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研究地理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研究地理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2-06-02 18:30:16

A.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普遍较低。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还从营造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科学布置作业注重建构拓展等几个方面叙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特点。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的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B. 地理教育论文选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地理小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九品评职论文发表总结。

一、确定小论文的论题 一篇小论文能否写得成功,确定论题是很重要的。

确定论题时,要充分考虑探索性与量力性结合的原则。所选论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性,这种科学探索又是在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如清华附中高中学生选的“北京市风能利用前景”的论题、“古北口地区长城考察及其开发建议”的论题,均是如此。由于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性,学生在小论文活动中便会兴致勃勃,劲头十足。
确定论题时,也要考虑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小论文应有严格的科学性,同时,中学生搞小论文活动应有教育意义,要达到一定的地理思想教育目的。
因之,地理小论文的选题是和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密切联系的,所选论题,实质上就是一项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

二、搜集资料,熟悉前人工作经验
论题确定之后,也就是围绕这论题的课外活动项目的内容确定之后,应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前人的资料,熟悉前人是怎样工作的,已经有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这都可作为自己进行小论文写作活动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常常能够对自己的小论文写作起到重要作用。

三、实地调查,获取真知
没有实际调查研究和测试的详实材料,小论文是写不出来的。小论文的论题一经选定,就应考虑这篇文章的粗略提纲,根据提纲,去做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和测试工作,以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小论文写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便只是前人地理资料的综合整理,而不是地理小论文,两者是有严格的区别的。

四、理论探讨,提出论点
在实地调查、测试,取得足够的第一手材料之后、中学生应围绕论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通过探讨,形成小论文的基本观点论点。中学生的选题,题目一般是不大的,其地理调查研究活动的地域范围也比较狭小,所用方法也是与中学教育相适应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可能涉及高深的理论问题。纵然如此,在中学生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中,一定要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做到“小中见大”,要能反映出地理科学的理论和规律来,要写出自己的新颖见解,有一定的理论色彩。

五、谋篇布局,安排好小论文的结构 小论文与一般的科学论文在文章结构上相似,一般也分:序言、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
序言,主要介绍写作目的和意义或介绍一下全文,要简明扼要。
本论,是小论文的主体,是揭示调查研究和测试成果的重要部分,要详细写。介绍材料要充分,阐明观点要透彻,如有创见要勇敢地提出。文章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结论,是小论文最后一个部分,是在本论的基础上,对全文作出概括性结论,明确地提出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显然,地理小论文的写作是中学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活动形式,具有一定难度。要求辅导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善于进行地理调研和论文写作的老师,才能辅导学生写成较成功的地理小论文。
除了地理小论文之外,也可以在中学生中开展其它地理写作活动,如写地理小品、地理课外阅读报告、地理游记等等。这些地理写作,既然不叫地理小论文,要求当然也不同,但都可以达到扩大地理知识面,给人以某种启迪的作用。

C. 目前地理学中还有哪些难题呢

目前地理学中分化的分支逐渐有接近、统一的倾向。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潮流推动下,现代地理学正处于新的综合阶段。但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学实质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碍,付出极大努力。

地生态过程概述

生态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地生态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过程。生态就其本意来说是生物与其所处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环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与物理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在这个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供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后者特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地生态的概念是生物学生态与地学观念的结合。地生态系统或地生态强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作用远甚于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间的作用。首先地生态学总是从某一种特定的地域环境(如湿地、山地)角度来讨论生态系统的特性;其次,地生态学虽然重视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种群的动态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并不被特别地强调,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于生物与物理环境乃至于外界干扰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许是最主要的,地生态系统分析中已经不注重甚至不注意营养结构,而把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并且注意分析由于这种循环形成的空间(景观)结构(由此代替了对营养结构的重视)。关于景观结构或空间结构的分析理论目前越来越多地成为地生态学的主流,以至于被特别地区分出来称之为景观生态,相应地,地生态系统就强调生物与环境联系并具有能量、物质流动形成的景观结构、生物多样性与地域多样性和物质循环体系的系统。这里地域多样性是由于能量物质流动产生的不断发生的地域分异过程的产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单元,在这个追溯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域与地域之间不断有类型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异过程是递阶进行的而不是连续过渡的。地域分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地生态现象中,这种分异序列大致可以描述为:全球——自然带——自然区——自然亚区——(?)——土地系统——土地类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异或地域生态分异的最小单位,一个立地内的土地环境的微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征已不可再划份,但这并不是说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从生物学观点观察,土壤微生物与它的物理环境土壤之间仍然存在生态问题。我们认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态过程已经终结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怀疑的。由于地域多样性存在,这种序列会被破坏。在一个山地环境中,从山脚到上顶出现了纬度地带性,它对应的是带,带以下已经进入了土地系统甚至于土地类型级别的分异。从全球角度看,亚区过渡为土地系统也似乎太快,所以笔者在这里插入了一个‘?’。形象地讲,地域的生态分异就象一根两端固定于自然带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动中有多少个波腹与波节,与具体的过程和“材料”(环境尺度)有关,然而无论如何,波节的数量是可数个的或有限个的。

能量流与物质流在地生态过程中处于基本的关联系统单位的地位。我们将会看到,地生态过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关联、物质关联的形式建立的。在绪论中我们强调,地理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是热力学观念,在地生态系统中,这种观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地在下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群模型缺少这种观念,这不能不说这是地理学与生物学或生态学的重要差别。在细节上,但是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生态学与地理学关于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生物学生产力观念落实在群落或生态系统方面,强调群落实际的生产力。地理学生产力观念一般考察土地潜在的生产力,或者环境的统计平均生产力,如土地的光温潜力、荒漠初级生产力和河口初级生产力。在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测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状况)的形式。

与能量流类似,地理学对于地生态系统物流的考察侧重于有生物量,或者侧重于有潜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环境单元即生态系统物理环境内的流动;生物体内的流动被忽视,生物间的流动并不被特别的强调。而目前地理学中,物流往往被赋于较能流更多的重视。在具体形式上,地理学或地生态过程更多地说注意水流及水对地域多样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学循环;由此直接引发了对污染物在大气、土壤、水体中运动的重视。同时元素的迁移引起的地域多样性被认真的考察。这种考察一般是按环境类型和区域单元进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湿热带的元素迁移循环规律和在区域内划分出若干具有统一地球化学特征的地球化学省。

从地理过程角度、地生态物质循环被分成若干类型。目前理论上将地化循环分作气体型和沉积型,前者储存于空气和水中,后者储存于岩石圈和土壤圈中。这种类型的划分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下去。从区域的观点看,生态系统往往对物质的输入起到一个化学或物理状态转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质储存类型发生变化,即产生了地域多样性又维持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

生物与它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说明。一个生物体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繁衍和发育,特定的地理环境提供给生物或生态系统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质输入,从而也就约束了生物的发展范围和生态系统的运行。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一般被分解为气温或积温,光热、水分、湿度、土壤、土壤或水体中的生物盐、大气成分,作为生态因子的火等。这些条件首先受气候决定;其次,由地貌决定。地生态分析一般也主要由这两个因子来划分地域生态类型或者说确定土地的基本类型。进一步地划分土地类型,则需要引用其它地理过程特征。土地类型识别并进而对土地的评价目前只能哲理性地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当生态系统或种群、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时,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于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状况的食物的量,”后来被称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这个定律的进一步发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认为不仅生长所需的化学物质(“食物”)中相对的成分是生物体及生态系统发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热、水等地理条件也会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质、能量输入而成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光、热条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却成了限制因子。实际上生物有一个生态学上的环境容许的范围,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并称作耐性定律。现代研究说明,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狭,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广,当一个种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是适度的状况时,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将会下降。经常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繁殖期通常是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用。

由于耐性范围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现出限于一定空间范围的特征。牛文元(1989)实际上猜测这种空间分布呈正态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态环境过渡带的宽度指标B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别为第i(=1,2)种生物种群或优势分布的中间位置和方差。过渡带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样性和景观结构更为丰富。显然,关于生物种群或优势种空间分布的形式,还缺少科学的理论。近年来借助遥感观察和分析,关于地域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景观结构的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得到了发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认为,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数学。这种观点虽显得偏颇,但是它恰当地指出了生态学中数学的广泛应用。生态(学)过程暨地生态过程,通常被大量的数学模型所描述。与前面三章的内容不同,生态学模型带有较多的任意成分,因为它们不象物理问题,可能借助大量观察和重复实验来总结普通规律。皮洛指出,任意地制造模型会带来对生态系统的误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于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Jφrgensen认为在生态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个问题:①自然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不可能在细节上描述它,没有模型是完全正确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于我们从某一角度对生态系统的透视,并从中获得知识;换一个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态系统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构成,必须认为其是不可约系统,这就要求我们以经验机理模型作为基本工具。为建模式,需要认识三个问题:①系统的特征;②我们将用模式于什么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实际上,笔者认为上述讨论适合于地理学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后几章的模型。

种群动态虽然不属于地生态问题,但种群动态常常是生态系统的出发点,并且它揭示的问题,如稳定性、平衡态等对分析其他地理问题很有意义,本章的模型部分先从种群模型开始,在种群问题讨论中,请注意有直接地理意义的生态经济问题。

最后补充说一句,地理学涉及的生态过程,决不限于地生态学领域,尤其是狭义上的。

阅读全文

与研究地理时会遇到什么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