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中的黄赤交角是什么
http://ke..com/view/53842.htm
黄赤交角[1]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
B.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较好的发挥教具和模型的作用百度文库
1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地理学科,就会碰到很抽象的地理概念,经纬度的划分和判读,根据等高线判断各种地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这些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传统教学中老师使尽浑身解数讲理论、举列子,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概念。当学生看到那些用生活物品与身边的常见材料做成的地理模型,会觉得地理离自己更近。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的情感。恰当地应用自制的教具和学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地将教学难点破解。
笔者从教中学地理15年,每次讲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就能产生四季变化,老师告诉他们因为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就产生了四季变化,学生还是很茫然。即使放边放多媒体动画边解释四季形成的过程,还是有很多不明白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不断地变化。后来我做了个太阳公转模型图,不用老是多费唇舌,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这个困惑。这个模型由四个地球仪和一个红球组成。地球仪用水彩笔把赤道和南北回归线描粗,使它们变得比较醒目,四个地球仪分别放在地球公转轨道中二分二至的位置。中间的红球表示太阳,在太阳的四周插上铁丝,表示太阳直射点,转动红球就可以直观地看到铁丝表示的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个模型把抽象的四季变化的原因直观地表达出来了,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真正理解了地球的公转运动。
2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能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使命。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组织学生自制学具,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制作学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或失败的经验,而从失误或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更为宝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因此会不断积累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开阔他们的思维。
比如笔者教学中,教到地球和地球仪这课时,都会布置学生制作地球仪,学生的制作热情很高,他们回家收集材料,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和经纬度分布的特点,一周后富有创意的各色地球仪在学生的巧手之下产生了。有的地球仪是用乒乓球制成的,有的是用海洋球制作的,有的是用气球制成的,不论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都能把地球仪和经纬度分布特点表达出来了,这样对他们学习经纬线有很多的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得到体现,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化“动口”为“动手”,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根据教材自制教具是在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上课前选定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自己做的教具,针对性非常强。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透彻,以便选择能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是教师自制教具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针对教学效果,不断地改进或者重新设计制作教具使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说,能大胆进行自制教具,就体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和教学方法的探究广度。
比如地理教师在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山脉分布的位置、海拔的高度,高原的位置、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平原的位置、大小、面积大小等地理要素。要做到精准、形象地展现中国地形图,就要对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十分熟悉。自制教具是从不会到会,教具的设计,从不成熟到成熟,制作的教具,从粗糙到精美。这就是一个对教材研究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
C. 黄赤交角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黄赤交角
及其地理意义:
赤道平面
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其目前的度数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纬23°26′之间作回归运动,其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
回归年
。
②黄赤交角变化的地理影响:
★影响
地球运动
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
南北回归线
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
五带
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
夏至日
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
极昼
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由于
正午太阳高度
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
★对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黄赤交角除对地球运动的意义产生影响外,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自然地理现象。如: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
气压带
、
风带
移动范围变化→
气候带
分布范围变化→
自然带
分布范围变化等。
D. 地理中黄赤交角的概念
地球运动过程中,其自转轨道(赤道)与公转轨道(黄道)之间有一个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如果把北极看作头,南极看作脚,地轴主相当于身体,所以地球的运动过程中其地轴(就像人的身体)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倾斜的,就像一个人走路,他的身体是歪的。所以有的人说“地球是偏瘫患者”。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现象。
E. 黄赤交角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
1.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1)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样极线(66°34′)也会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温带范围缩小。既然极地范围的扩大,那么极昼极夜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2.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
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3.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4.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F.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引起哪些地理现象
没记错的话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如果黄赤交角变了的话那么地球上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地区的范围就会变。现在我们知道的是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每年都可以有一到两天的太阳直射,如果黄赤交角变大,能受太阳直射的地区就多,同时每个地方的最大太阳高度也会变大。比如说黄赤交角现在达到30度,那么南北纬30度之间的地方每年都可以有一到两次的太阳直射,即太阳高度达到90度,当不变的时候,南北纬23度26分到30度这之间(不含23度26分)的最大太阳高度是达不到90度的。
G. 地理,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地球的直线所在平面和赤道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它是变化的,当太阳由直射赤道向直射回归线移动时,变大;反之,变小。
H. 什么是黄赤交角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
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http://ke..com/view/53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