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成语里有"人文"两个字的
【成语】人文荟萃
【拼音】rén wén huì cuì
【解释】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
【示例】这个地方山明水秀,人文荟萃,是个值得浏览的好去处。
⑵ 用来形容人文地理的四字成语大全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1]
⑶ 日本人文地理介绍
日本国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当时称为大和国,645年大化革新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人口超过1.2亿,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为亚洲最大最领先的城市。日本狭隘的地理空间和资源上匮乏,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双在日本有着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日本茶道
茶道也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日本茶道和中国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日本国民天团 AKB48
柔道在全世界有广泛声誉。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利用对方的力量的护身之术,柔道家的级别用腰带的颜色(初级∶白/高级∶黑)来表示。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剑道是指从武士重要武艺剑术中派生而出的日本击剑运动。比赛者按照严格的规则,身着专用防护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对方的头、躯体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合气道是日本一种以巧制胜的武术。
和服
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称呼: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第一人称:
俺 o re 男性用语 一种显得比较粗犷、随便的自称。类似汉语的“俺”甚至是“老子我”。
boku(“仆”,日语中年轻男性的谦称)疑类似汉语“小生”。另外为了表现一些年轻女性好强的特点,不少动漫里也有年轻女性用仆自称。
私 wa ta shi 男女通用,但是基本是女性必用较谦卑的自称,当男性用“私”时表示口气很正规的强调自己,类似于“本人”。
あたし a ta shi[较随意,年轻女性专用]
わし wa shi [较随意,多为年长男性使用]
余 io [多为帝王或领主使用]
第二人称:
ki mi、a na ta、o ma e 这三个都是第二人称“你”的意思:ki mi汉字写作“君”,用于平辈或身份相当的人之间,或者用于对下属的称呼;a na ta(贵方),是敬称,另可作妻子对丈夫的称谓;o ma e汉字写作“御前”,礼节性低
きさま[ki sa ma]就是用来骂人的,可译作“你这混蛋”之类
o ta ku(御宅)[这个词原指对方的家,在动漫史中逐渐演变成"您"之意,说来话长了]
an ta あんた 由‘a na ta’转化而来,有点像‘御前’。称呼很亲密的同辈或后辈,或者是对对方有敌对、轻蔑等意思时也用。
接尾词的简单介绍:
添加接尾词是可以把普通词语敬体化。较常用于人称代词后。
~君 kunn [接在姓或名的后面,多对男性使用]
~さん san [接在姓或名的后面,作为对对方的尊称]
~ちゃん tyann [接在姓或名的后面,作为对对方的亲昵称呼]
~様 sa ma 常接在人名,人称代词后。表示敬称,恭谦,客套。表达程度高于[さん]。相当于汉语的~大人之意。
⑷ 对中国人文地理的认识
我1949年初进清华大学,进入系图书馆看到各种文字的大量地理书籍时,感到真像进入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
在一年级学了只有地貌学(当时称地形学)与气候学的普通自然地理学后,特别是经过几次短途野外实习,看到的都是地貌,就想将来学地貌。到二年级快结束时,听了林超先生请来侯学煜先生作的“生态与指示植物”的报告后,我兴趣又转向了植物地理。以后就学了植物地理,毕业后留在北大任教,也参加了几年植物地理的教学工作。到1970年初,看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就参与了环境保护、特别是河流污染治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组织工作。
对人文地理学,在大学中虽然也学人文地理,但当时兴趣偏向自然不大注意人文。另外,当时也受到社会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地缘政治学、统一地理学、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影响,思想上就认为人文地理是资产阶级科学,不想接触。
1960年前后,我已在系参加领导工作。当时经常搞大批判开路,自己组织些地理方面批判时,感到对人文地理批判论据不充足、说理性不强,对此产生怀疑。所以,就想多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70年代末,“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带来思想的解放与对外的交流。思想上的束缚与禁区没有了,就想多了解国外的人文地理学情况。由于当时中国地理的热点在环境、城市、计量、遥感与国土,对人文地理仍然不够重视,对外来的学者介绍情况理解不深,甚至产生些误解。
当时,我很想了解国外人文地理情况。记得有一次获悉一位美国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犯罪地理,心想人文地理学怎么还研究这些问题,真是没事于。
1983年,我到加拿大作访问学者,就在大学中利用时间多听课。在听一门农业地理时,发现其内容不像我在国内所了解的只讲作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种作物生产过程等方面,他们讲了不少劳动力雇佣、资金的借贷、机械的租用、价格与市场以及加拿大农业发展过程与国内、外市场关系等。当时,我对此种讲法迷惑不解。
后来,我又看到加拿大的农村只有点状农舍、机器棚、粮食库等,孤零零地散布在原野,那里根本没有人住,成了无人的农村。只有在农业生产时,才有临时雇佣来的农业工人在那里打开机器棚,取出机器进行生产活动。收了的粮食,烘干后及时装入库里就完事。干完农活儿,人走了,农村又无人。农场主在合适时把库中粮食卖掉就完事。
我这时才了解到,加拿大的农业,不是为农民自身,也不单是为国内的供应而去生产粮食,它是为获取更大利润去生产粮食。在生产已经高度科学化后,关键问题是农业的经营与管理。例如,种多大面积小麦,取决于对国际市场需求与价格的预期了解,以及国内获取经营贷款利益和劳力、机械、燃料、种子、化肥……等费用情况。如果两者情况分析后,是有利可图才去安排生产计划。
⑸ 什么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名词解释 (不是人文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与自然地理对应,即某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东西。(自然地理指自然条件)
加了“学”,内容本身不变,只不过变成了书目名称或研究方向。你体会物理和物理学的区别……
⑹ 荆州的人文地理(简述 )
荆州之三国故址:谈荆州,说荆州,大家都会想到三国,三国时期的关羽,镇守荆州。虽然最后是大意失荆州,但是他的正气和忠肝义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荆州人崇敬关羽,所以在城墙里面依然能看到很多他的东西。城楼有关羽的雕像,还有他的青龙偃月刀。每每伫立城下,都被一些震撼所萦绕,被一些威严所折服。因为古城池的缘故,荆州是三国故址,也就意味着是重要的古代文化保护区,所以很多古建筑一直没有拆除。正是这样的风土人情,造就了荆州人的豪情与仗义。
曾经的几次大洪水全部都险在荆江,荆州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很复杂的,一旦长江决堤,荆州将陷入一片汪洋大海之中。也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的洗礼,荆州的防洪变得越来越坚固。而在这些事件中的一些,将载入史册,载入荆州的精神文化之中。我知道的太少,其中的内涵,要多得多。
荆州之风土人情:荆州人很幽默,这是我的感受。我的同学中就有荆州本地,在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性格中有一种乐观和旷达,很值得学习的思想。比如他们看到别人不小心做错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开玩笑的说“造爷”。对于这个词语,我是这么理解,大概和汉语中的“作孽”有异曲同工之妙。
⑺ 西游记中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
1,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2,风土人情唐僧带领众徒弟,西天取经,历时十四年,跋涉十万八千里,这对法术高强,腾云驾雾像家常便饭一样的神仙妖魔们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对肉眼凡胎的人类来讲,这绝对是一个创举,是一个奇迹。漫长的取经行程固然十分辛苦,但也不是没有收获,沿途所见奇景奇观,所闻奇人奇事,一个整天守在家里的人无论如何是想象不来的。取经虽然是件苦差事,但也自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开眼界,长见识。一路行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沿途各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和展示,可见作者心目中的世界景象,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西天路上,唐僧师徒经过了许多国家,仅牒文上盖印的就有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等国家,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如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等。加上那些虽没有倒换关文,但从中经过的国家,如哈咪国、乌斯藏国、天竺国等。这样算起来,大大小小共经过了十几个国家。“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离家三里远,乡风便存在差异,更不用不同的国家之间了。按照唐僧的这一说法,取经沿途经过这么多国家,其风土人情自然也应该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让人大开眼界的了。
按说地域相差如此之大,每个国家的自然风物和文化景观都应该有所不同,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语言了。别说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就是同一个国家乃至同一个地区,人们所操的语言也往往不尽相同。比如在中国的南方,方言众多,甚至隔一座山、跨一条河,都会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有趣的很,在《西游记》作者的笔下,早在唐代,人类就已进入大同社会了。何以言此?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从大唐帝国到天竺灵山,十万八千里之间,无论是唐僧还是沿途的居民,都是操着同一种语言,相互之间的交流基本不成问题,甚至连方言问题都不存在。而且不光是人类,就连天庭、冥界、湖海,西天等神仙妖魔扎堆的地方,所使用的语言竟然也完全相同。在作品中,汉语成为天上人间通用的标准语言,所到之处,通行无阻。这个如此美妙的景象即使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国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就是目下在全世界极为风行的英语也没有普及到这种程度,而作者于几百年前就已通过艺术手段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不愧是一部奇书,不仅可以得智慧,长见闻,而且还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
在《西游记》所描写的天上人间世界里,不仅大家所操的语言一样,文字一样,就连自然景观、政治制度、人物长相、衣着打扮、风俗习惯也都一样。比如天竺国的外郡金平府,这里临近灵山,离东土大唐的距离遥遥数万里,中间隔着许多国家,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竟然也过元宵节,也看花灯。看来在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学习印度文化之前,已有一位先哲专门到西方传播中国文化,而且效果还不错,使当地的风俗人情彻底中国化。否则,没有这么彻底的铺垫工作,唐僧经过那么多国家,岂不是要带上许多翻译。如果真是这样,西天取经路上可是要热闹、有趣多了。
走在西天路上,除了山势险恶,道路崎岖,经常有妖魔出没外,沿途所见风土人情与走在大唐帝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在作者的笔下,中华文化成了全球通用文化,红旗插遍全世界,这样的情景让那些宣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儒家文化拯救全世界的预言家们看了,肯定会振奋不已,因为《西游记》这部小说已十分生动、形象地为他们进行了描绘这一光辉、美好的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东土大唐文化风俗中好的东西西天路上的诸国吸收了很多,不过坏的东西他们好象也学习了不少,可谓全盘东化。比如女性的裹脚。虽然这玩意儿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国粹,但它好像并不能为国争光,用糟粕之类的贬义词来形容它也并不算冤枉。按照时下颇为时髦的新国学提倡者的分法,这应该属于旧国学研究的范围。从作品的描写来看,西天路上各个国家的女性中似乎也流行裹脚这一陋俗,而且不光是人类,就连那些女妖们也在赶这个时髦。
细细算来,西天路上还真有不少女妖裹过脚。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这是铁扇公主出场时的打扮,倒也符合三寸金莲的标准。“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显然,玉面公主也是裹过脚的。妻子和小妾都裹小脚,可见牛魔王在娶媳妇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挺注意脚的问题。
“弓鞋弯凤嘴,绫袜锦拖泥”,这是那位要嫁唐僧的女妖杏仙的打扮,说得不是很明确,但她的鞋子和铁扇公主是一个型号的,应该也是小脚。只是不知道这颗成精的杏树是用什么方式裹的脚。
“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拽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膝腕半围团,金莲三寸窄”。这是那几个女蜘蛛精的打扮和摸样。好家伙,连西天路上的蜘蛛也是三寸金莲,真是让人眼界大开。
“那女子脚小,挪步艰难”,这是孙悟空对那位女老鼠精所变女子形象的描绘,并道出了裹脚的弊端:行走艰难。不过这位老鼠精可不是因为哄骗唐僧才变成小脚女人的,人家可是个货真价实的裹脚老鼠。“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这是这位老鼠精原来的模样。一只老鼠装扮成这个摸样,想想都让感到有些滑稽。
西天路上竟然有如此多的小脚女妖,着实让人长见识,开眼界。小脚文化从东土大唐传到西天乐土,从人间传到仙界,通行世界,可谓风行全球,发扬光大。好在裹脚对那些女妖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因为她们有法术,走路困难,还可以腾云驾雾,照样能和孙悟空厮杀打斗。但对人间那些弱女子可就不一样了,说起裹脚的历史,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绝对是一把辛酸泪的。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裹脚是从五代两宋时期才开始在社会上出现的,盛行于明清两代。唐太宗当政的时候,民间还没有这个风俗,那时侯时大脚、丰腴的女性最为风光。小说毕竟是小说,允许虚构和夸张,文学作品是当不得真的,较真式的考证有些煞风景。
何以《西游记》一书会出现如此超前的描写?这显然与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及世界观有关。《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不管是不是吴承恩,他是明代人,这是可以确定的。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这位作者主要生活在中国内地,没有到过西域地区乃至印度,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他对西天路上风土人情的描写,或依据笔记野史中的记载,或得自民间的传闻,其中自然也包括他个人的想象。总之,这些描写并非写实,多为虚构。
尽管丝绸之路被一些史学家们说得挺热闹,好象天天路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样子。其实,那个时代走过这条路线的人是相当少的,除了做生意的商人、征战的将士,就是被贬谪的囚徒,一般人没有特殊的缘由是不会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西域的认识还停留在《山海经》、《博物志》的水平上,至于当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并不了解。《西游记》虽然是神魔小说,但唐僧师徒取经主要还是在人间,它毕竟需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对一个没有西域生活经验乃至见闻的作家来说,他只能凭借个人有限的生活阅历、见闻及想象来描写。因此才会在作品中出现这种世界大同的奇特景象。只要看一看鸦片战争期间,人们对异域世界的认识水平和其间闹出的荒唐笑话,就不难理解《西游记》为何对西天取经路上的风土人情有这样的描写了。如果作者晚生几百年,有机会做一次环球旅游的话,他肯定就不会这样写了。不过真是这样的话,也就没有《西游记》了。人生就是这样奇妙,它给你一些东西,必然要以另一些东西的缺失为代价,占尽天下便宜的人是没有的。凡人如此,神仙也是同样。
历史毕竟是历史,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只能走到当时社会文化条件所能允许的程度,而不可能走得更远,否则就不是人,而是神仙了。如果《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沿途的风土人情写得像今天的海外游记那样真实、确切,那才真是有问题呢,除非作者是文明程度十分发达的外星人。
⑻ 以下人文地理学的名词要如何解释1、全球城市2、新经济地理学3、环境映像4、锚点理论模型5、地域经济结构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全球城市一词由沙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的作品中首创,与巨型城市(又称超级城市,megacity)相对。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
⑼ 人文地理环境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环境
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