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埃及的地理情况对古埃及居民的影响
自远古时代起,埃及在天文上就可大体以今开罗为界分为两大局部:以北的下埃及和以南的上埃及。下埃及次要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形平整开阔,气候为地中海型;上埃及次要为河谷地带,地形狭隘,气候较为枯燥。古埃及的国王自称“上下埃及之王”,这个称号反映了河谷和三角洲在天文上的差别,但至于能否真的存在过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独立的王国以及它们如何完成一致,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成绩。普通而言,在古埃及历史上,上埃及的政治位置高于下埃及。
全长六千多公里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纵贯埃及南北,它是埃及的母亲河。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高度兴旺的农业文明。流经埃及境内的尼罗河由下游的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集合而成。白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由于有湖泊调蓄,终年水量波动;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山区,处于干、湿两季清楚的寒带草原气候区。因而,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也会在每年7—11月活期众多。这种众多一方面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另一方面,还使两岸得以堆积少量富含磷酸盐和腐殖质的淤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沃土。此外,由于淤泥的堆积由于淤泥的堆积使河岸增高,所以众多时河水不是冲出堤岸,而是慢慢地经过河渠蔓延出去,进而在两岸的旧河道和低凹处构成许许多多的大小池塘。在进入干旱期后,池塘中的水倒流出来,既为逐步干旱的河谷及时补充了灌溉,又把土地中由于先前众多而发生的盐分冲洗掉,从而无效地防止了困扰两河地域的土壤盐碱化成绩。总之,这一系列良好而波动的自然条件,使古埃及农民简直只需在每年众多季完毕后把种子撒在湿润、肥美的土地上,就可静待播种季的到来。但这也使古埃及人满足于“靠天吃饭”,不思工具与技术的改进及创新,因此农业具有很大的自然性,并临时停留在较低的消费程度上。
古埃及人把尼罗河众多时沉淀上去的淤泥称为“凯麦特”,意即“黑土地”。与之相应的是“红土地”——三角洲和河谷以外的沙漠。沙漠富产各种矿产、石材,还有少量的野生植物,古埃及人一向非常乐于开发这片土地。
上埃及与下埃及、黑土地与红土地、尼罗河的涨与消......这一切促进了古埃及文明开展进程中共同的“二元对称”观念,推进了古埃及人的“平衡”、“调和”思想的发生与开展。
⑵ 为什么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古埃及是农业文明,需要丈量土地和对收成的测算,都需要几何和算术的知识,所以有很大发展;历法源于对太阳、星辰等天文观测,而历法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所以埃及人的天文学也很了不起,体现在他们的太阳历十分精确。
⑶ 埃及人文地理特征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海岸线长约2700 千米,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埃及人口和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号称古埃及文明,有人说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文明,这是对尼罗河的最高评价。
⑷ 浅谈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古埃及文明属大河文明。就不得不提到尼罗河了。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
尼罗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在这些自然屏障的怀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
作为“尼罗河赠礼”的埃及,每年尼罗河水的泛滥,给河谷披上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极其肥沃, 庄稼可以一年三熟。据希腊多德记载:“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在古代埃及,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使古埃及的历史比较单纯。从约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三十一个王朝。其间虽然经历过内部动 乱和短暂的外族入侵,但总的来说政治状况比较稳定。
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
⑸ 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
1、最古老的文明,最悠久的古国
作为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的产生。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国家,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就是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以后,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南部产生了苏美尔文明。
这些文明的创造者是谁?从上一世纪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认为,古埃及人是非洲的哈姆语系部落与亚洲的塞姆语系部落长期融合发展而成的。从语言方面来考察,目前,人们往往认定古埃及人属于塞(姆)·哈(姆)语系,或称为亚非语族。如果从人种特征来看,古埃及人既不属于白种人,也不属于黑种人。
事实上,南方的埃及人与北方的埃及人也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古埃及人的特点是长头颅,椭圆形脸,细长个子,黑色头发并有波状。这样一个非洲的基本群体在很早时就被来源于安纳托利亚和塞姆血统的巴勒斯坦的宽阔头颅的移民所混合、改变而产生了历史上的埃及人。
他们是光洁的,具有大脑壳和强壮骨骼的人,手腕和脚腕格外粗大。但是,女人通常是矮小些和更苗条些。综合以上所述,史前埃及人可以看成是地中海民族之一。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几乎与古埃及人同时创造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2、融合东、西方君主制的典型的专制主义
提起专制主义制度,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所谓“东方专制主义”,而在“东方专制主义”概念中,又以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为典型。
在古王国时代随着国家统一的最终确立和巩固、王权的强化,专制主义才开始形成。所谓专制主义,乃是国家体制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在专制主义政权统治下,君主具有绝对的、无限的权力。君主国王的统治,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为任何法律和规范所限制。
法老作为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君主,具有法律、行政和财政等方面的无限权力,实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一人的绝对统治。金字塔的建筑足以象征专制主义统治的绝对权力。但是,在古王国时代,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水利建设工程。
恰恰相反,有不少资料证明,在古王国末期和第一中间期,地方政府和州的统治者负责进行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阿西尤特州的凯悌铭文曾讲到了他通过安装水闸,引水上“山”,开拓耕地。所以,至少在第12王朝以前,水利灌溉工程是地方政府的事情,还没有中央政府统一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
因此,把埃及的专制主义说成是“治水专制主义”,显然是一种臆造。古埃及的专制主义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专制君主对奴隶,以及广大自由农民的阶级统治的基础上,是阶级关系尖锐化的结果。
3、浓厚的宗教意识及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思想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却是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一种被颠倒了的思想意识。在古代世界,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往往显得软弱无力;在君主贵族的统治下,社会严重分化,人民群众又无可奈何。
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宗教,即祭祀神灵和举行礼拜仪式等手段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追求美好的人生。统治阶级恰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把宗教作为奴役、统治的一种手段。
宗教在古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代埃及则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宗教不仅干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而且影响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渗透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相对闭塞的古埃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无形的控制和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神权、王权的专制主义统治。
4、固有的文化传统与兼收并蓄的文明
在不少人们的印象中,古埃及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国家,是一个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文明。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把它归咎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南、北濒临地中海和尼罗河的几处大瀑布。这样一种相对闭塞的环境,对于外来民族来说,几乎是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
所以,埃及很少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于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实上,这种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并没有限制埃及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内地的交往。
从远古时代起,埃及人通过红海海峡和苏伊士海峡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发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过几个瀑布,经常与埃塞俄比亚人发生密切联系。特别是从新王国时代以后,埃及越来越多的陷入对外军事和商贸活动中。
在埃及人的不断对外战争中,埃及帝国成为近东历史上第一个军事霸国,地理环境对它的限制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少,因而,所谓闭塞和保守性也就越来越被对外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5)古埃及在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扩展阅读:
埃及文明的对外传播的原因
1.地理上的原因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南北濒临地中海和尼罗河的几处大瀑布。这样一种相对闭塞的环境,对于外来民族来说,几乎是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
所以,埃及很少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于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实上,这种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并没有限制埃及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内地的交往。从远古时代起,埃及人通过红海海峡和苏伊士海峡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发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过几个瀑布,经常与埃塞俄比亚人发生密切联系。
特别是从新王国时代以后埃及越来越多的陷入对外军事和商贸活动中。在埃及人的不断对外战争中,埃及帝国成为近东历史上第一个军事霸国,地理环境对它的限制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少,因而,所谓闭塞和保守性也就越来越被对外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2.文化上的原因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开始出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大约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虽然,在这几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语法和词汇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语言,较之法老时期,很少相似之外,但是,象形文字的传统却得以保存下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过西奈铭文,最后影响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发明。象形文字最初使用起来不甚方便。所以,在古王国末期,由象形文字演变出来一种便于书写的行书体,通常称为僧侣体。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在僧侣体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更简便的草书形式,即世俗体。古埃及人尽管发明了3种书写形式不同的文字,但都是象形文字的演化。
象形文字及其不同的书写体,维持了古埃及文字的固有传统。有了文字这个载体,埃及的文明就张上了翅膀,它不再局限于在尼罗河地区的影响,开始向近东地区和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传播。一个文明要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在古代中东地区有许多兴起的文明,正是因为没有文字或是文字没有抢得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很快的就衰落了。
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有很大适应性它不断的改变自己,使得它能把埃及文明胜利的承载、传播、流传下来。所以到了近代象形文字虽然失传,但是法国的商博良最终还释读成功。更加说明象形文字是有生命力的。
3.技术上的原因
公元前3000 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它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质轻、便宜、易造,耐用,可卷折和便于运输等。于是得以大批量生产,作为垄断产品向地中海国家出口,在近 4000 年的时间内,是最受欢迎的书写材料。
古代,埃及是生产莎草纸的唯一国家。由于埃及气候干燥,文件不易腐烂,有的至今还能在沙漠里找到。近 100 年来发现的莎草纸中有前 2700~公元 900 年用十几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其中有希腊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科普特文、拉丁文、阿拉米文和希伯来文等。埃及是我们今天了解的记载最丰富的古代文明,这要归功于莎草纸,它不仅传下来了埃及文明本身,而且保持了其他文明。
传播文明不能靠口口相传,所以作为介质的纸就成为文明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因为埃及的莎草纸有着上述的特点,它很容易就扮演了埃及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角色。就像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一样,埃及的造纸术在早期文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埃及文明能够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
4.军事上的原因
古埃及时期由于地理上的封闭,埃及与外界交往不便,受到敌国入侵也很少,但是随着人类文明交往的范围的扩大,埃及也开始受到了外敌的威胁。喜克索斯人就在埃及建立过15、16王朝,统治过大半个埃及。即便是当周围国家较为弱小时埃及也会必不可免的去入侵其他国家。
在埃及与外界的军事对抗交往中,敌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当然要了解和研究埃及的社会文化情况。双方发生的战争也不断的有各自的俘虏,而俘虏也会带去埃及文明的许多影响。而如果是埃及入侵了别国更是自然的把自己的文化主动地向那里传播,来消除当地文化,同化被入侵过的人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埃及的文明自然随着军事活动向外传播。
5.交通上的原因
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过腓尼基人传遍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岛屿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要是没有腓尼基人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以及向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气。那么埃及文明的影响自然会大打折扣,会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也不会对西方文明留下烙印。
⑹ 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历史概括文明象征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了古埃及文明的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正在加载古埃及服装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埃及的地理位置使得埃及虽有降水但不多。从古代埃及留下来的大量雕刻和绘画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古铜色皮肤,体魄健壮。他们的体形、外貌与古代的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不同,与古代的亚细亚人也不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⑺ 地理学发展史的古代地理学
(上古时期至18世纪末)
古代地理学是农牧业社会的产物。其特点是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由于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学的体例和内容具有显着的地域差异。 本时期的地理思想和着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各具特点,其中以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文明衰落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经典地理学建立时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和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学界尊为“地理学之父”,他不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为地理学或大地的记述)这个术语,而且用两地竿影换算出弧度,计量了地球的周边是252000希腊里(约折合为39690公里),已近于近代的实测值。埃氏不仅是古代数理地理的创始人,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3个地区,以及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5个地带,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整理荷马史诗以来的古代地理知识,继承亚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利用当时商业航海的记载并结合自己一生旅行见闻,写成17卷《地理学》。它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地理情况,是西方区域地理的先声。
托勒密的名着《地理学指南》(8卷),内容包括地图投影、各地的经纬度表和绘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这部着作为近代地图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说统治人类的思想达1500年之久。
中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
在世界观方面,主要是围绕着所谓“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两者分别具有唯心和唯物倾向,但均有听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自然规律并具有地理唯物论见解。
在方法论方面,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说理工具,对地理现象的解释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力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在地理书籍中山的阴坡和阳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阴阳区分,沿袭至今。以八卦表示8个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于中国。
《内经·素问》这本最早的医书将木、火、土、金、水类比为东、南、中、西、北 5个方位和春、夏、长夏(暑)、秋、冬5个季节,并认为东部地区主木,属青色,象征植物繁茂;南部地区主火,属红色,象征土壤红赤;中部地区主土,属黄色,象征黄土高原和冲积沃土;西部地区主金,属白色,象征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区主水,属黑色,象征日照短暂和土壤棕黑。
中国最早的地理着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4~14世纪) 中国、阿拉伯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有长足的进步;欧洲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则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欧洲 中世纪是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自守的小君主国使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缩小,统治者力图使地理学成为基督教的奴仆,出现了地理学思想的反动。不仅古希腊、罗马在地理方面的优秀传统未得到继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如 6世纪商人科斯马斯着《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说代替球形说。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作为地球的形状,把大地看成为扁平长方形,东西长度为南北之两倍,四周为海洋环绕,其外又有陆地,即天堂所在。12世纪以后,由于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地理眼界扩宽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成立和教会建立大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经典着作由阿拉伯文转译过来;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使商业航海发达起来。所有这些使欧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图绘制开始出现某些转机。阿拉伯世界 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团结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他们翻译希腊先哲的着作;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又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着;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15~18世纪)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C.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旅行探险,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险同地理大发现不是一回事,说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正是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社会事件出发的。哥伦布之后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即西方由中世纪封建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地理大发现给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从3方面阐明:①地理大发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16世纪初,P.亚皮安绘制了一个地球的心状图,其弟子G.墨卡托于1569年绘成了一幅适用于航海的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尔后又编绘《墨卡托地图集》。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②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着作。德国S.明斯特尔的《宇宙志》于1544年出版,被认为是地理大发现的早期代表作。德国B.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清初刘献廷提出地理学要阐明“天地之故”,即探讨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中国古代地理着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③15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能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某些法 则进行概括。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论又给予地理学发展以难以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二元论,均成为近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没有一个文艺复兴,且地理发现的眼界远较西方为窄,历代封建王朝的权力集中,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经济稳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变革。不变论的思想、传统天人感应的唯心哲学观,严重阻碍了地表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正确人地关系的探讨。
总之,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3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3方面的准备,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中国在明末清初,亦开始了整体地表规律的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够,特别是统治者仍鼓吹天命论等,新的地理学无法兴起。
⑻ 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
战略意义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横跨亚、非两大洲,其领土的绝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邻地中海,东濒红海,隔海与沙特阿拉伯相望,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这就使埃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冲。埃及海岸线长约2700公里,其中地中海沿岸长约1000公里,红海沿岸长约1700公里。
亚洲和欧洲之间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货物海运,80%经过苏伊士运河。由于中东地区铺设了大量的输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发展迅速,苏伊士运河面临着过往船只、特别是运油船逐年减少的局面,埃及通过对苏伊士运河上的过往船只收取的过境费收入也开始下降。1993年2月14日,埃及决定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以增加外汇收入。运河加宽30米,加深1至17米,此项工程于当年底完工。1996年7月24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决定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和货轮使用苏伊士运河,以确保埃及靠苏伊士运河所得的收入不会下降。
尼罗河对埃及的社会经济发展作用
1 从人口方面分析:人口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
2 从农业生产和分布方面来分析 :尼罗河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故而埃及人赖以生存的农业仰仗尼罗河,土地当然集中在两岸。
3 从城市分布方面来分析 :埃及沙漠面积广大,气候干燥,人口多的城市自然和水密不可分,城市的建立依托尼罗河了。
4 从旅游资源方面来分析 :由于埃及历代帝王建都都在尼罗河附近,因而有旅游价值的文物古迹遗址应该主要在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对于埃及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① 创造了古埃及文明,河流沿岸是人口和城市密集分布区,养育了埃及大部分人口
② 河水泛滥,给河流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的发展。
③ 为农业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为工业和日常生活用水提供淡水资源
④ 促进发电业,养殖业的发展
2.埃及的旅游业为什么十分发达?
1.埃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1996年,埃旅游业摆脱了前几年境内针对外国游客的恐怖事件影响,外国游客达到400万人次,收入30.09亿美元,成为埃第二大外汇来源。全国有五星级饭店32家。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水坝等。 2.埃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近几年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
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路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埃及的主要矿产和物产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石油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铁和锰分布在中部、东南部;磷酸盐分布在中部;棉花、水稻、甘蔗分布在尼罗河两岸。
结论是: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⑼ 关于古埃及资料
古埃及资料一、曾经的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连续形成了31个王朝。公元前11世纪至前1世纪,断断续续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代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古埃及资料二、公元前三世纪的曼涅托将从美尼斯至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的埃及历史分为三十个(或三十一个)王朝,又有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将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涅伽达文化I时期(阿姆拉特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500年)
2、涅伽达文化II时期(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3、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
4、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5、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
6、中王国时期(11—14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7、第二中间期(15—17王朝,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
8、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埃及帝国开始形成)
9、后埃及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332年)
10、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从第1到第4时期,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朝出现的时期,第5至第7时期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第8至第10时期是埃及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下的时期。
古埃及资料三、拉美西斯一世,原名普拉美斯,又名门帕提拉,是埃及第19王朝的创立者。
在拉美西斯一世登基后不久,他就指定了他的儿子塞提一世作为共同摄政王,而他的儿子已经是一名军队指挥官,热衷于远征叙利亚,并企图恢复埃及在那里逝去的地位。但是,拉美西斯一世加冕后仅仅一年零4个月便去世。拉美西斯一世被葬于帝王谷,霍伦海布墓附近的一座仓促建造的陵墓中。
拉美西斯一世的木乃伊曾在19世纪埃及木乃伊疯狂盗卖中被当地僧侣转移并保护起来,但是仍被倒卖至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博物馆,后辗转至美国。经一系列现代科学鉴定,确认其身份就是埃及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的19王朝的开国法老拉美西斯一世,最后于2003年回赠埃及,与其子孙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一同陈列。
古埃及资料四、拉美西斯二世他拥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着名的法老,是一位强大的国王,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
头顶着这些光环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统治时间1279 BC ~1213 BC),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这些盛誉。敌人惧怕他,臣民爱戴他,神灵保佑。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古埃及资料五、拉美西斯新建的工程中包括一座新的首都,这座新城的奢华程度与埃及另两座大城市孟斐斯和底比斯不相上下。这座被称为比-拉美西斯的城市在这位法老当政第五年就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他的寝宫。
这座城市建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古阿瓦里斯城,这是让他倍感亲切的地方,因为他父亲的夏宫就修建于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古埃及、网络——拉美西斯二世
⑽ 古埃及这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上有哪些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征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罗塞塔石碑上同时记录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和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成为后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