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② 地理相关学科的相应专业都有哪些
最传统的当然是地理科学一般出来当老师的,下面大致分为三个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学论。自然地理又有大气、土壤、植物、水文、天文、地质、海洋、人口地理学......;人文的分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这个有的学校偏工科,有的学校偏理科,偏工科的一般不放在地理学院),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区域经济地理,区域规划......;还有新出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园林景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这个是偏工科的,很多学校不放在地理学院)。差不多了吧,反正蛮多的,但是现在最前沿的一般都是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而地理学本身下面的子学科,比如说地质学,水文学都已经被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其地位已经和地理学平起平坐了。
③ 关于地理的都有哪些学科
1、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专业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
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4、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原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或GIS)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在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5、工程地质勘查专业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培养具有地质学、岩上钻掘工程学等知识,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门人才。(3)城市地理学主要与哪些学科相关扩展阅读:
地理科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只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熟悉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
5、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④ 大学哪些科目跟地理有关
自然地理学方向:
(01)城市地貌学与城市发展(含灾害学与区域)
(02)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含应用地理学)
(0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含土壤地理)
(04)岩溶学与环境变化
人文地理学方向:
(01)国土规划与开发(02)世界经济地理
(03)旅游地理(04)区域经济规划
地理教育学方向:
(01)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⑤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区别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 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 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不同功能,不同规模模的城镇为基础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体系。
10. 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着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着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么 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11. 城市化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类型: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型与自下而上城市化
12. 名词解释: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及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规模等级金字塔。
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3.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P145
1一般描述法: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的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在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2城市类别依然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
3统计分析方法用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数量指标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应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
5多变量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6 新的动态,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
14. 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P182
1、违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中小城市)2、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城市规模的表现)3、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及社会治安等的投入不够)
四、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需要若干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国际经济联系,参与时间经济循环)
15.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空间相互作用--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相互作用的类型:① 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表现为物流。
② 各种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
③ 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表现为信息流和技术流。
2.空间扩散——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论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p204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 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2)交通最优原则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16.什么是城镇体系规划p241
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246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p274
⑴伯吉斯的同心环模
1.中心商业区;2.过渡地带;3.工人居住带;4.中产阶级居住带;5.通勤带
观点: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
⑥ 城市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⑦ 城市地理学的相关关系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70年代以来,它才逐渐成为综合研究城市特有经济关系,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如城市的财政税收,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的投资来源等)与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研究成果有可能直接解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经济学与实际结合更紧密。
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城市地理学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学以研究社会问题为己任,而城市以人口密集为首位特征.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都较为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这些问题也称为城市问题。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在城市里,不论什么事,只要构成问题,必然与城市居民发生联系,必然是个社会问题.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城市问题也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互相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合.
两门学科的区别仍十分明显,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城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具体政策.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考试就到考试大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城市生态学源于帕克,伯吉斯等人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的人类生态学.他们多以社会现象来类比生态世界,认为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中,存在着与生态学中相似的模式与联系.城市生态学到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问题日趋增多和严重而大规模发展起来.
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使地域结构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迅速拓展,并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取,并融汇在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
⑧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
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拉采尔和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英国的格迪斯和法国的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
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的扇形学说以及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933年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
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 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
战后的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学的行为学派。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城镇人口集聚的规律,大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问题等;
城市体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
城市形态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征、城市总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研究;
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综合地理研究等等。
比如:数量方法——应用数学方法加工处理反映空间关系的信息和数据,模拟空间关系的状况和过程;行为科学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知、评价、直至决策的空间行为过程;系统分析方法——把城市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城市信息系统方法;空间抽样调查方法等等。
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⑨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
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着重从空间观点研 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而城市经济学着眼于城市产业结构、 土地市场、 住宅、劳动、交通、环境等经济问题;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和社区的社会结构及不同社会集团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学致力于与编制城市发展蓝图有关的功能要素和工程要素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
⑩ 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规模、空间组织等产生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
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各城市影响区之间也可能有叠加或交错,但每个城市都在其影响区域内起着焦点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就我国来说,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四化建设向我国城市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城市地理学必须在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西方城市地理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是无数地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带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了外国社会实践检验,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只是间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国情,取其精华,洋为中用,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无疑,任何理论的产生总不能超越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学说表面看来那么抽象晦涩,远离现实,但是,只要从它们的主导思想倾向和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有着理论的客观性。但是,所谓理论的客观性只是相对的,总是有时代的局限性,受发明者和倡导者的立场观点所制约,其中掺杂着不少主观成分。作为社会科学的城市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发展无不打上时代、文化背景及社会性质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不顾国情,生搬硬套。
我们知道,西方理论本身在西方的国度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发展之中。同时,西方理论,尤其是通过归纳法而得到的理论,其归纳范围仅仅局限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西方社会经验,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会也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是不同时期的非西方社会!例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在西方18、19世纪的时空条件下,城市化确实促进了工业化。可是今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工业化。
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别是欧美的城市,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城市化地区和大城市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预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将出现在第三世界,而欧美地区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将愈来愈小,其代表性也将有所降低。未来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若循归纳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绎法研究,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检验,那么,这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