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从地理学上明年为什么是最热的

从地理学上明年为什么是最热的

发布时间:2022-05-30 03:14:44

Ⅰ 为什么离赤道越近越热

因为从地理学上来说,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是为热带,也就是会出现太阳直射的地带,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都是在这一个区域回归运动的(3月21号,也就是春分的时候太阳是直射赤道的,之后直射点往北移,6月22号,也就是夏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直射点往南移,9月23号,也就是秋分时再一次直射赤道,之后直射点继续往南移,12月22号,也就是冬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往北移,如此循环),而越靠近赤道的地区在一年之中出现直射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温度会更高一些。

Ⅱ 为什么2017年成为历史上最热的一年

气温升高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其次2017年拉尼娜现象出现,也导致了气温逐渐上升。所以说,让2017年成为史上最热一年主要有两大原因:

  1. 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

  2. 拉尼娜现象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8日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未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情况下,2017年成为史上最热一年。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通常盛行风向会发生改变,导致太平洋大面积水域水温升高,从而致使全球气温升高。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相比,2016年的气温有所升高,但2017年的增长幅度最大,已成为史上最热一年。

科学家表示,在过去的150年里,气温升高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其中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将大量吸热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科学家称,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超越了自然本身的力量。根据2017年的气温纪录,世界领导人应将重心放在气候变化所产生风险的规模和紧迫性上。

英国国家气象局哈德利中心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参与了此项研究,并制作了“Hadcrut4”数据集,用于评估全球温度。结果发现,2017年的温度水平比1850-1900年前工业化水平高出1℃(1.8°F),比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0.38°C(0.78°F)。2017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系列国际分析数据也显示,2017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2017年的气温超过了2016年所记录的最高气温,并且一些数据比2015年分析的数据还要高。

2015年和2016年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一种太平洋上的自然现象,除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外,厄尔尼诺现象也会使气温上升。

英国国家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科林·莫里斯(Colin Morice)博士表示,该中心所测的2017年全球温度数据与世界其他中心所测得得数据一致,在未受厄尔尼诺影响下,2017年成为3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也是自185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已成为三个最热的年份。除了持续的温室气体排放外,2015年和2016年还受到强劲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然而,2017年却最值得关注,因为该年厄尔尼诺现象并未出现,反而拉尼娜现象却产生,但气温仍在持续上升。

2015-2016年持续的厄尔尼诺现象使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增加了约0.2°C(0.36°F),比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增长了约1.1°C(2°F)。

英国气象局2017年全球年平均气温预报显示,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超过长期平均水平,维持在0.32°C(0.57°F)至0.56°C(1°F)之间。据全球三大温度数据集的平均值显示,2017年的临时数据比长期平均值高0.42°C(0.75°F),处于预测范围内。2016年年末的预测正确分析了2017年将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

“HadCRUT4”全球温度数据集是由全球数千个温度测量数据编制而成。温度的区域变化本身就为了解引起变暖机制的原因提供了参考信息,以应对大气中持续积累的温室气体。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研究主任蒂姆·奥斯本教授补充道,不仅要对全球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分析,还需对气候变暖的地理格局做出解释。起初对气候物理学的理解,是陆地和北极地区变暖幅度越大,副极地地区变暖幅度就越小,而现在,该结果已得到观测。

世界气象组织(WMO)汇集了5个主要国际数据集,并表示长期以来气温一直在上升。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长期的温度变化趋势比个别年份的排名更加重要,而且这个趋势还会上升。记录的18个最热年份中有17个出现在本世纪,而过去三年的变暖程度却是例外。北极的温暖变化尤为显着,这将对海平面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天气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还表示,2017年的气温升高直接导致全球许多国家受极端天气的影响。美国已出现因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一年,而其他国家也因热带气旋、洪水和干旱导致经济发展放缓或是逆向增长。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宣布,美国计划退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协议《巴黎协定》,这将使美国成为唯一个未签署该协议的国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气候变化专家鲍勃·沃德表示,其虽未参与到此项研究,但随着气温的升高,世界各地会相继发生极端天气,比如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的飓风。所有国家都将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今年,政府将开始评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巴黎协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世界各国领导人应根据所记录的温度数据将重心集中在因人口、贫富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大小和紧迫性上。

由于观测资料未能全面覆盖到全球各地,尤其是极地地区,同时用于生成数据集的测量设备也存在局限性,从而使得计算结果充满不确定性。现有的各种评估差异数据也主要来自于极地地区零星的数据。

Ⅲ 请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下夏天比较热的原因

地球的地轴是来回偏转的,这个角度叫黄赤交角,为46°52,就是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
北半球夏季偏向太阳,日照时间长,自然就热.
另外,楼上说法错误,北半球夏季(6月22日)地球在远日点,是离太阳最远的,12月22日在近日点,是太阳最近的.

Ⅳ 地理学问题。

温带气候(temperate climate)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的显着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的亚欧大陆的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和朝鲜、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的控制,风从海洋吹向内陆,湿润多雨。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国家比较,我国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热的。如广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纬度上,但两地1月份平均气温要相差8℃左右,广州冷,哈瓦那暖。英国西海岸的利物浦与我国北方漠河镇压的纬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气温高达4.3℃,而漠河同时期的最低气温常在零下35-40℃。

温带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气候类型。由于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生物界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界。从植物种类上来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原地区生活着善跑能飞的动物;在阔叶林中生活着大型食肉类运物;针叶林中生活着一些耐寒动物。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的显着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

本带冬季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和土壤届时结冻。但夏季仍然温暖。这一自然带分布于东亚的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分布于西欧的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量很多。植被同属夏绿阔叶林(原称落叶阔叶林),树叶较宽阔柔软,秋季脱落。如气候偏于湿润,土壤风化和淋滤较强,则发育为棕壤型,否则发育为褐土型。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落叶阔叶林带都在靠海岸一侧较宽,向内陆变狭,最后“尖灭”,两部分没有连成一体。动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缅甸皆有分布,松鼠在北方也较普遍。此外常见的还有野猪、狐、鼬等。

北美东部(约西经100°以东)落叶阔叶林带特征也较典型,现在多成为良好的农业区。南美南端伸入西风带范围,西南角亦有狭而短的落叶阔叶林带形成。

北半球的落叶阔叶林带最北部分,冬季更为寒冷,有三个月以上月平均温度低于0℃,森林由落叶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混交形成。

注释:本文中度均为℃

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措施【用高中地理知识回答】 谢谢!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创下新纪录。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巢清尘认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已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变化速率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是:北半球快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快于低纬度地区,冬季比夏季变化大。他还说,温室气体具有生命期,其温室效应会在几十甚至几百年后产生效应,因此其影响是深远的。预计气温升高将持续至本世纪末。
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美国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

Ⅵ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重庆夏天为什么炎热,请能够详细分析,要点清楚 分析合理

也可能是因为重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而且有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气温高

Ⅶ 在什么时候天气最热

午后1~2小时
虽然中午12点太阳给我们的感觉最热
但是大地吸收这个热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把热量释放出来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从地理学上说,下午2点左右是最热的,其实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光热并不能直接使气温升高。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热能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量后,再通过辐射、对流、乱流等形式向空中传导,这种向上输送热量的结果,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地面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结果。
这么解释有些晦涩,简单点讲就是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放出去烘热空气,空气的温度主要是间接从地面得到的。虽然夏天的中午,太阳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气受热量强,但地面放出的热量,少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所以此时并非是最热的时候。中午以后,地面温度仍能继续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热量等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时,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气温的升高,必须从地面放出的热量得到,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夏天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后两三点钟的时候。

Ⅷ 用地理知识分析的天气变化原因

近几年来,极端气候事件会明显增多。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据专家估计,那时全球60%的居民将生活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暴雨洪涝频率增加;北方干旱事件连年发生,9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遭遇5- 6年连续干旱;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明显增多。最热的2006年,也是全国气象灾害频发的一年,热带气旋、干旱、沙尘、酸雨等灾害多而严重。
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 据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世界上1/4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内灭绝,对人类会带来灾难性影响。即40%的生物种类将消失,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它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因而将威胁到鱼的生存。有些物种即使不一定灭绝,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有些南方植物将不得不迁往北方,而有些候鸟将不再迁徙。

我国科学家发现,在西北地区各山系的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已减少7000多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近百年已下降10多米;沿海地区将遭遇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的洪水、风暴潮袭击,尤其是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等经济区的影响最严重,届时许多小岛将不复存在。
调查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巳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在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美国,人们也在反思自己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不愿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专家们指出,如今气候变化已不只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巨大的,其中更多的还是负面的

Ⅸ 地理问题

气温的高低与地理纬度的关系密切,但纬度并不是影响气温高低的唯一因素。海陆位置、日照时间、空气湿度、大气环流形势和地形地势等等对局地气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般来说,纬度低的地带比纬度高的地带的气温高(我国南方处在纬度较低的地带,北方所处的纬度较高,所以说上海的气温比天津的气温高是正常的);但是具体到某个季节的某个具体时段,因为它们相距遥远,影响两个地方气温的具体变量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有可能与纬度经验所产生的现象相反的结果。
进入5月以后,一方面因为北方的日照时间比南方的日照时间更长,通过太阳辐射获得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另一方面,北方处在温带大陆气团的稳定控制下,既没有强冷空气的入侵,也没有海洋性暖湿气流带来的降水,是一年中最干燥的时期,而南方的海洋性暖湿气流活跃,不仅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也明显增加加强,南方潮湿的空气有较强的热容量,而且较多的云量也不利于太阳的短波辐射直达地面,所以在同等情况下,南方的增温幅度往往小于北方;另外,南方的低气压环境有利于地面热空气向高空扩散,北方的高气压环境不仅不利于热空气向高空扩散,而且具有“焚风”的增温效应。所以这个时期出现南方气温低于北方的现象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Ⅹ 地理高一问题 一年中什么时候最热,在北半球直射的时候,赤道的昼夜谁长为什么还有我觉得地理关于...

夏至日的时候最热,是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大的一天,也是白昼最长的一天。赤道永远是昼夜平分,因为它与地球中心平行。从北极看地球是逆时针运动,从南极看地球是顺时针运动。从侧面看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

阅读全文

与从地理学上明年为什么是最热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