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发布时间:2022-06-08 12:55:06

Ⅰ 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表现为什么规律

南北差异
主要为热量差异,所以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表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气候由北向南由温带季风气候到亚热带季风气候到热带季风气候;
土壤由北向南由黑土到棕壤到红壤到砖红壤
植被带由北向南由针叶林到落叶阔叶林到常绿阔叶林

Ⅱ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什么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

表现特征:各自然带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①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②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③各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

分布规律:①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明显,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②经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比较明显,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③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

Ⅲ 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地域分异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
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
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高原地带性

Ⅳ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格局,分异过程和原因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格局,分异过程和原因:

1、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表现为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这是以不同纬度之间热量差异为基础而形成的。

2、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分布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这是以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为基础形成的。

3、垂直地带性差异,是由于海拔的高低而导致的热量的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能得到热量也越少。因此,垂直地带性差异的表现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相类似,只不过是将这个表现是垂直而不是水平的。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表现扩展阅读: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1、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2、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

3、地貌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和横断山等山脉。

4、河流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汉江、湘江、赣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

5、气候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Ⅳ 什么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请用你的话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差异性。差异性是指全球陆地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的不同地区,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地域性。
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影响因素:降水,形成基础:水分,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垂直
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Ⅵ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特点是哪些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

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6)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表现扩展阅读: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 ,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有指导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Ⅶ 地域分异的内容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热力基础-辐射平衡(R) (千卡/平方厘米/年)
分带:寒带 <35; 温带 35-45; 亚热带45-75; 热带 >75 。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简言之,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但研究发现,干湿度分带并不与经线平行,而是与海岸性平行,干湿分带演替的方向也不完全呈东西向而是垂直于海岸线。因此经度地带性这个名称已经废除。由于干湿度分带性的存在,导致了植被、土壤等也同样具有平行于海岸线的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是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比较明显。
我国的干湿度分度带性非常明显,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降水逐渐减少。如果垂直于降水量等值线从上海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做一个剖面,年降水量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在年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情况下,年降水量(P)与离海岸线的距离(L)成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8,标准差ε为59.5。相关方程可以写为: P=1150-0.56L 。其中P的单位为mm,L的单位为km。
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
垂直带性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带叫做基带,所有的垂直带的有规律的排列,叫做垂直带谱。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山文特征。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这座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表现在植被上,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由于水条件不同,在阳坡与阴坡,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带谱不同。喜马拉雅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南坡降水量比较丰富,因此南坡出现了比较好的垂直带谱,它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而北坡由于受高原地形与降水的影响,其垂直带谱与南坡完全不同。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①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由于发生学上的一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大的差异。如青藏高原内部的寒旱特征,与周围地区均不相同,构成了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自然区划中,单独划分为一个大区。由于构造-地貌分异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叫做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②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气候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气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大;而向外围气温变差逐步增大,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干旱区更加明显。在沙漠区的绿洲,空气湿度比较大,风速比较小,温度变差也比较小;但随着离开绿洲距离的增加,空气湿度减小,风速增大,温度变差也增大。城市中心的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小,而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到郊区,温度逐步降低、湿度也逐渐增大。
③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山顶与山坡、谷底与谷坡、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与热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与景观。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分异,只不过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④高原地带性
由于高原不仅海拔高度大,而且还跨越了比较大的水平空间,因此其地域分异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故有必要单独列出,张新时称之为高原地带性(1978)。
四、分类讨论:
陆地干湿度分异与山地垂直分异是否属于地带性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1]。一般将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也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形成的陆地干湿度分异(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分异,在地理环境中都不能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而且与纬度之间也没有确定的关系,因此都应该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而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却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三者均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甚至将陆地干湿度分异称为所谓的“经度地带性” 。这与科学的地域分异规律显然是相悖的。
1. 地带性分异仅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均应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即纬度地带性分异,指地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地域分异现象。1899年,地带学说的创立者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在他发表的《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中指出,“由于地球离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转并呈球形,使地球的气候、植物和动物分布均按一定的严格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从而使地表分化为各个地理带……这些地带或多或少与纬圈平行。”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从中可以看出,他所认为的“带与地带”其实就是纬度地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
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大量事实也证明了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均具有地带性特征,这种地带性分异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另一方面,不仅陆地上具有地带性,海洋上同样也具有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地带性分异特征。这些事实均说明,呈地带性分异的自然景观在地理环境中表现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环球性(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的带状连续分布。这种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现象与纬度之间也保持着某种确定性的关系,它们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例如5°N附近地区为热带雨林景观、25°N附近地区为热带或亚热带沙漠景观、65°N附近地区为寒带或亚寒带苔原景观等。所以这种地带性分异实际上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陆地干湿度分异主要是指“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随着从沿海向内陆水分的减少,陆地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分异也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比较明显。但是这种分异现象只是与海洋或海岸线的距离有一定的联系,自然景观并不能在南北方向上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如大陆东岸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就不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全球,因此陆地干湿度分异不应该是地带性分异现象。垂直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也出现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进而导致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环境整体发生相应变化,在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自然景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仅仅局限在高山地区,在地理环境中更不是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因此也不应该属于地带性分异现象。
2 .“经度地带性”以及用之来替代陆地干湿度分异均缺乏科学性
如前所述,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它是地理环境的某些特征水平方向上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这种分异与纬度保持着某种确定性关系。至今我们尚未发现地理环境及其要素东西更替南北(沿经线方向)延伸、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因而“经度地带性”的说法不科学。而陆地干湿度分异不是地带性分异现象,不可能象纬度地带性那样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同时也不可能与经度保持着某种确定性关系。陆地干湿度分异是由于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引发的变化,“如果大陆足够广阔,周边是海洋,干湿度分异应该表现为以四周的海岸带为起点,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的多向辐合式变化”,因此陆地干湿度分异的界线与经线没有太大的关联,却与海岸线有着某种近似的平行现象,分异现象或自然景观的更替方向或多或少的与海岸线相垂直。因而陆地干湿度分异不能用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的“经度地带性”来说明。

Ⅷ 地方性分异规律是什么

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的等差异的影响下发生是分异现象。地方性分异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自然地带内部,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

地方性分异规律具体表现:

1.地方性分异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它的主要表现为有序性和重复性。

2.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依次更迭。可称为生态系列,或称为地球化学联系,重复性即复区性,由于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组成多次重复的组合。

3.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Ⅸ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
2、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说明,现在很少有学术刊物再采用经度地带性规律这种说法,现在的学说认为当时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甚至是完全不正确的一种定义.因为因为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如果从我国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有分异的话(假设出现A\B\C三种不同的自然带),那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是与我国的海岸线平行(即东北-西南向),并不是南北向(按照经度地带性的表述,自然带应是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现实中并不存在).
3、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另外: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哪些分异规律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植被、土壤与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低,阴坡高;迎风坡(降水量多)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高.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阅读全文

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表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