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一题帮地理怎么样

高一题帮地理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5-30 01:03:20

㈠ 这些高一地理题目怎么做快进来帮帮!!!

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从其气压分布状况来看,就是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气旋右偏为逆时针流向,南半球气旋左偏为顺时针流向。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反气旋从其气压分布状况来看,就是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向四周辐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气旋右偏为顺时针流向,南半球气旋左偏为逆时针流向。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地球上由于地表物质组成的复杂性(海陆分布、高低起伏),导致等压线闭合成高压、低压中心,而不再是带状分布,因此气旋、反气旋是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经历了冷暖相间的几度波动变化,对竹林的生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西北地区竹林的分布范围也随气候的波动发生了变迁。竹林分布总体上来看是逐渐南移,汉唐时期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元代以后其经济作物的地位已变得不十分重要。文章分仰韶温暖时期、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六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论述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近代气候变化的显着特点是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发展,但总体上气温升高,特别是1910—1945年和1980—现在两段时期升温明显。听我爷爷说,以前的冬季比现在冷的多,每到冬季总是感到漫长难熬。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国东南、误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其缓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
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秘鲁沿岸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东南信风。海水由岸边流向大洋深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补充,也就是上升补偿流,将大量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饵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个别年份,离岸风较弱,冷海水上泛得较少,海水温度较常年升高,鱼类不适应较高的水温,大量死亡。此时发生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
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
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
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
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我们可以想象,地质构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见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皱开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风化剥蚀,而成山。
因此野外绝不能只根据地形确定地质构造,要仔细观察

㈡ 高一地理必修一要怎样学习,现在还有两三个星期,地理很多不懂,怕这次考不好影响分班。

地理一定不要死记硬背,上课要认真听课,既然还有两个星期,那建议你1,课下问问同学题,找一点你不会有典型的,课下就不要贪玩了,其实地理也不是很难,就那几个原理,明白了题自然就会做了。多问问老师就好了,不像英语数学那么难追上的,只要学学就能提高分数的,但是一定要用功。2,就是把卷子的题背一下,有一些记忆的东西还是要背的,记得背的时候手里拿着地图,地理背诵离不开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㈢ 高一地理好难啊

在学习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识之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分析、比较判断、逐步推理,最终抽象出来的本质联系就是地理规律,任何地理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符合实际变化过程中每一个状况的特点。如何掌握知识规律是地理学习方法中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

1、学习知识规律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在前面我们曾介绍了抓住地理规律推理记忆的典型实例和方法。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把握地理知识结构,特别是地理演变规律更是如此。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提高综合与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树立地理时空观念。

2、地理知识规律的基本分类

按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将地理知识规律分为三大类型:

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这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例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的学习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也不断建立起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特征,并使得相互联系这一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广泛地应用在地理学科中,成为地理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变规律。这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规律。例2: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与外力总是同时作用;内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趋向平坦;内力为主导作用力,外力为辅助作用力;它们共同决定着地壳物质循环的变化规律,使人类生存的地表空间总是在动荡起伏-相对稳定-动荡起伏之间变化着,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中。

地理时空分布规律。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必然分布状况,是中学地理知识规律的主要内容。依据时空范围可分为五个小的类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规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资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以及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规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例如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地理事物日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在一个太阳日内的变化规律,例如气温日变化规律-从午后14点到凌晨4点气温逐渐降低,从凌晨4点到午后14点气温逐渐增高;地理事物年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内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变化规律-随着气温的增高水量不断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际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太阳黑子的11年变化周期。

3、总结知识规律的方法

(1)极值概括法。我们先一起分析一个实例,然后再总结方法。例3: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逐渐减小。可平时不少同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却总是出现“近日点线速度大,远日点线速度小”的结论,这种结论显然没有概括出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线速度值出现的空间位置,两个特殊点不能反映出公转轨道上每一个空间位置上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大小和连续变化的全过程。前面正确的描述是符合公转轨道上各点线速度分布规律的。从实例中可以发现,两种答案有着本质的差异,同时在手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学们是可以从失败的过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经验呢?

总结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要从直观图像的仔细观察入手,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规律重要基础。

抓住分布状况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金钥匙。

由极大值(极小值)向极小值(极大值)做连续不断的时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经常采用“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加”的描述方式,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关键技巧,不能孤立地强调极值的时间位置。

得出地理分布规律后应做逆向描述的检查,即从极小值到极大值分布判断一次,看看规律是否依然成立。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最后保证。极值方法还可以更细致分为极值点方法、极值线方法、极值面方法及极值方向方法,这些方法应用在后面的范例再加以讲解。

(2)成因分析法。有些地理事物在时空上没有数量大小的变化,但它们在时空分布状态上也反映出明显的规律性,需要我们从成因上去分析概括它们的分布规律。例4: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大陆西岸30°-40°之间分布,这一规律适于全球种地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是从太阳辐射、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压带移动等影响因素中逐一分析得出来的,可以说不懂得地中海式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不可能掌握它在世界的分布规律。成因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找出影响某一事物形成的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特别要注意影响因素的空间范围及空间变化尺度,这是确定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

从上述知识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将这一规律放在全球分布图中去加以检验,便于巩固和验证。

(3)推理演绎法。对于地理演变规律的总结我们常常运用推理演绎方法。例5:未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这是各个国家都在研究的问题。要想把握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向就必须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过去、现状中去分析,运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得出结论。从人类的原始社会到今天,不难看出能源消费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构成方向发展着,过去的柴草、水能已扩展到今天的十几种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被消费能源的发热量也迅速提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飞跃发展到今天的核能;考虑到环境效益,新能源和水能日益受到重视。这些变化取决于各类能源自身特点、储量与分布状况、以及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环境的要求。从上述分析我们推断:未来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规律将是消费构成的多元化和水能、新能源的广泛利用(煤、石油将作为化工原料)、以及以掌握太阳能制造氢为代表的最新能源不断涌现。上面为我们提供推理演绎法的具体步骤:

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原始或现在的基本状况。

分析地理事物各个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这里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变化趋向和人类依据发展需求所对自然因素改造利用的趋向。

运用地理事物各个控制因素的变化规律逐级推导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

4、典型实例及方法说明

例6: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6月22日前后几天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很显然北回归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大值,那么极小值在什么地方呢?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极值方法,随口答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这一答案从整体思路上看是对的,是连续不断的规律性描述。但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小值并不在南北极点上,经计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ˊ,而南极点处于极夜范围的中心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无从谈起。当同学们再次阅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剖面图时,就不难发现极小值点分别出现在南极圈的近日点上和北极圈的远日点上。正确的描述应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北极圈的远日点、向南极圈的近日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递减”,从实例中可知,仔细阅读图像和准确控制极值点是何等重要啊!同学们可以自己概括12月22日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这里还需提示一点,6月22日时,赤道至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小值;而北回归线至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大值;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既不是全年的极大值,也不是全年的极小值,因为只有当太阳直射(两次)该地区和直射回归线的时候,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才分别达到全年极大值(两次)和极小值。例6是应用了极值线到极值线总结规律的方法。

例7:关于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12月22日冬至来临时,通过读图可以找到全球白昼极大值(黑夜极小值)出现在南极圈上,而白昼极小值(黑夜极大值)出现在北极圈上,运用极值线方法可概括出时全球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时逐渐缩小,夜时逐渐增加;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出现了全年的白昼极小值,黑夜的极大值,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上述规律的概括比起课本中南北半球分段总结的手法要科学简明得多,其关键是抓极值的正确思路。当确定某一地点或一定区域范围后,我们就可讨论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如北京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再到6月22日白昼时间出现逐渐递减到逐渐增加;又如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9月23日极夜范围理论上为半个圆点,12月22日极夜范围扩展到北极圈以北全部地区,达到全年极大值。

例8:在讲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时,老师一般都先让同学们阅读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图,并提示注意1200、800、400、200毫米几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和递变方向。这一教学过程就是要突出我国东南降水的极大值区域,以及西北的极小值区域。然后引导同学们从极大值方向(东南)向极小值方向(西北)概括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量逐渐递减。这是典型的极值方向法的实例,这种方法在总结区域地理的分布规律中经常用到。这种规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极值数据的隐蔽性,第二是极值范围的不规范性,“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都不是严格的点、线、面,而是一个范围粗略的区域。

例9:洋流在全球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风海流受全球盛行风的影响而形成的。在赤道到南北纬40º之间,受信风和赤道暖流的驱动,分别出现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同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赤道南北两侧出现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趋向;受中纬西风的推动,南北纬40º附近又出现了自西向东的洋流流向;最终受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的作用,又回到了赤道出发区。在中高纬海区受极地东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的综合影响,南北半球出现了与中低纬运行方向相反的洋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全球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西(大洋西侧)暖(流)东(大洋东侧)寒(流)。中高纬海区北逆南顺,西寒东暖;印度洋北部海域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皆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也同样受到季风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影响。南半球中高纬为环球西风漂流。

例10:掌握㵍流的全球分布规律后,世界渔场的分布规律也就随手可得了。凡是由海洋下层向海洋表层有大量的上升海流的海域,一般来说都是有着渔场分布的可能性。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引起下层海水上泛、带来营养盐分、吸引海洋浮游生物以至鱼群的典型实例;我国舟山渔场也是由日本暖流的一个支流-台湾暖流与华北地区沿岸寒流交汇而成的。秘鲁渔场好象具有特殊性,但其实质上也是具备海水上泛形成渔场的规律性。

例11:回顾和展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分布状况,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趋向分散。尽管发展中国家可能刚刚迈开第一步,大量集中发展了部分工业经济区,但最终要走完艰难的第二步,即由集中再趋向于分散。这是因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规模逐步加大,工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结果使得工业分布越来越趋向集中;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逐步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区域内依靠交通和人才发展起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区。加之原来过分集中的老工业区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各主要工业国先后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趋向。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去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工业分布呈现畸形状况-过分集中沿海地区。经济独立后,这些比较注重内地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发展,所以也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分布趋向。

例12:地热、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世界上火山、地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是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证明了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消亡型边界,即两个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各种内力地质作用表现得异常活跃。关于火山、地热和地震在时间上的规律,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一些休眠火山和一些构造地震还常以突发形式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这些有待今后研究与探索,最终人类是一定能够把握住它们活动规律的。

例13:关于月相的变化规律想必是很多同学都知道个概况,但恐怕能讲得一清二楚的同学就不多了。在这里,我们只想做一些提示,让同学们自己通过观察、绘图、统计分析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形成月相变化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月球本身不发光,完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迎着阳光一面是明亮的,背着阳光一面是黑暗的;第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这是月球环绕地球、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结果;第三,观察月相变化规律的人们是在地球上,并随着地球自转。根据上述成因,请同学们自己填出下面表格,并概括其中的规律。表格中看到月相的时间是依据地球上晨昏线估算出来的,只要将地球的赤道大圆做24等分即可得出时刻,再由月球向地球做切线,就能确定某一月相出现的时间了。初见时刻的方向需要同学们明确一点,月球东升西落的周期是十二个小时左右(按春分昼夜等时计算)。

农历

项目
初一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二十九

月相形状

明亮面积的比例

月相名称

看到的时间段

初见时刻的方向

5、总结知识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知识规律必须以大量感性知识为基础。有些同学平时对知识规律的学习十分重视,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感性知识作为基础。

例14:前面讲到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具有大陆西岸30-º40º分布规律,但如果西风带控制35º-55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25º-35º、风带和气压带移动幅度约为10º左右这些地理知识不十分扎实的话,仅仅知道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式气候是不够的,是无法确定地掌握气候的分布规律的。

例15: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地形区第一阶梯的东侧和第二阶梯之间、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区,这一规律除依据地形落差大小和河流流量大小等因素外,更重要地是从全国水电站分布图中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的,没有对刘家峡、龚嘴、葛洲坝、鲁布格等电站分布的掌握,没有对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的掌握、没有对我国降水分布的掌握,是不可能掌握水能资源的分布规律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样适用于地理规律的认识过程。

(2)学习地理规律必须树立空间观念。树立空间观念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没有空间思维过程的规律就不是地理学科的规律。

例16:当同学们概括彗星彗尾长短的变化规律时,就要仔细阅读彗星特有的椭圆形要道在太阳系内的分布状况;就要去发现并分析彗星运动与太阳位置远近的空间变化;就要考虑彗核冰物质受太阳温度的影响,就要观察彗尾长短与距日远近的空间联系。从中总结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彗尾由长逐渐变短,而且始终背向太阳风吹斥的方向。通常地理分布规律本身就是地理事物空间特点的反映。

(3)地理规律要善于联系应用其它学科的基本规律。学习地理刚入门时,很多同学就体会到地理学科强调各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其实这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条基本思维方式,即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上。这一普遍规律已广泛应用规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并产生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正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

㈣ 高一新生马上开学了,孩子初中的地理学的不好,高中老师推荐了教材帮,只买这一本就可以了吗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高中地理辅导书大全

1、《高考实用地图册》《北斗地图》都差不多,学高中地理一本就够了;

2、《地理填充图册》———区域地理相关训练,不过高中地理现在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弱化了;

3、文综:《试题调研》的各类小册子都是非常不错的。特别对于文科来说;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地图是高中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高中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程标准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㈤ 高一地理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首先要明白夏至日这天是6月22日,并且在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北京是在北半球,所以夏至日这天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日照时间是最长的,所以越离夏至日越近的日期,北京白昼越长,一个地方的白昼时间是从正午12点对半分的(比如说:一个地方的白昼时间是16小时,那么它的日出时间就是12-16/2,也就是早上4点)。那么再根据选项,就不难得出B这个答案。
那么你的第二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日半球的经线的中间那一条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条经线所在的地区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那么再理解那条是晨线:先找到日半球全部的经线,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原理,那么将要转到太阳照射范围的那条经线就是晨线,而将要进入黑暗的那条线就是昏线。(可能不怎么好理解,多想想吧)
关于你问的“什么时候要数经线条数”这个问题,不太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总之这个方法会的话,不管它题目问什么,你都能算出每条经线的经度。那么说说这个方法:一般来说,题目会先告诉你关于题目的相关信息。那么举个例子吧。(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在东经120°这个地方,问此时晨线经度? 这道题应该这样想:春分这天,地球上各个部分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晨线的地方时是6点。太阳直射的地方时是12点,所以相差6个小时。而每15°经线相差一个小时,所以晨线的经线是东经30°)
你的第四个问题:太阳正午高度角的算法是:若太阳直射北半球10°。那么北纬30°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30-10)=70.那么南纬30°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30+10)=50.希望你能根据这个例子推倒出来。若太阳直射在南纬20°的话,那么南纬50°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50-20)=60.那么北纬80°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80+20)=-10.因为-10小于0,所以这个地方是极夜。直射赤道时是最简单的,无论南北纬,一律用90-该地区纬度。
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认为:地球赤道长度约80152里,而题目是80000里,所以用80152*COS3=80042.所以我认为是在南纬3°。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清楚。你还是找个时间问一下老师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上忙

㈥ 高一地理怎么学

高一、高二的地理要理清来龙去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基础比较差的话最好还是找个教的好的老师帮你补补(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老师指导很重要)高三的人文地理大部分是靠背的,难度不大。
3、以书为本,不要买太多的复习题,先把书上的内容都看熟了,再适当的找些练习题做。辅导材料也不要乱买,听你老师推荐的。我高三的时候是找那种分版块的辅导资料做的,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哪部分比较薄弱就突击哪部分。

怎样学好地理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初中地理没有认真学好,只能到高中再从头来学。其实我觉得,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着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老师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政治、历史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考综合科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学“X”科中的哪一门,都不要孤立地学,要特别留意这几科中能互相联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时事政治题,就可以想想,它发生在什么地方,与该地方的地理特征有联系吗?该事件是否有什么历史渊源?从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么哲理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不久你就可以在这几科中来去自由了。不过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你已经掌握好单科知识的基础上,单科都没有掌握好,哪里还能谈什么联系呢?所以这也就更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平时就要注意把知识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着到了考前再突击,那样的话有可能会摔得很惨。�

高考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仅有方法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辛苦努力与积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洒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丰收的一天。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吧,把你的脚步迈得坚实再坚实些,祝你“笑傲考场”!

㈦ 高中(高一)刷地理比必刷题好吗又更好的吗

如果米地理成绩不错,并且自己很喜欢地理,很想学好地理,那么必刷题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必刷题难度较大,基本是往年的高三模拟题和高考真题(刷真题那一栏)。
如果你成绩一般建议用本世纪金榜,五三就可以了。

㈧ 高一下半学期的地理难不难

1、高一地理学习,首先要学会听课。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2、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3、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4、高效复习,温故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5、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6、合理用脑,避免事倍功半。
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学习、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三是要劳逸结合,不要熬夜、注意午休等,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

阅读全文

与高一题帮地理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