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明长城二边的地理信息有哪些

明长城二边的地理信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30 03:35:17

❶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要问长城有多长

目前的长城长度标准还是以6300公里为官方对外数字,具体的可能要今年末或明年,得看他们的测量进度

京华时报2006年1月12日讯,中国长城学会宣布,“明长城航空遥感综合调查项目”方案制定完毕并通过专家论证,该项目将通过航空遥感技术准确地测量出明长城的长度,确定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追踪已淹没的长城位置。目前该项目正等待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据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张骥介绍,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山海关,但其长度、分布和现状等情况至今没有确切答案。以前受测量方法、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公布的7300公里可能有出入,无法准确测量长城长度。

2亿巨资测量长城准确长度

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了珠峰测高科考活动后,今年准备测量明代万里长城的精确长度和准确走向。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张骥透露,测量明长城长度之后,双方还准备联手将明长城原貌制作成三维立体图像,放在互联网上,供网民观看。
��
��尴尬
��长城有多长至今不知道
��我国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都修筑过长城,其中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也是修建规模最大、工程最坚固的长城。
��张骥介绍,目前中国长城学会对外介绍明长城长度为大约6300公里,这是根据明代文献资料的记载统计出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方政府也曾进行长城测绘,但是由于区域划分不明确,比如某两个相邻的省市把一段长城都算做自己行政区域内,结果导致统计出长城长度为7000多公里,整整比明代文献记载多出1000多公里。从那以后,再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长城长度测量活动,所以后来人们还是以明代文献记载为准。

��忧患
��长城保护形势严峻
��“目前风沙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有些长城段正处在消亡之中。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工作,我们将眼看着长城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失。”
��张骥说:“河北秦皇岛境内的长城,从山海关老龙头起至青龙县小马坪杏树岭止,是整个明长城中军事防御设施最完善、建筑等级最高的地段。秦皇岛境内的长城整体建筑依山就势、跨河入海、跌宕起伏,似巨龙盘旋,气势宏大,是长城建筑艺术中的精华。但是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和保护队伍,加之自然衰毁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目前这段长城只有三分之一得到修复或保存完好,三分之一残缺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
��
��测绘
��飞机遥感实测长城
��这次测量需要通过航空遥感、国家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收集到长城的详细数据,最终得出长城的准确长度。
��张骥说,首先在飞机上装机载遥感器,沿着长城的走向,对地面物体进行拍照,把长城全部拍摄成遥感照片。由于有部分长城已经损毁,照片上无法表现,研发人员就分析疑似长城遗址的土壤,鉴定该地点土质年代,判断是否有人工*作的痕迹,来确定长城的位置。人工挖掘过的土层,如长城的基础在遥感器拍摄的红外照片中会显示比较浅的颜色。
��
��准确还原长城全貌
��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专家已经得出了长城的大致走向,一旦拍摄到了长城图片,研发人员便可将经过处理的数码长城,放到电子地图上,并结合长城的经纬度和走向,重现长城在山川河流间飞舞的雄姿。“这就需要国家地理信息系统,航空拍摄到的长城与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才能准确还原长城全貌。”张骥介绍说。

��GPS定位地理坐标
��最后一个技术就是GPS的应用,GPS可以很清楚地定位出长城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三大高科技的结合使用,还可以记录下这一点长城沿线的环境、土地、经济、矿产资源。对今后长城及周边的开发有很大帮助。“我们曾经计划过的长城保护里程碑活动也可以借此机会实施。”据张骥介绍,长城保护里程碑活动是想把长城划分成若干段,请社会热心人士出资认领保护。请人认领前,需要让人了解到这段长城的现状和价值,如果可以制成“网上长城”,这个计划就有实施的可能了。
��
��资金
��航拍将耗资2亿元
��张骥同时也表示,整套系统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就航空遥感技术来说,由于它要在长城两侧不断飞行,光这一技术预估的成本在2亿元人民币。目前这套策划方案已经通过,筹集到资金就会在明长城上实施。整个测量活动将耗时半年左右。“至于秦长城,由于年代久远,破坏严重,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确定它在哪里,还剩多少。”
��
��展示
��互联网上再现万里长城雄姿
��张骥介绍说,当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们表示希望可以联手测量长城长度时,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可以借助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专业、精良的测绘队伍得以实现。
��测绘完成后,中国长城学会和国家测绘局还将在互联网上,用三维图像再现长城的原貌。打开网站,一个不停旋转的地球展现在宇宙中,选定万里长城的位置,点击鼠标,地球便逐渐靠近,慢慢的,一条白线出现在中国版图的北部,横穿整个中国疆界,再近一点,才看到原来这就是万里长城。
��你可以把视角调整到游客的角度,用上一两天的时间,把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走”一遍,同时了解到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文故事,也可以看到两边的矿产资源和经济状况。目前,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中国长城学会,将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记者了解到,就测量一事的可行性,已经开过两次专家论证会,原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及多位长城研究专家表示应该先做一小段模型来看看效果。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做好了一段长城的演示资料,但是还十分不成熟,还要等到给专家进行演示后,再进行修改。他也没有向记者透露具体是哪一段长城。
��
��■相关新闻
��中国首次绘制秦长城走向图
��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具体位置、分布、走向、通讯设施、工程实施情况……这些困扰长城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谜底将被一一揭晓。中国长城学会近日透露,我国将于今年4月首次对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全线进行实地考证勘察。本次考察后将绘制出完整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走向图,同时走向图还将被绘制在中国版图上。
��此次考察从秦始皇万里长城最西端甘肃省岷县(史称临洮)开始,经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北、辽宁6省份,18个市、46个县,最后抵秦长城最东端(史称辽东)。此举将填补长城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把秦汉史进行有机的衔接,并有助于秦史汉史的拓展研究。
��据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张骥介绍,秦始皇长城是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后,在秦、赵、燕诸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筑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但由于风吹雨打、人为破坏等原因,秦始皇万里长城已经基本上被湮没了。目前,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具体位置,只能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出其大致的方位、分布与走向,而它真正存在的状况,却是长城学、历史学、考古学界有待解决的问题。

❷ 关于长城的资料有哪些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置北地郡。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每日教将士练习骑射,奖励成绩优异者;严守烽火台,并不断派间谍了解匈奴的动向;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燕国在筑长城以前,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不得不向强大的东胡媾和,并以大将为人质。这种屈辱媾和的办法,并不能使东胡完全停止南掠。自从燕昭王时秦开大袭东胡军,东胡北却千余里,并筑长城之后,东胡才不敢南掠,燕国北部才无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产。这也显示了燕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伟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汉书•李广传》:景帝时,广“为上谷太守,数与匈奴战”。匈奴始终没有从这里进入长城。武帝时,韩安国屯渔阳郡,为匈奴所败;徒(录入者注:此字疑为徙)屯右北平,又数败。武帝乃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守右北平,匈奴惮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广数出长城远征匈奴。这说明,战国燕长城仍有防御作用。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三国长城还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

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最后,在战国秦、赵、燕长城沿线,有着许多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绝大多数至今尚未开发。如果开发出来,将士我国的一大财富,并且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相信,它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❸ 长城的资料 长城的头尾在哪里

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3)明长城二边的地理信息有哪些扩展阅读

长城景点:

1、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2、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❹ 长城经过哪些地方

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 、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 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 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 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 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 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 、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 、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等

❺ 明长城的地理位置和构造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幕田峪长城,显示军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咀。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明长城关城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和箭楼。一般关城都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墙连接成封闭的城池,有的关城还筑有瓮城、角楼、水关或翼城,城内建登城马道,以备驻屯军及时登城守御。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

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l~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❻ 明长城,东起那西到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❼ 明长城东起哪里,西至哪里

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占、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9省、市、自治区,全长6
300多公里,俗称“万里长城”。
明长城的修建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❽ 明长城的资料

摘要 明长城是明朝在背部地区修筑的防御攻势,也就是边墙。因为是明朝建造的,后来人们习惯称它为明长城。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在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❾ 明长城东起那里,西起那里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异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秀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秀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明长城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修建了全长6000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都是为了御敌,不过修的年代不同,御的敌人也就不同了。
时间,地点都不同,作用是基本相同的,是抵御外族侵略

阅读全文

与明长城二边的地理信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