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
对楼上的补充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为湖北。湖北全省设有12个省辖市(武汉、宜昌、黄石、十堰、荆州、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3个省直管市(仙桃、天门、潜江)、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还有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省会设在武汉市。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㈡ 谁知道湖北的自然地理特征
让我来回答你!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采纳哦
㈢ 分别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描述湖北省的自然特征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内陆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形以平原(江汉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和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湖北省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河流水量比较大,冬季不结冰。
㈣ 有关湖北省的历史地理知识有哪些
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水陆交通便利,夏季气温高,有“火炉”之称。
㈤ 湖北是个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什么样的气候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双七场降水充足。
㈥ 武汉的地理位置具有哪些特点
1、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
2、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
3、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6)关于湖北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扩展阅读
武汉的景点介绍:
1、黄鹤楼:黄鹤楼自古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许多千古绝唱,虽历经重建,但黄鹤楼独特的雄伟气质却依旧壮丽,登楼远眺,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2、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长江大桥,至今仍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标志,也是武汉打卡地首选。
3、黎黄陂路:黎黄陂路建于1900年,是武汉着名的慢生活街区,保留了老汉口独特的生活气质,后经政府整修,变得更加洋气,潮流、小资的生活,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喜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汉
㈦ 湖北的地理知识
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与江西省相接,南邻湖南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中国湖北。古称:荆楚。
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㈧ 介绍一下湖北省的地理位置,都与哪些省接壤,面积多大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万人。
全省设有武汉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城市为武汉市。
㈨ 关于湖北省的常识有哪些
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省会在武汉。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地形西高东低,江汉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湖北省是中国着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湖北省粮、油、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钢铁、电力、汽车、轻纺工业居全国前列。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保存完好的神农架原始森林。
地理概况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全省可以划分为江汉平原、鄂西山地、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四个地区。其中,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湖北境内有1193条河流,这里还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其中洪湖为湖北省最大的湖泊。
气候特点
湖北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年均温15~17℃,7月平均气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平均气温3~4℃。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自然资源
湖北省矿产、水能、生物等资源都比较丰富。其中矿产13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水能是能源资源的突出优势,湖北省是丰水区,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达331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动物资源达700多种,约占全国动物种类的1/4。其中属国家规定的珍稀保护动物有白鳍豚、金丝猴、江豚(江猪)、大鲵、小灵猫、大灵猫等50多种。全省种子植物有3700多种。神农架为中国中部最大的原始森林,被誉为华中林海、天然动植物园,世界观赏名木金钱松、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活化石水杉等珍稀树种就生长在这里。
交通运输
湖北公路运营有9条国道、90条省道,全省各县和绝大部分乡镇已通汽车;形成了以武汉和各地区中心城市为枢纽。连接省、市、县、乡和主要港口铁路枢纽的公路网。铁路运输方面,除了京广线。还有汉丹、武大、焦枝、襄渝等线路;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也是省内最大的航空中心。
经济概况
湖北省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电力、机械、汽车、建材、纺织、食品等。武汉是全国大型钢铁基地之一,宜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湖北省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高梁、甘薯次之,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为主,禽蛋产量居全国前列。湖北还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荆州以下长江段盛产鱼苗,供应全国。主要林副特产有苎麻、生漆、桐油、柑橘、茶叶、木耳、木梓、黄连、天麻等。
文化习俗
我国着名的汉绣主要生产于荆州、武汉、洪湖一带,汉绣是以楚绣为基础融合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清末民初汉绣进入鼎盛时期,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
省会:武汉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位于省境东部,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组成,俗称武汉三镇。面积8483平方千米,辖13个区。市境位于江汉平原东南部。北为大别山地,南为幕阜山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河湖密布。农业主产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盛产鲜鱼、莲藕。水运以长江、汉水为主。市内有黄鹤楼等风景名胜。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唐朝时,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用于军事,后来成为人们登高览胜的地方。历史上黄鹤楼屡毁屡修,现在的黄鹤楼建成于1985年,楼分五层。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大巴山脉的东段。主峰神农顶有华中第一峰的美誉,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高峰。相传,神农氏(炎帝)曾在此遍尝百草。他为采一株珍贵的药材。砍倒古树搭成架梯,神农架由此得名。神农架可说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主要树种为冷杉,还有楠木、青冈栎、供雕刻用的黄杨木,以及世界上稀有的植物,如花片洁白、外形似白鸽、号称中国鸽子树的珙桐等。神农架的动物资源丰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金丝猴,此外还有黑熊、白熊等。神农架还以产药材着名,天麻、黄连等分布很普遍。神农架是湖北省以科学考察和探索大自然为主的着名风景旅游区。
“湖北首刹”:归元寺
归元寺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20号,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由一位叫白光的和尚在原明代王章甫的葵园旧址上创建,素有湖北首刹之称,也是湖北四大佛教禅院之一。归元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中罗汉堂供奉有500尊泥塑全身罗汉,是该寺院的重要特色之一。归元寺的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这是它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佛寺的主要区别。归元寺大雄宝殿前的供桌。是由一整块柏木雕刻而成,长3.6米,雕有五龙戏珠图案。此外,大多数寺庙的铭牌,均横书悬嵌于寺庙三门之楣。而归元寺的铭牌是直匾。这在中国寺庙建筑史中是较罕见的。堪称丛林一奇。
赤壁遗址
长江流过武汉,在其上游赤壁市和下游黄州。各有一处赤壁,分称文、武赤壁。上游的赤壁,一般认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下游黄州的赤壁则是因苏东坡《赤壁赋》而扬名,故称文赤壁。武汉上游。长江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其拔空昂立的崖头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奋然北驰,直指江北乌林。这里便是赤壁之战古战场。周围还有翼江亭、拜风台以及庞统夜读所在的金丝山等景点。武汉下游的黄州赤壁又叫东坡赤壁,苏轼被贬黄州之时,经常约请友人到此游览。苏轼曾在此写下着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美文。黄州赤壁已是一处着名的旅游胜地。
武当山
武当山是中国着名的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这里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武当山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气势雄峻。风光奇美,现存古建筑基本上保持着明初的建筑格局。规模宏伟。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创立了武当派。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边境,是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大别山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的农耕地区。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大别山植物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有许多南方植物种类。
洪湖
洪湖位于省境南部,东面与长江的自然堤相隔,内荆河一内河在北面成弧状绕流,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为洼地湖。流域面积5981平方千米。湖面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413平方千米。容积7.5亿立方米。历史上由内荆河与长江、东荆河间湖群相连,并与长江相通。湖内有机质丰富,有鱼类30余种,以鲭、鲢、鲤、鳙、鲩、鲫、鲇、鳝、鳢、鳊、鳜等较常见。水生生物中,洪湖白莲为着名特产。洪湖为候鸟冬栖地,常见者有青头鸭、黄鸭、中鸭、八鸭等18种。
武昌起义旧址
楼为两层砖木结构。装饰精巧华丽,上层顶端矗立着一个教堂式的望楼,极具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铁门上所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几字为宋庆龄女士所题。现起义军政府旧址上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内保存、陈列有起义的有关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黎元洪卧室、会客室、孙中山会客室和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也向游人开放。旧址院门外葡一尊孙中山铜像,长袍马褂,左手拿着拐杖,右手拿着帽子。眺望远方,表情庄严而又安详。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是中国战国初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长16.5米,东西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及竹简等文物近15000余件,其中最有名者为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编钟。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1957年建成通车。它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站在桥上眺望四方,大江东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㈩ 湖北的地理环境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东经108°21ˊ~116°07ˊ,北纬29°05ˊ~33°20ˊ之间。
湖北东连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与重庆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陕西毗邻,东西长约740.6公里,南北宽约470.2公里,版图面积约18.5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湖北地处中国地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外高、内低,向南敞开,形成一个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脉在本省境内的最高峰—神农顶的海拔3105.4米,为华中最高峰,有“华中屋脊”之称。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分别占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1998)。湖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段,北部接近我国北亚热带的北界,南跨越中亚热带的北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由于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导致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995)。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带,局部地区甚至属于多雨地带。因而河流水源补给充足,境内以长江、汉江为骨干,接纳了省内干余条中小河流。长江从重庆巫山县入境,浩荡东流,横贯全省,至黄梅县出境长达1061公里。汉江自陕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斜贯省内,于汉口汇入长江,省境长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内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余公里。全省水资源数量较为富裕,但因受水气来源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区分布不均,各地丰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气候条件复杂、成土母质多种多样,因而土壤类型繁多,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区特征。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