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岛崂山区有哪些景点
1、华楼山风景区:在崂山水库南岸, 系石门山西北的东北支,海拔409米。山虽不高,但却是奇峰怪石,清泉古洞,危岩削壁,竹树繁茂,古迹镌刻较集中的一处风景区,这些名胜以聚仙台、凌烟崮、翠屏岩、南天门最佳;
2、石老人风景区:石老人是一笋状的礁石,崛起于大江口之海湾中。礁石高出水面约15米,周长约30米,涨潮时没入水中。中间有径约1米透明的孔,远望象驼背老人站在海中,若将欲行,尤为异观。这一带由海蚀崖、海蚀洞及海蚀柱等组成了奇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是青岛市一大风景点;
3、太清宫风景区:在崂山东南端,是宋初始建的一座道观。由宝珠山三面环抱,南临大海,其横矗7峰,老君峰居中,最东为桃园峰、望海峰,最西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东华峰。宫在峰下,依山面海,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花红叶绿,俗称“小江南”。
‘贰’ 崂山的地理环境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公里。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山区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绕山区东南的海岸线长87.3公里,形成了13个有名称的海湾,有大小岛屿16个。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才开始呈现现代轮廓。人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端口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巨峰支脉: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可分为4个支脉。巨峰支脉包括巨峰干脊主体和东流水直插黄海诸山,最高峰为巨峰,位于山区东部,海拔1132.7米;三标山支脉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诸山,主峰为三标山,位于山区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门山支脉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张村以北的诸山,主峰为石门山,位于山区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脉包括张村河以南和黄海北岸的诸山,主峰为午山,位于山区西南部,海拔398.3米。崂山之余脉,北至即墨市,西抵胶州湾畔,西南延伸到青岛市区。巨峰为崂山的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五个小分支。
三标山支脉:三标山俗称标山,为崂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脉,分干脊、东北、西南三个分支。
石门山支脉:石门山支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界,分南北两支。茶涧北支,北行至观崂石屋又分南、北两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张村河以东与南,即午山支脉;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至峪夼约10公里,其间以钜山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诸峰。以峪夼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条支脉,统称石门山支脉。
午山支脉:午山支脉在崂山区的西南部。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崂顶、烟台顶,南九水河以西和张村河东南,有鲁度山、莲花山、平顶山等,迤西为午山、石老人,又西断而复起为浮山,北去为错端口岭、大山、孤山、四方岭,西南去为湛山、太平山、信号山,尽处为团岛。 海岸: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崂山海岸线北起江家土寨后小北河口,南至崂山头又折而西,直到麦岛西山根,绕山区海岸线长达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崂山海岸基本为海蚀地貌。崂山沿海属基岩海岸类型。
海滩:崂山属基岩型海岸,故其海滩甚不发育,即有海滩之处,也多为岩滩、散礁、碎石和粗砂砾石。潮间带之物质组成,主要为砾沙、细沙,或亚细沙、亚沙土、泥沙、沙泥或泥。主要有王哥庄滩、仰口滩、八水河滩 、流清河滩、东松口滩 、沙子口滩 、大江口滩。
潮汐海水:崂山海域属正规半日潮类型,每个太阳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高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4小时50分,低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11小时零2分。 崂山近海面海水表层年平均水温为13.5℃。最低水温在1月,平均1.77℃,严寒年代,沙子口湾浅滩海水结薄冰。最高水温在8月,平均24.5℃。 崂山海域海湾半岛岬角海岛岩礁小岛湾崂山头小蓬莱嘴千里岩莹子王哥庄湾鲍鱼岛野鸡山嘴小管岛基准岩文武港南窑半岛峰山角峰兔子岛孤岩仰口湾栲栳岛泉岭角马儿岛大岛岩青山湾——刁龙嘴大管岛珠岩试金石湾——东嘴狮子岛常埋岩太清宫口——黄石女儿岛五顶礁流清河湾——八仙墩长门岩——沙子口湾——莲花尖潮连岛——大江口——平顶汪老公岛——港口湾——大风台大福岛——————石老人驼篓岛————————小福岛————————处处乱————————小公岛————————大公岛—————————小屿————————赤岛————————麦岛—— 崂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因受海洋影响,加之地形复杂,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
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崂山地处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温度适中,冬暖夏凉,年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境内月降水量振幅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稳定,冬季最少。历年平均降水为84.3天。崂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无霜期累年平均为179天。崂山于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风,4~8月多南和东南风,9~10月北风和南风风势基本相等。
‘叁’ 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环境
崂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重要的海岸风景胜地,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位于青岛市区东北方的崂山县境内,滨临黄海,地处北纬36º03′~36º24′,东经120º07′~120º43′,总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7.3公里。
崂山风景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年均温度12.6℃。由于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平均温度24℃。降水量940—1073.7毫米,是青岛市最湿润的地区。
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春季,气温回升慢,较同纬度的内陆春天来迟约25天;夏季,湿热多雨,从无酷暑;秋季,空气清新,云淡气爽;冬季,风多温低,并无严寒。在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久,炎热夏季极为短促,冬季虽稍长,亦无雪盖冰封。
‘肆’ 崂山为什么会被称为“山东植物王国”
崂山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物种丰富多彩,生态系统多样,是一个珍贵的遗传多样性宝库。区内陆地生物资源丰厚,在省内占据重要地位,素有“山东植物王国”之称。
形成了奇妙的自然奇观。如太清宫的“逢仙桥”旁,有一株榆科植物一一糙叶树,树高约19米,树冠极大,主干虬曲,结节突出,形状极似龙头,故又被称为“龙头榆”,此树是由五代时期崂山着名道士李玄在建造太清宫“三皇殿”时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所以,崂山被叫做“山东植物王国”一点都不为过。
‘伍’ 崂山山脉不同时期的环境
地球上所有的山,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关于崂山的形成: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
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
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
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才开始呈现现代轮廓。
人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陆’ 崂山的特点短文50字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
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
‘柒’ 崂山的位置以及主要景观
崂山位于青岛啊
‘捌’ 崂山区的地理环境
崂山区内地势以丘陵为主,地面平均高程为海拔55m,地表水常年控制在3m左右。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
崂山区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资源充足,热资源较丰富,降水量较多,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历年日照平均为2503.3小时。年平均气温12.1℃,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2%。
‘玖’ 崂山十二景是指哪些景点
崂山十二景
巨峰旭照 龙潭喷雨明霞散绮 太清水月海峤仙墩 那罗延窟云洞蟠松 狮岭横云华楼叠石 九水明漪岩瀑潮音 蔚竹鸣泉
巨峰风景区 位于崂山中部,面积7.4平方公里。范围包括以巨峰为中心,海拔800~900米以上的山区,以着名的峰、顶、崮和自然山林景观为主要特色。汇集了巨峰、丹炉峰、天马峰、太乙峰、比高崮、自然碑、虔女峰、灵旗峰、元宝峰等奇峰异石。登上巨峰环顾四周,山峦起伏,群峰竞秀,海波粼粼,村市井然。同时又是山林佳境,高大的落叶松和低矮的灌木丛相映成趣,春季大片的漫山红遍野杜鹃,夏季绿满青山水满川,秋季枫叶马兰红黄配,冬季仙山白雪意昂然。崂顶还可观赏到云海、火球、旭照三大奇观,“巨峰旭照”为崂山十二景之冠,令历代游人叹为观止。 巨峰风景游览区原有国防公路自西北侧可直达顶部,南侧有简易步行游览路可达顶峰。2002年底,由大河东停车场路北侧新修了一条通往巨峰的游览线路。驱车而上,盘山而行,两旁风景不断变换。将道教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形成贯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思维,使人们在对自然景观游览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十几分钟,可达游览区的正山门。从此处有索道直通崂顶;若徒步登崂顶约40分钟路程,石径新铺,景色清幽。水、石、桥、峰、小径、树木、红果构成一幅清新的画卷,过了自然碑有一个架空的休息平台,西边山峰石壁上有“海上名山第一”石刻。回望来时千山万壑,峰峦如聚忽而云雾涌起,缥缈如若仙境。过了朱雀石,是景区环行路,曲折而上,过一个近乎笔直的铁梯,攀过巨石的间隙,眼前豁然开朗,向人们展示出“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博,满目洪涛翻“的雄伟壮丽景观。 登瀛风景游览区 由青岛市区沿海滨去崂山的第一个风景游览区即是登瀛风景游览区。车过陡阡口,迎面一片大山,在这里眺望崂山群峰可算是最佳位置,巨峰、五指峰、美女峰、比高崮、自然碑等着名山峰尽收眼底。站在这里看,左侧都是高山,右面却是大海,崂山的“山海奇观”特征展现在游人面前。 从村边的凉水河溯水而上,一路上尽看两侧山涧风光,河西侧有蛤蟆涧、登瀛北涧;朝西北可到阴凉崮、团团崮、小崂顶、峨涧、清凉涧等景点;朝东北可去椒涧、荆条涧、迷魂涧、石屋涧、石门涧、茶涧等景点。其风光特点主要是河谷两侧的秀峰危岩和幽涧清溪配合而成的自然景观和玉清宫、茶涧庙等遗址。 流清风景游览区 过了登瀛风景游览区就是流清风景游览区,从这里出发登巨峰路径最近捷,这也是崂山巨峰至海边平面距离最近的地方。 流清河正对的海湾,站在海湾口正南看,海中有一个小海岛,名为“老公岛”。湾边有一半岛,盛产鲍鱼,称为“鲍鱼岛”。 流清河谷有流清河水库。水库东侧的景观有将军槽、南天门、天柱、北天门、天门后、前风庵、黑冲涧、公司涧、铁瓦殿等;水库西侧景观有蟹子夹、鹰窝顶等。自流清涧口折而向东北即进入天门涧,这里从山上到山下黑松几乎连成片,山风吹来,松涛之声不绝于耳。再向上走,登上天门峰,就见南天门高高矗立在山巅,崖上镌有“南天门”3个大字,据传为邱处机手书。朝北望去,天柱居中,再向北的高峰则为北天门。站在天门峰上,仰望诸峰直插云霄,俯瞰大海横无际涯。周围群峰峙立,起伏跌宕,山岚晦明,峰转景异,高旷空明,气势雄伟。 太清宫风景区 太清宫 位于崂山东南端,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由宝珠山三面环抱,南临大海,其横矗7峰,老君峰居中,东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西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宫在峰下,依山面海,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花红叶绿,俗称“小江南”。太清宫由三宫殿、三清殿、三皇殿3组宫殿组成。三皇殿院内的桧柏高约25米,树围5.25米。树干上寄生着凌宵、盐肤木各1株,三木一体,堪称一奇。宫外,糙叶树1株,高约15米,围3.7米,虬枝四出,苍翠如龙,俗称“龙头榆”,传说植于唐,又叫唐榆。三宫殿院内有开红白花的山茶各1株,俗称耐冬,红者雪天开花,花红如火,蕊黄如金,叶绿如翠,堪称一绝,据说《聊斋志异·香玉》中的绛雪即取材于此。宫前的海湾为太清湾,是崂山十二景之一“太清水月”的观赏之地。太清宫东有三面临海,高出沙滩约1米,面积约80平方米的巨大礁石,即“钓鱼台”。台上刻有元道士宋绩臣诗一首: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杆一勺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由钓鱼台东去,为崂山东南角的突出部,峰峦突兀,俗称“崂山头”。此处面临大海,风疾浪高,波涛借海风之势铺天盖地般扑向岸边,声如巨雷,撼人心魄,交织出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观,其海岸经过长年累月的海浪冲击,形成了刀劈剑削般的海蚀断崖,呈现出红、白、黄、青各色相间,界线又非常分明的一层层变质岩,完全像人工把各种颜色不同的石板叠垒在一起。崂山的总体形成原因是花岗岩侵入和地面抬升,唯独这里独具一格,海蚀崖洞组成奇特的自然风貌,悬崖之下,空如广厦,在这彩石断壁下面不远处,有十数块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岩石群,上平如台,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休息,得名“八仙墩”。 上清风景游览区 位于崂山南部,包括崂山半岛北部,八水河谷,圣水河谷及青山湾至天茶顶一带的群山,面积13.24平方公里。 该风景区地处巨峰东南,气候温和,植被茂密,人文资源丰富。如建于宋初的上清宫地处深山,环境极为幽静。位于玄武峰下的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秀丽。自垭口通往明霞洞,八水河至上清宫再至明霞洞,都有石阶山路,形成较为完整的游览线路。并有太清索道通往明霞洞。棋盘石风景游览区 位于崂山东部,东临黄海,包括泉心河湾,泉心河谷以及砥粒石至山海崮一线,面积19.6平方公里。区内以山海奇观和灵幽胜境为主要特色。人文景观有始创于明末清初的华严寺和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明道观及大量唐以来的摩崖石刻等。 棋盘石 位于巨峰东北的棋盘山麓,崎岖绵延,山峰挺拔,凌空一座山峰,峰顶一怪石向西探出,上平如台,下悬空于深渊之上,形如灵芝托空,又如跳水台。传说曾有神仙在此对弈,故得名。 白云洞 白云洞在刁龙嘴村以西的山巅高处,海拔400多米,南向,由4石架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洞额镌“白云洞”3字,清末翰林尹琳基书。洞后依洞而生的数百年古松,形如游龙,名“华盖松”,虬枝密叶复盖洞顶,在崂山十二景中,名“云洞蟠松”。 华严寺 位于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整个庙宇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 寺僧属“临济派”,不挂单,唱“梵呗”,不“坐禅”。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派的第四代传人。华严寺共二十代,二十年代是鼎盛时期,寺僧达80余人。 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持藏骨处,院落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四棵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六十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之墓。 自1999年起,崂山风景区为重现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开始重新修建华严寺,共投资1700万元,重修了“华藏世界门”、“莲花路”、“三圣殿”“东西配殿”及“天王阁”等,使古老的华严寺更加肃穆庄严。 明道观 在白云洞西南,蔚竹庵正东,招风岭之前,有一处崂山地势最高的庙宇,相传为唐朝孙昙采药山房的遗址,这就是明道观。 明道观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41),全真道金山派道人宋天成所创建,占地1380平方米,现内殿堂分东西两院,东院为“玉皇殿”祀玉帝,西院为“三清殿”祀三清彩色塑像。至光绪年间,道观达到鼎盛时期,有道士78人,土地、山林1100余亩。
仰口风景区 位于崂山东部偏北沿海地区范围包括峰山、仰口海雕龙矶以及太平宫、白云洞、中心崮四周的山岚,面积22.88平方公里。区内多峡谷,以仙山宫殿、海湾沙滩景观为主要特色,嵯峨山峰自海边拔海而起,岚霭之后隐藏着道家宫殿,常有几分神秘色彩。 太平宫 太平宫在崂山东部海岸,仰口湾以西,是宋初敕建的道场。这里风景优美,有灵奇的山峰、秀丽的古洞。宫东有一巨石耸起,酷似跪伏的绵羊,口鼻俱备,名“绵羊石”。宫北危峰耸起,极象一头怒吼的雄狮。峰顶很平敞,上面设石桌石凳。由此东望,无际的大海与天相连,令人心旷神怡,是崂山十二景中的“狮岭横云”。太平宫北下,是一条清澈的涧水,有几块巨石相接横于上,雨天水涨时,人仍行于石上,水流石下,名“仙人桥”。“桥”北有一天然石洞,洞额巨石平整,上镌丘处机七绝20首。 小蓬莱 在崂山湾西岸,土寨河入海处之南,是三面环海的半岛,西面连接陆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84米。岛上南北两峰对峙,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莱”,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楼”。 北九水风景区 崂山名胜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却以险怪的山峰、幽邃的峡谷、澄明成韵的流水画廊风光被誉为“九水明漪”。九水风景区包括南九水、北九水两岸风光。“南九水”发源于巨峰以西的柳树台至南九水村南的观川台,全长7公里。“北九水”为白沙河中游峡谷地带,分为内、外九水,外九水自大崂观村北的菊湾溯至太和观,长约5公里;内九水自太和观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里。涧水顺流而下,遇峰、崖、屏、嶂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漩,漩处必涌出一潭澄水。清人的游记中说,河流“随山而下,山横转,水即一折,溯流而上,至上源凡九折,以命名云”。九水风景区的诸名胜中,当推内九水最佳。 外九水 涧势狭窄盘纡,山势峭拔嵂崒,群峰壁立,天光如带,荫郁幽邃,峰石诡怪,虬枝古木盘根在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怪特奇丽每处有奇,百看不厌内九水 峰峦比外九水更为峭拔,峡涧更为涵幽险奇。2002年10月,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北九水游览区进行整修,对这里原有的18个天然水潭进行了特殊工艺处理,并修建了9座观景桥,保证游人在洪水多发季节仍可欣赏到九水美丽的自然景观。从内一水开始,一直延伸到内九水的潮音瀑。18个水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分别被取名为上善、抱一、大方、齐物、养生、坐忘、逍遥、安期、许由,沿途溪谷的“十八潭”分别取名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无隅潭、无极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有间潭、得鱼潭、得意潭、无已潭、不滞潭、餐霞潭、饮露潭、清心潭、洗耳潭,这些名字在为其取名时则参考了每个潭的方位和自身的形状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诸多因素,从而使每个水潭更具有灵气和文化意蕴。 南九水 山舒水缓,峡涧明媚,盘山公路曲折如带环绕山间,有时云隔路断,人行于云端,是为一奇。农舍沿涧依山势点散而居,桃、樱、修竹、山花野草烂漫于峡谷,层层梯田布其间,生机勃勃。南九水村南峡涧紧凑对峙,由此进入景区。东有奇峰“纱帽崮”,崮下为观川台,台北是盘山公路及沿涧山村。南有秀峰伫立叫“将军崮”,涧水由此滚滚出峡。弹月桥穹隆飞架于深涧之上。其北偏西向的山麓古木翳天,松出石隙,相映竞秀。倚崖面涧有明初建“龙泉观”。再上行,巉崖峭立,林木渐密,涧底水响,林中鸟鸣,构成美妙的乐章。有两条山脉蜿蜒至此相聚,形如二龙戏珠,地名“王子涧”。其上尽是峭壁削崖,公路曲折蜿蜒,称“十八盘”。终端即“柳树台”,台东豁一口,可登巨峰,北险深壑,秀峰峡立,谷底即为北九水。 华楼山风景区 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西部,海拔409米,是古迹镌刻较集中的风景区。元尚书王思诚曾品为十四景:清风岭、王乔崮、聚仙台、翠屏岩、南天门、松风口、夕阳涧,前逐一赋赞之。景以聚仙台、凌烟崮、翠屏岩、南天门最佳。其中,聚仙台,又名?表峰,人称梳洗楼。迭石崛起于岭顶,四面削峭,高21米,直插蓝天,犹如华表。传说神仙曾在此梳洗,古来被誉为崂山第一奇峰。峰西为元建道观华楼宫,院宇简朴,庭院雅洁。前临夕阳涧,有“碧落岩”。 东南一面露一缺口,观赏巨峰一带的重峦迭嶂,象千万戟高插云端,景色奇胜。山北麓即为白沙河之中游,20世纪50年代即建成崂山水库,辟为景区,库北岸有黄石洞、慧炬院等遗址。 石老人风景区 石老人是一笋状的礁石,崛起于大江口之海湾中。礁石高出水面约15米,周长约30米,涨潮时没入水中。中间有径约1米透明的孔,远望象驼背老人站在海中,若将欲行,尤为异观。这一带由海蚀崖、海蚀洞及海蚀柱等组成了奇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是青岛市一大风景点。大江口海湾,东是峰峦叠嶂的午山,西为云雾缭绕山巅的浮山,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天然的海水浴场。湾东北岸一突出的陡崖高约40米,叫“平顶台”,西北岸峭崖丹黄,一洞如屋,名“石屋门”。北岸是一渔村,因礁石取名“石老人”,迄今已500年的历史。湛山至太清宫的公路穿村而过。1983年,青岛市政府在村西划定2.5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旅游开发区。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石老人旅游开发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石老人风景区由西向东可游览的景点有海洋公园、海滨雕塑园、石老人浴场、石老人公园。可观赏的景观有石老人、浮山、午山、赤岛、大小公岛远景及石老人旅游度假区风貌。 早起到海水浴场站点等304去崂山,经过一个多小时,到达崂山,门票50元。在垭口下车,参观太清宫,之后爬山(也可以坐索道)至明霞洞。至明霞洞后,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继续向上爬,到达崂顶,之后翻过崂顶,经过内九水、外九水,从北面下山,坐公交车返回;另一条从明霞洞直接返回太清宫或者走上清宫、瀑布下山,坐304返回。前一条自然景色优美,后一条人文遗迹多。如果返回后不累,还可以从海水浴场下。崂山旅游费用约200元。
‘拾’ 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崂山,它究竟是如何成为道教圣地的
主要是可以“餐霞”这个地理因素,崂山的风景也因为生态原因,未受到破坏,适合人们居住的,另外,也有丘处机选址起到了极大的带头作用。具体以下分析:
一、可“餐霞”修练的崂山。到过崂山旅游的人都知道,崂山不管朝霞还是晚霞,都是比较频繁的,在古时候“霞”就代表了灵气,道士主要是靠修练的,有霞的地方,就比较受到推崇,而道教对食物也是比较讲究的,在这些地方修练的术士,身体的确要比普通人要好,要长寿,所以其他地方的人也就认可了崂山这个地方。
总的来说,崂山之所以能成为道教圣地,跟它本身的好是脱不了关系的,只有它本身是好山,才有资格吸引各方道人前来修练,不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