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包罗万象的西峡卵石
All-inclusive West Shaanxi cobbles
文/刘国恩
by Liu Guoen
中国观赏石.3
在被称为黄河、长江分水岭的八百里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南麓,河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西峡县,海拔高度最高2212.5米,最低181米,境内三条主要山脉与三条主要河流交错延伸,群山蟠结,山河相间,河谷狭长,山势陡峭,山高谷深,河床坡度大,水位落差大,水流弯多湍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灌河、淇河干流350多里、500多条支流峡谷河床上的岩石被洪水激流搬运冲刷,石石相碰,石沙相磨,去粗留精,刮垢磨光,形成卵石,铺满河床,堆满河滩,淤积成带,形成了西峡特有的、广博的卵石资源,内中蕴藏着极其丰富、包罗万象的各类奇石、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好、品位之高为千里中原所罕见,为众多赏石人所陶醉的豫西之宝。
西峡县境内基底岩石以花岗岩、变质岩及基性岩为主,盖层以石灰岩、大理石岩为主,在丘陵地区出露以石英岩、砂岩、页岩为主的岩石,因各种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其硬度、形态、结晶、色相元素不尽相同,存在差异。因而,奇石的形成,经历了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升降演化,火山爆发,沙磨水浸,千碰万撞,千锤百炼,才成为举世无双之形状、之色泽、之图案、之纹理。形状奇特、质地坚硬、圆滑光润、纹理清晰、色泽多样、画面各异、结构巧妙、鬼斧神缕、包罗万象的奇石。其色,赤、橙、黄、绿、青、兰、紫应有尽有;其形,具象、抽象、似像非像,多姿多态;其纹,似景似人,似禽似兽,无所不包。西峡卵石中的画面石更是奇中之奇,有神态各异的古今中外人物,栩栩如生;有各种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秀丽山川、日月星辰,自成景观更有非常之多、之广、之奇的文字石,似名家风范,笔体流畅,字形各异,真草隶篆;如书写苍劲,如刀刻工整,如名帖规范,尽显风流,各具特色。笔者收藏的3000多枚奇石中,文字石占了四分之一,有800多枚,其中组成词组的有80多个,如“龙乡西峡县”、“四川”、“山西”、“广州”、“中国北京2008”、“马列主义”,九组“四川”,八组“人口”,九组“八一”,六组“工人”等,有数字“1~10”,文字“一”至“十”各一套,有全套26个英文字母石,有“山”字、“石”字、“8”字石各20多枚。
中国观赏石.3
【名称】仓丰
【石种】西峡石
【规格】22cm×17cm×10cm
【收藏】刘国恩
西峡卵石的主要特点是:
形奇:物象逼真,形神皆奇,千姿百态,天生丽质,天然展现了人物、动物、器物、景物等自然的美,美的自然。
色雅:色调丰富,嫣红姹紫,五彩缤纷。一石一色或一石多色,有的艳丽夺目,有的典雅和谐,有的色差显殊,有的则浑厚质朴。
质佳:不但有粗矿、豪放、刚毅、朴实、敦厚的气质,而更具有石质细腻、玲珑剔透、晶莹夺目、质感温润,如绿玉石、红蜡石、黄蜡石、白蜡石、彩蜡石、鸡血石等质色双优,为西峡卵石之佼佼者。
纹美:有各种各样的纹理,有多种多样的线条,有奇异多变的意境,有的清晰鲜明,有的朦胧迷离,再现世间万物妙象,如天工巧绘,耐人寻味。
西峡卵石,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争相斗异,互映生辉。一石一画,一石一景,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令人观之入迷,赏之入神,耐看、耐读、耐想、耐品,琢磨无穷,回味不尽。让藏石家折腰,令艺术家感叹,引社会名流驻足,更为西峡人陶醉、自豪。
面对大自然赋予西峡人的瑰宝,西峡人在盛世集藏兴的时代,觅石者的人流如潮如涌,采石者的队伍日渐壮大,藏石的热情不断高涨,赏石的氛围与日俱增。地方政府看好这支新兴产业大军,积极给予扶持引导,成协会,办石展,建市场,开发地域特色经济,让西峡卵石不再沉睡埋没,让西峡卵石走出峡门,增辉西峡,致富百姓。西峡卵石终于放彩映辉了。
中国观赏石.3
【名称】110
【石种】西峡卵石
【规格】16cm×14cm×8cm
【收藏】刘国恩
中国观赏石.3
【名称】石中美石
【石种】西峡卵石
【收藏】刘国恩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天工巧绣
【石种】西峡卵石
【收藏】刘国恩
② 在河南种植猕猴桃能成功吗、气候适应吗、还需要注意什么、
河南适合种植猕猴桃,河南西峡就有猕猴桃生产基地。2017年9月20日中国生态有机猕猴桃大会就在西峡隆重召开。
会议以“源头奇果·生态大观”为主题,以“推进中国猕猴桃生态有机化发展”为核心内涵,立足西峡作为南水北调源头之源,中华猕猴桃基因库的唯一性,独特性,生态性优势,打响西峡“全国最优猕猴桃生产基地”品牌,推进国际国内猕猴桃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猕猴桃种植注意事项:
1、温度
温度是限制猕猴桃分布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猕猴桃品种有各自的适宜温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生长不良或不能生存。猕猴桃大多数种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即亚热带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18~34度的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约在11.3~16.9℃,
2、水分
猕猴桃是需水又怕涝,属于生理耐旱性弱、耐湿性弱的果树,因此对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猕猴桃最适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空气湿度较高、湿润但不渍水的地区栽培。
猕猴桃不耐旱且怕涝,在排水不良或渍水2~3天时,植株死亡40%左右。中国北方的雨季,如果连续下雨而排水不良,则使根部处于水淹状态,影响根的呼吸,时间长了根系组织腐烂,植株死亡。因此种植时应进行深沟、高畦栽,果园应修建完备的排、灌系统。
3、光照
多数猕猴桃种类喜半阴环境,喜阳光但对强光照射比较敏感,属中等喜光性果树树种,要求日照时间为1300—2600小时,喜漫射光,忌强光直射。结果株要求一定的光照,自然光照强度以42%~45%为宜。
4、土壤
土壤以深厚肥沃、透气性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有机质含量高,PH值5.5-6.5微酸性的砂质土壤为宜,强酸或碱性土壤需改良后再栽培。
5、海拔高度
猕猴桃一般在800-1800米都能种植,但以海拔1000-1600米较为适宜。
6、其他条件
猕猴桃的抗风能力相当弱,易受风害,主要原因是其叶片大,缺少弹性,强风使幼嫩枝折断,叶片破碎,果实摩擦碰伤或摇落,从而降低产量和商品性能。因此山区建园应尽量避免选在迎风口、山脊和山顶风大的地区,适宜选在背风坡为宜,坡向为早阳坡、晚阳坡。
(2)西峡县地理环境怎么样扩展阅读
1、河南西峡种植猕猴桃的优势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部边缘,豫、鄂、陕三省交会的“金三角”,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心地带,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和长江黄河分水线,森林覆盖率76.8%。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西峡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被誉为猕猴桃种植的“黄金产区”。
2、河南西峡种植猕猴桃的成果
全县建成了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生态长廊、观光长廊、科普长廊,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挂果面积6.8万亩,产量6.2万吨,基地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全县面积较大、效益较好的专业村达到50多个,专业村猕猴桃总面积约6万亩,总产量约4.2万吨,分别占全县总量的50%和70%。
西峡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国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国家农业(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西峡猕猴桃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殊荣,被评为“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地理标志产品”。
③ 西峡地形特点
西峡境内地形复杂,北部是海拔高、坡度大的中低山地,南部是鹳河谷地,两侧是起伏大的低山丘岭。全县最高山峰犄角尖海拔2212.5米,最低点位于丹水镇马边村,海拔181米,自然坡降为33%。
④ 西峡县的地理环境
西峡县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南麓,东经111°01′―1
11°46′,北纬33°05′―33°48′。西峡地处“三带三线”:豫鄂陕三省交汇带,古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缝合带,八百里伏牛山腹心地带。 西峡全县森林覆盖率81%,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主要珍稀植物银杏、七叶树(娑罗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
西峡盛产天然中药材1328种、279科,其中纳入药典目录的名贵中药材l50多种,山茱萸产量占全国的70%,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山茱萸之乡”。 西峡境内有河流562条,中小型水库66座,年均水资源总量12.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全省人均的6倍。
⑤ 河南西峡地理位置适合打地下温泉井吗
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西峡这个位置地下是否有温泉资源,最好做一下温泉勘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你打温泉井的风险,做好温泉勘查,可以了解到地下的温泉水温水量,对你提前规划温泉酒店,度假区有利
⑥ 南阳市生态环境现状
3.1.1 水资源状况
3.1.1.1 地表水水资源
南阳市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2004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59.33×108m3(折合径流深223.8mm),比多年平均值(61.69×108m3)减少3.8%,比上年减少37.7%。
2004年,南阳市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04×108t,比上年增加0.17×108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31×108t,占总排放量的81.9%;生活污水排放量0.73×108t,占总排放量的18.1%。从南阳市的5条主要流域分区来看,唐白河区接纳废污水3.36×108t,丹江口以上区接纳废污水0.48×108t,丹江口以下区接纳废污水0.05×108t,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接纳废污水0.09×108t,沙颍河、涡河接纳废污水0.06×108t。
根据2004年对全市主要河流的10个断面监测结果,全年期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河长35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66.3%;劣Ⅴ类标准的河长182.3km,占33.7%。除白土岗、鸭河口、西峡、内乡、郭滩河段水质较好外,其他河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南阳市区、新甸铺、汲滩河段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源主要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主要污染项目为5日生物耗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氯等。
3.1.1.2 地下水水资源
2004年,南阳市地下水资源量22.00×108m3。全市地下水资源量比上年度减少17.1%,地下水资源模数为8.30×104m3/km2。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8.37×108m3,总排泄量为10.62×108m3。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与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大小、强弱、历时长短、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层的情况、城镇建设地面硬化程度及人类活动强弱等有关。从表3.1可以看出,南阳市地下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地区分布不均。
随着工业的发展,废水污染水源,丹江、湍河、白河、唐河、淮河每年接纳工业废水11780×104t,生活废水7453×104t,废水总排放量每年1.92×108t,更因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使地表水及地下水同受污染。根据2004年对南阳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23眼井的水质监测评价结果,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为22眼,达Ⅴ类标准的1眼,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和硝酸盐氮。监测结果表明,南阳市地下水质基本良好,能满足生活和灌溉的一般要求,但随着近年来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利用,已经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和地面沉降。
表3.1 南阳市及其各行政分区地下水水资源量 (单位:108m3)
据南阳市水资源公报(1997~2004)。
2004年末,南阳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多数呈下降趋势,全市平均下降1.22m。
3.1.1.3 水库状况
长江流域的大、中、小型水库有45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9座),总库容为238797×104m3,占该市水库总库容的97.33%,兴利库容125565×104m3,占各类水库兴利总库容的97.21%;淮河流域的中、小型水库有45座(其中中型1座),总库容6558×104m3,占水库总库容的2.67%,兴利库容3559×104m3,占各类水库兴利总库容的2.79%。
鸭河口水库坝下断面、丹江口水库陶岔断面整体上能满足Ⅱ类水质要求,但氮、磷超标严重,其中鸭河口水库坝下断面总磷、总氮均为Ⅴ类,丹江口陶岔断面总氮为超Ⅴ类,总磷为Ⅳ类。
3.1.1.4 水生态状况
近年来,随着南阳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南阳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河道断流、干旱与洪涝交替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水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了水生态失衡。
(1)河道断流:由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枯年的地表水量相差1.2~2.5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汛期6~9月份的地表水量占全年60%以上,非汛期河道大部分断流。湍河、白河、唐河部分河段出现断流,成为季节性河流。
(2)干旱和洪涝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水资源量与以往年相比有所减少,同时再加上一些河流会出现季节性断流,干旱灾情也较严重,通常是旱涝交替。2004年南阳市平均降水量为806.8mm(折合降水总量为213.87×108m3),比上年偏少18.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4%,属平水年份;水资源总量为66.63×108m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14.70×108m3后),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6%,比上年偏少38.4%。总的来说,由于降雨量与水资源量减少,南阳市一些县(市)伏旱较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1.1.5 湿地生态现状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南阳市湿地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湿地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湿地面积锐减:湿地主要分布于两大流域沿岸,包括沼泽、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以及滩涂等。2004年全市湿地总面积为82906.03hm2,比1997年的84693.40hm2减少了1737.37hm2,下降了2.11%(表3.2)。
表3.2 南阳市湿地面积统计 (单位:hm2)
(2)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湿地面积日趋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和滥猎,使南阳市部分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改变,导致野生物种的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降低,一些物种逐步变为濒危物种。
(3)水资源过度开采: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部分地区的湿地水文受到严重威胁,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
(4)污染加剧:污染是南阳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阳市水质严重污染的河流、湖泊数量急剧增加。淮河、唐河、白河、湍河及其主要支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某些河段污染还比较严重。鸭河口水库坝下断面、丹江口水库陶岔断面整体上能满足Ⅱ类水质要求,但氮、磷超标严重。
3.1.2 土地利用现状
南阳市现有耕地992774.43hm2,占河南省耕地总面积的14.04%,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37.45%。人均耕地1.39亩,耕地面积大、所占比重较高,大部分集中在中部盆地,中部平原地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四周山地丘陵区占24.68%(表3.3,图3.1)。
表3.3 各县(区、市)耕地基本情况
图3.1 各县(区、市)2004年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率对比分析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的比例不高(表3.4),除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田外,广大耕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旱缺水、土地瘠薄等问题。
表3.4 各县(区、市)农业生产条件
南阳市园地面积53043.47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0%。园地是该市很有发展前途的利用类型,西峡、南召已建成猕猴桃生产基地;南召苹果基地初具规模;果、药、茶、畜牧已经成为桐柏县三大主导产业;淅川县是河南省唯一的柑橘集中产区;西峡县是国家命名的香菇之乡和猕猴桃之乡。
南阳市林地面积819498.21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1%,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1.15亩。西峡县的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9%,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76.28%;其次为南召、内乡、桐柏、淅川县。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山区。南阳是河南省林业大市,林业资源丰富。
南阳市牧草地面积为4557.91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7%,淅川县牧草地最多,占全市牧草地的80.09%。从地域空间上看,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东部。牧草地是该市很有发展潜力的利用类型,淅川、西峡县已建成山绵羊基地,社旗、方城县已建成肉牛及山羊基地。
南阳市其他农用地总面积为157749.43hm2,占全市总面积的5.95%。农村道路、田坎、晒谷场等用地面积过大,农村道路过宽、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不高,整理潜力很大。
南阳市城镇用地面积为35332.14hm2。2004年,南阳市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达192.0m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上限150m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很大。独立工矿面积20517.44hm2,占9.84%。独立工矿用地偏少反映工业不发达,表明该市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
南阳市未利用地面积为349991.46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20%,主要分布在南召、内乡和唐河县。未利用土地面积大,难利用的比重小,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3.1.3 土壤性状及水土流失
3.1.3.1 土壤性状
南阳市以黄棕壤土类为主,兼有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和紫色土等土类。海拔300~1300m,为黄棕壤土类中的粗骨性黄棕壤亚类和黄棕壤亚类;300m以下为黄棕壤土类中的黄褐土亚类和粗骨性黄褐土亚类;1300m以上为棕壤土类。
黄棕壤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2%,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0.3%,主要分布在伏牛山南部中、低山和丘陵地区。该类土保肥性能较强,缓冲能力较大,质地较重,但通气性能较差,适耕期较短;砂姜黑土是在湖相沉积母质、沼泽草甸基础上发育成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盆中平原地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6%,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29.2%;潮土是发育在近代河流冲积物上,经旱耕熟化而成的一种幼年土壤,主要分布在盆中地区沿河两岸,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2%;水稻土是在黄棕壤和潮土上经过人们长期种植水稻水耕熟化而发育成的土壤,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2.9%,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区;其他土类土壤主要包括棕壤、紫色土等,占土地总面积的4%。南阳市土壤一般呈中性反应,缓冲性能较强,保肥性较好,适宜多种作物种植,但土壤质地黏重,耕层较浅,肥力较低。
3.1.3.2 土壤污染
2004年,农药使用量16033t,与1997年相比净增20%,且农药使用具有广泛、大面积使用的特点,致使土壤受到很大污染。农业化肥施用量大、面广、利用率低,2004年农用化肥施用总量(折纯)670464t,每公顷耕地平均施用675kg,比1997年的521kg/hm2增加154公斤,净增加30%,造成极大的土壤面源污染,致使土壤受到污染。农膜使用量17626t,比1997年增加8246t,净增88%,回收量过少,残留率高,而且农膜难以降解,使土壤中的塑料薄膜残留量逐年增加,从而对农作物根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薄膜的分解也将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不良影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绝大部分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膜的使用加重了土地污染。
3.1.3.3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不良后果。据统计,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5×108hm2,占全球耕地和林草地总面积86.5×108hm2的29%。全球耕地面积约14.57×108hm2,表土层平均厚18cm,由于水和风的侵蚀,在过去100年内,地球上有2×108hm2的土地遭受损失,每年有270×108t土壤随水流失。如果以土壤层平均厚1m计算,经过809年全球耕地土壤将被侵蚀殆尽。我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49年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1.16×108hm2扩大到1.48×108hm2。每年损失表土约50×108t,流失的氮、磷、钾估计为4000×104t左右,与一年化肥用量相当,毁林开荒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
南阳市降雨量相对较大,土壤呈微酸性,盐粒子淋溶速度快,土壤质地黏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工作区土地总面积2650869hm2,水土流失土地面积47587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95%,占整个山丘区面积的26.99%。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桐柏山低山丘陵地区和丹江口水库上游、鸭河口水库上游地区,集中发生在浅山区和丘陵区。每年流失量相当于2000hm2耕地的活土层,流失土壤4855×104t,流失肥力折化肥54×104t,相当于2004年化肥用量的80%。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有机质下降,地力减退,中低产田面积扩大。同时,水土流失还造成泥沙对河道和水库的淤积,河床抬高,部分水库报废。
3.1.4 生物资源现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正是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人类才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生存环境。然而,随着南阳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活动不断加剧,尤其是盲目地大量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致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等生态危机出现,已经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1.4.1 植物状况
南阳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山地和盆地形成的历史以及植物区系的发展演化历史均较悠久,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84科927属2298种。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占优势。山区、丘陵地带植被以林木分布为主,平原区则以作物植被和经济林为主。林地面积853306hm2,森林覆盖率30.91%,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分布情况见图3-2。从1996~2004年南阳市历年的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图上可以看到,1996~2001年森林覆盖率基本上保持同一个水平,2002~2003年增长较快,2004年趋于平缓增长。这是因为2000年我国开始实行大于25°坡度的耕地退耕还林政策,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3.1.4.2 动物状况
南阳市物种比较丰富,已发现脊椎动物415种,其中,鸟类249种,占全省的71%;哺乳类49种,占全省总数的86%;两栖类16种,占全省总数的73.7%;爬行类32种,占全省总数的23.8%;鱼类69种,以鲤形目最多,鲶形目次之。除此之外,还有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和原生动物等。
尽管南阳市生物资源种类多,多样性丰富。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药用植物的过度采掘,使部分区域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改变,导致野生物种的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降低,一些物种初步变为濒危物种。
3.1.4.3 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
目前,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8个,建成自然保护区面积222958.5hm2,占全省自然保护面积区的三分之一左右(表3.5)。保护区分属伏牛山系与桐柏山系。伏牛山区是我国南北气候、土壤及生物的过渡带,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带谱明显,生物资源丰富,残存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是南北生物过渡带综合森林生态景观定位研究和环境监测的基地。
表3.5 南阳市自然保护区名录
3.1.5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南阳市森林资源状况见表3.6和图3.2。南阳市目前的林业状况与人口增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森林覆盖率与生态建设目标有一定差距,还有69015.4hm2的无林地,造林绿化任务十分艰巨;②林种结构不合理,许多森林覆盖的山地生态系统呈结构与功能退化的状态,森林生产力低下,森林经营粗放,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③目前活立木蓄积量2099.5×104m3,比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时(2285.7×104m3)减少8.2%,森林生产能力明显下降;④天然林的面积从20世纪70~90年代呈直线下降趋势,70年代天然林减少面积7615.0hm2,90年代则减少面积13534.9hm2。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影响了区域性气候特征,水土流失加剧,水库及河流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表3.6 南阳市森林资源状况
各编号数据间关系为:1=2+8+9+10+11+12,2=3+4+5+6+7,15=16+17+18+19+20。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图3.2 研究区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
3.1.6 自然灾害
3.1.6.1 洪涝灾害
20 世纪 50 ~ 90 年代,全市因洪涝灾害造成的受害人数变化不大,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发生次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明显增加。
3.1.6.2 旱灾
20 世纪 50 ~ 90 年代全市旱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多,90 年代比 80 年代增加 24 次。因旱灾造成受害人数明显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大幅度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旱灾危害程度明显增强。
3.1.6.3 地质灾害及其他灾害
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最为明显。20 世纪 50 ~90 年代,地质灾害不是非常严重。近几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热,水源区矿山集中分布和小规模露天无序开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矿区排放大量的废水,洗矿过程中加入有机和无机药剂而形成的尾矿水,露天矿、排矿堆、尾矿及矸石堆受雨水淋滤、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分的废水,矿区其他工业和生活废水等,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并导致了水源区水土质量的不断恶化。其他灾害呈依次增强趋势,灾害性强度在增强。
从表 3.7 可以看出,20 世纪自然灾害以洪涝和旱灾为主,且交替发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死亡人数来看,水灾大于旱灾。从经济损失和对农作物影响来看,旱灾大于水灾,其他灾害次之。
表 3.7 生态灾害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
注: 据南阳市环保局,2003,南阳市生态功能区划。
⑦ 请问西峡县各景区分别怎么去
西峡县各景区在到西峡各大风景区都有客车运营,具体哪趟车可以到西峡南关老车站后再咨询车站售票厅的工作人员,去景点的车都从老车站发,各景区之间好像大部分没有车相连的注意安排好合理的旅游时间和行程安排。
西峡县景区已建成开放了老界岭、恐龙遗迹园、鹳河漂流、龙潭沟、石门湖、五道幢 、老君洞、伏牛大峡谷、蝙蝠洞、滑雪场、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宛药工业园、伏牛地下河、荷花洞等十四个精品景区。
西峡地处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心地带,地理区位独特,旅游资源厚重,森林覆盖率达76.8%,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50多处,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⑧ 南阳西峡有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介绍推荐(
南阳市西峡县的主要旅游景点分别有:
1、老界岭
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岭为界与洛阳市栾川县、嵩县相邻,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西部属烟镇林场,东部属黄石庵林场。地理坐标北纬33o38’-33o47’,东经111o17’-111o31’。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其中烟镇林场境内15万亩,黄石庵林场境内8万亩。
自然保护区地貌由中山组成,主峰走向北西--南东向,支脉呈羽状向南延伸。山势陡峭,沟壑纵横, 峰峦迭嶂,气势磅礴。区内海拔最高点2212.5米,最低点600多米,相对高差1600多米。主要山峰有:鸡角尖,位于太平镇乡东北部,是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海拔2212.5米,为群峰之最,因山峰高矗,远看似向东引颈高歌之雄鸡而闻名。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老君山,位于太平镇乡西北部,离西峡县城约50公里,为西峡、栾川两县界山,海拔2192.1米,山顶有唐代所建老君庙。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老君山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故名。"此山数十里为原始森林区,老君庙整修一新,登山游览者颇多。
2、龙潭沟
龙潭沟生态旅游区龙潭沟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脉腹地的西峡县双龙镇,距西峡县城30公里, 311国道途经此地,交通极为便利。景区景点集中,瀑布密集,融山秀、石奇、水澈、林茂、潭幽于一体,被誉为“中原一绝,人间仙境”。
龙潭沟景区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化山村,地处伏牛山西段,距西峡县城30公里, 311国道途经景区,交通极为便利。1980年后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在2000年被誉为河南省首家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并于2011年成功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景区全长12公里,现对游客开放有5公里,自然落差近千米,整个山体犹如两条巨龙盘踞,分别显现龙首、龙口、龙角和龙身。山体两岸石壁陡峭,花岗岩体雄奇壮观。
景区内聚集了大小19道瀑布和72潭,群瀑叠落飞泻直下,潭深水幽奇石遍布,整个山体如两条巨龙盘卧,并有数条小龙飞舞,景点分布均匀,以瀑密、石奇、潭幽、水澈、林茂组成完整的风景体系,被誉为“中原第一瀑布群,天然奇石博物馆”。
3、西峡恐龙遗迹园
西峡恐龙遗迹园位于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的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以西峡恐龙蛋化石为主要展出特色。这里有全国唯一一个以恐龙蛋化石为主要展品的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有世界唯一一座以恐龙蛋化石原始埋藏状态为特色的恐龙蛋遗址展馆,这里有中原首座动感4D影院,这里有以展示地球沧海桑田变化和生物复杂演化主题的时空隧道。
西峡恐龙遗迹园是一大型恐龙主题公园,位于秦岭山脉东段、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三里庙村。西峡恐龙遗迹园主要由地质科普广场、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遗址和仿真恐龙园四部分组成。西峡恐龙遗址,属于白垩纪断陷盆地沉积。恐龙蛋遗址的蛋化石层是西坪――丹水盆地的最高层位,已暴露的蛋化石达1000多枚。在它的下部地层至少还有16个产蛋层,现已确定蛋化石分别归于6科9属13种。特别是西峡巨型长形蛋和戈壁棱柱形蛋,世界稀有罕见,是西峡蛋化石的标志。西峡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保存之好堪称“世界之最”。最近大量的鸭嘴龙、禽龙、原角龙、肉食龙等恐龙骨骼的发现,又为西峡蛋化石增加新的内容,被誉为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恐龙遗迹承载着远古时代生命科学的重要信息,期待着人类去破解恐龙灭亡之谜。沧海桑田,干坤挪移,六千多万年过去了。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为研究地球演化、天体演变、灾变事件和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为科普和旅游开辟了一处崭新的园区。
4、鹳河漂流风景区
中原第一漂——鹳河漂流,国家4A级景区,位于西峡境内老鹳河上游,距西峡县城42公里、311国道、豫48省道从中通过。与龙潭沟瀑布群、耍孩关峡谷、老界岭风景区等重要景点形成黄金旅游环线。
老鹳河是丹江的源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主要干流长254千米,流域面积4219平方公里,落差1340米,漂流段落差480多米,漂流距离12公里,是中原地带最早开发漂流,漂流距离最长、最刺激、规模最大的项目。被人们称为“中原第一漂”。现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
漂流过程中沿途佳景颇多,有“鹳河第一滩”。“九龙滩”、形象逼真的“卧龙”、“龙椅”、惊心动魄的“跳舞滩”等大小十八滩。在感受浪遏飞舟的同时,戏水也是鹳河漂流的一大乐趣。这里天天是泼水节,处处是水丈区,无论认识与否,见面礼就是相互泼水。遇到水缓处,跳到清澈见底的河中一游,游人会感到“忘记时间”、“忘记身份”、“忘记年龄”、“忘记烦恼”。
漂流过程中,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护漂员为游客保驾护航,提供全套漂具及导游、保险等系列服务,让人有惊无险,游得舒心,玩得开心,并让游客感受大自然的洗礼,体味回归自然、挑战自然的乐趣。风景哪里最好,尽在中原第一漂。
5、云华蝙蝠洞
云华蝙蝠洞位于河南省西峡县五里桥乡白河村境内,距县城6公里,距312国道2公里,距寺山国家森林公园5公里,距灌河游览区、橡胶坝5公里,距石门湖12公里,可形成西峡县城一日游的最佳线路。蝙蝠洞距南阳市126公里,距西安市384公里,距洛阳市150公里。
云华蝙蝠洞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因该洞内岩壁上布满云朵样花纹,似锦似缎,堂皇华丽,又因里面有无数蝙蝠栖息,故名“云华蝙蝠洞”。1999年5月五里桥乡党委、政府决定对云华蝙蝠洞进行保护性开发,同年9月1日动工,2001年5月1日对外开放。据专家考证,该洞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有6500万年的历史。
6、伏牛山
该区位于河南省西峡、内乡、南召、栾川、嵩县、鲁山等6县境内,面积56024公顷。保护区由西峡老界岭黑烟镇、黄石庵、南召宝天曼、栾川老君山、嵩县龙池曼、鲁山石人山等6个保护区组成。这6个保护区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经规划调整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于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伏牛山东西走向,是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华中、西南植物的镶嵌地带,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的过渡区。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8%,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阔叶林保存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之人为干扰较小,使本区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区内维管束植物有2879种,其中有中国特有属37个,单属种5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等32种;野生动物中兽类有62种,占河南省兽类总数的86%,鸟类有213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71%,昆虫的种类则超过3000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麝、大鲵等50多种。伏牛山还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一些支流的发源地,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7、石门湖风景区
位于八百里伏牛山深处,距西峡县城北十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源头之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恩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石门湖景区犹如一个刚刚掀起盖头的新娘,婀娜多姿,倾倒八方游客。景区面积十多平方公里,青山绕碧水,高峡出平湖,两岸峰险壁峭,植被葱笼,鸟语花香,水清如碧,水平如镜,享“中原漓江”之誉。
8、五道幢生态游览区
位于西峡县城东北部的二郎坪乡境内,距县城46公里,紧靠311国道和豫51省道。五道幢景区峡谷奇特,断岩峥蝾,悬崖陡峭,鬼斧神工。谷中河水清澈,缓如垂练,急如抛珠,瀑泻如注,轰鸣而下,山水相映相辉,如诗如画;景区内,春天百花争艳,盛夏满山翠绿,金秋万山红遍,严冬银装素裹:北临刀棱山峭壁,东与马武寨奇峰相连,西、南和黄花墁上的天然韭菜园接壤,四周秀山起伏,景点连线,风光无限。悬崖建栈道,峭壁有攀岩,峡谷有速降,吊桥空中悬,小桥伴流水,五幢胜景,各有于秋,景区内共有各类不同景点40多处;游客能参与、体验在其中;是一个集探险、娱乐、观光、休闲,避暑、度假、科教、强身健体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
9、西峡老君洞
野人谷生态养生旅游区,位于河南省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西峡二郎坪乡境内。该景区地处西峡十大景区之中心,311国道,豫51省道穿境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老君洞&野人谷景区是一个集道家文化、溶洞群、野人谷原始森林探险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内老君洞溶洞群经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被确定为老子隐居地、养生地、传经地。溶洞内自然形成:“老君布道”“恐龙入山”“观音听琴”等景观,千姿百态,流光溢彩。洞内地下暗河水质清澈,四季长流,且有珍稀物种盲鱼在水中漫游;洞外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环境优美。
位于老君洞上部的野人谷森林探险区是人们寻幽探险、野外宿营(帐篷)、休闲避暑、拓展训练的理想之地。谷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夏季平均气温19—20摄氏度,有“夏日里的深秋”、“天然空调”之美誉,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不用戴遮阳帽旅游的景区。
野人谷中大小瀑布20多处,潭瀑相连,瀑布交挂,最高落差120余米,瀑泻如注,轰鸣而下,气势雄伟,并有1600余米长的旋天栈道蜿蜒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被称为“中原第一栈道”。加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人发现野人的踪迹,被专家誉为“中原神农架”。
10、哪咤故里旅游区
位于距西峡县城12公里处的312国道旁。相传《封神演义》中的哪咤太子就出生在这里。景区内与哪咤传说有关的陈塘关、杏花村、翠屏山、侍郎村、九湾河等各具特色,独成景点。每年都有台湾等大批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进行文化交流。
11、荷花洞
距西峡县城32公里处的双龙镇,有一个由于特殊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天然溶洞——荷花洞,荷花洞所在的地域海拔860米,这里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地区,因洞中有一巨形钟乳酷似含苞待放的荷花而得名。
荷花洞内景色奇妙,秀美壮观,错落有致的钟乳溶石似龙宫地府、如人间仙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了这里的百怪奇石。步入其中,迎面而来的是稳卧洞中的骆驼石,它的忠厚仪态,绐人以安全祥和的美感。越往里走,景色越异:天犬石忠实可信、雄狮石威风八面、奇峰玉柱顶天立地、圣母石恩泽万民:而传奇浓郁的八仙、万民敬仰的三清、水清如镜的瑶池、横岭侧峰的石帘无不惟妙惟肖,更有那含苞欲放的荷花钟乳石从天而降笑迎宾朋。参差不齐、形如万物的荷花洞好比云南的石林,簇簇环抱,相互辉映,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12、让河风景区
位于西峡县板场乡北3公里,由让河和挂剑垛两景区组成。挂剑垛孤峰入云,上顶部花岗岩石壁浑然裸露,由山下仰望,气势壮观,可夺华山之险。峰下成溪,瀑瀑相叠,让河两岸,青谷漫野,竹林掩映处,小村人家,一副世外田园景象。
让河风景区山美、水秀、石奇、人和。让河隶属于内乡县板场乡,紧挨西去洛阳的51省道,距县城约50公里。让河之水,纤尘未染。充沛的雨量,给这条古老的河谷不断注入生命的活力。
林木葱茏的丰厚植被,不仅为山中奇珍提供了繁育的条件,也为让河储备了无限的水源。千流归涧,水依山势,形成了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瀑布。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晶莹碧透。
让河游览区的杜鹃花也是让河着名一景。春季,山花烂漫,共有红、白、紫、粉四种颜色,花期自下而上20多天。除此之外,桐花、刺梅花等也灿烂期间,清秀阵阵,蝶舞蜂飞,刹是迷人。
13、寺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城西,与县城仅一灌河之隔,312国道和宁西铁路自公园山脚下穿过,与西峡火车站仅距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园总面积756公顷,园内群峰争奇,鸟语花香,林木葱茏,溪流淙淙。红腹,锦鸡,画眉、猫头鹰等野生动物不时出没,登半山亭,俯瞰山城美景尽收眼底。
公园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幽、静、野、秀着称,与山下的灌河水面相映生辉,马头山,黑龙潭、洼尊石、元好问书院遗址、燃灯寺等是公园主要景点。其中已复建的燃灯寺内,金刹梵宫,琼楼玉宇、大雄宝殿、燃灯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卧佛殿等十余殿堂,雄伟壮观,镶嵌其中的全国最大的九龙璧独成风景。
14、老界岭滑雪(草)场
位于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之中,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1400—1800米是全国着名的高山湿地大型滑雪场,区内植被完好,景色原始古朴,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季旅游格局,即“春赏黄柳夏避暑,秋观红叶冬滑雪”,滑雪场春季以赏黄柳、观景为主,在夏、秋、冬季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
与“中原第一峰”崎角尖遥相呼,赏云海观日出,伏牛雄姿、尽揽眼底。
滑雪场距南阳仅150公里,豫51省道311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夏季最高气温22℃,冬季最低气温-10℃。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底为积雪期,积雪厚度60厘米以上,雪质优良,形成中原独特的-雪原奇观。
滑雪场拥有1500套世界名牌滑雪器具,8台进口世界名牌移动造雪机,4条标准旅游滑雪雪道,分为初级道、中级道、高级道、雪上飞碟道,造雪面积10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同时滑雪,4000人同时进行雪上娱乐项目。最大的多功能滑雪大厅2000多平方米,从欧洲进口了雪上飞碟、雪上滑车等设施,形成了10多个雪地游乐项目。
夏季滑雪场培植了10万平方米高山草坪,形成了高山草原规模,进口了600套滑草器具,成为中国大型高山湿地滑草场。草地滑车、草地越野车、草地气垫船、溜索、悠玻球等15个高山草原运动娱乐项目,成为大型草原运动游乐场,完善和丰富了春、夏、秋、冬四季旅游项目。
⑨ 西峡县西坪镇赶鸡沟的地理环境如何
一、基本情况
西坪镇位于西峡县城西北47公里处,地处豫、鄂、陕三省五县(商南、卢氏、淅川、鄂县、西峡)结合部,素有“豫西南门户”之称。全镇辖 19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232个村民小组,8700户, 3.4 万人,总面积 3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8万亩,总人口33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员4800多人。境内交通便利,312国道与209国道在镇内呈“十”字型交汇,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并在集镇内设20万吨级客货两运站,正在建设中的宛坪高速公路和正在规划设计中的209高速纵贯全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境内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就达30多种,其中镁橄榄石、石灰石产量均超亿吨,储量居全国之最;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道10余条,其中淇河水流量大,流程远,为全县第二大河,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0万亩,林副土特产品达200多种,生漆、油桃、食用菌、茶叶规模大、产量高;野生中药材品种多、品质纯,其中天麻、木瓜、桔梗、血参、山茱萸产量较大,是河南省最大的天然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资源优势显着。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建设“工业强镇、边贸重镇”为目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工业兴镇,抓二带一促三,三产互动”的战略措施,突出以矿产品开采、农副产品加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导的非公有制经济,以贸工型、市场化为特色的集镇建设,以“果、药、菌”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三大发展重点,认为抢抓机遇,务实拼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实现了三大文明建设的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8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29亿元,农业产值1.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
————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全镇已建成猕猴桃、油桃、黑李等林果基地40余处,总面积达1.8万亩,其中猕猴桃基地5000亩,油桃、黑李等其他小杂果12000亩,年产果品3000余吨;年发展食用菌400多万袋,综合产值达1000余万元;年种植中药材6000亩,实现产值1亿元;年植树造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2.1%。.
⑩ 西峡高庄—二郎坪与元古宙—古生代二郎坪群海相火山岩、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一、区域地质背景
该亚系列属于北秦岭构造带,地理位置上为伏牛山南坡,它的北侧为瓦穴子-鸭河口深断裂,南侧为朱阳关-夏馆深断裂。该带北与宽坪岩群相邻,南与秦岭岩群相接(图2-15)。该带自东部西峡梅子沟经高庄到西部卢氏涧北沟以远,断续有金矿床(化)产出,延长50km。区内地层为二郎坪群,有大量花岗岩的侵入,部分地区地层被花岗岩所吞噬。
图2-15二郎坪—五里川地区地质构造格局与金矿分布示意图
(据杨崇辉等,1994)
1—红层;2—T3板岩;3—Pt3—Pz1变质沉积碎屑岩;4—Pt3—Pz1变质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5—Pt3—PZ1变质中基性火山岩;6—Pt1大理岩;7—Pt1片麻岩类;8—花岗岩;9—斜长花岗岩;10—闪长岩;11—卫片解译线性构造;12—强变形带;13—金矿床(点)
二郎坪群是已知金矿的主要围岩,分为三个组:大庙组主要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火神庙组以细碧岩为主,夹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和少量火山碎屑岩、硅质岩;小寨组为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二郎坪群遭受了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由西向东变质程度有增高之势。如火神庙组大多为斜长角闪岩、钠长阳起片岩、钠长绿帘绿泥片岩等,部分原岩特征仍有保存,如局部发育枕状构造,岩枕及杏仁、气孔有变形。关于二郎坪群的时代,现多数意见是将其形成年龄确定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区内侵入岩发育,呈规模不大的岩株分布于区内北部和东部,主要为燕山期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次为古生代中粒斜长花岗岩。前者代表性岩体有红石窑岩体(
图2-16太平镇—长探河一带燕山期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及矿化分带图
(据符光宏等,1995)
1—二郎坪群小寨组;2—二郎坪群大庙组;3—二郎坪群火神庙组;4—燕山晚期花岗斑岩;5—金矿点(床);6—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岩;7—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岩;8—加里东晚期斜长花岗岩;9—加里东晚期闪长岩;10—花岗斑岩;11—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2—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13—断层;14—以Mo-W-Bi-Be为主的异常;15—以Au-Pb-Ag-As-Sb为主的异常;16—热及热液扩散方向
内带:主要发育在岩浆活动最晚期侵入中心,即物探推测岩体根部带附近,广泛发育元素组合为Be、W、Cu、Ag、Mo、Bi等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高温热液元素组合异常,相应形成了一些钼、钨矿化。分枝岩体在下部相连的鞍部是热液活动强、形成金矿化的有利部位。因工作程度低至今未发现好的金银矿化。
中带:为岩浆活动带南部边缘,即岩体侵入超覆区外围,黑烟镇—草湖峪—牡珠流一带,呈带状、半环状围绕岩体,发育以金为主的中低温热液元素异常,元素组合为Au、Pb、Ag、Zn、Sb。
外带:为距岩体较远的朱阳关-夏馆断裂带,总体受岩浆热液的影响较小,以发育中低温元素异常为特征,相应形成金、锑矿化带。
区内构造为广泛发育的叶理和劈理。基本的构造样式是由线状的强应变带和透镜状的弱应变域组合而成。强应变带和弱应变域内部又有相对较强和相对较弱的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度均是如此(图2-15)。各种构造迹象表明,这些强变形带是多期不同层次的构造运动产物。元古宙为强烈的韧性推覆变形.加里东期为韧性推覆和走滑剪切,印支—燕山期则表现为多层次的推覆、滑脱和走滑。线状的强应变带在走向上长度可达几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它们通常是与岩性界面或岩层平行或近于平行,由复杂而密集的剪切带组成。二郎坪群的变形以紧闭倒转褶皱和各类脆-韧性剪切变形为特征,总体表现为中浅层次的变形特征。本区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不同时代的强应变带内广泛发育有韧性剪切变质作用,这对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矿条件分析
(一)强变形带(剪切带)与金矿(化)的关系
区内金矿化东起西峡二郎坪,经高庄西至卢氏魏王坪、涧北沟呈带状分布。矿化带集中于大庙组云母石英片岩与火神庙组变中基性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位于变中基性火山岩中。两类岩石间为剪切带相接。该带北侧1~2km发育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岗质岩石。金矿化明显受剪切带控制,主要是脆-韧性和脆性剪切带。剪切带控制了石英脉和蚀变带的分布,它们均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倾向南西、倾角可分为两类:一类大于60°,总体上明显切割片理(局部平行片理),它们的脆性特征比较明显;另一类小于30°,基本上平行于片理,多表现为脆-韧性特点。
从区域背景来看,本区绝大多数金矿在空间上与区域性线性构造有关,但就具体位置而言,绝大多数矿床(点)多产于这些大型剪切带的次级脆-韧性和脆性剪切带中,如高庄剪切带上分布了众多的金矿床(点)(图2-15)。
朱-夏断裂带等区域性线性构造,都是长期活动的大型剪切带。早期为韧性变形,晚期出现脆性变形。韧性剪切带是地壳深层次及中—深层次断裂活动的标志。从现代和古代的剪切系统所获得的证据表明,它们是流体流量最大的地方,是流体/岩石比值最高的带,是深部流体及含矿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由于流体压力梯度的存在,含矿流体通常迁移到次级的脆—韧性剪切带中成矿。
高庄金矿是较典型的受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在矿区表现为密集的强片理化带,或层间破碎带,实际上为脆性特征较明显的韧-脆性剪切带。矿区部分地段拉伸线理发育,其走向为280°左右,另一显着特点是一些强干的岩石被剪切成片杆状,长宽比一般大于5∶1,矿体的侧伏方向或者说延伸方向与拉伸线理方向一致。该带早期曾经历了强烈的韧性变形,岩石中的残留碎斑表现了强烈的韧性变形特征,动力分异造成的条带状构造也非常发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带由地壳较深部向浅部发展,叠加了晚期的脆性特征明显的剪切改造,并且发生了重结晶作用,糜棱岩的微观组构已很少保留,表现为糜棱片岩。由于恢复重结晶作用,基质已重结晶呈连续定向排列,使拔丝的石英、角闪石等呈透镜状、豆荚状,平行断续排列,且与叶理平行产出。
湾潭、梅子沟、高庄、涧北沟等矿床(点)尽管矿体形态变化很大,有些矿脉切割了剪切带的叶理构造,但矿体或者矿化带并未超出剪切带的边界,严格地受剪切带控制。
(二)岩性与金矿(化)的关系
区内所有的金矿床(点)均分布在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中,并常产于火山岩地层的顶部,靠近火山岩与上覆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接触部位,为剪切带所占据,具体由片状岩石所组成。与主体基性火山岩相比,该部位往往更偏酸性一些。如高庄矿区,围岩中有大量的黑云斜长变粒岩及黑云斜长石英片岩等中酸性岩石。而区域上该套变质火山岩的主体是基性的斜长角闪片岩。这一特征具普遍意义,如澳大利亚卡尔古利卡姆巴尔达地区,大型金矿床常产于以火山岩为主的地层顶部,靠近火山岩与上覆碎屑岩的接触部位;罗镇宽等(1993)亦指出这种矿床常与海底拉斑玄武岩—细碧角斑岩伴生,产在熔岩层的上部火山碎屑岩中。从表2-8可看出高庄矿区容矿岩石具有相对高的Fe/(Fe+Mg)值,也就是说Fe/(Fe+Mg)值高的岩层更有利于矿化。所以容矿岩石不仅限定了岩石单元在变形期间的力学性质而且还起着化学控制作用。
表2-8高庄地区岩石中Fe/(Fe+Mg)值与Au的含量表
从图2-15、16可以看出,在空间上金矿的分布与花岗岩是密切相关的,如高庄金矿北1km左右即堂坪-长探河花岗岩体。而有些矿床则直接产在花岗质岩石中,如白土曼、许窑沟等矿床。
三、矿床式——高庄式金矿特征与成因模式
(一)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图2-17)的上部,主要由海相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属细碧-角斑岩建造。根据岩性及组合特征,自下而上,自南而北可分为3个岩性段:下部岩性段为变中酸性凝灰岩、石英角斑岩夹细碧岩、细碧玢岩,下部有透镜状大理岩;中部岩性段为变细碧岩夹变细碧玢岩、变角斑岩、变中基性凝灰岩,下部普遍绿帘石化,夹薄层大理岩,凝灰岩是主要含矿层;上部岩性段主要为变细碧凝灰岩,上部夹变细碧岩,下部夹大理岩透镜体。矿床产于中部岩性段。
2.构造
矿区位于朱阳关-夏馆大断裂北侧6km,为一走向305°~315°之单斜,倾向南西,倾角18°~38°,矿区范围内的主体构造是高庄韧-脆性剪切带。它既具有韧性剪切性质,又有脆性破裂。剪切之初以韧性为主,中前期就开始出现脆性破裂,有硅质充填,逐渐转化为脆-韧性、韧-脆性。该带南北宽0.45km,东西长2km以上,两端均延出矿区,剪切带内岩石糜棱岩化及片理化发育,常有构造透镜体,两侧边界不明显,与带外岩石呈过渡状态,南侧基本上以中下岩性段分界,北侧大致以中上岩性段分界,为一狭长的线性带状分布的高应变带。总体产状为202°~205°∠34°~39°,上缓下陡,在平面上及剖面上两侧岩石均表现出顺时针左行平移,因此具上盘相对向上逆推,并向北西西平移,下盘相对向下,向南东东平移的扭动性质,总体顺层延展,局部倾角大于地层,出现切截关系,该主体构造控制了矿区含金石英脉和矿体的分布。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很发育,只有石英钠长斑岩、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脉等。
长探河—堂坪花岗岩位于矿区北不足1km,属太平镇—长探河燕山晚期花岗岩群的一部分,岩体与围岩接触处可见不同程度的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硅化、黄铜矿化、夕卡岩化及角岩化。岩性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更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岩体化学成分及主要微量元素如表2-9所示。岩石中强富集Bi及Be、Sr,一般富集Ag、Pb、Ba、As、Sb、W、Sn、Mo、Cu、Zn、Au.
表2-9太平镇—长探河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表
(二)矿床特征
1.矿(脉)体
矿区各脉带均分布于火神庙组上部第二岩性段变细碧岩中的剪切带内。矿区共有20余条矿脉,可分为三个含矿段。以中部含矿段的211、207矿脉规模最大。矿脉出露标高928~523m,呈西高东低产出。矿脉产状190°~245°∠10°~35°。剖面上各矿脉以20~40m间距
图2-17高庄金矿(东段)地质图
(据河南四调队,1992)
1—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上段中酸性凝灰岩、变细碧岩夹角斑岩、变凝灰岩夹细碧岩、变细碧岩夹凝灰岩、大理岩;2—石英斑岩;3—石英脉;4—含金石英脉;5—剖面
图2-18高庄金矿40线剖面图
(据河南四调队,1992)
1—细碧岩;2—角斑岩;3—流纹斑岩;4—含金石英脉
平行排列(图2-18)。在平面上呈相互平行的雁行状右行排列。矿脉沿走向和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形态简单,以单脉为主,尖灭端常为复脉带,具分枝复合、膨大、收缩现象。
矿脉内黄铁矿及自然金则呈星散状、团块状分布于中部,两壁干净,基本无矿化和蚀变交代,只在极个别地段有很窄的蚀变矿化分带(硅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表现出典型的单阶段充填式成矿。矿体分布于石英脉或蚀变细碧岩中。后者多分布于前者的两侧及延伸方向。矿区共圈出19个矿体,其中工业矿体11个。矿体呈似层状、长条状、透镜状。矿体长26~420m,厚0.28~1.45m,厚度变化系数27.43%~80.8%。平均含金1.15×10-6~18.189×10-6,品位变化系数64.8%~73.8%,延深14~250m,已控制储量达小型矿床规模。
2.矿石
(1)矿石矿物成分
矿区矿石矿物有43种,其中金属矿物26种,脉石矿物17种。含金石英脉型矿石的脉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石英;蚀变细碧岩型矿石的脉石矿物成分较复杂。金属硫化物分布在石英脉体边部。主要呈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网脉状分布。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另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
(2)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中主要成矿元素为Au,伴生元素有Ag、Cu、S等20余种。不同矿体化学成分相近;含金石英脉型矿石SiO2、Fe2O3、FeO含量较蚀变细碧岩型矿石高,后者Al2O3、CaO、MgO、K2O、Na2O、MnO含量高于前者。矿石主要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见表2-10。
(3)矿石结构、构造
主要结构有自形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文象结构、压碎结构、胶状结构。主要构造有块状、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蜂窝状、胶状、团块状。
(4)矿石类型
自然类型按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类。原生矿石按矿物组合和脉石矿物种类可分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和含金蚀变细碧岩型,其中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包括含金石英脉型,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含金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石英脉型三种矿石类型。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为本区主要矿石类型。
①氧化矿石
褐铁矿-石英组合,具他形粒状、胶状结构,条带、蜂窝状、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为褐铁矿(20%~30%)、黄铁矿、磁铁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氧化矿石含金较富,具次生富集作用。
②原生矿石
含金石英脉型矿石:脉石成分以乳白色石英为主。硫化物含量极少。
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镶嵌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黄铁矿(12%~15%)、自然金及石英、黑云母。含金在3×10-6~4×10-6。
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自然金-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石英组合,具粒状、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网脉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20%~30%),次有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含金多大于5×10-6,含铜在0.12%。
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磁黄铁矿、黄铜矿呈浸染状、散点状分布于基性凝灰岩中,金属硫化物约5%~10%,脉石矿物为角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长石、石英等。平均含金3.97×10-6。
3.金的赋存状态
金在矿石中主要呈自然金、含银自然金、银金矿等矿物形式产出,以粒状、片状为主,少数呈不规则状或树枝状,赋存在脉石中,其次在黄铁矿、褐铁矿边部或中间,以粒间金和裂隙金为主,见少量包裹体金。自然金常与碲、铋矿物共生,二者关系密切。
表2-10矿石主要成分表
自然金粒度以粗粒级为主(1.28~0.076mm的占67.9%)、中粒为次(0.076~0.04mm级占24.5%)、微细粒很少(<0.04mm级占7.5%)。手标本可见最大明金达2mm×2mm。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见表2-11。本区金的成色为751~966,Au/Ag为30.2~28.39。
表2-11自然金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wB/%
4.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和成矿时代
(1)成矿期次和阶段
按矿石中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自然连生组合关系,本矿区成矿期可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
热液期成矿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氧化物阶段;
②金-黄铁矿-石英阶段;
③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
④金-鍗化物-碳酸盐阶段;
金矿主要在第三阶段形成。
表生期以原生矿物发生次生变化为特征。
(2)成矿时代
①加里东成矿期是最主要的成矿期,主要反映与韧-脆性剪切同构造期的成矿活动,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少硫化物石英阶段、石英-磁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后二个阶段是成矿主要阶段。
②喜马拉雅成矿期,主要表现在矿床剥露地表后的氧化次生加富,构成氧化矿石或矿体。
5.成矿温度、盐度
据矿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资料,为155~334℃,为中低温,变化范围较大,盐度<10%,相当低。
四、矿化水平分带规律
该带金异常元素组合类型自东向西,有从中温元素组合向低温元素组合渐变过渡的变化规律。五里川以西主要为Au-Ag-Sb-Mo等元素组合,有大量锑矿床产出,涧北沟—高庄一带以Au-Ag-As-Sb组合为主,多金属矿物不发育;梅子沟—湾潭一带则以Au-Pb-Zn组合为主,表现为金矿体中方铅矿、闪锌矿非常发育;向东到五垛山岩体附近,则以Au-Ag-As-Cu为主,金矿中铜矿化非常发育,并且在该区有许多铜矿点。
五、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对该区的金矿,矿床地球化学资料甚少,据已有资料可了解本区发生的地质事件与金矿形成的可能模式。
(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本区地壳拉张,大量基性岩浆从洋底喷溢,形成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细碧岩系,金从地幔随岩浆进入地壳。
(2)随着上覆沉积物的增厚,二郎坪群进入较高的温压环境。在区域变质作用下,转入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岩,同时释放出水及其他不稳定组分,但溶液为岩石保持着基本平稳关系,金处于深化状态;无大规模的迁移富集。
(3)二郎坪群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开始褶皱,同时顺时针向韧性剪切,循环系统逐渐开放,金开始小规模迁移,初步富集。随着区域的隆升、降压,韧性剪切带逐渐转变为脆-韧性剪切,形成张性破裂,溶液开始大规模迁移,此阶段金有大规模的迁移与富集。
(4)本区北部形成大规模的加里东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带,有大量中酸性岩脉群贯入。这些脉岩有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有的已成为糜棱岩,显示本区当时仍处于塑性变形为主的较深构造层次。由于存在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本区急剧增温增流,促进了地下水的循环和金的活化转移。
(5)由于区域性的抬升,叠加了脆性破裂,使得剪切带的中心地段成为含金溶液扩散、渗透、迁移的最佳场所。深层次的剪切带引导着深部溶液上升,尤其在剪切带中心面附近,应力最为集中,变形也最为剧烈,自然成为含金热液流体侧向迁移和物质交换、沉淀的最佳场所。早期以黄铁矿-石英-磁黄铁矿组合形式的沉淀为主,代表了开放程度仍不很高的贫硫半氧化环境,金的丰度较高,是本区成矿的主要时期;后期则以石英-黄铁矿组合形式的沉淀为主,显示开放程度、氧化程度较高,含金丰度与早期相近或略低,叠加在早期金矿化体上,又一次加富和扩大了本区金矿体。金的来源目前尚无资料佐证,推测主要来自基性火山岩地层,不排除后期中酸性岩浆热液有金的参与。
(6)经过海西、燕山、喜山构造旋回,本区不断被抬升,岩石经历了退变质过程,矿体被剥露出地表,经过风化剥蚀,在氧化带内稳定组分被原地、半原地保留。随着本区的抬升剥蚀,氧化带向纵深迁移,且金有次生加富的现象。
六、找矿标志
(1)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上部第二岩性段是本区金矿的赋矿层位。
(2)赋矿地层中北西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为控矿和储矿构造。
(3)含金石英脉和蚀变细碧岩组成金矿脉,在矿脉产状变化及膨大处,往往是工业矿体的赋存部位。
(4)硅化、钾长石化、方柱石化、碳酸盐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是成矿的主要蚀变和矿化。
(5)含金石英脉中,发育中细粒黄铁矿者;富集多金属硫化物者;烟灰色厚大脉体的顶、底部及产状变化部位,则往往构成含金较高的富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