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豫剧为 特色的省区 地理题
以豫剧为 特色的省区——河南省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据文化部统计,全国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豫剧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除河南省外,京、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② 豫剧现在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怎样
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当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一度是全国第一大剧种。无论剧团数量、剧团分布,还是从演出人员、演出场次上来讲都一直是全国之最。
而就是这样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在这个经济迅速增长,意识形态飞速变化的时代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呢?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于宏渤,张博,陈宇,谢文飞,王一航六人来到河南郑州、开封,进行为期两周的豫剧调查,通过采访了三个剧团,郑州开封的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做了共617份问卷调查,对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分成五个方面说明如下:
一, 从豫剧团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来说明
在我国剧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隶属于政府,一种属于民营。隶属于政府的又根据财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为全供和差供两种;民营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团体,一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剧团。我们实践期间一共采访了三个豫剧团,一全供,一差供,一民间非营利组织。现一一说明:
先说河南省豫剧三团,它是省级剧团,以排演现代戏为主,以锐意改革着称,在全国享有盛誉。它属于前面所说的差供类型,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团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而我们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一方面,是因为豫剧身为传统戏剧在现代市场中薄弱的竞争力,演出少,演出收入低。而连省剧团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可想其他的市级剧团、县级剧团境况恐怕更糟了。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作为一个行政部门,豫剧团在很多时候是政府的代言人,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政府宣传政策,反应时政,来排那种经济效益不好但社会效益好的戏,这便加重了剧团原本就沉重的经济负担。于是,在剧团发展中,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然当前尚没有公认的解决之道。
而最近,国家也加大改革力度,催促豫剧三团等省剧团拿出具体的改革举措。据称要将三个省剧团合并,推向市场。
再说郑州市豫剧院,它是市级剧团,属于全供,是在2000年由郑州市豫剧团与郑州市豫剧二团合并而成。这些同时也表明了,郑州市豫剧院的经济效益相对于河南省豫剧三团要差些,要靠政府财政才能“吃饱”,这同时也有赖于郑州市财政充裕。若是财政上不宽裕的地方,它的剧团情况恐怕就不妙了。而其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与省剧团基本一样,但比之于省剧团,演出机会、费用要低,情况自然要逊一些。
然后是河南省夕阳红戏迷豫剧团,它属于民间组织,是有一些豫剧戏迷自发组织起来的,每周周日会固定的在郑州市人民公园进行免费演出。这些豫剧戏迷有不少是从专业剧院里走出来的。刘团长就是这样,她原来在一个地方剧团做专职演员,剧团因为效益不好解散后便走出来到郑州做生意,但放不下唱了十多年的戏,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这个剧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地方剧团经济效益不好,地方财政补贴跟不上的话就难免合并或解散。据称,商丘市原有一百多公办剧团,现已只剩十几个了。于是,很多豫剧演员另谋出路,而把唱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像夕阳红戏迷豫剧团这样每周末进行免费演出,服务自己,服务大众,服务豫剧事业。而每次演出都会吸引很多人观看,显然,对这种形式,大家也是喜闻乐见。
最后要说一下赢利性质的民营剧团,不乏有成功的例子,如《小皇后》豫剧团,靠着自己在市场上的打拼,已自负盈亏,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民营剧团虽规模小,未成气候,然其成功经验,是值得公办剧团认真学习的。
总体来说,豫剧团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不明朗,偏于不好。且县级的必市级的差,市级的比省级的差。在这种境况下,它既需要政府的扶持资助,又需要政府放权,走向市场,将内在机制搞活,使之渐富竞争力。
二, 从政府豫剧事业发展的协助方面认识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政府一直在豫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针引导豫剧事业发展,从财政等方面扶持豫剧团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豫剧渐处弱势的过程中,通过合并重组剧团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作,豫剧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更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推广豫剧,其中不乏有显着成效的。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推出了。它于1994年创办,那几年全省的豫剧发展事业正处于低潮,大家都忙着改革开放,抓经济增长,听戏关注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而《梨园春》的强势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多少有些力挽狂澜的意味。特别是在1999年全面改版后,以特色的戏迷擂台赛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收视率最高可达35.7%,繁荣了豫剧市场。它提供了一个平民舞台,并以丰厚的奖品吸引着社会大众的参与,《梨园春》成立期间收到观众来信数百万封,报名参加擂台赛的有五万余人,其中不乏民间高手,豫剧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随后又推出少儿擂台赛,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有天赋的少年。如此,就有了相当数量的有着戏曲细胞的人通过《梨园春》入了豫剧的道,不管今后他们是否入这一行,他们都可以成为是这一行的储备力量,有他们的存在,豫剧即使衰败了,也有着复兴的巨大潜力。这几年来,《梨园春》更是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将豫剧再次强势的推向了全国各省,更通过《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将豫剧首次推向海外。它的出现,是现代电视媒体与传统艺术的完美合作,为河南的豫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国的戏曲事业的发展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小视。
近年来,有些地方推出了一项政策,在一些学校试点,开设豫剧选修课,从小培养他们对豫剧的感情,同时让河南人了解河南特色文化,让喜欢豫剧的同学有机会学习。这一举措,根据我们调查问卷显示有79%的人表示“有必要,支持”。相信这项政策若在全省普遍实行,定会为豫剧的传承推广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今年,郑州市政府推出一个名为“绿色周末”的活动,就是在周末,各豫剧团来到大学校园进行巡回演出。旨在将豫剧带到高校,带给大学生,带给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豫剧,了解河南特色文化。据孙院长称,该活动在高校及社会上引起的而反响很不错。
另外,由于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河南省及郑州市都推出迎国庆六十场戏的活动,郑州市已进行了几十场了,反响不错,此举势必对豫剧的推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 从豫剧人才培养角度认识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豫剧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一个豫剧演员从培养到演出一般要花上3到5年,期间,训练还会很苦,到学成后就业情况又不好,于是艺校中学戏的人越来越少。等到现在的这批演员退休,人才接不上,出现断层,这样的推理已让越来越多关心豫剧的人心生忧虑了。
在前面已经说过,《梨园春》已成功吸引了一批有着戏曲天分的人学习了豫剧,成为了业余的豫剧演员。那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他们入这一行,成为专业的演员呢?这也就要求豫剧要先成长为一个具有诱惑力的职业。说白一点,就是待遇要好,至少跟其它豫剧演员能从事的工作比较,相差不很大。这样,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他们才有理由去说服自己选择豫剧行业。但面对豫剧行业普遍的不景气,经济效益差,如何提高待遇呢?我们知道,待遇其实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所谓虚主要指精神待遇,比如该职业的社会声誉;所谓实主要指物质待遇,比如工资、福利等。其中只有工资与经济效益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相机的改变各项待遇所占比例而得到一个综合的高待遇,应并不是一件不能办到的事。
四, 从观众的角度认知豫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从对郑州,开封六百多人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我们可以综合得出以下信息
好的信息有:
1, 河南省现在拥有豫剧爱好者的家庭所占比例依然很大,为72%,河南的豫剧观众量依然相当可观,为总人数的68%。(第三六题)
2, “接触豫剧集会多”的人多选择认为“豫剧好听”,认为“豫剧好听”就会“偶尔看或经常看豫剧”,尤其是青少年。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加大豫剧的传播、推广力度,就会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豫剧,喜欢豫剧,成为豫剧的观众。(第四五六题)
3, 豫剧现代戏中一些经典曲目的普及程度还是相当高的。(第九题)
4, 将时尚的流行元素引入豫剧中是大家所能接受的一种改革方式。并且
65%的人认为现在的这种改革保留了豫剧的内涵。(第十一十二题)
5, 过半数的人对豫剧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坏的信息有:
1, 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的机会更多,喜欢流行歌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远高于喜欢豫剧的。
2, 豫剧的观众绝大部分仍只是中老年,青少年观众少。
五, 豫剧的自身改革
根据与河南省豫剧三团的陈新理导演、孔民编剧、张俊杰导演和郑州市豫剧院的孙书杰副院长交谈我们了解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都在不断的引入新元素,不断的创新。比如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这些改变,每一项都凝结着豫剧工作者数载甚至是数十载的心血。成绩的背后是他们不断摸索,是他们顶着观众的指责、否定,汲取教训,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改革无止境,探索还在继续,比如孔民编剧提出要上豫剧也搭乘科技的列车发展,比如如何适应城市人群,青少年的口味,如何让豫剧在保留古老神韵的基础上拥有时尚的面孔,等等。
一些意见
最后是对以上五方面出现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1,采访中在谈到公办豫剧团将来的发展时,省豫剧三团和郑州市豫剧院孙书杰孙院长都指出剧团应该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走向市场。即是,既要将豫剧团作为一个企业来发展,让其摆脱行政体制上的束缚,自由自主的到市场之中去历练,去搞活内在机制,去增强竞争力,又要在多方面给予豫剧团以扶持。毕竟豫剧团现在在市场竞争中尚处于弱势。直接交给市场任其发展,无疑时机尚不成熟。恰当的做法应是政府要再予以帮助,逐步放手。而具体怎样帮助,要根据自己情况,因地制宜,结合自己优势而定。
2,剧团未必只能靠演出获得资金,还可以与企业建立松散型的互惠关系,宣传企业品牌,为剧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3,剧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只要有观众,不需要通过门票,而通过相应的特色经营,照样可以达到经济上收益的目的。
4,豫剧属于河南特色,可以与旅游产业合作互惠。
5,发展豫剧产业多方位经营,比如着力建设戏曲茶座娱乐场所。
6,支持鼓励像河南神夕阳红戏迷豫剧团这样的民间剧团,它们对豫剧的推广普及很有作用。
7,借鉴民营演出团体的成功经验,在公办剧团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演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让公办剧团成为发展豫剧文化产业的扛大旗者。
二:如调查问卷中大众之见,希望政府能大力支持豫剧团的工作,给予豫剧团更多的自主权。
三:待遇其实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所谓虚主要指精神待遇,比如该职业的社会声誉;所谓实主要指物质待遇,比如工资、福利等。相机的改变各项待遇所占比例,给豫剧演员一个高待遇,吸引人才入豫剧这个行。
四:加大豫剧的推广普及,让小学生选修豫剧,增大青少年对豫剧的接触机会,培养他们对豫剧的感情,对中原文化的感情。
五:1,希望豫剧的改革时刻以观众需求为基础,以新时代为依托,将古老的豫剧保留神韵却有面貌全新。
2,对于不适应时代的而古老豫剧艺术特色,也要尽全力保存,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活化石。
最后,衷心希望各行各业为豫剧的传承复兴所做的努力不会白费,豫剧的明天会更好!
北京科技大学——豫剧调查团
③ 豫剧流行于华北,华中,西北等十几个省区 对吗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
④ 中国戏曲所反映的地理,人文特色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⑤ 豫剧起源于河南,但为什么山东人也如此偏爱
山东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豫剧的元素,闲暇时间总要去听一下豫剧。甚至会让人,有一句其实起源于山东的感觉。为什么山东人会如此喜欢豫剧呢,其原因就是豫剧中的五大名旦中有两个人是山东的人,所以山东的豫剧水平比较高。再加上山东的戏剧院仅次于河南,地区环境的熏陶让山东人越来越热爱豫剧,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山东人对豫剧有很深的归属感。
豫剧是我国五大戏剧之一,因为豫剧表演团在各地都有存在,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豫剧艺术文化的发展。豫剧是我国自古以来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豫剧通过铿锵霸气的唱调,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豫剧同样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⑥ 豫剧的分布地区在哪里
一、豫剧的分布地区:
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二、豫剧简介: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三、豫剧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配》、《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风雪配》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
⑦ 豫剧假声与京剧假声位置有何不同
1、京剧从它娘胎里出来后,从南方来到北方,落户北京。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及京城百姓的欢迎与呵护,养就了它高雅的气质。而豫剧是从密不透风的高粱棵里,或在空旷的靠山坡里,劳作的汉们吼出来的,所以它具有鲜明的草根性。
2、京剧的高雅虽不及昆曲,但比起豫剧来要高出一个档次。豫剧比粗犷的大平调、怀绑又要高出许多。河南人说京剧是“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剧种不太确切,外省人说豫剧是“下里巴人”也未免过甚。
3、京剧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拥有广大的戏迷群体,而豫剧的基地在广大农村。
4、喜欢京剧的多是有知识、有涵养人(那些以看京剧来炫耀其知识层次的人除外)。当然,不能说喜欢豫剧的都是知识层次较低的人。
5、京剧文词雅致,欣赏京剧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而豫剧文词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豫剧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原,使用“中州韵”,不像秦腔、越剧、粤剧那样受地方语音的限制,因此在全国欣赏豫剧基本上无语音上的障碍。这是豫剧的一大优势,为其他剧种所不及。
6、豫剧因此在全国拥有的剧团数量比京剧要多,但多在基层,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近十几年才有了宣传豫剧的《梨园春》),其影响力远不比京剧。豫剧不能因为剧团数量多而排为我国第一剧种。
7、京剧的优势在于剧目繁多,行当齐全,唱腔优美,做派规范,并且覆盖全国范围,因此被列为“国粹”。而豫剧只在河南及周边省份(个别远在新疆、台湾等省)流行,因此虽然剧团数量最多,也只能算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8、在全国,有豫剧的省份都有京剧,但反过来,有京剧的省份不一定有豫剧(例如浙江、福建等省)。
9、豫剧控制了河南,于是河南京剧团名存实亡,成不了气候,稍有名气的京剧演员都跑到外省京剧团了,河南京剧团排新戏也要从外地聘请名演员。
10、京剧现存剧目几千出,而豫剧仅几百出。京剧从豫剧移植了《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豫剧从京剧移植了《南阳关》、《春秋配》、《玉虎坠》、《状元媒》等戏。
11、豫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京剧,不仅在剧目上,在演员化妆、戏装样式、舞台设置、武打动作等入眼就能看得到的地方向京剧学习,就是在吐字、念白、水袖、做派、用气,归韵等演唱表演方法、技巧上也向京剧学习了许多,甚至照搬了一些京剧的锣鼓经。
12、京剧除了在“文革”中排了八出样板戏外,以后很少排现代戏。而豫剧最擅长演现代戏,《朝阳沟》是最成功的,但比不上京剧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戏。
13、总体上讲,京剧比较守旧。豫剧没有什么家底,要谈家底的话,远不及京剧那么厚实,所以没有太多的包袱,开放得多,创新空间也要大得多。
14、京剧武戏也占一大块,《孙悟空大闹天空》、《雁荡山》、《泗州城》、《三盗九龙杯》、《挑滑车》、《小商河》等武戏直到今天仍久演不衰,京剧舞台上仍活跃着众多专业武生、武旦演员。豫剧武戏是从京剧那里学来的,数量上、演技上都远远落后于京剧。在豫剧舞台上,现在恐怕找不出一个专业的武戏演员。从戏校培养出的武功演员,也多到外省演京剧了。戏曲演员讲唱、念、做、大四功,豫剧演员多能只讲三功。
15、京剧传统戏坚守老唱腔、老流派、老扮相、老的程式做派,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豫剧不太讲究这些,可以随心所欲地改,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甚至对老戏也敢“伤筋动骨”,来个“颠覆性”改编。
16、京剧也有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世》、《徐九经升官记》、《宰相刘罗锅》及最近排演的《赤壁》,都保留了京剧声腔的旋律。而豫剧新编历史剧可谓不少,有的还得了大奖,但一些戏迷就是不买你的账,咋看咋不好看。
17、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越是大剧团,出手越阔绰。讲什么“大手笔”、“大制作”,排一出戏就要花不少钱。前几年,一方面听河南省的豫剧团哭穷没有钱,另一方面听动辄却投入几百万排戏,觉得不可思议。花那么多钱排一出戏,靠演出能挣回来吗?最近听说北京、天津京剧院团排演《赤壁》和《郑和下西洋》,一出戏就要两千多万元,怎么不让人瞠目结舌?
18、京剧在CCTV11频道“空中戏院”接连不断地推出了许多挖箱底的老戏(有些几十年未演过,如《佛手橘》、《琼林宴》、《黄金台》、《三打祝家庄》等),很受戏迷欢迎。豫剧除了石磊等人排过几出老戏外,很少在舞台上出现过豫剧的传统老戏,不要说几十年没有演过的传统老戏。
19、京剧很少再排现代戏,豫剧现代戏几乎占了新排剧目的一半,大多为“煽情戏”,且都悲悲切切,表现形式上也多为话剧加唱。
20、京剧的唱腔很守旧,再创新,也能听出“西皮”、“二黄”的旋律。豫剧新戏(特别的现代戏)的唱腔,已听不出哪是“二八”,哪是“流水”了,都唱成了戏歌了。其中流畅好听的还好,那唱得又疙里疙瘩,一声低一声高,没有一点戏曲的韵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21、京剧旦行门类众多,主要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和老旦,还有武旦和彩旦等等,并且各有各的唱法(例如老旦就和其他旦角的唱法有很大不同),而豫剧旦角唱法就没有太多的讲究了。
22、一般认为,青衣是用来表现古代中年妇女的,但京剧把苏三、姜秋莲这样十几岁的女子,因其以唱为主,也把她们归入青衣行当,而豫剧却把她们归入闺门旦,而闺门旦在原来京剧中是没有的。
23、京剧旦角还有一个重要行当,就是王瑶卿创造的“花衫”,它融合了青衣的端庄大气,花旦的活泼俊俏,武旦的开打工架,最能展示演员唱、念、做、打方面的功力。当年陈素真先生也把“花衫”引用到豫剧中来,在《三拂袖》、《涤齿血》、《柳绿云》中以花衫应工,创造出蒋琴馨、李芳、柳绿云等人物形象,但花衫这个行当在当今豫剧中已不复存在了。
24、京剧旦角(老旦除外)的化妆多用传统方法,依然是抹底油,上底色,上面红,画鼻影,画眼窝,画眉,上口红,上定妆粉,然后吊眉,贴鬓,扎帘子,挘水纱,盘发,戴头面等程序。豫剧旦角化妆时,很少再用包大头的方法,多以梳古装头为主,简化了程序,不再吊眉,不再浓妆,突出了本色,但显示不出戏曲演员的东方“古典美”。
25、京剧旦角演员仍多采用包大头的化妆方法,在前额上是从来不留刘海,如果采用梳古装头才在前额留有刘海。而豫剧演员不管什么发式,都喜欢在额头上梳一个刘海,因为她们认为那样好看。
26、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早于豫剧的“六大名旦”。所以京剧旦角流派的形成也早于豫剧旦角流派,在梅、尚、程、荀四大旦角形成之前,还有王瑶卿的“王派”,陈德霖的“陈派”等旦角流派。豫剧也有与他们同时代的燕小庚、李剑云、杨金玉等着名的男旦演员,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流派。
27、京剧的老旦过去由男性扮演,所以气口足,音色高亢洪亮,形成了老旦的声腔体系。而今赵葆秀、袁慧琴虽说都是女性演员,但仍保留了她们老师的那种粗犷、酣畅、激越的老旦唱法。豫剧老旦和青衣的唱法没有什么两样,豫剧青衣演员也你演老旦,而赵葆秀唱不了青衣戏的。
28、当今流行的京剧旦行(老旦除外)有梅、尚、程、荀、张等流派。当前京剧演员多半各宗一个流派,“窜派”的却极少。豫剧却不注重“门派”,除张宝英、张晓霞等演员仍坚守门派——崔派外,其他豫剧演员不再讲究这些了,经常改换门庭,也无人再说什么。
29、京剧旦角艺术因流派而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梅派雍容华贵,富丽典雅;程派端庄稳重,细腻婉转;尚派洒脱大气,高亢激扬;荀派俊俏秀丽,圆润甜美。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唱腔规范,不温不火,不过分张扬,不显山露水。豫剧旦角流派也泾渭分明:常派的激越,陈派的委婉,崔派的低回,马派的清脆,阎派的明亮,桑派的乖巧都呈现了自己的声腔艺术特点,但她们的唱腔并非无可挑剔,例如有的晚期唱法太过张扬,有“过为已甚”之虞,因为她们出了名,生怕观众说唱得不好。
30、京剧从前也是男性演员统治舞台,从陈德霖、王瑶卿到梅、尚、程、荀,舞台上的旦角演员还都是男性,之后女旦才走上舞台,而后张君秋、赵荣琛、王吟秋、陈永玲、梅葆玖、毕谷云、沈福存等男旦仍占有一席之地。豫剧早期舞台上也有孙彦德、李剑云、杨金玉、阎彩云、大鳖妮(艺名)、燕小庚、翟彦生等一大批男旦,直到陈素真、常香玉等一批女旦登上豫剧舞台,才打破了男性的一统天下。现今京剧舞台上还有宋长春、温如华、吴汝俊、胡文阁,豫剧舞台上也有连德志等优秀的男旦演员。
31、京剧旦角的唱法,由于上气部位、吐字方法不同,同时受发声位置的限制,演员的口型多是小口的。豫剧旦角则不然,有的旦角演员非要张开大嘴才能唱出声音。特别是当代的中青年旦角演员,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不注意控制自己的口型,常常用尽气力,张开大嘴,唱得脖子下的青筋暴起,赢得一片掌声才算了事。
32、京剧舞台上悲剧所占比重是不大的,即便是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等大悲剧,唱起了也是悲而不嚎,哀而不嚣,哭而不泣。豫剧则不然,即便不属于悲剧,也要在戏中加上一些哭爹、哭娘、哭夫、哭妻的段子,难怪有人说“十出豫剧八出哭”。
33、京剧的传统老戏如《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其中所演绎的历史故事为人们熟知,戏中行当齐全,又包含许多经典名段,所以唱了上百年,依然很受戏迷欢迎。豫剧的经典剧目《桃花庵》、《穆桂英挂帅》、《对花枪》也唱了近百年,恐怕不能与之相比。
34、京剧的老生(也叫须生)流派比旦角流派还要多。最早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被誉为“老三甲”)所创建的须生流派,紧跟其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鼎三甲”)也创建了自己的流派。“前四大须生”谭鑫培、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所创建的须生流派老戏迷不会忘记。接下来“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所创建的流派及周信芳的“麒派”,更为我们当今戏迷所熟知。
35、豫剧在建国以前着名老生也不少,豫东唐玉成,开封的曹子道、张子林,豫西的张同庆、周海水、王随朝(艺名狗尾巴)、贾宝须(艺名地牤牛)等都是名震中州的须生演员,不少都演员具有创建流派的实力。但他们苦于生计,长年在农村奔波,又没有报价人士的吹捧,所以没有一个入“流”,只是比他们晚一些的唐喜成,在建国后创建了自己的须生流派——唐派。
36、豫剧的须生又称为“红脸”,多演一些挂须着靴,穿蟒扎靠(有的不扎靠),有身份,以唱功为主的角色,以面部油彩泛红色而谓之“红脸”,如《刘公案》中的刘墉,《打金枝》的唐王就是。但它不同于京剧中面部勾有深红色油彩的脸谱,唱做兼备,演关公、赵光胤等角色的“红生”。也不同于《三娘教子》中是老薛保,《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等衰派老生。
37、京剧中须生流派众多,尽管豫剧的须生流派虽少,但按流行地域来说,“隐形”须生流派的声腔特点也棱角分明。以唐喜成为代表的“唐派”(归祥符调)唱腔多用“上五音”,明亮高亢,洒脱雅致;以王二顺为代表的豫西调,唱腔则多用“下五音”,浑厚古朴,苍劲酣畅;以唐玉成为代表的豫东调,大小嗓运用自然,上扬下抑,游刃有余。
38、豫剧的小生唱腔介于须生与旦角之间,也是真假声相结合,而且女小生占较大比例。不像京剧那样,小生都是用假嗓行腔,并且都是由男性扮演。
39、豫剧的专业武生演员在戏曲最鼎盛的年代也曾上演过几出武打戏及文武代打的戏,那时的武生演员(如任宏恩、艾立等)后来都转为其他行当的演员了。
40、京剧的净行(即花脸)现在粗分为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豫剧净行戏很少,以包公戏为多,所以一般管净行叫“黑头”。“黑头”以唱功为主,归京剧中的铜锤花脸。豫剧的架子花脸(如窦尔敦、张飞、李逵等角色)在豫剧中较少见(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王强属于架子花脸)。
41、早年京剧净行侯喜瑞、郝寿辰、金少山等名家都创造了自己的净行流派。后来形成了裘盛戎的“裘派”,几乎控制了京剧的净行,有“十净九裘”之说,他的弟子众多,从方荣翔到今天的孟广禄,都是京剧净行的佼佼者。当今梅花大奖的获得者尚长荣先生,汲取前辈净行大家的艺术精华,融“铜锤”、“架子”于一身,开创了京剧净行艺术的新天地。豫剧的净行流派只有公认的李(斯忠)派,他的传人兰力、王青海、李根旺也很有影响。
42、京剧的净行演员几乎都是男演员,女性唱花脸的寥寥无几。豫剧则不然,五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女黑头演员(如开封的陈慧秋)。如今,豫剧舞台上少说也有三五个女老包(戏迷唱老包的不算)。
43、京剧与豫剧的花脸除了演唱板式根本不同外,在发声位置、用气方法上也有较大不同。京剧净行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后,而豫剧比较靠上、靠前。京剧花脸唱腔沉稳苍凉,刚柔相济,韵味醇厚;豫剧老包的唱腔亦粗犷豪放,古朴苍劲。在我国戏曲中,京剧与豫剧的花脸的扮相、唱法有诸多相似,比其他剧种的净行要好一些。
44、京剧与豫剧的丑角常常是配角,但很多戏里是少不了的,所以有“无丑不成戏”之说。萧长华先生是着名的京剧丑行前辈,是丑行的一代宗师,他的亲传弟子郑岩是当今京剧丑行的领军人物之一。朱世慧、石晓亮等人是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优秀的丑角演员。豫剧的丑行比起京剧来并不弱,建国前,高兴旺、牛得草两位丑角就名震开封,后来形成了两个豫剧丑角的两个流派——高派和牛派。牛得草的传人金不换当前声势正旺,其艺术成就可以说超过了他的老师。
45、丑角演员的说、学、逗、唱的硬功夫,插科打诨的本领,幽默风趣的表演,常常引起观众的笑声,为整出戏起到润色、调剂作用,提高其演出效果。京剧中,《玉堂春》、《审头刺汤》、《乌盆记》都需要有丑角的精彩的表演。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以丑角做主演的戏,更需要见丑角的功力。豫剧的《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戏,也要丑角在唱功、表演方面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46、京剧有武丑行当,五十多年前在豫剧舞台是也能看到杨香武的身影,现在基本上看不到豫剧的武丑戏。京剧有彩旦,豫剧也有彩旦。
47、丑行的功夫主要还是唱功。丑角的演唱方法和生行的唱法差不多,但不能唱得那么死,那么中规中矩,要活泼、欢快,从而表现出丑角唱腔的幽默韵味。京剧着名演员朱世慧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唱腔是这样,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唱腔也是这样。
48、京剧的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常演出的传统戏按戏曲故事可分五类:(1)帝王将相的明争暗斗(如《大探二》、《狸猫换太子》等);(2)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如《西厢记》、《桃花扇》等);(3)市井百姓的恩怨情仇(如《三娘教子》、《四进士》等);(4)绿林豪杰的争斗嗜杀(如《龙潭包骆》、《盗御马》等); 5)仙道鬼神的情缘孽债(如《白蛇传》、《铡判官》等)。 豫剧这五类戏都有,但(1)类的宫闱戏却很少,而(4)类的武打戏基本没有。
49、现在戏曲(包括京剧和豫剧)都是按传照传统戏(细分为上面说到的五类)、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三个门类来划分的,有时也用戏曲的情调划分为喜剧和悲剧。过去所说的“酬神戏”、“亮箱戏”、“打炮戏”、“垫戏”、“压轴戏”、“封箱戏”等术语已很少使用。
50、随着人们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市场越来越萎缩,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戏曲绝不会消亡,因为它传承中华文化走了几百年。京剧是这样,豫剧也是这样。有人说要振兴戏曲事业,那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只是希望戏曲人能力图减缓戏曲的衰败速度,将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有人说戏曲将是博物馆的艺术,这话不无道理。有人说戏曲要存活下来就必须变种,这话也有它的道理。这些是戏曲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还是让他们来说吧。
零零碎碎写了50点,对京剧和豫剧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归纳结论:京剧的剧目之繁多,行当之齐全,文词之文雅,板式之丰富,唱腔之优雅,做派之规范,伴奏之细腻,化妆之精美,服饰之考究,武打之高超,都是豫剧所不能比拟的。京剧是“国粹”,也是我们今后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豫剧的唱腔和表演易表现现实题材,易被人民大众接受;同时易改革创新,易与时俱进,这些都是豫剧的优势。
⑧ 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
一、发展历史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清朝干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据清李绿园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二、流行区域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三、经典剧目
1、《春秋配》
豫剧《春秋配》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代表剧目,是豫剧传统剧目。
该剧描写的是李春华与姜秋莲历经坎坷和磨难终成姻缘的感人故事,剧名因取自剧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
《春秋配》是一出传统唱功老戏,很多剧种都有,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冗长,后多只演“捡柴”“砸涧”两折。
尤以“捡柴”一场最为经典,这也是陈素真花费心血精益求精之作,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于一体的折子戏,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际谈情说爱的画面,展现出主人公姜秋莲率真的性格,及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2、《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为 豫剧作品,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
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3、《三上轿》
《三上轿》,豫剧传统剧目,戏全本《假金牌》之一折 。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戏),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
此后又被越剧、评剧、秦腔、黄梅戏、庐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川剧、平调、淮海戏、怀调、泗洲戏、淮剧等其它剧种移植了此剧。
四、代表人物
1、陈素真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于:陕西、湖北、甘肃、河北,而后定居于:天津市。
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天津市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荣誉职务。
她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
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被观众及剧作家和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剧大王)。
陈素真在豫剧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从艺最早,成名最早,并且是唯一一位有着生、旦、净、丑等各行当艺术功底的豫剧大师。
此外,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唱、念、做、打、舞综合运用,精湛的艺术,被视为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2、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3、马金凤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豫剧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马金凤,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配戏,9岁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绰号“盖九州”,代表作有“两花一挂”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4、唐玉成
男,1895年出生,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唐玉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红脸(老生)演员,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着名豫剧大师、豫东调创始人、豫剧红脸宗师、豫东红脸代表人物、被誉为 “红脸王”、 豫剧“麒麟童”。
5、王素君
王素君(1933一 )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老一代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
自幼入许昌着名的“二油梆”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
(8)豫剧流行地理的环境怎么样扩展阅读:
豫剧唱腔: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豫剧
⑨ 豫剧流行于什么地方
豫剧(英文:Yu Opera)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1]。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着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⑩ 豫剧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响力上确立了常香玉为首的、常陈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先生节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