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要科学解读,怎样正确认识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没有人会忘记这个时间、这个地点。2010年4月21日,青海玉树,痛彻心扉的一幕重演。呜呼哀哉,恸自然之无常,叹国运之多舛地震是个名副其实的恶魔,在对抗地震的道路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还记得那个名叫蒂利的“海滩小天使”吗?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她凭借课上所学的知识,提前疏散了海滩游客,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从认识地震开始吧!
1.什么是地震
地震,广义上是指地球表层的震动,它是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振动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左右,7.0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少则三五次。
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使建筑物瞬间成为废墟,而且还使人类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灾害。同时,地震还能诱发大规模的砂土液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地震有时还可能引发海啸。
地震可能与月球引力有关
有学者认为,地震多出现在“朔”(初一)、上弦(初八)、下弦(廿四)、望(十五)这四个时间段,及其前后一天。我们知道“朔”时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此时地球、太阳和月亮成一条直线,地球受到的引力达到最大值。当月亮绕至地球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此时太阳和月亮各在一边,引力相反。上弦(初八)、下弦(廿四)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此时地震多,有学者认为是同磁场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说,到底有没有这种规律,还等待我们去研究。
小贴士
太阳也会发生地震吗?
你知道吗,太阳也会像地球一样发生“地震”。近年,美、英两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气象卫星发回的资料,捕捉到一个令人吃惊的信息:1996年7月9日,太阳在发生耀斑的同时,其内部也伴随着发生了强烈的震动,经专家估算,此次“日震”所释放的能量,差不多等于1906年旧金山地震释放能量的4000倍,如果将这个能量转换成电能,足够美、英两国使用15年。
15.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我们刚刚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伤痛、玉树地震的悲哀,2011年又接连发生了云南盈江地震和日本9.0级地震。人们不禁会问,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大量地震记录资料反映出,地震活动的确具有周期性: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时而增强,时而减弱,前者是活跃期,后者为平静期。比如,全球1950~1965年期间,就发生了46次7.0级以上的地震。自2004年印度洋地震后,全球发生8.0级以上的地震11次,略高于平均数,但仍属正常范围。
地震是否进入活跃期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时期地震次数的多少来判断。目前人们之所以感觉地震多了,不仅因为地震台网的布设密度增大,仪器设备精确,所记录的地震次数增多,还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增加,经济发达,同样级别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以前更大,加之媒体信息和通讯手段发达,地震消息传播的更快更广,所以地震的危害给人们的印象加深了。
❷ 名词解释:什么叫震中
震中(英语:Epicenter),港澳台称震央,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向上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位置。
地震的命名方法一般以震中所在地较为人熟悉的邻近地名为主,如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因集集靠近震中,所以用集集为名;又如512汶川大地震,也是以震中汶川为名。20世纪以前,测定震中的方式一般为几何中心法。20世纪开始,在地震仪等仪器技术逐步趋向于成熟后,便诞生了单台测定法和台网测定法。三者相比,由于地壳构造的不均匀性对地震射线传播的影响,台网测定法的精确性最高,几何中心法的精确性最低。
(2)什么表示震中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震中测量方法
1、几何中心法
20世纪以前,在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由于无法确定极震区的精确范围,通常会造成误差。
2、单台测定法
由于各种地震波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波速快的或走直径的[注 2]先到达测站,其后陆续有其他波到达,这就产生了时间差。将震中距、震源深度和记录到的各种波的时间差,就可以编成适合各地使用的时距曲线及走时表。
在某地发生地震时,分析员从地震记录图上量出该地震事件的各种波的时间差,对照已编好的走时表或套用公式计算,便可得出震中距。随后便需要确定方位角。将两个水平方向的初动振幅化为地动位移,用三角函数便可求出方位角。当方位角和震中距都求出来后,便能够轻松找到震中位置。这种方法便称之为单台测定法。
3、台网测定法
当至少三个地震测站计算出震中距时,便可通过三边量测法确定震中的位置[4]。这种通过仪器测量出的震中一般称之为微观震中的方法被称为台网测定法[1][注 5]。具体做法是,分别以三个台站为圆心,以各自求得的震中距按相应比例作半径在地图上画圆。然后,将每两个圆的交点连接,三条弦的交点即为所求得的震中,再换算出经纬度[2]。
❸ 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哪个乡镇
震中地理位置是北纬31.015,东经103.365;
震中位于都江堰市城区正西20公里处;
距离震中最近的乡镇是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位于震中东南4公里
汶川县的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
❹ 地震时震中指的是哪里
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震中也有一定范围,称为震中区,震中区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
❺ 震中所在地位于( )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依据震中的地理坐标36.441°N、70.717°E可知,震中所在地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温带.依据题意.
故选:A.
❻ 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1、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
2、震中
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即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3、震中距
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称为这一点的震中距。根据震中距离大小,可将地震分为地方震(震中距≤100公里)、近震(100公里≤震中距≤1000公里)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
4、震源距
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
5、震源深度
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浅源地震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迄今测到的最深震源深度为720公里。
(6)什么表示震中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灾害破坏: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1、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2、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此外,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震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震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震中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震源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震源深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地震
❼ 什么叫震源什么叫震中是怎样确定的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
❽ 震中是什么意思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换句话说,地面上距离震源最近的那一点叫作震中。震中也有一定范围,称为震中区,震中区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
❾ 用 什么表示震中地理位置
表示震中地理位置:
1、数字式——经纬度。如:
发震时刻: 2012年07月04日03:11:39
纬度: 30.0°
经度: 88.1°
深度: 7千米
震级: 4.2
参考位置: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
2、图标式——见插图
❿ 什么是震源、震源体和震中
震源: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图1-1)。
震源体:是地球内积累、储存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地方,也可以是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一个5.0级地震的震源体直径可达50千米,8.0级地震可达150千米。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图1-1)。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千米。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图1-1)。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称为地震的微观震中,一般用经纬度表示。通过地震调查,按地表破坏程度确定的地震震中称宏观震中,一般用地理名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