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谁知道安徽池州
这个很简单啊,到池州门户网站上什么都能找到:http://www.chizhou.gov.cn/
另外网络上介绍的更清楚:http://ke..com/view/54646.htm
Ⅱ 安徽池州是个怎样的地方,有什么风俗习惯经济怎样
地处皖南山区 因为都是汉人 当然风俗习惯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 经济嘛 说实话 不怎么好 是安徽比较差的了 不过最近几年正在开发建设
Ⅲ 安徽地理具体情况
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的省份,简称“皖”,省会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中华民国沿袭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对日战争期间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安徽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长江流经安徽段俗称“八百里皖江”,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河南。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 灵秀而繁盛的合肥市[1]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省内地形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长江下游平原区以及皖南山区。长江流经安徽中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
人文地理
根据《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39;0-14岁人口为1069.9万人,占17.98%;15-64岁人口为4274.5万人,占71.84%;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98.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1.0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61.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62.9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政区地理
安徽省共有16地级市,6县级市,45市辖区,56县。截止2009年底,乡镇级区划单位供计905个镇,357个乡,258个街道办事处。
撤销原巢湖市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2]此次撤销的地级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为理顺巢湖管理体制,专门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统一管理巢湖规划、水利、环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设施管理事务。从8月22日起,安徽省将全面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计划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
历史地理
安徽建省
安徽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苏两省),从原江南省的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两个首字,简称为“安徽”,首府定于安庆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而“皖”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象征着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顺治二年(1645年),清设江南省,置江南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驻江宁府,右布政使驻苏州府。今安徽境内所属府、州、县隶属左布政司,右布政司管辖今江苏。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司为安徽布政司,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府及滁州、和州、广德3直隶州,从此安徽省正式建立,与江苏省分治。
文化地理分区 秀色江南、徽风皖韵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西南地区,以安庆市(古时称宜城)为中心,属于古皖文化发源地。皖东地区(滁州、马鞍山、芜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即淮左)、西吴文化区、南京都市圈成员。皖中地区(合肥、六安)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地区则是江南吴越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与之相类似。皖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淮北、蚌端口等)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正是基于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丰富繁荣的文化资源,和渊远流长的灿烂历史。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安徽这片江淮大地上,团结努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创造了安徽繁荣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灿烂文化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端口市禹会区发现的禹墟距今约4000年,乃是中华封建历史的开端。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开创了“儒商”典范。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广播万里。徽州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长江流域的安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底蕴,安庆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细腻,桐城派可以说是安庆文化在明清时期的一个不小的结晶,安庆文化是长江中下游一朵美丽的奇葩。安徽的戏剧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徽剧(发源于安徽徽州、池州与当涂,发展于安庆石牌)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安庆-湖北黄梅一带的长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扬剧和越剧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建置沿革
区域/朝代 淮河以北 江淮之间 长江以南
西周 宋国、蔡国、徐国 吴国、六国、舒国 吴国
东周 宋国、楚国 越国、楚国 越国、楚国
秦 泗水郡、陈郡、砀郡 九江郡 九江郡、庐江郡、彰郡
西汉 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扬州
东汉 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扬州
三国 曹魏豫州、沛国、徐州、扬州 魏国扬州、吴国扬州 吴国扬州
西晋 沛国、豫州、徐州 扬州 扬州、东扬州
东晋、十六国 后赵、前秦 东晋 东晋
南北朝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齐、梁、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 汝阴郡、谯郡 钟离郡、江都郡、历阳郡、庐江郡、同安郡 丹阳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国、南唐国、后周 吴国、南唐国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后分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江南路、江南东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南宋江南东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明 南京(南直隶) 南京(南直隶) 南京(南直隶)
清(含太平天国)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华民国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南行署,安徽省
交通地理
公路
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自1986年以来,累计投资18791万元,建成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蚌端口、淮南、滁州等地市级汽车客运站14个,建成天长、桐城、繁昌等65个县级汽车客运站,建成货运站20个和社会公用型汽车站65个。使旅客乘车环境、运输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芜湖长江大桥铁路运输
主要铁路线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宁铜线、沪蓉线、铜九铁路、合九铁路等等。
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郑徐客运专线、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客运专线、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规划中)、合武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
高铁站
(含在建及规划中) 安庆长江大桥水路运输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一级港口:蚌端口港、淮南港、阜阳港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
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 二级港口:铜陵港
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 三级港口:池州港
民航运输
合肥骆岗国际机场 安庆天柱山机场 黄山国际机场 阜阳西关机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在建) 池州九华山机场(在建) 蚌端口机场(军用) 芜湖湾里机场(军用)
管道运输
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
山水醉城,皖东中心-滁州(13张)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枢纽重点建设水路枢纽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蚌端口市铜陵市淮南市阜阳市重点建设铁路枢纽蚌端口市合肥市阜阳市安庆市芜湖市铜陵市重点建设公路枢纽合肥市芜湖市蚌端口市安庆市滁州市铜陵市阜阳市
Ⅳ 池州发展的怎样
我是池州的 这几年看起来变化很大哦 环境还不错 虽然经济发展没那么快 但是城市环境优美 很适合人居住吧 我很喜欢这里 我可是在这长大的 见证池州发展
Ⅳ 池州怎么样
这几年发展的很不错,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建火车站,道路交通和居民小区都有很大的改善,有商业街,大型商场,大型超市一应俱全,旅游景点有九华山,大王洞,蓬莱仙洞等。
Ⅵ 池州市的大小和地理位置
池州,别名贵池、秋浦,安徽省辖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截至2014年3月,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和青阳县,池州市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
Ⅶ 池州是长三角区域最远的城市之一,池州未来如何发展
在池州读书四年,个人感觉池州适合打造旅游文化城市,打造池州自己的品牌战略。这个想法当然是建立在日益完善的高铁交通基础上,随着九华机场、池黄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必然会让更多人认识池州,欣赏池州的生态风光。
至此,安庆大约可以有570w人,池州➕铜陵减掉东至县大约270w人。如此之后,也形成了一个环省会合肥的大圈子,都可以受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发展,这样在地形和人口上都得到了响应的增长,有利于发展。当然至于未来如何,还是要看政策才行。
Ⅷ 安徽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会经济落后
安徽的地理位置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安徽、江西、广西都是这样,这三个省看似靠近长三角、珠三角,其实根本不在中国的经济干道上,这三个省的地理位置可以用“尴尬”来形容。
中国的这三个省,因为地理位置不东不西,定位模糊,导致发展很困难。
不管是国、省、市,想要发展必须依靠优势的地理位置。安徽、江西、广西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很难有大的发展。
这张图是中国的地理区划:
这张图是中国的经济区划:
可以看到,安徽、江西在行政区划上被划入华东,在经济区划上却被划入中部。广西在行政上和广东同属华南,在经济上却属于西部。在中国,也只有这三个省的情况如此奇葩了。
这导致这三个省完全搞不清自己的定位。比如安徽,东部有什么政策安徽也要跟着上,华东各省说,你明明是中部的好吗,别来抢资源;中部有什么政策,安徽也要插手,中部各省说,你不是华东的吗,这里没你的事。最后安徽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跟谁混,结果就是两头都没搞好,发展的一塌糊涂。
再比如广西,不仅声称自己是西南各省的出海大通道,还是珠三角的大后方,更是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这么多发展方向加在一个省上,看似是机遇,其实是危害。广西应该是全国最认不清自己的一个省了,广西最早大打东盟牌,坚决认为自己是东南亚大哥,才不要做广东的小弟,凡是通往广东的高速路网一律阻拦建设。大家都知道东南亚都是一些穷国,跟它们混能混到什么呢?如今广西仍然是全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之一,经济一塌糊涂。最近广西也认清现实了,开始慢慢对接广东,然而发展时期早已错过。至于西南出海大通道,还是涉及到了干线的问题,西南的铁路都从广东出海了,根本不走广西。另外北部湾由于地形原因其实做不了出海口。
江西就不用说了,中国存在感最低的一个省,人称阿卡林省,不仅国家定位模糊,忽东忽西,本身也没有安徽广西那样能拿来炒作的长三角、珠三角概念,自然存在感就低了。
另外,中国有一个“发展轴”的概念,看下图:
发展轴基本上等同于大干线铁路的走向,京广发展轴就是京广线走向,沿海发展轴完全重合于“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由此一来,安徽、江西被夹在两大发展轴中间,几乎成了被忽略的省。这也是为什么,更为内陆的河南、湖南,发展的反而比安徽、江西要好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南湖南虽然更内陆,但处于京广发展轴,国家定位也十分清晰,就是中部的省份,有的放矢才能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