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文化。
‘贰’ 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不同,也就说组成地理环境的诸多地理要素不同,如地区的气候不同该区所处的温度带,热量和降水都会不同,如在温带
和热带两个地区的人们的穿着特点就不一样;再着如气候干旱地区和降水丰富的地区,人们的着装特点也会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又如降水热量不同,地区所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会不一样,如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而在内蒙古高原上发展的是畜牧业。
‘叁’ 文化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因为气候是自然科学,文化是社会科学,经济建设、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气候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业,
这也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国家里也会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气候对文化影响的部分则是相对恒定的。只要这种条件继续存在,其影响就不会消失(当然可以发展)。
‘肆’ 地理环境对于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生产方向也将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在自然中寻讨生计得以生存,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适合长远居住的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风俗也必然不同。长久的发展,会形成独特的生活文化饮食作业的习惯。特定区域的人群将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伍’ 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必然联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毕竟产生特别的自然景观,而自然景观孕育人文景观,地理位置是先决条件,自然景观是环境因素,人文景观是前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陆’ 中国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柒’ 历史文化遗址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形成是和当时各地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根据对各遗址伴生植物化石和古地理的分析,适于古人类生活的地方大多水草丰美,气候适宜。
例如: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这里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着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遗址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其他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
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和晋南、晋东南、豫西的河谷地区,这里除了主流外,还有一些大型支流,如渭河、汾河、洛河、沁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具有宽阔的谷地,谷地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近河水利,便成为农耕区域和古人类聚居的地方,文化发达。如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已发现了400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半坡遗址反映了当时西安地区不仅有林木葱郁的山丘和芳草茂密的沼泽,还有广阔的竹林,附近河流的水量也很丰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捌’ 印度文化景观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文化景观一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已普遍应用。它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O·在一九二五年发表的专着《景观的形态》中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玖’ 文化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历史是否承认建筑是一种文化表达力量吗?(在你的文化中有什么现成的例子?)
这些问题重要吗?(公众和/或职业人员对此关心吗?)
现有建筑院校与这个问题有关吗?(我们是否基于正确的理由在传授正确的知识?)
2.1 建筑是一种文化表达力吗?历史上,建筑及建筑师已经行使了两种权力——作为文化的镜子和明灯。我们已有这样的能力,在城市和环境景观中创造作品,让作品反映对文化环境的感知状况。我们同样也有机会成为一个辐射器——如果你愿意的话,是一盏明灯——对未来文化环境的目标、条件和前景有所贡献。
在美国,在相同环境下,一些建筑作品证明两种原则都在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出现在1893 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100年前,也就是20世纪初,当时,即使不是全世界的注意力,至少也是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地关注人类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与新机会。当时的一些期望和预料可能与我们当前的一些观点类似,这些观点是涉及迈向新的千年,有关科学与技术的新诺言。
在寻找与新机会的精神相匹配的未来前景时,建筑师热情而同步地适应了新工业时代的新机器。他们的作品大多要求回到欧洲去寻找美国应当如何,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一切都能提供文雅的外表和辉煌与特权——因此创造出新古典的“白种人的城市”。
在大多数环境状况如此创造出来的时候,人可能会说,最后一个真正重要的世界博览会是当前职业、社会、文化价值和趣味的一面镜子。在这个群体中,有些人在建筑和活跃的新美国文化中寻求一条新的道路。遗憾的是,路易斯·H· 沙利文化创造的未来图景没有流行,他创造的文化隐喻也没有流行,而源自欧洲的巴黎美术学院派艺术风格却不断复制与折衷,繁荣了大半个世纪,并且对全球范围的城市与建筑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暂停下来,提出这个问题。“巴黎美术学院派风格的建筑师是否追随或领导了欧洲文化中心说这一文化价值观的移植?同时,如果沙利文的方法,也就是靠近自然与真实的方法流行起来,美国文化将会多么不同?”
尽管我们在哀悼全球城市建筑的“国际化”,走向后现代千篇一律的状况,尽管没有建筑师整体影响,许多世界主要城市给城市市民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明显而自然独特的定义。伦敦是城镇或村庄的集中地,东京是无组织生活街道的有机场所,洛杉矶是汽车和非步行化街道系统,而非人性尺度的功能系统,多伦多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所有这些都在精神上决定(我坦率地承认,这有些过分简单化)城市或建筑群体的潜力,使之发挥特定文化价值的表达功能。
2.2建筑表达问题重要吗?请记住柏拉图的忠告“……社区就是它所提倡的东西”,我们最近“提倡”了什么样的表达呢?同时,这些表达所表现的对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了何种影响?
20 世纪我们所提倡的,大多确定在现代主义世界观范围内——这种观点作为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象征,是围绕美国发展,作为自由——世界发展的历史中心所在地,是围绕欧洲发展,作为消费主义和人类中心说,是围绕个人的人性哲学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设计提倡的(出版物宣传和受到奖励的),还在继续支持上面关注的价值观。
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对职业产生了巨大作用。公众是否予以关注仍然值得怀疑,除非他们承认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在继续恶化。看来,职业似乎没有我们应该表达的清楚明朗的前景,更不用说我们是否应该成为文化信息的传递或传授者。查尔斯·摩尔在接受AIA金奖时说,“ 最近,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难道不奇怪吗?”
‘拾’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
文化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文化的形成是受环境所影响的。中国的环境,从地理上看有高原丘陵、平原和海洋等,受环境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衍生出高原文化(包括雪山文化、草原文化)、丘陵文化(如三星堆文化、僰人文化等)、平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荆楚文化等)、海洋文化(如妈祖文化等)等。
文化反哺影响着当地的环境。雪山文化让人尊重雪山,草原文化让人尊重草原,丘陵文化让人尊重丘陵,平原文化让人尊重平原,……
——文化让人尊重环境、爱护环境,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