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分别有哪些
自转意义:
1、南、北半球发生昼夜交替。
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物体偏向。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公转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和五带划分。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
自转速度的变化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
(1)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地球自转减慢还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这种因素应该是目前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了。所以人类为了地球的安全,发射的卫星不应该再借助地球自转的动量。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
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分别是什么啊~
自转意义
1.南、北半球发生昼夜交替
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物体偏向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公转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和五带划分
希望能帮到你。
C.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哪些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意义:决定昼夜交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变化,产生四季和五带。
D. 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公转的地理意义 是什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
E.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的更替;
②地方时和时差;
③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的长短;
②正午太阳高度;
③五带与四季的划分。
F.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地理意义
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东早西迟,3、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南左北右,赤道不偏,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由于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使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四季的产生
G.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地理关系是什么
您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出现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二者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希望能帮助到您哦,望采纳
H.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分别有哪些
公转是绕转不是旋转,太阳是绕转的中心;自转才是旋转,地轴是旋转轴。
-----------------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对太阳的绕转。太阳系的其它行星都有这样的绕转,太阳是它们共同的中心天体。所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被称为“公”转。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所环绕的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太阳和地球的共同质量中心。但由于日地质量非常悬殊(333 400倍),日地共同质心与太阳中心之间的距离,仅值日地距离的l/333 400,即约450km。这对于具有70万 km半径的太阳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把地球公转当作地球单纯地绕太阳运动,还是十分接近事实的。
地球轨道是一个椭圆。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它的大小有如下数据:
半长轴(a)——149 600 000km;
半短轴(b)——149 580 000km;
半焦距(C)——2 500 000km;
周长(l)——940 000 000km。
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和扁率分别是,十分接近正圆:
偏心率(e=c/a)——0.016或1/60;
扁率(f=(a-b)/a)——1/7 000。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
太阳沿黄道连续二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为回归年,其长度为 365. 2422 日,即 365 日 5时 48分 46秒。这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
-----------
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哥白尼首先从理论上论证,“天旋”是由于“地转”。他用几何方法严格地证明:“天比地大,其大无比”,如果让庞大无比的天穹,在24小时内绕小小的地球旋转一周,那是令人无法思议的。
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即使地球还有公转。玩具陀螺是这种运动的一个生动实例。陀螺旋转时有保持轴线方向不变的特性。地球是一个明显的扁球体,它的赤道部分就是由于自转的惯心离心力的作用,形成环形隆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24小时表示太阳日的长度,但由于地球还绕太阳公转,1个太阳日并不是地球自转一周,而是360°59′,真正自转一周用恒星日表示,约23时56
I. 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昼夜的更替;地方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J.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
(2)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随纬度、随季节的变化。
(3)地球公转运动形成四季和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