗战第一枪打响后,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先后成为了抵抗侵略的战场,四万多中华儿女血洒长城,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从古代将士舍命守城,到抵御外侮时中华儿女在这里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这座城一直与王朝的命运、家国的得失、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世代坚守在这里的人们,用生命和热血,守护着山海关,守护着长城,守护着家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