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地理高手进!求解中间时刻为什么是90E不是75E吗!
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分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所以75+15=90
⑵ 地理时间问题
你好:
1.该地的经度为135度东经.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该地白天的中间时刻也就是正午(地方时为12时)为北京时间的11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120度东经)大1个小时,经度在120度东边的15度,也就是135度.
2.东经135度是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所以是天津的东北.
⑶ 高中地理~!
东经75度为昼半球的中间经线,所以是白天的中间时刻,即正午12点。南极圈出现极夜,所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所以直射点(75°E,23°26′N)
⑷ 地理,从图上看出时间和日期是怎么看的啊!
太阳光照图表示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情况图,它可以经纬网上绘制,也可在地球公转图上绘制,判读综合性强,跨度大,是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知识重点,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地球光照图有三种形式:极视图、侧视图、变式图,在各种图形上判断日期的方法是观察各条纬线昼夜长短的状况和极昼极夜的范围。
(一)极地投影图的判读
1、根据地球自转确定南北极。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所以图1图2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3图4是以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情况确定节气,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为极昼(如图1),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夜(如图5),则为6月22日即北半球夏至日。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如图2),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昼(如图3)则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如图5),全球昼夜平分,这时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或秋分日,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相反。
3、根据地球自转确定东西经度。图1图2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图3图4图5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根据自转箭头指东原则,以0°经线为基准,顺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如图中FB为东经度,EA为西经度),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上,沿任意经线向中心走都是北方,反之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呈正东正西方向,顺地球自转方向为正东,反之为正西(如图1-5中的C点、D点,D点位于C点的正东方向)。
4、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可根据日期来确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如图2图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如图1图4),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即0°(如图5)。经度位置则是找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在极视图上(图1、2、3、4、5)们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
5、计算地方时刻。根据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确定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子夜(24时)。在图1-5中,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于AB两点,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B点为太阳升起时刻,即清晨6点,A为太阳落下时刻,即黄昏18点。D点正对太阳为正午12点,C点为子夜24点(0点),其他点的时刻,只要算出与上述四点的经度差,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和东 早(加)西迟(减)的原则加减相差的时间即可。如图1中
E点的时刻为A点时刻+45°÷15°/小时=18+3=21时
F点的时刻为B点时刻-45°÷15°/小时=6-3=3时
(二)侧式图
1、确定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是一个大圆,晨 线昏线各为一个半圆(如图6图7),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夜半球跨跃到昼半球的半圆线称为晨线。反之,从昼半球跨跃到夜半球的半圆线则为昏线。面对地球自转侧视图,解题时有这样一个规律:当太阳光线在图的右侧时(如图7),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线,反之为昏线(如图6),即为“左昏右晨”。
2、确定节气,晨昏线一定与太阳光线垂直过地心,利用晨昏线与地轴重合还是与极圈相切来判定节气。如果晨昏线是与地轴重合,晨昏线被切割为昼夜弧相等的两部分,此时为春、秋分(如图8)。如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昼,南极圈以南为极夜时(如图9),即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如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南极圈以南为极昼时,北半球为冬至日(12月22日)如图6、图7。
3、如何计算地方时刻,首先计算出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侧视图是半球,总经度度为数为180°,用总经度度数180°÷(7-1)=30°,并根据地球自转角速度求出相邻经线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0°÷15°/小时=2时,再在赤道上找出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午夜(24时)四点,看所求地点在已找出的四点的东侧还是西侧,相隔多少经度,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早加迟减求出地方时刻。例:如图10所示,求D点的地方时。先确定A点为日出(6时)B点为正午(12时)C点为子夜(24时)三点中的一点,再求D点的地方时,D点地方时为A点地方时-2×(30°÷15°/小时)=6-4=2时。
4、计算昼夜长短。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来计算。如图10求A点昼长为90°÷15°/小时)×2=12时,D点昼长为150÷15°/小时×2=20时,在北极圈以北昼长为24时。不过侧视图上昼弧和夜弧仅表现了一半,所以在图上数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后,乘以2即为所求地点的昼弧和夜弧。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纬度
⑸ 地理时间计算、
到6月19日17:00就是19-8=11天,再24-17=7小时,7+10=17小时。
共11天17小时
⑹ 地理时间计算
呵呵 , 在地理里面这算是很基础的问题了,不知道你地理学的怎么样,本人在高中期间是学文的。
地球是分24个时区的是吧,每个时区是15°,每个时区把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例如北京是东八区,他的区时就是东经120°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咱中国是统一的北京时间,但在美国就分为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太平洋时间)
在地理中有“劣弧原则”,我们知道地球是个椭圆,360°,他的一半是180°,如果换算成时区的话就是12个时区,反过来也就是题目中 13小时就是195°了,大于180°就是“优弧”了如果算时间的话肯定要算短距离的时间了,也就是剩下的165°,也就是11小时了。
东八区到西五区应该是东八区往东到西五区(建议看着地图算),你算的13个小时是从东八区往西到西五区,这就违背了劣弧定向原则了,就是走了远路了。(注意是往东还是往西,这很重要的,记得高中时没写这俩字的都是没分的)
抱歉啊,如果有图像讲解的话就好多了,看一眼就明白了。说的有点多了。
有不懂的地理问题可以问我,普通的问题我还是知道的。留下我扣扣395053373
⑺ 地理区时与地方时怎么计算
1.一个原理:
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⑻ 高一地理 怎样计算时间
日期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的相切位置决定,一般有特殊位置——与极圈相切,若和北极圈内为极昼,则为夏至日,反之为冬至日。晨线和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先线和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找出正午(地方时12点)所在经线找出白昼时间,对应找出所求点所在纬度(纬度相同的点同一天白昼时间相同),12-白昼时间÷2即为日出时间。
⑼ 一道地理题 求详解
太阳直射点 所射到的经线 地方时一定是12点。你把那条弧线两端点连成直线 再做这条直线的垂线,交与白昼的圆弧上那点就是直射点所在经线。12点,也就是正午,是一天白昼的中间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也就是正午。
⑽ 地方时怎么算
关于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
1.找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
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一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是东经或西经,
则: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
或经度差= (180° 一两经度和)。( 在两经度和大于180°时)
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
即:地方时差=经度差六15° /H
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
即:要求点在已知点的东方,加地方时差;如要求点在已知点西方,则减地方时差。
拓展资料:
平常,我们在钟表上所看到的“几点几分”,习惯上就称为“时间”,但严格说来应当称为“时刻”。某一地区具体时刻的规定,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存在一定关系。例如,北半球各地的人都习惯于把太阳处于正南方(即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点,但此时正好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地点(在地球的另一侧),其时刻必然应当是午夜12点。
如果整个世界统一使用一个时刻,则只能满足在同一条经线上的某几个地点的生活习惯。所以,整个世界的时刻不可能完全统一。这种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所以,真太阳时又叫做“地方真太阳时”(地方真时),平太阳时又叫做“地方平太阳时”(地方平时)。地方真时和地方平时都属于地方时。
区时
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每一度为4分钟,从东12时区到西12时区为过一天,中间就是日界线。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规定了区时系统,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也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相反,当你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钟点。
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国际上统一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 (也就是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