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东早西晚,地理上的日期早晚怎么看
相邻时区相差一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就相差二十四个时区,也就是相差二十四小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间比西边早,所以日界线西边东十二区日期要比西边多一天,比它早。
Ⅱ 地理上时刻的早晚以什么为参照
以太阳升起时刻为参照。
地球自西向东转。形成的昼夜变化。地方时的不同。太阳升起时刻比较早。说明。时刻比较早。
地理上的石刻早晚,以太阳东升西落时刻早晚作为参考。
Ⅲ 地理中的“东早西晚”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东半球所在时区的时间要早于西半球,举个例子:假设使用东八区时间的北京是20:00,那么西半球的西八区(大概在美国中东部)时间就是20-8-8=4:00,又假如在东西11区(即180度东西时区分界线)是23点,那么如果往东再走两个时区(即走进西半球)便是1:00,但日期是和东半球一样的,因为西半球的日期不可能后于东半球.
如果刚才那个跨半球例子比较难理解的话,我建议完全采用减法计算时区,即在东11区为23:00,则当进入西11区时23-11-11=1:00,记住东加西减,如果涉及到跨半球的情况则参照我给的例子.
还有就是建议多画图 ,建议画光照图,就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太阳照射图,夜半面的中线即为0:00,反之为12:00,根据图来理解比较容易.
追问:
难理解啊、、、为什么西半球的日期不可能晚于东半球?不是应该反过来吗?还有,第一个例子前后的日期有没有变化 ?是不是过了西时区就得减一天啊?
追答:
这里的日期不能晚于东半球的意思是假如东半球的日期是1月1日,西半球是绝不可能为1月2日的,因为东半球日期早。 的确正常情况下应该减掉一天,但可能我的例子举得比较极端:我举的例子是东11区为23:00即东西12区(180度线)是24:00,当180度是24:00时全球日期相同。。。以你的基础现在解释有些费劲,你就当个知识点记吧。 现在我举个普遍的例子:假设东11区为9:00,则向东再走2个时区便是西11区为11:00,但日期应该减一天,你要问为什么,那么我先提供下此时30度E的时间:0:00,当东11区(165度E)为9:00时,东2区(30度E)刚到这一天的0:00,所以西11区应该减掉一天。 当然我还是推荐减法,不如这个例子可以表示为:9-11-11=-13 出现负数就理解为这一天的小时数应不够用,用下一天接着减:24-13=11
Ⅳ 早晨、上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凌晨是怎么区分的,分别是几点到几几点
凌晨:零点—日出前(因为日出每个季节不定)
早晨:日出—9点
上午:9点—11点
中午(又称正午):11点—1点
下午(包括正午):12点—日落
傍晚:5:30—7:30
晚上:不细分就是日落后—12:00,细分就算上傍晚
(4)地理上的早和晚是怎么区分的扩展阅读
一天24小时现在一般是分为晨8个小时(包括凌晨、早晨),午8个小时(包括上午、中午、下午),晚8个小时(包括傍晚、晚上)
凌晨:0-2点 黎明:4-5点 拂晓:4-6点 清晨:6-7点 早晨:6-8点
上午:8-11点 中午:11-13点 下午:14-17点
黄昏:16-17点 傍晚:17-18点 晚上:18-22点 午夜:23-1点 夜间:19-5点
Ⅳ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从时间上是怎么来区分的!
早晨:6:00-8:00;上午:8:00-12:00;中午:12:00-14:00;下午14:00-18:00;晚上18:00-21:00,除了这些还有凌晨0:00-6:00,深夜:21:00-24:00。
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辰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07:00至09:00.早晨为一天之始,往往被视为充满朝气的时刻,因此中国古语亦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下午指中午到傍晚的过渡时间,从14点到日落前。
另外,傍晚指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黄昏即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也指靠近晚上的时分.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夜晚指天黑以后到黎明前的这段时间。
(5)地理上的早和晚是怎么区分的扩展阅读
古代十二时辰与现在时间的对照: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Ⅵ 地理中日期的早晚如何判断
早一天 因为10月16日是10月15日后的,就是说它已经过完了15日,先行一步了!通俗吧 给点分吧
Ⅶ 地理上的早晚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的早晚是对同一个地方来说,用两个时间来比,时间大的为晚,时间小的为早,因为时间小的我们过了后才能过到时间大的这个时刻;
而地理上的早晚是对同一个时刻来说,不同的地方所具有的地方时不同,比如东八区7点,和东九区8点相比,是东九区更先到达8点的,所以说数字越大越早,即越先到达。
Ⅷ 地理上的时间早晚是指
时间的早晚首先应确定日期的早晚,早:是指提前的那个,比如说1月1日与1月2日相比,1月2日比1月1日早一天。时刻的早晚同上,比如8时与9时相比,9时比8时早了一个小时!在地理上只要记住“东早西晚”,时间的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Ⅸ 东早西晚中的“东”“西”是怎样划分的
这是一个地理概念。
东早西晚中的“东”、“西”是指以经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以东到东经180度为东经,为“东”;以西到西经180度为西经,为“西”。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