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然地理的五要素:
地理要素基本构成:这是中学地理学习的知识骨架,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1、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社会经济要素: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贸易、旅游、人口、民族、城市、市场、科技等。
‘贰’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其理论、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点。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研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当然,由于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可以对某一要素进行部门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是在地理学综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与一些相邻学科虽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不仅在其研究的客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论上有着共同的基础──综合性。因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两个要素相互关系(如气候和水文的关系,或土壤和植物的关系等)的综合研究,是低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多个要素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关系,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关系)的综合研究,是中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是高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低层次、中层次的综合研究分别形成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这些综合研究不是地理学所独有的,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进行综合性研究。但是,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如研究大气圈的大气科学,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学,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学,研究人类圈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以至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地理学从这些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他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事实上,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是从地理学中分化发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等。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性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种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地理学区域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统一的研究任务,其他学科是难以担当的,所以很多地理学者认为: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 3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研究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小尺度区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动态性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须以动态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理现象无论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长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这不仅是地理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学在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中发挥作用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叁’ 地理要素有哪些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地理内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肆’ 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阳光和气候是重复的。
‘伍’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什么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陆’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存在什么关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6)地理要素是根据什么来的扩展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层疏松和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柒’ 什么是地理因素
一。地理因素分为 1)自然地理因素;2)人文地理因素。
1)自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例如水文,就你说的黄河吧,长江对该地区的影响:
1.冲击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2.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3。有利于航运的发展,交通便利。
4.在古代,有军事防御作用。
5.弊端:会造成洪水等自然灾害。
2)人文包括: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等。
举几个地理因素影响文明的例子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印度的文明都先后被外族所灭,唯有我国的文明“香火不断”,这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东太平洋,其它方向都有高山、高原的阻隔,特别是西面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使我国免受西面外来民族的入侵。虽然北面的少数民族多次南下,甚至建立了象元清这样全国统一的王朝,但最终都被中原的先进文明所同化。
2.我国分裂时期各分裂政权的分界线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大山大河往往成为各割据政权的分界线。如:三国时期蜀国北边主要以秦岭和大巴山与魏国为界,东面以巫山、云贵高原东部与吴国为界,西面以青藏高原东部为界;北朝的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以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为界;南朝的陈与北齐以长江为界;南宋与金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隋唐前,关中地区成为我国历史的重心。关中地区,北部是黄土高原,东面是函谷关,南面是秦岭,四面都是高原高山,进可攻,退可守,易守难攻。同时,这里气候温暖,渭河又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关中平原的土壤又比较疏松肥沃,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关中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因此,在我国古代,往往是谁拥有关中,谁就拥有天下:西周在关中崛起,推翻了商王朝而拥有天下;秦国拥有关中而吞六国,一统天下;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败项羽,成为统一而强盛的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关中地区如此重要,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均定都关中,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4.红军长征。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中央红军经过了湖南南部的五岭(大瘐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在云贵高原上穿越了茁岭、乌江、大娄山、赤水河、乌蒙山、金沙江,进入横断山脉东部,翻跃了大雪山、夹金山、邛来山,跨过了大渡河,踏过了布满沼泽的川北松潘草地,翻过岷山、六盘山,到达陕北。红军所经过的地区都是边远的大山区、大草地,人口稀少,人迹罕至,许多高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对人的生存来说,这些地方都是穷山恶水。红军只有走这样的路,才能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
‘捌’ 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
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的根本原因是气候,是由于大气环流形式而影响。
‘玖’ 常说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原因一般也说分析时的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具体来说就是
(1)地: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相对位置)、地形地势;
(2)气:气候,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
(3)水:水文条件,或者水源条件;
(4)土:土壤;
(5)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资源
2.人文地理要素: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市场等等.
‘拾’ 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地理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地理要素(变量)随时 间变化的历史过程, 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 并对其未来状态进行预测。
“非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只是地理学研究方法之一,只能用 来研究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 不能用来描 述和解释地理规律,不能导出地理学理论,但其观点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