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 低高低和高低高原理具体是什么意思~·一般怎么用
一般是用在等温线,等高线,等气压线之类的题型,例如,
图示一等温线图,假设a,b两地纬度一样,A地温度线凸高为低(低高低),B地凸低为高(高低高)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
2. 地理人口增长的3个模式(高高低,过渡模式,低低低 )对国家的影响
高高低,是早期模式,对国家而言,高出生使国家劳动力丰富,高死亡使得人口更新迅速,由此导致国家的人口增加缓慢,发展较慢,一般是农业社会。过度模式对国家造成严重的人口负担,人口基数不断扩大,但劳动力丰富,手工业等轻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低低低模式,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家福利负担加重,一般为发达国家
3. 谁给解释一下人口高低高
高-高出生率
低-低死亡率
高-高自然增长率
这是过渡性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4. 地理,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三种:高高低、过渡模式,低低低。
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正处于:“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过渡阶段。
5. 地理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有三种模式,可以总结归纳为:
(1)原始型:高高低
原始社会,新生婴儿很多,但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高。因此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低高
近代以来,新生婴儿依旧很多,但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平均寿命延长。因此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低低
现代,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养孩防老”观念逐渐被摒弃,新生婴儿减少;但同时医疗保健行业愈发发达,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因此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6. 成年型为什么是高低高型
你说的应该是传统型吧..高低高指的是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多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像现代型过渡)因为这个时候科技有发展 医疗资源变好 死亡率减小
7. 高中地理“人口”问题
你应该是截取了部分吧,人口增长模式共有三种,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从原始型向传统型开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出生率的下降促使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8. 高一必修二地理人口问题
这是人口这章的复习资料,需要其他章节资料的可以加我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