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地理题(详细解答)
答案就不用我说了吧?就帮你解释一下“窗户朝南”
判断理由:图上显示的是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是从南面照过来的,由此可以判断他所处的是北半球。(因为窗户朝南)
‘贰’ 地理试卷
请问你要的是哪个年级的期末试题呢?最好是留下你的邮箱,因为地理的图片太多无法一张张上传哦。
长春市十一中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 理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有且只有一个最恰当选项,请选出填入答题卡中,共60分)
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图1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3.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下图中(图1)小黑点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4.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D.人口的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的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5.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的新的特点是:
A.人口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C.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D.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6.下面四幅图(图2)中反映建国后我国人口状况变化的是
图2
7.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拉丁美洲 B.欧洲 C.西亚和北非 D.北美
读图(图3)“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3
A.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C.在欧洲发达国家中,出现了与
甲国相同的情况
D.老年人口比率,乙国高于甲国
9.有关两个国家近年来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及资源
占有量明显减少
B.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国家实施
鼓励生育的政策
C.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化进程
明显减慢
D.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10.2001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迁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11.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资料表明,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战争 B.国家政策 C.经济 D.生态环境变化
12.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13.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图4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图4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回答下列14—15题。
14.1950—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A.33 ‰ B.43‰ C.27‰ D.15‰
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A.1960~1961年间
B.1959—1960年间
C.1957—1958年间
D.1949—1950年间
图5
右图(图5)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17.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18.近几年我国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学成后不回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缓解就业压力
B.可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19.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 B.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C.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 D.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
20.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A.各种活动的重要性 B.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的支持程度 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21.在下列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是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业区 C.大型绿地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22.读城市平面图(图6)。根据工业布局原理,各工业区的布置相对合理的是
A.①微电子工业②纺织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化学工业
B.①纺织工业②化学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微电子工业
C.①食品工业②化学工业③微电子工业④纺织工业
D.①食品工业②纺织工业③化学工业④微电子工业
图6 图7
23.图7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地域分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1—中心商务区 2—中级住宅区 B.3—低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
C.2—批发轻工业区 4—高级住宅区 D.4—中心商务区5—低级住宅区
24.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的唐人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知名度因素 D.种族宗教因素
25.关于高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数目较多 B.服务范围较大 C.服务人口较少 D.相互之间距离较近
图8
26.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图8)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A.甲为普通服务店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星级宾馆
B.甲为早点店 乙为汽车销售 丙为高级家用电器
C.甲为珠宝行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早点店
D.甲为星级宾馆 乙为珠宝行 丙为早点店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一定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
B.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所覆盖
C.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与其等级和职能种类成负相关
D.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
图9
28.上图(图9)是某城市发展阶段图,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居住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图10
读下图(图10),回答29—30题。
29.图中a所示国家可能是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30.图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图11)《城市化的模式图》。回答31—32题。
图11
31.下列有关城市化模式图所代表时空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发生在二战以前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③主要发生在二战以后 ④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这种城市化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中心区地价不断上涨 ②城市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③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④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3.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住宅功能区 B.商业区用地 C.工业区用地 D.交通道路用地
34.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慢
C.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35.指出下列四幅图中(图12),哪一幅城市功能分布是较合理的
图12
36.近年来,北京在一些人行道改造中,采用了质量很好的透水砖,这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效益。城市中以往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
①阻断了大气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 ②冬季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结冰,引起交通和出行困难 ③影响植物的生长 ④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下图(图13)是“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37—38题。
37.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种植园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38.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A.黄河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39—41题。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7.34 29.2 4.47 53.8 2.87 17.0
1960 10.32 34.2 5.71 60.5 4.60 22.2
1970 13.71 37.1 6.98 66.6 6.73 25.4
1980 17.0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8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 36.23 51.8 10.11 76.0 26.12 46.2
39.上表说明
①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②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速度缓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很快
③1980—2000年,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④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不同的人们对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挤发表的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在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建筑大量停车场拉动内需,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公共汽车的压力②禁止大货车白天驶进市中心区,在市中心区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③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④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居民流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目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①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快于南美洲国家②欧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亚洲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于发达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2.上海市郊区建设蔬菜、奶、禽蛋、肉类生产基地的主要依据是
A.有城市自来水灌溉 B.靠近城市,生产技术水平高
C.城市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D.气候、土壤条件优越
43.亚洲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4.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购买农产品的农业地域类型
B.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
C.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
D.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45.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46.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 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47.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品谷物农业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B.美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C.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D.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48.季风水田、商品谷物农业分别集中在
A.低纬度季风区;中纬度沿海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沿海地区
C.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D.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区
49.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是
A.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B.美国的西部大草原
C.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D.中国的内蒙古草原
50.在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的是
A.美国和新西兰 B.美国和阿根廷 C.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D.南非和阿根廷
51.下列国家中,既有大面积的商品谷物农业,又有大牧场放牧业的国家是
A.澳大利亚 B.埃及 C.新西兰 D.南非
52.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 ②地广人稀 ③高度发达的工业 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3.20世纪初,阿根廷的新鲜牛肉可以供应到西欧人的餐桌上,其主要原因
A.大型集装箱的使用 B.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C.水下隧道的开通 D.大型航空运输机的使用
54.下列农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是
①水稻种植业 ②园艺业 ③乳畜业 ④游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图14)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55—57题。
图14
55.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56.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高
57.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复种指数(熟制)是指一年几熟(同一块土地一年内收获几次),取决于≥10℃的积温值。垦殖指数是指该地区实际农业用地与理论农业用地的比值,比值由0→1表示垦殖指数由低→高。据此回答58—59题。
58.影响农作物复种指数最主要的自然要素是
A.地形 B.土壤 C.光热 D.水分
59.下列省份中,垦殖指数和复种指数都比较高的是
A.黑龙江省 B.河北省 C.江苏省 D.浙江省
60.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菜篮子工程”和“乳畜带”,影响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A.气候条件好 B.政策措施 C.市场需要 D.土壤肥力高
二、综合题:(共40分)
61.(14分)读“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图”( 图15),回答:
(1)填出下图方框中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制约因素。
图15
(2)其中,制约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3)利用框图,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具有不确定性。
62.(18分)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图16),完成下列要求:
图16
(1)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土地利用方式 ③交通便捷程度 ④ 企业的支付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 。
(3)A区域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应为____ 区, 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
_______ ,故租金最高。
(4)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 区。从图中看,这里既有利于居民 ,又方便居民_______ 。
(5)你认为A、B、C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 (填字母)。
63.(8分)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图17),回答下列问题。
图17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A ;B ;C ;D ; E ;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C C A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B B C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D B B D A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A B D D C C B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B C B C C A B D C B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A C B B C C D C C C
二、综合题:(共40分)
61.(1)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资源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
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人口的消费水平等也不断变化,
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62. (1) B
(2) 付出租金的高低
(3) 商业区 消费人群
(4) 住宅区 上下班 购物
(5) A
63. (1) 地形 土壤 政策 交通运输 市场(不可交换顺序)
(2)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土壤肥力下降等
‘叁’ 怎么答地理主观题。。。
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近年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种题型中。第一种:选择型主观题。答题的过程方法和选择题一样,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项选择,是有多少选多少。第二种:填空型主观题。第三种:简答型主观题。这两种类型的主观题在答题方法与技巧上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许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现为:语句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缺少关键词,条理不清,废话较多,甚至脱题,使答案不够准确、完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观题的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有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可以采用对中心词添加着重号或添加圆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围绕中心,不要脱离主题。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再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为了节约时间,最好单刀直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图示小区域“在哪里”。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自我加工,重新表达、再现的过程。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等是有利条件。接着,针对图示小区域的位置,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剔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案,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应认真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这是给评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之一。好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寻找得分点费时,自然会使同学们遗漏一些得分的机会。
二、主观题的答题原则
(一)简明,没有废话
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每个人的脑力与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这时简明的表达就显得意义重大。能否做到,千万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中心,直奔主题,不说废话,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给人以隔鞋搔痒之感;第二,条理清晰,知识要点化,尽量列出①②③④来,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会减少阅卷中的信息丢失,这就保证了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
1、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内容,把握答题的方向性
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试题考查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出现偏题甚至脱题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内容:
考查内容 误解为
地形区 地形类型
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带类型 植被类型
经济发展特征 经济特征
水能资源 水资源
2、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术语的专业性
答卷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大白话,凉白开,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到位。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日子过的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
3、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
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例】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应从大气环流和洋流两方面去分析,并能正确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时出现了下面四种表述:(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显然,最佳表述是(4),此题缺少“秘鲁寒流”和“减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将不够准确。
(二)全面,没有信息丢失
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宏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1)分析题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两点:第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点范围往往很广,但出现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几个,这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点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类推……至于到底出现几点最合适,那要因题而异,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技巧:可参照所给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答题分数多半为各得分点平均分配。比如一个6分题,答案要点可能是1个×6分,或2个×3分,或3个×2分,或6个×1分。当然,这仅仅是个参考。
(2)评价题
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必需从有利与不利(利与弊、优与劣)两个方面去分析,若单一评价优势或劣势,方法雷同分析题。
(3)比较题
比较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异同点,这种题要求考生分别列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种题则要求考生分别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
地理现象的描述要求两点:一要客观,二要准确。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缩减、夸大和缩小某种现象,从而造成失真;准确描述则要求考生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着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示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与演变。
(5)列举题
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条为宜,一般题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留心总结、归纳并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并将其模式化处理,考场中直接拿来套用,你将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举几例:
(1)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季节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地处××板块与××板块的碰撞(张裂)地带……。
(4)一条河流水能丰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丰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处海域盐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气候影响,二看洋流影响,三看河流影响
(6)一地人均某资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资源总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处渔场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汇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于河流入海口
(8)一处盐场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质海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于晒盐的天气。
(9)一个国家耕地面积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积是否广;二看气候,水热条件是否好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为一点分析)
2)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科技;④劳动力;⑤政策
(1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力条件;⑦市场条件;⑧农业基础;⑨政策条件
(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资源;⑤交通;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游;(11)经济
(1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通式:
1)一看旅游资源质量:自然景观主要看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
2)二看集群状况:景观集群度愈好,游览价值愈高;孤景游览价值小
3)三看地域组合状况:景观特征差异愈大,游览价值愈高;景观特征雷同,游览价值小
(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评价通式: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与质量
(15)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通式:
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
(16)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描述通式: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终年受副高的控制,气候干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侧)
(18)凌汛发生的条件:
1)气温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
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
3)气候条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
(20)山脉成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列举通式:
1)省区分界线; 2)地形区分界线; 3)三大阶梯分界线;
4)温度带分界线; 5)干湿区分界线; 6)气候类型分界线;
7)植被类型分界线; 8)自然带类型分界线;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10)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11)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12)某条等温线或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13)四大分区分界线; 14)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5)三个经济地带分界线。
(四)逻辑,没有因果联系上的颠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识的因果联系会形成一个知识链,这个链条的起点是根本原因,终点便是你要回答的问题,而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又是后一个环节的直接原因,各环节必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思考答案时,要依据你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后层层逆推,顺瓜摸藤再到根;在组织书写答案时,再由根开始顺藤摸到瓜。这里须注意三点:
1、不能颠倒
【例】黑龙江复种指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该题答案知识链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但有考生误答成“热量不足,故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显然因果关系颠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长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国后面积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
该题答案思考过程应为“江心洲扩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积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那么答案书写顺序与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加快”——显然因果联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该题答案知识链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地面沉降,建筑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误答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其实即便是土地次生盐碱化也是因为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在地表积累的过程——显然,因果关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罗嗦。但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将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十足把握的话,可以适当模糊,此举虽然分数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问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你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率。
三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套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较高。如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册的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这时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再稍加变通,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肆’ 找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的天天练
语文多看一些作文; 数学应用题之类的;英语单词、句子;地理要熟看地图;生物要熟背一些功能;历史和政治都要考背的
‘伍’ 高中地理大题回答技巧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7)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
8)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种植历史经验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9)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
1) "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2)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3)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4)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四、提升——明确常见行为之答题要领
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指明了答题方向。为了提高答案的质量,我们还要研究提问中的谓语动词。
新课标的可操作性很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指令性的明确,用语文的话说就是"谓语明确"。在我们教学生审题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这个"谓语"部分,明确答题之要领。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地理高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分析、对比、评价等
五、实践——主观性试题答案之要求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
3.有多少问,分多少(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学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
4.要点不自相矛盾、不重复; ‘
5.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陆’ 地理高手来
我觉得你要培养兴趣,我喜欢地理就是因为我喜欢旅游。不知道你是哪个省的考生,我是江苏的。你平常没有事可以多看地图册,特别是那种书上比较重点讲的内容。由于我高考过去已经一年所以说的漏洞估计比较大比较凌乱。就举几个例子哈。现在你的关键是应试,适当的背诵和记忆是一定的,但我觉得死记事绝没有效果的你要先理解,应试是有很多套路的。哪个区域分析什么的不管国内国外撑死了就从那几个角度去分析。人文地理部分相对而言很简单,重在积累,自己不能有厌烦恐惧自卑等心理。自然地理应该是你的薄弱项吧,这个需要自己静下心来从基础开始理解,记住一定是理解能弄懂的就要弄懂,从比较基础的大众的题目开始做,难题先放一边我们先不求高分,多做经典的题型做多了你自然会发现它的考斯重点在哪里然后再根据你归纳出的重点巩固基础继续做题,熟能生巧。有一种方法就是整理自己以前的试卷讲自己错的题目归类了解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复习。自然地理更多时候是要清晰的思路不能钻牛角尖。恩,展示能够和你说的只能这样。人文部分答题是关键你要有很全面的思考有一招是把自己想到的相关的都写上去,当然视情况而定。答题的全面性很重要。不懂的多去问老师吧,才高二地理补上来是很有可能的,最后大家的差距是绝不会出现在地理上的,地理的高分永远只属于个别人,加油!一声本人愚见
‘柒’ 高三地理大题怎么回答呢。。
很高兴解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也是学文科的,对地理特别赶兴趣。
这就需要你平时多看了,多积累点地区素材。
一个地理大题,一般会以一个区域为背景,考察自然与人文地理两方面。自然包括:地貌、气候、水源、生物、土壤;人文包括:工业、农业结构、旅游。
我看你你在区域气候方面有些问题。注意以下几点:
1.记熟各种气候的世界分布;
2.记熟世界地形,特别是山地地形;
3.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地形(特别是高原山地形)、洋流(常考点有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巴西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等)
4.一个地理选择题就会考一个知识点,平时做选择题时,要把没掌握的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一定要逐条记录;
5.多看课本,基础知识很重要;地图也是,常看就熟了;
6.答题时,按条答题,一般一条2分。
答农业区位顺口溜:气候水源土和地(工业为原料燃料土和地)
市场交通劳动力
政策科技与信息
希望帮得到你,祝你高考成功。
‘捌’ 地理答案是什么
1B自转导致的是昼夜变化,公转才是一年四季的变化,排除1,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证明是北半球即将进入春夏两季即将回暖。
2C划分东西半球的依据通常是20°W-160°E是东半球,而160°E-20°W是西半球;南北半球是北半球纬度逐渐上升,南半球逐渐降低,故符合条件C。
3A两处可得答案,太平洋地区叫台风,此处是飓风,排除太平洋,而此处美国临近大西洋与太平洋,所以轻松是大西洋。或者观看受灾方向是东南部更为严重,美国东部是大西洋,所以你懂的。
4D美国中央大平原,记住这一点就ok,西面落基山新起高大,东面阿巴拉契亚山脉久远平缓,西高东低。中间地势低平,故飓风长驱直入很轻松。
‘玖’ 地理题目
原题: 1、我国的贫困县为什么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山区?
2、在山区,山的上部和沟谷地带,哪里更适合人类居住?理由是什么?
答案:
1、(1)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对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对外开放迟,经济发展缓慢比较落后。(2)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或寒冷,耕地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3)科技教育事业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发展经济的资金和人才,不利于经济发展;(4)长期封闭、观念落后、低,对外竞争意识弱。(5)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贫困县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山区。
2、在山区河谷地带更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避免河流水患,居住地要建在河流洪水位以上的位置。主要原因有:(1)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2)河谷地带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较大,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有利于发展农业及村镇建设,交通建设。
希望以后高质量题目中能够给出具体的题目,我们到网上搜“地理题目”看到了多个题,不知道该回答哪一个。
上面楼主所给题目的答案是:地势差异。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异的气候带。高山顶部形成永久性冰雪。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拾’ 初中地理问题,求答案和解释!多谢
A。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达,生产技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先进;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生长期长,作物生长期比东北地区短。土壤不如东北黑土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