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的特点.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变化性.分别是指什么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② 地理区域性指什么
区域学派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以区域为其研究核心。经过几代地理学家的努力,本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了一个区域地理研究的黄金时代。早在50多年前,黄秉维在论述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时,就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全局的综合科学。研究地表上区域之同异,可有两种不同途径,即系统地理学(又称普通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又称特殊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当为地面区域之比较研究”,“研究地表上区域的差异之科学”,“地理学以研究世界事物所组成之复杂体之区域的差异为目的”,“区域地理为地理学之主体”,“研究区域地理不从系统地理入手,必至茫无端绪”等。区划是地理学的传统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在30年代后期,黄秉维曾对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国性的区划。50年代末他主编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专着,揭示了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创新与突破,内容系统而详尽,一直为各有关部门应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据。80年代以来,他分析并指出1959年方案的不足和问题,如区划系统过于繁杂,热量带应更正为温度带等,并提出了新的修订方案。现代地理学既包括普通的系统地理学,又涵盖传统的区域地理学。其中区域地理研究对揭示地理规律,建立地理学基础,表征地理学特点,确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学派受到严重挑战,面临着不断革新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现代区域地理研究应在广博基础上综合,既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又涉及社会文化特征与经济发展,并要体现于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哲学命题的研究中。地理研究的区域性要求着重注意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既研究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把握区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异规律的同时,探讨区际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开发、区域协作和交流提供科学依据。
③ 地理环境的几大特性:差异性,整体性,区域性,全球性是什么意思
差异性:全球性的地域差异主要是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整体性:各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整体性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
区域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全球性:这个真不好说
都是从网上各处搜集来的材料,希望有所帮助
④ 地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差异 求助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⑤ 什么是地理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开发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3.53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着差异。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3.54)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规律性。
自然带(阅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分异。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的分布,这叫做自然带。各自然带有规律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陆地上的自然带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很简略的分法。如果再进一步划分,自然带可以分得更多更细些。例如,温带森林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带:(一)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度到70度之间);(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四)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着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自然带在平地上的分布应当是相当规则的。这种假设的“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两种水平分布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按照水平分布规律分布的自然带,叫大陆水平自然带,它是同山地垂直自然带相对来说的。
⑥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的整体性做题时怎么区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就是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需要区分,就是一个东东。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发生在一个区域内部。
⑦ 什么是区域的地理环境它和纯粹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区别
区域的地理环境,它和纯粹的地理环境是有差别的,纯粹的地理环境的范围比区域的地理环境要宽广宽泛一些。
⑧ 如何理解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根本特性
1.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并且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这些区域都有一定的界线和范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每个区域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着特殊的内在联系,并与其它区域互相影响。区域内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形成独特的区域地理特征。
2.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热量条件差异,以及海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水分条件的差异,自然环境存在着地带性差异,可以划分为自然带。这是地理环境在自然方面的基本差异。
⑨ 各种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1环境最基本的特征 环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 3、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1、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着 。 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⑩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三大本质特征之一。区域地理特征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在各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初中地理教学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以下是我对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几种看法。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任何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学生有着充沛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选取一些该区域内的实效性强、意义重大、社会关注的地理材料,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又满足学生“欲望”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内在规律 区域地理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以北京为例,要认识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些位置基本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这些特征从历史到现代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通过北京的学习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归纳出台湾的地理位置,进而知道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区域比较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任意两个区域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存在。对比学习,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产生的原因;也能比较两者的差异,引起学生探索不同产生原因。例如,在讲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时,先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每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不一样吗,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不同的气候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过比较学习,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也能完成课标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四、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民居、习俗、艺术、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因此老师首先应帮助学生领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主动分析、综合并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