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知识,我国经济发展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分布在
华北地区 缺水带 原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在世界上属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却严重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华北地区五省(市)人口占全国24.互%,耕地占全国45%,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6%,人均水资源、水土资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500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则只有 250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流域的 1/10,珠江流域的 1/18。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华北地区则高度集中在7月、8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而冬春季则出现持续干旱;不仅如此,华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达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这些无疑是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区人口增长特别迅速,1952年,华北五省(市)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9.6%,而到1996年则上升到24.l%,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人口密度居我国各省(市)人口密度的前列,本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青岛等成为我国淡水供应最紧张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国就对海河、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及对华北平原盐碱地进行改造,使本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成倍增长;尤其是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京津唐工业区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如首都的钢铁工业、燕山石化工业、天津的化学工业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建立,使淡水供应更加紧张。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农业灌溉工程不够配套,防漏、防渗设施也不完善,农业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漏水现象,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 50%左右;城市供水损失率高达 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同时,大量工业废水不断排人河流,使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下游河水已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3.5%,其中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仅1%。森林覆盖率低不仅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量减少,而且使空气湿度降低,干旱频率加大,如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华北地区有7年出现了 持续性干旱天气。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采取了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2. 什么是对经济放水,为什么要对经济放水
经济放水是指采取降低利率,降低商业银行保证金,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流动性等手段。
严格的按照经济学术语来说,放水属于货币政策的一种。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处在正常的经济繁荣期,那么企业自然会不断借贷进行扩张,到一定阶段,市面上的钱就会过多,物价飞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增。
从经济学定义上来说,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权威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
具体来说,手段非常丰富,包括:调节基础利率、调节商业银行保证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窗口等等。
所有的这些政策都只有两个走向,要么就是扩大货币供给,要么就是减少货币供给。而央行选择用什么手段,扩大还是减少货币,就取决于我们的经济情况。
(2)经济用水是什么意思地理扩展阅读:
货币调整的目的: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
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3. 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地理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
4. 基建用水是什么意思
【基建】就是基本建设, 是指国家经济中通过投资进行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修建,以及设备安装等。
【基建用水】主要是和生活用水区分开来。是在基本建设活动中,需要的用水。由于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国家规定,按照市场规律,价格高于生活用水。
5. 万元GDP用水量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万元的GDP(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水资源的吨位
打个比方万元GDP用水量是5吨,那么创造一万元的GDP需要消耗5吨水
6. 节约用水是什么意思
节约用水,又称节水。是指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7.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如何节约用水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节水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是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及管理技术达到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的。早地农业是指降水偏少而灌溉条件有限而从事的农业生产。 节水农业是随着近年来节水观念的加强和具体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学范畴的节水,如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调整熟制、发展间套作等),改进耕作技术(整地、覆盖等),培育耐旱品种等;二是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三是灌溉范畴的节水,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8. 地理,有关水资源的国内外相关知识。教学用(初中)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科学体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解决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显的一例。长期以来,水利界人
士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国家文字中,暂时还找不到与我国"水利"一词完全相对应的较贴切的译文。因此,我国水利与水资源两词并行,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具有"水利"的意义。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所谓短缺是指相对水资源需求而言,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生产开工不足,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逐渐显现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优先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趋势;
(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使本来就具有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污水处理回用已迫在眉睫;
(3)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样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只有这样,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世界银行负责环境持续发展的副总裁伊斯梅尔·塞诺丁说:对世界上正耗尽的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政策,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资源。
综上所述,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细加分析此定义,我们会发现它有三个显着的特征:
(1)将经济、技术因素隐含在水资源中,强调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水资源量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一些暂时无法利用的水,如南极的冰山,尽管暂时对国民经济没有影响,但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开发利用时,它就是水资源,水资源量含有一定的经济技术水量。
(2)将失去使用价值的污水划归到水资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资源概念中,污水没有相应的地位,很少论及。世界各国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每年因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约400亿元。污水也是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目前正在兴起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带来了佳音,如果在理论上不给它相应的地位,这是很不符合现实要求的;
(3)明确强调水资源是环境资源,因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限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研究水资源时,立足于水量、水质兼顾,避免两者的分离出现偏差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否则,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总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9. 我国经济发展角度中的山和水指的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角度中的山和水指的是(A.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B.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D. 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解析:题目要求选出属于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选项,A中的语句的意思是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B中语句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自然界和人类应该是密切相关的共同体;C中语句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强调换位思考;D中语句的意思是抽干湖水捕鱼,来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故ABD符合题意。
供参考。
10. 给排水的经济中的任务是什么的用水
摘要 给排水经济中的任务是 科学用水 健康用水 经济用水 ,并注意排水温度 ,防止水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