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怎么主观题

初中地理怎么主观题

发布时间:2022-06-05 22:11:01

⑴ 初中地理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做地理选择题的的前提是掌握基础知识,学以致用,以下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直选法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2、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1-3项),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3、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4、图解法

利用图册、及课本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

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迅速查找图册及课本中的有关示意图,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⑵ 地理大题答题技巧初中

初中地理解题必备9大技巧

1.某地区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描述其所在温度带、中低高纬度

海陆位置: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

相对位置:位于某地区的某个地理方位

2.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首先找出最冷月或最热月、找出降水量最多或最少的月份(季节)。依据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常用描述语言有:夏季高温或凉爽、冬季寒冷或温和、全年炎热、全年严寒、全年温和等。

(2)依据降水量柱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降水量年变化大致有: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注意少雨与干燥意思相近。

(3)归纳气候特征:气候特征= 时间(季节) +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四种热带气候的分布及其显着特征

两种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显着特征

三种温带气候分布及特点

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及特点

3.分析影响气候因素的方法: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4.地形特征的描述

(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某种(几种)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状况(大、小),哪里高,哪里低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主要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5.分析某地的发展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

自然条件包括:地、气、水、土、生。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交、劳、科、政。

(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数量 5.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6.工业基础

(2)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工业区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①矿产资源、②能源、③水运与水能、④土地资源、⑤生物资源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社会因素:政策、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6.分析城市分布方法(聚落):城市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

7.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火山、地震:位于板块边界类型、火山地震带(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①地形因素(地形陡峻)②地质因素(如断裂发育岩性破碎)③植被因素④气候因素 (如夏季多暴雨)

8.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有关

(6)凌汛(取决于所在纬度和流向)

(7)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9.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2)水文特征(3)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⑶ 关于初中地理气候类型的综合题的答题模式和技巧求教

降水的季节变化是?
答:由于我国普遍是季风性气候,所有降水季节性变化很大,集中于夏秋季节,主要为夏秋多,冬春少.我国季风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随着雨带的季节性移动,在一般年份: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称为“梅雨季节”: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
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答:读“某地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各月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最热月是___月,气温约为___°C;最冷月是___月,气温约为____°C. 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___.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___(2)该地降水量哪几个月较多__哪几个月较少___说明该地降水的特点___3)判断该气候类型为___气候4)这种气候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是:___该地位于___半球(南或北).
找出两地气温曲线图中的差异点并作解释.
答:
大部分的题是“气温降水量图”这样来提出问题的--------它是在一个图上的! 气温是“曲线”; 降水量是“柱状”的. 最后说明:你在画时也要画成这样,不然你就妣了! 参考一下的.
从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形图的组合图上写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答:
“气候特点”是对“气候统计图”(就是你说的“气候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概括说明.它由【气温,降水和它们的配合变化】组成,说明某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你就根据【气候统计图】回答就行.注意三点:1、气温怎么样【例如: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度,多数月份的气温都在20度上下的,你就说“终年高温”(热带).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度的,你就说“冬季温和”,在0度以下的可以称为“寒冷”(夏季咋滴就看“最高气温”是不是高于20度,参照它去确定“高温”与“凉爽”)】2、降水怎么样【有五种类型给你选择:终年多雨,终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干燥】3、注意读懂题意,要求你说气温你就只说气温变化你就分清冬季夏季的情况去回答,要求你合起来简答,你就把气温和降水合起来简答【例如:温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温差大)”温带海洋气候的特点是“终年温和(气温怎么样)湿润(降水怎么样)”】
板块之间的运动是___运动
板块之间在内力作用下相对运动,
总结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答: 1、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2、等温线形状的南北差异.北半球比较曲折,南半球比较平直.因北半球海陆相间,下垫面性质差异大,等温线偏离纬线.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垫面性质单一,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3、等温线的突变.等温线的突变,既偏离纬线.影响的因素不同,偏离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况下,陆地上等温线的突变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温线的突变是洋流的影响.如上图所示:(1)、A、B、C、D四处的等温线都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这四地都有寒流经过,降温作用明显.(2)、E、F、G、H、I五处的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高.因这五地都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3)、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脉等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高原山地海拔高,降温作用明显.小范围闭合等温线也是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4)、A、B两处凸向的纬度比C、D两处的更低.因A、B两处的寒流是由寒冷的西风漂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更低,气温相应降低.而C、D两处的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较高,气温相应较高.(5)、从图中可以读出,同一纬度高温区等温线凸向高纬,低温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温高凸,低温低凸’(同一纬度).

⑷ 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7、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9、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0、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11、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2、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3、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4、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5、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6、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7、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18、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⑸ 怎么答地理主观题。。。

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近年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种题型中。第一种:选择型主观题。答题的过程方法和选择题一样,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项选择,是有多少选多少。第二种:填空型主观题。第三种:简答型主观题。这两种类型的主观题在答题方法与技巧上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许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现为:语句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缺少关键词,条理不清,废话较多,甚至脱题,使答案不够准确、完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观题的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有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可以采用对中心词添加着重号或添加圆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围绕中心,不要脱离主题。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再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为了节约时间,最好单刀直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图示小区域“在哪里”。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自我加工,重新表达、再现的过程。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等是有利条件。接着,针对图示小区域的位置,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剔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案,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应认真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这是给评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之一。好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寻找得分点费时,自然会使同学们遗漏一些得分的机会。
二、主观题的答题原则
(一)简明,没有废话
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每个人的脑力与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这时简明的表达就显得意义重大。能否做到,千万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中心,直奔主题,不说废话,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给人以隔鞋搔痒之感;第二,条理清晰,知识要点化,尽量列出①②③④来,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会减少阅卷中的信息丢失,这就保证了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
1、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内容,把握答题的方向性
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试题考查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出现偏题甚至脱题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内容:
考查内容 误解为
地形区 地形类型
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带类型 植被类型
经济发展特征 经济特征
水能资源 水资源
2、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术语的专业性
答卷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大白话,凉白开,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到位。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日子过的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
3、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
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例】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应从大气环流和洋流两方面去分析,并能正确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时出现了下面四种表述:(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显然,最佳表述是(4),此题缺少“秘鲁寒流”和“减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将不够准确。
(二)全面,没有信息丢失
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宏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1)分析题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两点:第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点范围往往很广,但出现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几个,这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点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类推……至于到底出现几点最合适,那要因题而异,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技巧:可参照所给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答题分数多半为各得分点平均分配。比如一个6分题,答案要点可能是1个×6分,或2个×3分,或3个×2分,或6个×1分。当然,这仅仅是个参考。
(2)评价题
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必需从有利与不利(利与弊、优与劣)两个方面去分析,若单一评价优势或劣势,方法雷同分析题。
(3)比较题
比较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异同点,这种题要求考生分别列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种题则要求考生分别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
地理现象的描述要求两点:一要客观,二要准确。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缩减、夸大和缩小某种现象,从而造成失真;准确描述则要求考生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着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示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与演变。
(5)列举题
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条为宜,一般题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留心总结、归纳并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并将其模式化处理,考场中直接拿来套用,你将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举几例:
(1)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季节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地处××板块与××板块的碰撞(张裂)地带……。
(4)一条河流水能丰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丰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处海域盐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气候影响,二看洋流影响,三看河流影响
(6)一地人均某资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资源总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处渔场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汇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于河流入海口
(8)一处盐场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质海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于晒盐的天气。
(9)一个国家耕地面积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积是否广;二看气候,水热条件是否好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为一点分析)
2)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科技;④劳动力;⑤政策
(1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力条件;⑦市场条件;⑧农业基础;⑨政策条件
(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资源;⑤交通;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游;(11)经济
(1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通式:
1)一看旅游资源质量:自然景观主要看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
2)二看集群状况:景观集群度愈好,游览价值愈高;孤景游览价值小
3)三看地域组合状况:景观特征差异愈大,游览价值愈高;景观特征雷同,游览价值小
(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评价通式: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与质量
(15)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通式:
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
(16)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描述通式: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终年受副高的控制,气候干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侧)
(18)凌汛发生的条件:
1)气温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
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
3)气候条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
(20)山脉成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列举通式:
1)省区分界线; 2)地形区分界线; 3)三大阶梯分界线;
4)温度带分界线; 5)干湿区分界线; 6)气候类型分界线;
7)植被类型分界线; 8)自然带类型分界线;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10)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11)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12)某条等温线或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13)四大分区分界线; 14)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5)三个经济地带分界线。
(四)逻辑,没有因果联系上的颠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识的因果联系会形成一个知识链,这个链条的起点是根本原因,终点便是你要回答的问题,而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又是后一个环节的直接原因,各环节必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思考答案时,要依据你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后层层逆推,顺瓜摸藤再到根;在组织书写答案时,再由根开始顺藤摸到瓜。这里须注意三点:
1、不能颠倒
【例】黑龙江复种指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该题答案知识链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但有考生误答成“热量不足,故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显然因果关系颠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长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国后面积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
该题答案思考过程应为“江心洲扩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积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那么答案书写顺序与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加快”——显然因果联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该题答案知识链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地面沉降,建筑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误答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其实即便是土地次生盐碱化也是因为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在地表积累的过程——显然,因果关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罗嗦。但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将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十足把握的话,可以适当模糊,此举虽然分数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问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你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率。
三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套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较高。如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册的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这时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再稍加变通,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⑹ 初中地理答题技巧

注意应用客观知识,生活常识哦

⑺ 如何完美的回答初中地理的主观题(人教版)

学好基础,别脱离教材
例如: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从自然(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人文(科技、人才、资金等)两个大的方向答。

⑻ 请以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为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初中地理主观题目~

1、台风,台湾海峡是个多台风地带,台风在国外叫飓风或热带风暴(低级别),因为经过台湾海峡加大或者形成就叫台风,每年都有几个台风,最近几年99年大台风杀伤力超强
2、地震,福建地处板块断裂带,台湾海峡一带易发地震
3、暴雨,厦门地区雨水充沛,降雨量大,如果不正常暴雨也容易

⑼ 初中地理怎么学才能提高成绩

怎样提高初中地理成绩:1 把基础打牢
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全部会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都吃的很透彻,所以对于会考准考生们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掌握了更多的基础知识,无论题型再怎么变换,我们都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2 要明确学习的内容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解决问题。如果对地理课上的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的时候,就要尽快将其解决。地理学科知识点非常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样的疑惑累计的话就会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之后,若是再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了。为此,应该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进行预习。预习对于地理学习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要教授的课程,学生要进行提前的预习,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标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着重理解这些问题,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4 掌握知识点
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

⑽ 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答题技巧

地理复习要做题。地理做题不是什么题都做,而是要有所归纳的。建议你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最好不要太多。(不要是练习题两三本的做)每次做完后,要改错。改错时,建议写写知识点在错题旁边。错了不要紧,别灰心。一定要把错了的内容弄懂。
还有,多记记图。初中应该都配有图册,可以看看那个,上面有好多知识点。书上的图,尤其是重点的图,必须要记得。
这是我的老师和一些同学给我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阅读全文

与初中地理怎么主观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