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区域地理怎么学什么资料比较详细 各科的辅导书都用什么样的好一些
一、高中区域地理 就是 分区,关键是从经纬度 和海陆位置这两个方面 进行大体的定位,知道在地球仪上或者世界地图上大体在哪个位置,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老师或者复习资料上重点或反复提到的该区域的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或者记好老师总结的回答 某些题目的 思路(也就是答题框架),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考试应该差不多了,如果想考高分,必须平时下功夫,多背多理解(知道怎么回答和是否能回答好是两码事)。
二、有一本《 中国地理图册》 就可以,平时多翻翻 就可以了;
三、世纪金榜就不错,不过可以咨询一下自己的老师,看他们对什么资料推荐度比较高,然后有空的时候去书店转转,自己决定买什么
⑵ 求日本的区域地理知识。谢谢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处于北纬30°~45°,东经123°~150°之间,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日本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多海湾和良港。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有300多个樱花品种)、“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约占1/3)的称号。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屿和南部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和北方四岛等30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377800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的1/26,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近。人口12560万,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居民多为大和族,唯一的少数民族是阿伊努族(虾夷人)。日本通用日语,信奉神道和佛教。 日本的首都东京,人口1256万零764人(截止2006年1月1日),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日本的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占全国面积近80%。全国最高海拔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浓川长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积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泻湖,琵琶湖面积最大。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风袭击。矿种多,储量小。森林占总面积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
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完整,工业结构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实行机械化商品性生产,产品主要为稻米、小麦。渔业发达,捕鱼量位世界前茅。海运、航空、铁路、公路均极发达,铁路长47000千米,公路长117千米。
日本的重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东京由关东地区的西南部和太平洋上的伊豆诸岛、小笠原诸岛这些岛屿部组成,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生活着1100 多万人的日本首都。17 世纪初叶,德川家康将军在这里建立幕府,从那以后以“居城”江户城为中心,外围的市民城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受到1923年关东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的影响,市区许多地方曾经化为一片废墟,然而不久又都重新修复起来。东京不仅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世界经济、文化、产业的中心地
⑶ 区域的要素有哪些
区域有三要素:系统性、区域性、综合性
区域是指土地的界划;地区区域自治。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
语出《周礼·地官·序官》“廛人” 汉郑玄注:“廛,民居区域之称。”、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咨其风土,考其区域。”等。
(3)区域地理有什么资料扩展阅读:
“区域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
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⑷ 高中区域地理买什么复习资料好
5年模拟3年高考
这本东西很好用
我用的是初中版
这本书很详细
很全面
⑸ 推荐一些经典的自然地理学资料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⑹ 美洲区域地理资料,,,,求解,急用
美洲
美洲是“亚美利加州”的简称,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北美洲特征
经度:165°W 20°W(西半球) 纬度:85°N 10°N(北半球) 海陆位置
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南隔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 南美洲特征
经度:10°N 50°S(大部分在南半球) 纬度:30°W 80°W(西半球) 海陆位置
北临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 北美洲地形
地形类型: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包括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 地面起伏:地面起伏大。
地势: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面积24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80%以上的土地,目前仍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是除南极洲以外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不少湖泊地形受到冰川作用的影响。 南美洲地形
地形类型:西部也是年轻高大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纵横南北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域广阔,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西部是山脉,该山脉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地面起伏:地面起伏大
地势:西部高,其他地方平缓。
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美洲的气候特点
1. 北美洲和亚洲一样,地跨亚、热、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但是,北美洲大部分地
区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热带范围相对狭窄。
2. 由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仅能达到西部沿海地区。从北冰洋南下
的冷空气和从墨西哥北上的暖空气在北美大陆中部畅行无阻。即使在墨西哥湾沿海,冬季也会出现严寒天气。
3. 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
气候分布最广。除高山地区外,南美洲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不超过28℃,夏季没有酷暑。南美洲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4. 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是南美洲。
5. 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气候多呈狭长分布。
美洲的河流 河流 发源 流向 入海口 长度 河口流量 流经国家 密西西比河 平原 北→南 墨西哥湾 6262千米 1.9万立方米 美国 亚马孙河 热带雨林
西→东
大西洋
6437千米
22万立方米
秘鲁 巴西
运河名称 所属国家 两侧的大洲 沟通的海洋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 北美洲、南美洲 大西洋、太平洋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
非洲、亚洲
地中海、印度洋
移民与经济
美洲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墨西哥现在已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是有蕴藏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近海。墨西哥石油年产量在1.5亿吨以上,是西半球的主要石油出口国之一。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人口达1800万,属于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南美洲的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农矿产品仍然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美洲的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白种人来自欧洲,黑人来自非洲。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之后,又从非洲贩运来大量黑人作为劳动力。
来自欧洲和其他国家逐渐成为北美洲人口的主体,美国和加拿大是典型的移民国家。 南美洲是世界上人种族成分非常复杂的大洲,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由于不同种族的人长期通婚,形成了一系列的混血种人。
美洲大陆是一块整体,人们在美洲大陆中部中美地峡的最狭窄部位开凿了巴拿马运河,习惯上把它作为划分北美洲与南美洲的界线。该运河全长81。3千米 被称为“新大陆”的大洲是美洲,位于西半球。
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由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的。 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穿过他的三线是指亚洲和美洲界线、俄罗斯和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又称为“中美洲”。
中美地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本区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农业,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历史上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目前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世界第一大岛屿是格陵兰岛,上面覆盖的冰川面积仅次于南极洲。
⑺ 适合高一新生用的地理教辅资料有哪些
推荐《蝶变笔记》将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到各个专题模块下,将地理知识进行排序、归纳和总结。 该教辅书贯穿着深挖教材、易错警示、知识延伸等知识。
《高中地理 》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②口诀记忆法。
⑻ 高中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要根据内部资料来的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港澳是特别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⑼ 中国区域地理包括哪些内容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要求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从区域出发是指,在高中地理复习之前先安排复习区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这时的复习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如高考说明中所要求的我国和世界八个国家的位置、范围和轮廓以及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及其穿越的地区和国家等。回到区域主要是因为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尤其是地理选修下册,就是以中国区域为背景进行国土整治。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高考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对“热点”问题较为关注,高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人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是区域复习时密切关注的内容。
建议考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5、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如“湖泊”、“岛屿”、“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图象分析”专题等。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着。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及时讲评练习,查缺补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应考能力。
考生做练习要强调实效,要通过做练习题检查自己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具体的内容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民族
命题趋势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⑵国土构成:领土面积和疆域的四至点;领海、内海和国家管辖的海域;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及分布
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⑷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置,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命题时,往往将这部分知识与地形、气候、交通线、工农业生产、商业和旅游业等结合起来考查;同时还常作为时政热点的切入点,考查与政治、时事历史与今后规划发展的有关问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命题趋势走向
⑴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势阶梯划分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
⑵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地势阶梯界线、河流流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界线、温度带界线、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等等
⑶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各类地形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⑷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温度带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⑻主要灾害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⑼天气预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