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有哪些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着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着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着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着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颠,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着,有的地势起伏和缓,牧草丛生,有的荒漠广布,沙丘累累;有的沟壑纵横,梁、峁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吕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城镇、村落密集,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经济区。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在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东,还有一列北北东走向的山脉——长白山、千山、鲁中山地,以及浙闽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戴云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间,虽然绝对高度不大,但从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峦,也颇为巍峨。在海岸线以东,为宽阔的大陆架浅海,是大陆向海洋平缓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宽400—600千米,为重要渔场,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大陆架上,岛屿星罗棋布,以台湾岛和海南岛最有名。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是我国地貌总轮廓最为突出的特点,对河流的影响最显着。我国着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2.山脉众多,起伏显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着名的横断山脉等。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谷相间的高山和深谷所组成,主要有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脉之间夹峙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显着的平行岭谷地貌。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极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等,仅台湾玉山主峰和秦岭太白山海拔超过3500米。
②东西走向的山脉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一列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延到淮阳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岭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③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上述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
地势起伏显着,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500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8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为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达7756米,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700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40千米,相对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差别。起伏显着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大娄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面组成物质和外营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着,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部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暖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齐全,发育完好。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的四大盆地,均属于构造断陷区域。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着,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虽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31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走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冈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着名的暖温带水果产区。
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地势垂直起伏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引起的外营力的地区差别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我国西部地势高耸,并有多条高逾雪线以上的极高山,现代冰川在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龙山,东自川西松潘的雪宝顶,西到帕米尔之间的山巅广为分布,总面积达58523平方千米,使我国成为全球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达的国家。现代冰川分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等基本类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见,规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质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又可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现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墙等千姿百态的冰晶景观。冰川的消长进退还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终碛、侧碛、底碛、冰碛阶地等冰蚀、冰碛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冻风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缘地貌分布也很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积比较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内蒙古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13%。贺兰山乌鞘岭以西,沙漠面积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在大沙漠的边缘和外围,有带状或环状的戈壁分布。
在沙漠的南缘,大致西起昆仑山,东到长白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淮阳山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着大片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及山西最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风化物是黄土物质的直接来源,在黄土集中分布的地区,黄土覆盖厚度约100—200米,形成独特的黄土源、梁、峁地貌。由于黄土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常被沟壑分割显得特别破碎,河流的含沙量极大。
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岩层发育完整,碳酸盐岩石的分布面积占这些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由于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并发生许多断层、裂隙和节理,在低纬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灰岩裂隙不断地进行溶蚀,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如画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时隐时现的暗河和天生桥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堪称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馆,也为山水甲天下的着名旅游胜地。
江南一带,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层地貌。
我国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锥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锥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国的火山群除昆仑山西段和中段4处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东部北东向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地区。
阴山山脉东段南北两侧有火山丘270多座,展布于玄武岩熔岩台地之上,相对高度数十米以至1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群。长白山火山群有火山丘100多座,广布于1400平方千米的长白山玄武岩熔岩台地上,为我国第二大火山群。东北区第一高峰白云峰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597年、1668年和1702年三度喷发,山顶的天池即昔日的火山口。此外在台湾、海南岛北部及雷州半岛、长江下游南京附近的长江南北两岸与云南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西缘的腾冲附近均有火山丘或玄武岩熔岩台地等火山地貌分布。
我国东南部滨临海洋,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大陆岸线长达18000千米,岛屿岸线长约14000千米,海岸线分别属于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岩岸)和生物海岸三大类,岛屿也有基岩岛、冲积岛和珊瑚岛之别,使海岸地貌和岛屿复杂多样。
B. 我国有哪些着名的平原、高原、盆地以及丘陵.它们的特点、当地的气候又是怎样的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亘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面起伏平缓。四周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等环绕。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和新疆边境,以及祁连山麓,北接蒙古,南抵长城。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甘肃、宁夏和河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高原上地势坦荡,多宽广盆地(蒙古语称为“塔拉”),草原、沙漠和戈壁广布。
黄土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东起太行山,西至洮河和乌鞘岭。包括山西省和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山岭可达2500米以上。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厚地区。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哀劳山,东至雪峰山、武陵山,北沿大娄山,南与两广丘陵相接。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以及四川、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000米。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被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所环绕。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新边境。东西长约1400千米,南北宽约52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四周有阿尔泰山、天山及西部诸山环绕,呈三角形,东西长700多千米,南北宽达45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被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东西长800千米,南北最宽处达35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东部,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等县市为顶点的连线范围之内。四周有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和大娄山环绕,其高度多在海拔1000~3000米。盆地底部海拔300~60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抵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最宽达400千米,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辽河、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长春附近松辽分水岭处地势稍高(200~250米)。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的西部称松嫩平原,东部称三江平原。
华北平原:在黄河下游地区。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到渤海、黄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止于苏、皖两省北部,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形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将华北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黄淮平原,北部称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以北,向东直抵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沿江两岸宽窄不等,可以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主要丘陵
我国的丘陵较多,分布广泛,尤其东部地区较广。自北而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等。
辽东丘陵在辽东半岛,由长白山的延续部分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有千山山脉,盛产苹果;山东丘陵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其西部有泰山、鲁山、蒙山、沂山等,其东部为崂山丘陵(胶东丘陵),西部海拔多在500~1000米,东部多为海拔400米左右的宽谷低丘;江南丘陵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云贵高原以东的丘陵和低山,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及安徽省南部,丘陵之间多河谷盆地;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低山和丘陵总称两广丘陵,多为海拔200~400米之间山丘,山丘之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是重要农耕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此外,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也有丘陵分布。
很多丘陵已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有的丘陵区的山峰成了着名风景旅游区。
我国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为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C. 中国三大平原的名称以及特点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海拔大多低于200米,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沃,耕地广阔,属于世界三大黑土区其中之一,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东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形成,它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三江平原原是被称为“北大荒”的沼泽,在被开垦之后成为粮食产区,但是原有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短、多雨,冬季长、雪少。年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约24℃,1月平均气温约-17℃;年均降水量约52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亦称黄淮海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达5000米。目前,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华北平原是中国的重要粮棉油产地。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巫山以东的长江及其支流的两岸,被周围低山丘陵(见江南丘陵)交错分割成四部分: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30万平方公里,海拔在50米以下。
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在地球最近的历史阶段,是一个地壳发生下降的地区,曾经形成过巨大洼地,出现过远比今天规模大得多的湖泊(如:云梦泽等)。
长江三角洲平原包括江苏镇江以东,钱塘江、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米以下。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湖泊洼地总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千米,相当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10%左右。
这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泊密布,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其中较大的湖泊就有1,300多个,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以来旱涝灾害多发。
D. 我国三大平原是哪些都有什么特点
东北平原:坐落于在我国的东三省地区,是三大平原中总面积较大的,达35万平方公里,又分成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及其三江平原。它被称作黑土,这儿土地资源富饶,气候适合,是在我国十分关键的粮食作物种植区。
华北平原:即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冲积成的。华北平原往西便是黄土高原地区,仅有一山之隔,因而近些年常常受风沙的危害;此外,华北平原因为产业链遍布缘故,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可是处在在我国核心区,经济发展不错,是关键的粮食作物种植区。
长江中上游平原:称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总体,三个版块彼此之间有较长的高山防护、以长江相接。坐落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份,海拔高度在50米下列,由长江冲积成的,河流满布,水流量充裕,适合稻谷等农业生产,因而有着“鱼米乡”的美名。
长江中上游平原坐落于扬子准榻榻米地台皱褶断拗带内,燕山健身运动造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扇后,而产生。受新地质构造危害,平原边沿灰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壤层略微掀升,经水流冲切,变成绝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间和临江沿海城市则再次降低产生泛滥成灾平原和滨海县平原。
E. 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
华北平原
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 8~15℃ ,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 1月 )均温0~-6℃,夏季高温多雨最热月(7月)均温28℃,年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6~8个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300~2800小时 ,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着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着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 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 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F. 中国平原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地理位置及范围
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介于北纬45°01′~48°27′56〃,东经130°13′~135°05′26〃。位于中国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南端,东至乌苏里江,北自黑龙江畔,南抵兴凯湖,总面积5.13万平方公里。 南北部分
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 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
狭义的三江平原是黑龙江中游山间盆地的一部分,三面环山,西为小兴安岭支脉青黑山,南为完达山支脉分水岗,东为完达山主脉那丹哈达岭,属中新生代内陆断陷。在复合的褶皱基底上堆积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第四系的厚度一般为120~200米,最厚可达280米。除东部地表有3~17米厚的粘性土层外,主要为冲积砂和砂砾石,成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层。海拔45~60米,抚远三角洲最低仅34米,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总坡降0.10‰左右,河流蜿蜒于宽广的河漫滩上。主要地貌类型为阶地和河漫滩,沿西部和南部边缘为裙状冲、洪积倾斜平原,不同类型间多缓慢过渡,同一类型地面起伏一般仅0.5~2米,平原上仅见少数孤山残丘,广布碟型和线型浅洼地,切割微弱,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外,中小河流皆为平原沼泽性河流,且多为沼泽植被所覆盖。
穆棱-兴凯平原北与完达山南麓接壤,西为肯特阿岭。区内第四纪沉积物以冲积、湖积砂和砂砾石为主,厚10~150米,地表有1~4米厚的粘性土盖层。海拔55~95米,北和西部有10~20米高差的波状起伏,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坡降0.6~0.1‰,穆棱河滩地和湖滨滩地宽广,地面普遍沼泽化。
气候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
地貌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着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环境状况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的濒危水禽是丹顶鹤与天鹅。
收获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十大"新天府"之一
三江平原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当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三江平原年产粮食1500万吨,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巨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国第一。同时,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明显遏制,市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已达10处,受到了国际生态、环保组织的关注与支持
华北平原
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 8~15℃ ,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 1月 )均温0~-6℃,夏季高温多雨最热月(7月)均温28℃,年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6~8个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300~2800小时 ,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着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着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着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这一狭长地带。向有“水乡泽国”之称,盛产鱼、虾、蟹、菱、莲、苇。气候温和,无霜期240∼280天,江南可种植双季稻,粮、棉、水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达,有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和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芜湖、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 ),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
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 ,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及闽浙丘陵以北,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跨赣,鄂,湘,皖,苏,浙六省和上海市,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它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四部分.中游平原地区比较宽广;下游地区的平原多沿江伸展,形状狭长.这里地势平,河道弯曲,湖泊密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平原上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是我国着名的五大淡水湖.
组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1)两湖平原包括湖南的北部和湖北的南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个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后来被长江及其支流冲刷下来的泥沙所填平。它的面积有5万平方公里,分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两部分。平原上水网密布,向称“鱼米之乡”。
(2)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北部至安徽西南边缘,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
(3)皖中平原位于安徽中部的长江沿岸,以及巢湖附近,面积较小。
(4)长江三角洲位于镇江以东,运河以南,杭州湾以北,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这里的海拔只有10米左右。三角洲上,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称“水乡泽国”。这里盛产稻米、鱼虾,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巫山以东的长江及其支流的两岸,被周围低山丘陵(见江南丘陵)交错分割成四部分:两湖平原、鄱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30万平方公里,海拔在50米以下。长江三角洲在江苏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杨运河以南,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以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地貌
两湖平原以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
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按其成因有构造湖,也有河迹湖。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所夹带的泥沙冲积而成,总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的高度都在海拔50米以下,境内港汊纵横,湖泊密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大约距今二三千万年以前,长江自镇江以下的河口还像一个喇叭形的三角港湾,水面辽阔,潮汐很强。在潮水的顶托下,长江带来的泥沙大部分被沉积下来,首先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庞大的沙堤。
北岸的一条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直达南通附近。这条沙堤以北主要是古代淮河和黄河所输出的泥沙冲积而成的里下河平原。长江南岸的一条沙堤大致从江阴附近向东南延伸,直到金山的漕泾附近,并同杭州湾北岸的一道沙堤相连接,构成一个包围圈,把三角形港湾围成一个基本上与外海隔开、但还有一些缺口与海洋相通的潟湖,这就是古太湖。后来由于顺着沙堤缺口倒灌的潮水和古太湖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陆地不断扩大,古太湖日益缩小、分化成目前的淀山湖、阳澄湖等许多小湖。与此同时,长江的泥沙又在沿海一带继续堆积形成新三角洲。
如今在上海市区西部,北起嘉定的外冈,经上海县的马桥至金山的漕泾一带,还可以见到一条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就是五六千年以前的古海岸线。这条线以东的土地就是5000年以来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新三角洲的一部分。如今,上海市东部的南汇嘴以及崇明岛的东端土地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长江中下游平原年均温14~18℃;1月均温0~5.5℃;7月均温27~28℃,绝对最高温可达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无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达4500~5000℃。作物可一年二熟,长江以南可发展双季水稻连作的三熟制。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本区成为全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本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着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区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中国水生植物分布最广、产量最丰地区;淡水水生动物也属全国之冠,除有静水性的、鳊、鲴、、鲢、 鲤、鲫、 青、草、外,还有多种河口洄游性鱼类,主要有鲚、鲥、香鱼、银鱼(有大银鱼、短吻银鱼、细银鱼、尖头银鱼等多种)、鳗鲡、花鲈和松花鲈(又名四鳃鲈)。至于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更属世界珍品。
中药资源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低山丘陵、盆谷、湖泊洼地和沿海滩涂等地貌类型组成,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等。平原上湖泊众多,江湖串连。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为家养和野生药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从气候状况来讲,江南、江北有一定差异:冬季江南比江北温度略高,江南具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而江北则呈现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
(1)常用药材种类
本区内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药材种类,可供应全国并出口。其中产量大而质量好的野生草本种类有土茯苓、益母草、明党参、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乌药、野菊花、地榆、茵陈、淡竹叶、何首乌、女贞子、南沙参、百部、瓜蒌、桔梗、丹参、牛蒡子、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无、太子参、鸡血藤、白药子、猫爪草、北柴胡,南柴胡、马兜铃、射干、艾叶、积雪草等;乔木类有樟树、女贞、冬青、枸骨、枫香、梧桐、合欢、乌梅、南酸枣等;灌木类有覆盆子、檵木、金樱子、木芙蓉、棕榈、山胡椒、冻绿、野山楂等;栽培药材有杜仲、厚朴、山茱萸、半夏、板蓝根,红花、补骨脂、桔梗等。
(2)水生药用植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中国东部平原区,也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中国着名的五大淡水湖一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都分布在这里。这一地区濒临海洋,地处东南亚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湖区水生植被面积大、种类多。水生药用植物在湖泊内,从沿岸浅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规律的环状分布,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挺水型水生植物指根扎生于水底淤泥,植物体上部或叶挺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内湖浅水、浅溏、沟汊及水田中,主要药用种类有芦苇、水烛、东方香蒲、莲、菰、慈菇、泽泻、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葱、雨久花、鸭舌草和中华水韭等、浮水型指植物体悬浮于水上或仅叶片浮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汊等静水水域,主要药用种类有芡实、菱、野菱、莕菜、浮萍、紫萍、满江红、四叶萍、凤眼莲、空心莲子草、莼菜、睡莲、萍蓬草、水蕨、水龙等、沉水型扎根于水底淤泥中或沉于水中的植物,多分布于水深4米以的暖流静水水域中,主要药用种类有眼子菜、菹菜、竹叶眼子菜、金鱼藻、黑藻、水车前及苦草等、在平原的沟溪长期积水处或土壤潮湿的沼泽地,还分布有水生药用种类灯心草、谷精草、矮慈菇、牛毛毡、节节菜、圆叶节节菜、水苋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莲、水苏、薄荷、鳢肠、蔓荆子、水蜈蚣、鱼腥草、三白草、毛莨,半边莲、猫爪草和白前等。湖区重要的栽培药材有芡实、泽泻以及食药兼用的荸荠、菱、莲、蕹菜等。
(3)动物性药材
本区的动物性药材有珍珠、珍珠母、蟾酥、地龙、刺猬皮、土鳖虫、鳖甲、龟甲、僵蚕、蝉蜕、水蛭、鸡内金,蜈蚣、牡蛎、青娘虫、虻虫、蛴螬虫、蜣螂虫、蝼蛄和守宫(壁虎)等;山区有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獭、豹、猴、鹿、熊及灵猫等动物。
(4)矿物性药材
矿物药种类不多,主要有萤石、磁石、滑石、紫石英、秋石,无名异、赤石脂、青礞石、代赫石、寒水石,自然铜、阳起石、云母、赤石脂、禹粮石,琥珀、鹅管石和石膏等。
水环境现状
(1)长江三角洲的水环境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介于北纬28°45′~33°25′,东经118°20′一123°25′,行政区域包括上海、南京、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市共15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土地总面积为9.96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全区总人口约为7 404.7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05%。长江三角洲东濒海洋,地势低平坦荡,河网如织,湖泊众多,其水系包括长江河口水系、太湖水系、运河水系、钱塘江水系和甬江水系,构成特有的水乡泽国的三角洲水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湖泊是太湖,它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环湖出入的河道220余条,其中人湖70余条,出湖150多条,湖水蓄量达46.7亿m^3。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交叉,河道相连,水系发达。由于平原地区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闸门启闭及引排水的影响,水流流向不定。河湖除承受当地地表水径流外,还承受上游15个省区面积约200万km^2范围的来水。大水年份,长江三角洲就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由于面临海洋,易遭台风暴雨及风暴潮袭击,常出现外洪、内涝或外洪内涝同时并发的水灾;枯水年份,上游来水少,往往造成严重干旱并加剧河湖水质恶化。另外,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库泥沙淤积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难度。
(2)长江三角洲的水污染现状
长江三角洲是闻名遐迩的水乡,水资源是一大优势,本来不应该缺水,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水、土、大气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普遍比20年前下降了许多。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心腹之地,是该区域的“心脏”。太湖水质在20世纪60年代为I~Ⅱ类,70年代为Ⅱ类,80年代初为Ⅱ一Ⅲ类,80年代末全面进入Ⅲ类,局部为Ⅳ~V类,90年代中期平均为Ⅳ类,1/3湖区水质为V类或劣V类,蓝藻、水花生频发,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G.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及各区的主要特征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规划一下为具体举例介绍:
1、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华北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居于我国北部中枢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华北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以北京和西安等古都为代表,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区;
历史文化遗迹与名山海景浑然一体,也是我国以人文景观为主并具备多种旅游资源的旅游大区,该去平原广阔,交通发达,城市众多,首都所在,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国最具实力的旅游区。
华北旅游区地貌类型比较全,主要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冀北山地、山东半岛组成。华北区基本上都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冬季漫长而干燥、寒冷。大部分江河封冻;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陕西南部汉中盆地和河南南部属亚热带;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则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华北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 也使得处于黄河之滨的华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祥地。
2、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华中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陆地国境线的旅游区。区内河湖胜景众多,名山峡谷特色鲜明,文化古迹丰富多彩,自然保护区原始独特,大型水利工程举世闻名,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本区内山地分布较广多为区内河流的分水岭,形成较多大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单元有鄂西山地、两湖平原、鄂北山地等。本区地处中国中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各时气候特征明显。冬季较温暖且少雨,夏季全区炎热而降水集中,春季温暖且气候多变,秋季天高气爽。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3、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华东区地处中国的中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公约3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多地少,城镇密集,文化、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全区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组合优势显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有着名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虽地势平坦但微地貌起伏,零星散布着岛状残丘。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温夏热、降水沛均匀。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在猛烈寒潮的侵袭下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
华东区为古吴越两国争雄之地。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自三国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南北朝长期划江而治,沿江的建业、京口等市镇曾盛极一时。隋时修筑的京杭大运河极大地刺激了长江下游的发展,促进了扬州、常州等城市的极大发展。自唐至清,扬州在江南乃至全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4、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华南旅游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包括广东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本区面临东海、南海,海岸线曲折漫长,方便的海上交通为发展外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本区成为中国经济率先崛起的地方。
本区地貌主要包括右江谷地、西江谷地、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以及闽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区内地表侵蚀切割强烈,丘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另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和福建武夷山地区。
华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以亚热带热带气候为主,多海岸海岛,四季温暖高温,一派南国风光。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其有三大主要来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珠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由于本区开发较晚,之前常为流放之所,因此本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岭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从而让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5、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东北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旅游区。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处山海关以东的去取故称“关东”。
广阔的森林,夏粮冬雪的气候,以及滨海风光、山川湖泊、火山奇景、特有动物、极光与极昼夜现象等,构成了以北国风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清代前期满族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及以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则构成了本区别具风采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是东亚夏季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地带,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季漫长严寒,北部冬季长达7~8个月,南部长达5~6个月,大地封冻积雪不化,呈现一派北国风光。
辽阔的东北大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成半环状的三个带最外的一环是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构成的河谷谷底, 其内紧接着高度不大的山地,西以大兴安岭为主干, 东与伊勒呼里山、小兴安岭山地想姐,东有张广才岭、长白山地等。山河水环抱着松嫩平原和低湿的三江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关东文化是土着文化、中原文化和外国文化三元文化基因的融合,其内涵丰富并不断发展和传承。 土着文化发展历史最长,区域特色最浓的也是土着文化,其文化精神实质是粗犷、豪放和刚健的文化心态;
中原文化是随着土着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大量流入而形成的,并成为本区文化的主体;外国文化是因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移民的流入而形成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城市建设、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6、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西南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东侧,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热带亚热带高山高原及峡谷风光独特,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重要的一个区域。
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该区凭借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必将进一步腾飞。本区包括广西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横断山脉大部等,其中贵州高原大部、云南东部在地质史上都是海洋环境,碳酸盐类沉积发育,石灰岩分布广泛,本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本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四川西部为高原气候区。云贵高原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宜人。
西南地区因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交通闭塞,外来势力的影响较小,加之我国政府积极推行少数民族政策,注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该区域少数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多样性最为点香的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7、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西北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该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属内陆型旅游区,是我国与中亚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区地貌的特点是高山夹大型盆地,盆地内戈壁流沙千里。如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夹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本区主要为荒漠环境,沙漠和戈壁分布面积甚广,特殊的环境早就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差较大,日差较大尤为显着,所以荒漠内部的夏季有“早着棉、 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一说。区内的吐鲁番盆地因地理环境特殊,气候炎热异常,素有“火洲”之称。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并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
8、内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内蒙区范围为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里,南北跨距1700 多公里。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北邻蒙古、俄罗斯。是我国跨经度最多的省,区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
本区地貌以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坦荡开阔,微波起伏,在低缓丘陵陵间,分布有宽浅的碟形洼地。高原南部有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中段就是着名的大青山。大青山北坡平缓,南坡陡峭,是典型的断层崖,由断层陷落经黄河冲积而成为着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渠道交错,绿树成荫,阡陌纵横,美丽富饶,素有“塞外江南”美称。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冬春季多风大,夏季温暖而短暂。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0 多个民族组成,具有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古老的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比如过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方便拆卸的蒙古包等等。蒙古族在吃的方面也与汉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爱吃炒米、奶茶、手扒肉。
9、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青藏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高原上独特的冰雪世界、高寒草原、湖泊热泉,以及高原、高山峡谷与原始森林等构成了本区奇异诱人的自然旅游资源,而具有原始色彩的藏族风情、宗教文化与礼制建筑又构成本区神秘诱人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在登高探险、科学考察、民族风情旅游开发上独具优势,是一个极富魅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待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三极”。
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片山的海洋。在这块高海拔的地方,雪岭横空,大河奔涌,蓝湖静谧,令人心醉神迷。
青藏高原最鲜明的气候特点为“高寒干旱” 。由于地势较高,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偏低,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日温差大;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干季风大,阳关充足、太阳辐射强。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青藏地区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政府温度的交替变化。
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其中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侧,而台湾则与福建省隔海相望。香港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3/4,中间的大雾山脉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区的最高峰,平原只占1/4,耕地及池塘占9.2%,荒山瘦瘠地占 74.8%。
澳门半岛原为小丘陵地带,平地多为填海而成,占现岛面积的一半以上。台湾多山占全岛面积2/3,山脉集中分布在中东部,自东向西有台东、中央、玉山、阿里山等诸列平行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最高峰。香港、澳门同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微冷干燥,春秋短两季不明显。
台湾中部被北回归线横穿,全岛属于亚热带—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多风。香港、澳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其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 兼容英国、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荣文化——中西文化。
香港、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英葡结合”的特色。台湾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除岛上的当地居民外,大部分居民皆来自中国大陆,尤以福建为多。
H.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的地形区、空间分布、特征、生活影响!
平原(中国3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三省境内,又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三部分,是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达35万平方千米,它被誉为黑土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
华北平原(又叫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冲积成的)以西就是黄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来经常受沙尘暴的影响,气候比较不好,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但是处于我国腹地,经济较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以东,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长江冲积成的,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河网密布,水量充足,江南水乡的气候。
平原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形,可以大量种植,建筑发展等等。
中国4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面积大250万平方千米,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包括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以藏族为主。有着名的山脉喜玛拉雅山脉,有世界最高峰的珠峰。可以发展旅游业以及开采。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内蒙古境内,第二大,地表坦荡,东部是草原,西部为沙漠,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可发展旅游业。
云贵高原包括云南省西部以及贵州大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林钟乳石等奇观遍布,有桂林山水,可发展旅游业。
黄土高原沟壑万千,黄土覆盖高,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盆地内有我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说这种沙漠地形难以利用,但是沙漠底下却有储藏量十分可观的石油以及天然气,所以有专家学者评价说:地上是流动的沙丘,底下是流动的油海。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典型的高原盆地,是唯一一个位于第一阶梯的高原盆地,虽说环境不好,但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聚宝盆”,内有丰富的钾盐。位于青海省的境内。
准葛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位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常有暖湿气流,所以是我国主要的天然优良牧场。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境内,以西是青藏高原,以东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适宜,水网稠密,河流众多,是我国最湿润的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位于盆地中西部的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亘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面起伏平缓。四周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等环绕。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和新疆边境,以及祁连山麓,北接蒙古,南抵长城。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甘肃、宁夏和河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高原上地势坦荡,多宽广盆地(蒙古语称为“塔拉”),草原、沙漠和戈壁广布。
黄土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东起太行山,西至洮河和乌鞘岭。包括山西省和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山岭可达2500米以上。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厚地区。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哀劳山,东至雪峰山、武陵山,北沿大娄山,南与两广丘陵相接。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以及四川、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000米。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被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所环绕。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新边境。东西长约1400千米,南北宽约52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四周有阿尔泰山、天山及西部诸山环绕,呈三角形,东西长700多千米,南北宽达45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被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东西长800千米,南北最宽处达35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东部,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等县市为顶点的连线范围之内。四周有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和大娄山环绕,其高度多在海拔1000~3000米。盆地底部海拔300~60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抵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最宽达400千米,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辽河、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长春附近松辽分水岭处地势稍高(200~250米)。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的西部称松嫩平原,东部称三江平原。
华北平原:在黄河下游地区。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到渤海、黄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止于苏、皖两省北部,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形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将华北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黄淮平原,北部称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以北,向东直抵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沿江两岸宽窄不等,可以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主要丘陵
我国的丘陵较多,分布广泛,尤其东部地区较广。自北而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等。
辽东丘陵在辽东半岛,由长白山的延续部分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有千山山脉,盛产苹果;山东丘陵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其西部有泰山、鲁山、蒙山、沂山等,其东部为崂山丘陵(胶东丘陵),西部海拔多在500~1000米,东部多为海拔400米左右的宽谷低丘;江南丘陵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云贵高原以东的丘陵和低山,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及安徽省南部,丘陵之间多河谷盆地;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低山和丘陵总称两广丘陵,多为海拔200~400米之间山丘,山丘之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是重要农耕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此外,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也有丘陵分布。
很多丘陵已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有的丘陵区的山峰成了着名风景旅游区。
我国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为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from.EXO
I. 洞庭湖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1、位置大小:(29°N,112°E)附近,四大区域的南方地区,第三阶梯,长江中游,2740(约2700)平方千米,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年降水量1500mm左右;四季分明;》=10°C积温区间4500——7500;受江淮梅雨影响(6——7月);为湿润地区;
3、地形:以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间杂丘陵(江南丘陵),这里指的是平原,所以可不提;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棉花,芦苇,油菜,莲藕,柑橘等;
5、土壤:水稻土,熟土,肥力高;间有红壤(可不提);
6、水文:河流众多,长江,湘江,沅江,资江,醴水,水量充沛,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航运条件佳。
补充:由于多年的围湖造田,洞庭湖面积缩小严重,天然水库作用下降,洞庭湖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详细请参考网络:http://ke..com/view/5852.htm?fr=ala0_1_1
J.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
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介于北纬27°50′~34°,东经111°05′~123°,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地质 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平原底部一般为白垩系~第三系红色碎屑岩沉积;上部为第四纪疏松沉积层,沉积范围和厚度后者远小于前者。两湖平原白垩系—第三系厚及8000米,其中第三系即达3000~4000米。第四纪沉积层由湖盆北部边缘武汉地区至沉降中心的洞庭湖区,厚度由30~60米增至200米以上;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陆交互松散沉积层,自西向东由几十米增至300~400米,最厚可达480余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地貌 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
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见安徽省)。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按其成因有构造湖(如巢湖),也有河迹湖。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见江苏省)。
气候与经济概况 长江中下游平原年均温14~18℃;1月均温0~5.5℃;7月均温27~28℃,绝对最高温可达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无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达4500~5000℃。作物可一年二熟,长江以南可发展双季水稻连作的三熟制。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本区成为全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本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着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区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中国水生植物分布最广、产量最丰地区;淡水水生动物也属全国之冠,除有静水性的鮠、鳊、鲴、鮈、鲢、 鲤、鲫、 青、草、鳡外,还有多种河口洄游性鱼类,主要有鲚、鲥、香鱼、银鱼(有大银鱼、短吻银鱼、细银鱼、尖头银鱼等多种)、鳗鲡、花鲈和松花鲈(又名四鳃鲈)。至于中华鲟、扬子鳄(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白鱀豚等更属世界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