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各省之间是依靠什么进行划分的
中国各省份之间主要是依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进行划分的。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中国的地图,就会发现每个省份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这些形状千奇百怪,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此外,由于民族原因,每个民族在文化和饮食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我们拥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在西部和边境地区。与此同时,中国边境地区有许多种少数民族。此外,也是根据方言来进行划分的。例如,四川方言大体相同,所以四川地形主要是根据方言分布来划分的。其实这种划分方法不仅仅只存在于我国,外国也是这样。
⑵ 中国各省界限是怎样划分的
中国省界的划分,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山川形便(自古),二是犬牙相错(元代)。
所谓山川形便,是说在划界的时候,是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而进行划分。如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脉、河流而划分的,比如关内道(潼关以西,秦岭以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五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至于后来又增加到十五道,咱暂且不提。
这种划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见。比如秦代划分三十六郡,汉代划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
这种划分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然的山脉、河流、湖泊,是两个地域之间最直接、最明显的区分,而且由于山川阻隔,往往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也都有显着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就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浑然天成。
就今天而言,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黄河,山西和河北 之间的界线依旧是太行山,甘肃和陕西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陇山(六盘山),就是如此,因为山川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该地域的界线表明了。比如看上图的河东道,其形状和现在的山西省何其相似,其实山西省的样子,在秦代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再比如汉代豫章郡,唐代后期的江南西道、基本上和现代江西省完全一致。
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政区从郡变成了省,名字从豫章变成了江西,但形状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呢?很简单,山川没有变化,东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大庾岭,西边是罗霄山脉,北边是长江,山川没有变化,那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自然形状也就没有大的变化了。
我们刚开始提到的唐初十道,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这十道后来增加到十五道,中晚唐时又演变为四十多个方镇,奠定了很多(尤其是南方)省份的边界,延续上千年。
最能体现犬牙相入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元代行省的划界。
元朝为了使地方割据缺乏有利的地理条件;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使的元代的路与路之间,情况千差万别。就层级而言,北方许多路除直辖县外,又通过属州再领县;南方不少路则较简单,路下不带领县之州;就幅员来说,悬殊也很大 。
⑶ 我过各省的地界都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河南河北——黄河 山东山西——太行山 云南贵州四川——赤水 山西河北陕西和内蒙古——长城 陕西山西——黄河 湖南湖北——洞庭湖 安徽江西——长江总之多以山脉河流划分地界。
⑷ 地理答啦:中国的省界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原则,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便于管理”。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还是秦汉唐宋的郡县制,以及元代以来的行省制,都是如此。
一,省界沿山形水势划分,是为便于管理。在古代,山两边 水两侧的居民官员到翻山涉水到另一侧办事是很不方便的事,为了便于管理,于是以山为界,以江河为界。祁连山 太行山 黄河秦晋段 金沙江等等历史上一直是州县 行省分界线。
二,把相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地域 民族划为一个省区,是为了便于管理。中国的少数民族有大群居 小聚居的特点,于是根据民族聚居的情况设立了东西狭长的内蒙古 面积巨大的新疆 面积很小的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
三,大省划小,是为了便于管理。历史上的江南省 湖广省体量巨大 人口众多,统治者为便于管理,将江南省分割为江苏安徽两省,将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
四,跨山跨河分省,是为了便于管理。依据山形水势划分省界,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行程易守难攻水泼不进的地方割据。所以历代统治者在某些地区故意不按山河走势划分省界,比如把秦岭以南划给陕西,把黄河以南的东明县(现属山东)划给河北,把黄河以北的安阳新乡划给河南。
五,强弱搭档,以富带穷,是为了便于管理。中国的分省一般是一块富裕地方带上一块或几块穷地方,组成一省,这样可以让省与省之间比较均衡,便于协调发展。如江南分省时,没有按山形水势划为长江以南长江以北两个省,而是纵向分为安徽江苏,每个省都有富裕的皖南苏南,和稍落后的皖北苏北,不会造成强省太强弱省太弱的局面。
⑸ 中国省份是如何划分的
划分原因:
1、自然原因
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在固定块状的地域里,以自然山川、河流为界,所以各省界限弯弯曲曲。
2、社会原因
自古中华民族就有渴望大一统的心理,但不同省份、地域生活的人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往往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各朝代的中央政府为了限制各地方割据,所以在行政区划分时就采用地域制衡原则。
例如,在自然气候、生活习惯上,汉中接近于四川,而与陕西差异较大,应该划入四川省。
中国省际的界线划分,有两个基本原则,就是所谓的“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山川形便是在划界的时候,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条件进行划分。这在宋代以前比较多见,比如秦代划分三十六郡,汉代划分十三州,唐太宗分十道。
(5)中国地理各省地界怎么划分的扩展阅读:
省份由来:
23个省
1、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2、吉林省(吉)
吉林源于名为“吉林乌拉”的吉林市,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其1673年建城,今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3、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4、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着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5、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等等……
⑹ 中国地图东南西北各省如何化分
中国具体的区域划分: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华南三省(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
⑺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中国地理各省地界怎么划分的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⑻ 中国各省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米仓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大海分界线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以老铁山角、庙岛群岛与蓬莱角连线为界。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以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与济州岛的西南角的连线为界。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南澳岛经台湾浅滩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的连线为界。
(4)如果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话,也可以记个大致的位置:
(5)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连线为界。
(6)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为界。
(7)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台湾岛南端和闽粤两省交界处的连线为界。
⑼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式有很多种,列举比较常见的。
气候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经济划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农业划分(与气候也有较大关联):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人口划分:以黑河腾冲线分成两部分,西部人口较少,东部人口较多。
行政划分: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另注,中国历史悠久,各省份多以山脉、河流为界划分。
⑽ 中国按大区划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包括哪些省份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
(10)中国地理各省地界怎么划分的扩展阅读:
省份名称来源:
山东:以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上海:以上海浦而得名。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江西:以江南西道而得名。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广南路:唐属岭南道,宋改名为广南路)。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广南路:唐属岭南道,宋改名为广南路)。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
河南:以黄河以南而得名。
湖南:以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湖北:以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北京:以北平而得名。
天津:以天子津渡而得名。
河北:以黄河以北而得名。
山西:以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原分为内蒙和外蒙两省,民国后期外蒙古独立为蒙古国)。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西夏---李元昊创立的西夏国)。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
新疆:以其为故土新归得名。(原为汉朝西域,清统一其地后,以其为故土新归而得名)。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又有一说为:三川汇长江而得名)。
贵州:以贵山得名。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
重庆:以“双重喜庆”而得名。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吉林:以吉林市得名,取吉林乌拉前二字。(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
香港:以东莞的香料而得名。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台湾府---现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