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上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都是几号
回答如下:
1.春分是3月21日前后
2.夏至是6月22日前后
3.秋分是9月23日前后
4.冬至是12月22日前后
相关介绍:
一、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20或21日。 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
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 宋 苏轼 《癸丑春分后雪》诗:“雪入春
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
二、夏至
夏至迎来,时而雨水充沛,时而阳光明媚。夏至日是多地进入“烧烤模式”的时刻。夏至日这一天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内受光最强烈昼长夜短。夏至也是我国最早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具
有指导农事和预示进入三伏天的意义。
三、秋分
秋分作为24节气之一,即意味着当天昼夜平分,又表示平分秋季。当到了秋分这个节气,我国南方
地区才正式入秋,此后的气温一夜凉一夜。
四、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
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2.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别是几月几日
1、历年春分时间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0日、21日、22日到来。 春分和秋分相对,是立春后的第九十天,属于春天的中分点,有平分春天的意思,春分时,太阳位置来到黄经0°的位置,是为春分点,此时日夜等长,开始进入温暖宜人的春天季候,是全年最为舒适的一段时间。
2、历年夏至日期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0、21、22日到来。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夏至日是全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日后气温会开始增加、炎热的天气即将到来,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将进入初伏,进入暑伏天气,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
3、历年冬至的日期
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1日、22日、23日到来。 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冬至节气时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正午太阳高度也非常低,太阳辐射小,从冬至日开始进九了,开始进入数九寒天,等到立春后才回归温暖。
4、历年秋分的日期
秋分日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24日来临,以当年的太阳公转为准,太阳公转到黄经180°的位置就表示来到了秋分点,正式进入秋分节气,来来去去就三天可以选择,重复个两年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每年秋分都是9月23日了。
3. 为什么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的那天是夏至
地理学和天文学上,把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也就是每年的6月22或23日称为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的昼最长,夜最短。而从这天之后,太阳光直射点将逐渐南移。
但是,气象学的夏季的划分不是从天文学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时刻而定的。地表气温的最高时刻不是太阳直射的时刻,而是延后的,也就说,夏至日这天不是北半球最热的时候,北半球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7、8月份。
但是,我们一般将一年划分成这样的四季:春,3到5月;夏,6到8月;秋,9到12月;冬,12到2月。所以,如果说夏至日是夏季也是比较合理的。
4. 冬至日和夏至日分别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地理学上,夏至一般为六月二十二号,冬至一般为十二月二十二号。但由于地球绕日轨道会发生一定的偏差,导致真正的双至日会有偏差,这也就是日历上双至日有的年份会不在同一天的原因,不过一般偏差只有几个小时,不会太大,基本在二十二号前后,有时二十一号,有时二十三号,但一般还是规定二十二号为双至日。
望采纳
5. 为什么夏至日有时是6月22日,有时是6月21日
夏至是第十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也就是每年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当然温度很高,但不是最高,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的意思就是 酷热的天气来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两天,夏至(北半球) 实际上就是太阳直射点最北(北回归线)的一刹那,瞬间,而那一天人们习惯叫做夏至日。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26度的范围内变化。就是多少秒(这里是度数单位)是变化的,所以太阳直射点最北的一刹那是每年都不一样的。这跟为什么一年有365和366天的是相类似的问题。
6. 为什么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
角度
7. 到底是6月22日是夏至,还是6月21日,为什么夏至是白天最长,晚上最短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夏令时间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到7月7日,7月8日结束,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因为不同的地区,它的经纬度不一样,只是太阳的距离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地区有夏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