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民社会生
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
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
特点。
[教学目标]
1
、
通过各种图文资料,
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
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
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
、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
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
、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
、
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自然环境特征,
提
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
、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
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
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
、
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
的介绍一下吗?
2
、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
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
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❷ 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索马里,南非,安哥拉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亚:北亚有两个定义。其中一个定义,是指俄罗斯亚洲部分,主要是指西伯利亚、以及阿尔泰山脉以北的地区,占亚洲面积的三分之一。过去亦有将蒙古包括入北亚的范围内。另一个定义,是指东北亚,即大中华圈加上日本和韩国,甚至蒙古。这是一个商业上相对东南亚的地理划分。一般来说,以前者比较普遍。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海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洲没国家
❸ 世界地理13大区域
世界地理分区的名称是:
1、东亚
2、东南亚
3、南亚
4、中亚
5、西亚和北非
6、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7、欧洲西部
8、欧洲东部和北亚
9、北美地区
10、拉丁美洲
11、大洋洲
12、南极洲
北亚应是独立分区,但因为全部属于俄罗斯,所以在讲分区地理时合并在8、欧洲东部和北亚里讲,看起来就是12个分区。
❹ 了解区域.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划分为不同地理区域.我们要学会认识区域方法,并能利用
(1)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另外还有两个海外州:北美洲西北部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的阿拉斯加州和太平洋北部的夏威夷州;乙国为澳大利亚,其首都是堪培拉;
(2)从地形上看,两国东部都有山地,西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是平原.从地势上看,东西高,中间低;据题干中地形剖面图可知,丙图代表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有许多古老的动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的绵羊数量多,羊毛大量出口,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发达国家,两个国家在农牧业方面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①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②分布上多呈农牧业带(区)等.③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美国东北部地区煤、铁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这是美国东北部地区钢铁工业发达的有利因素;
故答案为:
(1)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北、南分别与加拿大、墨西哥相邻;堪培拉;
(2)东西高,中间低;美国;因为有许多古老的动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3)①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②分布上多呈农牧业带(区)等.③农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美国东北部地区煤、铁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❺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东亚
区域特征:
1.人口稠密
2.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发达,西部内陆地区畜牧业比重大
3.世界稻谷、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4.蒙古——地广人稀,畜牧业为主,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二、东南亚
区域特征:
1.地处海上交通要道(两洲、两洋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2.人口稠密;三种宗教(泰、缅—佛教,马、印—伊斯兰教,菲—天主教);华侨和华人集中
3.两种热带气候,地形复杂
4.物产丰富:锡、石油、稻谷、橡胶、油棕、椰子、金鸡纳霜、蕉麻、木材(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油棕产地)
5.爪哇岛——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印尼政治、经济中心
6.经济发展不平衡;热带森林面积减少
三、南亚
区域特征:
1.人口稠密;宗教影响大(印、尼、斯—印度教、佛教;巴、孟—伊斯兰教),文明发祥地
2.三大地形,土地肥沃;热带季风气候及旱涝灾害
四、中亚
区域特征:
1.身居内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2.重要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
3.灌溉农业(棉花),养羊业、采矿业 4.湖泊缩小,水资源短缺
五、西亚
区域特征:
1.亚、欧、非交通要道(五海三洲之地、海峡、运河)
2.多种民族(阿拉伯、波斯、格鲁吉亚;非阿拉伯国家: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多种宗教发祥地(伊斯兰教——阿拉伯,尤太教——以色列,基督教——黎巴嫩、亚美尼亚)
3.气候干旱,高原为主,水资源短缺
4.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5.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小麦、棉花、椰枣、羊毛、地毯);石油宝库(储量——65%,产量——31%,输出——45%),输出路线
六、北非
区域特征:
1.交通位置重要
2.与西亚同属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
3.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旱
4.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5.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6.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磷矿、小麦、棉花、亚热带水果)
七、撒哈拉以南非洲
区域特征:
1.黑人的故乡
2.水能、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丰富
3.干旱和荒漠化严重,人口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问题
4.殖民主义影响的恶果,经济改革(多样化、合作)
5.铜矿——刚果民主、赞比亚;金——南非、加纳;金刚石——刚果民主、南非;铀矿等
八、欧洲西部
区域特征:
1.海岸线曲折,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平原为主,冰川地形分布较广
2.人口稠密,人口老龄化
3.欧洲联盟(国家、总部、中央银行所在地、东扩)
4.南欧——葡萄、柑橘、无花果、油橄榄;荷兰——牛奶、花卉;挪威——石油、渔业;丹麦——乳畜;瑞典——铁、特种钢、木材加工;芬兰——木材加工;瑞士——钟表
九、欧洲东部和北亚
区域特征:
地域广阔,北亚地广人稀,政治地图变迁
十、北美
区域特征:
1.南北延伸的三大地形区
2.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英语为主要语言,居民构成复杂(欧洲、非洲移民后裔,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华人和华侨)
十一、拉丁美洲
读图识记:
区域特征:
1.地理位置重要
2.居民构成复杂(移民、土着、相互通婚);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影响大(习俗、文化、语言、宗教等)
3.复杂的地形(最大高原、平原),暖湿的气候,亚马孙河(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4.民族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快(墨西哥城)
5.资源、物产丰富:
墨西哥——石油、银;委内瑞拉——石油;智利——铜、硝石;巴西——铁;牙买加——铝土;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小麦、畜牧业;巴西和巴拉圭——伊泰普水电站;秘鲁渔场
玉米、咖啡、甘蔗、香蕉等重要产地
十二、大洋洲
区域特征:
1.地理位置重要(海上航线,空中航线,海底电缆)
2.岛国众多,热带、亚热带风光
3.瑙鲁面临磷矿资源枯竭,因气候变暖图瓦卢举国移民
十三、南极洲
区域特征:
1.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冰雪覆盖的高原大陆(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3.寒带气候
4.资源宝库(淡水、煤铁、海洋生物),科学考察,未来航空要道
5.《南极条约》宗旨:保护南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
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国家部分)
一、日本
自然特征:
1.东亚岛国(位置),多优良港湾
2.多山地、多火山、多地震、平原少
3.海洋性季风气候(有梅雨),南北差异明显
4.森林、水利、渔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
经济:
1.农业、渔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现代化特点),农业占比重小,农产品依赖进口,主要种植水稻
2.制造业发达,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原料和市场对外依赖性强(石油、铁矿、煤炭来源地),新兴电子工业多分布在九州岛(硅岛)和本州东北部
居民:人口稠密,单一民族,黄种人,国家重视教育
二、印度
经济:
1.农业大国:自然条件优越(耕地多,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旱涝灾害),从事农业人口众多,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出口量少
黄麻——恒河三角洲,产量世界第一;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丘陵地区,出口世界首位
2.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矿产丰富(煤、铁等);传统部门——棉、毛纺织、重工业;新兴工业——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
居民:
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居民、宗教、语言复杂(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印巴冲突(宗教、科什米尔问题)
三、埃及
自然地理:
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尼罗河定期泛滥淤积了肥沃土壤(青—埃塞俄比亚高原、白—东非高原)
经济: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
1.灌溉农业,绿色走廊——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世界重要长绒棉产区
2.经济支柱:旅游业(古埃及文化遗产、沙漠景观、尼罗河),苏伊士运河通行费,石油、纺织、食品和电力。
综合思考:1.水坝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尼罗河对埃及经济的影响
四、德国
经济特征:
1.工业大国(仅次于美、日):四大经济支柱:机械、汽车、电子电气、化学,新兴工业:石油加工、航空航天,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新兴工业向南部发展,注重环境保护
2.农业的分布
3.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仅煤炭和钾盐比较丰富,大量进口原料、出口高技术工业产品
五、俄罗斯
自然环境:
1.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有寒带气候
2.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
3.矿产丰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矿产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乌拉尔山以东
4.西伯利亚的河流结冰期长,不利于航运,有凌汛
经济:
1.工业基础好,重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突出,四大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2.农业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中南部,作物同我国东北,产量不稳定
3.工业、人口向乌拉尔山以东扩散、迁移
六、美国
经济:
1.现代化、地区专业化的农业:小麦、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
2.高度发达的工业,海外投资多,跨国公司遍布各大洲
3.进口原料、能源、轻工业品,出口高技术产品
4.三大工业区
工业区 发展特点 工业中心
东北部工业区(五大湖南岸和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世界着名工业区,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海港、综合性工业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最大钢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铁路枢纽
底特律:最大汽车工业中心
南部工业区(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二战后工业迅速发展,条件优越的“阳光地带”石油、化学、宇航 休斯敦:最大石油化学工业基地,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西部工业区(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地) 二战后兴起,资源丰富的“阳光地带”,航空、石油、电子 洛杉矶:最大飞机制造中心,航天、电子、石油、电影
圣弗朗西斯科:港口、电子石油、农产品加工、华人集中,硅谷、
七、巴西
国土和居民:
1.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大部分位于热带,南北差异,9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带
3.为开发内陆地区迁都巴西利亚
经济:
1.经济发展较快,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优质铁矿、咖啡、甘蔗、可可、大豆等大量生产和出口
3.钢铁、汽车、飞机、造船工业
4.两大工业中心
八、澳大利亚
自然环境:
1.半环状分布{东部降水多的原因,中西部气候干旱的原因,盆地的自流井}
2.古老、珍奇动植物多
经济:1.骑在养背上的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养羊业:头数、羊毛、羊肉产量世界第一,养牛业、小麦生产,现代混合农业
2.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煤、铁、铝土、铀等矿产品大量生产和出口(西欧、日本、中国)
3.制造业:冶金、机械、纺织、食品、绵羊油
4.人口、城市、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非原创,单据的比较符合要求,刚好我也在找)
❻ 世界地理区域共划分为多少个地区分别是哪些
地理区域一共分为13个:欧洲西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
中亚
东亚
西亚
南亚
东南亚
大洋洲
南极洲
北美
拉丁美洲
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球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五带的划分
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各带的特征
热带
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
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寒带
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五带的成因
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
❼ 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可以从
1. 半球 海陆 经纬度
❽ 世界地理分区的名称是什么我看了百度的少
世界地理分区是按位置划分的
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欧洲分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欧洲西部分为:西欧,中欧,南欧,北欧,欧洲东部为东欧。
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韭洲
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
大洋洲,南极洲
❾ 地理上的东方与西方是怎么划分的
地理上的东方西方的划分界限是西经20、东经160°经线,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为东方,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为西方。
为了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东西两个半球,地理上用西经20、东经160°经线划分东西半球,东半球即东方,西半球即西方。
东半球是地球上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20°W——160°E)的区域。依照此分法,东半球的陆地有亚洲绝大部分、南极洲的东部、欧洲的绝大部分、非洲的绝大部分、北美洲东北部的一小部分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以及许多其它岛屿。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东部、印度洋。
西半球是地球上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20°W——160°E)的区域。西半球有南美洲的全部、北美洲的主体部分、亚洲东北的一小部分、非洲的西边的一小部分、欧洲的西边的一小部分、大洋洲东部的一小部分和南极洲西部的一部分。主要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9)世界地理是怎么认识区域的扩展阅读
东西方的特点有:
1、东方即东半球的陆地约占38%,海洋约占62%。
2、西方即西半球的区域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广大,主要包括南北美洲、东太平洋、部分大西洋、部分北冰洋以及部分南极洲。
3、特殊条件下,如果在南北两极点,那就没有东西之分,因为两极点会汇集所有经线。如果站在两极点,可以说自己一只脚在西半球,一只脚在东半球,因为任意相邻两半球没有详细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