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研究成果有哪些

地理研究成果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1-30 20:11:47

❶ 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哪些

1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为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须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间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理学者认识到,要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强研究,地理学家必须强调格局和过程及其间的关系。发生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尺度的区域中的过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产生了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人们日益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陆地表层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本质上看,陆地表层的环境变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的结果。陆地过程的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其主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促进地理学向理论方面深入;界面过程研究实际上是系统间接口的研究,将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渗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着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及时更新。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发达,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舞台。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复此发言 2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生态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21世纪议程》。随着《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贯彻实施,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被纳入全国、各省区和一些大城市的国民经济计划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开展,地理学者也展开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地球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以人类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为主体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另一方,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即人地系统。人地系统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人和地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应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及系统调控的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决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促进与抑控作用;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复此发言 3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二、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着。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系统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学外部则更多地强调地球4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主题,表现在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地理学,尤其是中国的地理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学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❷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研究成果简单说几个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着。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江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着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着,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❸ 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些领域

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些领域
可以用于矿产、交通地理、地理思想史、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城市社会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❹ 目前地理最热门的研究方向

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价值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这种价值的拓展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推动力: 第一,地理学本身的内在动力,主要是通过发现并解决新的科学问题而使地理学得到发展。第二,社会需求的推动,通过提出新的命题和目标而拉动了地理学发展。
第三,技术方法的进步,改变了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手段,从而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地球表层系统特别是人类智慧圈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的应用为地理学注入了活力。目前,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把握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正确评价基础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的科学依据之一。�
1.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三个机理研究的方向。在这些研究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学注重地理空间的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

目前地理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并存的特点。其一,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
其二,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地理学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与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更大范围看,地球科学则更多地强调地球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主题。�
2. 社会需求的推动
地理学,尤其是中国目前的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学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而且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都开拓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地理学在以上几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绩,正是地理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3. 技术方法的革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层面上有了质的飞跃。除了定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深入外,长期定位观测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重视,这为以过程为对象的定量研究,特别是那些难以实验模拟的陆地表层界面过程和空间过程研究,提供了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的支持。因此,国际上许多大型的地学研究计划大都有大型观测计划的配合。近年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更促使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同时,这也使地理学研究从样本区域向大尺度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从而便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宏观规律。此外,地理学的成因理论与动力机制的研究对象则趋向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
由于地理学的格局和机制的研究是在3S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因此地理学的科学性显着加强。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3S技术,尤其是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地理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❺ 城市地理的研究热点有哪些

城市地理研究热点;城市地理学是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地理学科中发展速度最;1.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机制和体制创新研究;2.城市体系与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的研究;90年代后半期以来,城镇体系研究在“三结构一网络;3.大城市空间扩展与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是我国城市地理学应开拓;4.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研究;5.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地理研究热点
城市地理学是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地理学科中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性最强、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城市地理学研究历来有两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为“点”,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二是把城市作为“面”,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应用角度看,两者均是为城市和区域规划发展服务。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学术前沿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机制和体制创新研究。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研究历来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点,内容涉及全国及区域城市化的特征、地域类型、发展机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等方面。90年代后半期以来,开始对城市化研究进行理性思考与理论总结,并对城市化研究中的难点,即城市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1998年宁越敏的“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是对宏观城市化机制创新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郑弘毅主编的《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是对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小城镇扩散与集聚的机制,指标体系以及地域差异,的系统研究。90年代末,我国政府对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问题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实施城市化战略被确定为我国“十五”
时期的一大重要任务,但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人口城乡转移渠道不畅、城市经济结构趋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和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缺乏联合行动、统一规划缺乏实施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这就要求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从因地制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问题。因此,对城镇规划、人口管理、经济组织、土地流转、资金筹集等经济社会体制创新和对小城镇发展的地域模式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2.城市体系与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的研究。城市体系的传统研究领域主要是“三结构一网络”,即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联系网络。“三结构一网络”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不同地域类型的因地制宜的应用研究、二是用新的方法技术对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三是对联系城市的航空、信息等网络系统结构的研究。
90年代后半期以来,城镇体系研究在“三结构一网络”基础上,向更深层次研究推进,即对城市群、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等城市体系的特殊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规划)两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机制与调控研究”成果(2000),代表着国内研究的前沿;在应用研究方面,周一星主持的“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2001)、“南京都市圈规划”(2000)代表着国内研究的前沿。对城镇密集地区(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是今后城镇体系研究的前沿领域。
3.大城市空间扩展与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CBD、边缘区、城市空间扩展、城市市场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5个方面。其中,最新成果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扩展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动态研究和大城市郊区化研究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动态研究从土地利用角度对扩展规模、特征、动力和模式进行探讨;大城市郊区化研究主要对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表现形式、动力机制和现象结果进行中西方、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周一星的“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研究”(2000)代表了这方面的前沿。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研究是我国城市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相当有限,代表性成果有王兴中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2000)和柴彦威的“中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国外开展较多,并且对城镇规划和建设实践
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是我国城市地理学应开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4.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研究。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新领域,研究面还较窄,成果数量还很少,代表性成果是阎小培的“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1999)。基于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对中国传统的城市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区位决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化对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影响、信息网络与城市体系的互动关系,信息网络与大城市地域结构的互动关系是城市地理今后应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
5.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相比之下城市地理学对这方面研究较少,仅有一些理论综述、评价指标和土地利用的文章。随着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化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的日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也会逐步深化。城市人居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将侧重城市人工环境的研究。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发展模式。

❻ 中国地理研究成果举例子

遥感技术世界领先地位 北斗系统

❼ 近六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哪些主要成就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然
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A.R.伊萨钦科
来中国讲学,系统介绍了有关地理壳、自然区划和景观学的进展。这个讲学的进修班在
林超教授领导下经集体讨论,确定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并发展为自然地
理学的一门独立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学者创立和命名的学科,这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有关,也与老一辈地理学家的长期努力有关。在此之前,林超、黄秉维等就已
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工作,如黄秉维在20世纪30年代编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
《中国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开创对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我国综合自
然地理学实际上既经历了20世纪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传入,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
的传统,还受到原苏联地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形成
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要发展地球表层学,本来即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
并在全球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方面有所建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正好与之契合。面对地球表
层这一复杂巨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90年代针
对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黄秉维提出建立“陆地系统科学”[6]的理论体
系。他指出,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地球表层(主要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
各种要素的综合规律的揭示,即陆地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大气基本是气体,海洋
基本是液体,陆地由固体、液体、气体组成,生物界亦最复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
深,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又最密切[6]。建议以研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任务带动陆地
系统科学的发展[7]。陆地系统科学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综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进了综
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进入21世纪,综合的理论和方法在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结合
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还大量展开了综合研究实践,如综合自然区划、资源综合开发、国
土整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结合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
去解决那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复杂问题,这使它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老一辈综合自然地理学家如林超、黄秉维、周廷儒、赵松桥、陈传康等奠定的基
础,也有许多中、青年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已经有
了长足的发展。5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古地理学、现代自然地理过程、
土地科学、综合自然区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发展均取得了显着进展[3]。综合自然
地理学理论和应用的深化对整个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2综合自然地理视角的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
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等,研究重点
集中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及其尺度效应、人类活动对于景观结构、过程和功
能的影响,及其景观异质性的持续性利用与管理等[8]。
景观生态学既有地理学派也有生态学派,目前在地理科学领域中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难分伯仲,许多景观生态学家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家。这要从它的渊源说起。
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一般认为其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 Troll,
1899-1975),他于1939年正式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9],并在1968年将其定义为:
“研究一个给定景观区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因果关系的科学。这些
关系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景观镶嵌体与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
级结构”。欧洲的景观生态学不论从诞生的学科背景还是其完善过程和学科贡献,以及应
用指向,都带有浓重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色彩。其关注的重点从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逐渐
扩展到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在理论上强调景观的多功能性、综合
整体性、景观与文化的协同,并提出了整体性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观生态
学是在欧洲影响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观
生态过程、数量化和模拟研究以及自然景观研究见长。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基
本上引领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
动着景观生态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10]。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从介绍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研究工作开始。早期翻译欧洲景观生
态学文章的有刘安国、林超、陈昌笃等,而李哈滨则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北美学派的景
观生态学。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观生态学》一
书[11],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国学界所接受。此后,我国景观
生态学工作者相继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12]。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景观格局与生态
过程、土地利用与动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应
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13]。从整体上看,尽管我国的景观生态学发端于对欧洲景观生态学理
论、方法和技术的引进,但研究范式接近于北美地区,即更多的带有生态学方法论色彩。
2.1基础研究与理论进展
2.1.1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与近年来国际上非
常活跃的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相呼应,结合“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人
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等科学命题[14,15],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从自然过程研究转向
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综合研究,从无机过程研究转向无机—有机的综合研究,从单一
要素研究转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宏观研究转向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研究强调人为
因素在各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强调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强调地理过程在土地退
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内容从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向动态拓展。理论研究从系统
变化的驱动力与过程向机制研究深化,并从简单综合向系统综合与集成转变[16]。进而开展
了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效应等地表环境变
化的驱动力、过程和效应的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在陆地表层系统、环境系统、人地系
统方面的理论建设更加系统化;通过要素综合、过程综合与区域综合,综合性不断得到
加强;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多学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显。
在理论上,发展了综合的格局—过程、驱动力—过程—效应的研究[17]。从近3年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资助的综合自然地理(D010106)项目看,与上述命题相关的研究2006年占
63.0%,2007年占56.1%,2008年占67.9%,3年平均占61.5%,足见陆地表层系统自然
地理过程研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基础研究地位和重视程度。
2.1.2土地科学
土地科学的研究重点结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国际全球环
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联合核心项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新阶段
的“全球土地计划(GLP)”取得进展。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可以归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与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LUCC及其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5
个研究主题。据张镱锂等对土地利用文献的统计,我国在2002-2007年发表的论文占
1978年以来文献总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论文数量达到796篇。这表明我国土地利
用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从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
对该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项目资助数和经费额度均明显提高[16]。随着国际上将
LUCC这一研究主题上升为“土地变化科学”的学科范畴[18],随着土地利用问题在国际科
学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化,更加重视基础理论探讨[19]。土地资源学的
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开,包括土地资源的伦理观问题、
土地资源的系统理论问题、土地资源的过程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价值论问题、土地资源
产权理论等诸多问题[20]。土地保护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是围绕土壤学、生态学以
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的[21],作为土地退化及其防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水土保持及
荒漠化防治仍旧属于土地保护学研究领域关注的主要对象。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则主要是基于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土地的生物
栖息和承载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土地的环境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
地生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地生态的分异理论问题等[22]。土地利用与规划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主
要包括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
调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理论等[19,23,24]。
2.1.3自然区划
上一世纪,以林超、罗开富、黄秉维、任美锷、侯学煜、赵松乔和席
承藩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25-32],奠定了我国这一领
域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郑度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33]是近年自然区划的代表性
研究,在分析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果,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
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郑度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则、区划等级系
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并通过区划模型,实现区划原则、指
标体系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34]。另一个基础性研究是“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樊杰阐述
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并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
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
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35]。自然区划已向带有自然区域划分性质的综合区划发
展,在《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蔡运龙阐述了三大地带和七大地区及
其内部的地理多样性,可视为综合区划性质的着作[36]。自然区划的趋势还表现为区划方案
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影响决策显着等。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2007-2008年发表的自然
区划及其相关研究文章约有696篇。
2.1.4景观生态学近年来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成果显着,研究
队伍不断扩大。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景观生态”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的博士和硕士论文
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与此同时,以景观
生态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也急剧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
篇。据傅伯杰等的检索统计,从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检索到
的3164篇SCI论文中,有96篇来自中国,约占总数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观
生态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促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和发展。广度上,
开始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人文因子的综合,以解析景观的复杂性;深度上,注重宏观
格局与微观过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观观测和实验为宏观格局表征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
可靠依据;宏观格局的规划和管理反过来强化了微观研究的实践意义。并进一步加强了
格局-过程和尺度效应研究[10]。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范式从平衡范式向远离平衡范式、线
性范式向非线性范式、平稳范式向非平稳范式,以及简单性范式向复杂性范式转换,一
些新的理论成为景观生态学继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撑。近年一些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方
法在景观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分形理论、元胞自动机、自组织临界理论、复杂适
应系统理论等等[8]。建立了空间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于相似性的尺度
上推方法、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随机(模型)法的尺度推绎途径[37],正在
试图将这些途径和转换方法构建成统一的尺度推绎理论框架。一些新的理论如空间自相
关理论、空间非平稳理论和地统计理论等被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采样技术体系上。
吕一河等则提出了一个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
2.2方法和技术进展
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定量化研究和过程模拟以及建立模型仍然
是综合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特别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趋势。通过借鉴和集成其
他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研究中的应用,定位试验、
模拟实验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多源数据复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态过程模型的发
展、有效性检验与验证等,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并使之提高到新的
水平。
2.2.1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在实验数据采集方面,从监测、分析、模拟三个方面,加强
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加强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应用物理实验,了解地表物质的物理结构及物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利用遥感对地观测
系统和典型地理单元长期定位、半定位观测网络,加强典型地区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
过程的变化研究;利用室内外模拟实验,简化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加强不同要素作用方式
和过程的识别研究[39]。
在区域与全球尺度上,卫星遥感已成为自然地理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遥感数据在分辨率、高光谱方面更加多样化。并发展了利用夜间灯光影像为
数据源,用来研究城市土地扩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计算机
相结合,具有对时空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和发现新
的信息,为综合自然地理和景观生态学的区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对地
观测系统的建立与全球准同步动态监测已成为现实,使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
统研究和综合集成[17]。
在微观尺度上,定位试验观测、实验模拟与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野外观测台
站建设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已经实现网络化体系;实验室数量、仪器设备、试验方法不断
完善。
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树轮、冰芯、湖芯、石笋等自然证据,过去
300年全国和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集已经形成。过去2000年的气候与环境
变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2.2.2模型与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系统模型模拟技术也在不
断强化过程中。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环境变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响较大的模型包括:
Ehrlich的“I=PAT”公式[40]、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粮食与农业
系统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
特别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45]等以GIS技术为支撑进行空间格局模拟的模型得到广泛应用。
包含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景观机制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的模拟中,
特别是这类模型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对于景观形成和演变机制模拟的能
力。目前基于智能体的个体模型成为景观生态学模拟的热点途径之一,已经应用到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观的形成演化上。空间显式斑块动态模型是另一类景观机制模
型,常常用于格局和过程作用频繁、斑块周转率快的景观系统[8]。
各种数学方法被用于地理评价和规划,如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遗
传算法、多目标线性规划、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评价、聚类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
三维景观模型、Google Earth技术、DEM分析技术、生态足迹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广
泛应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确判断、抽象的数学模型及合理的趋势推导,使研究结果更
科学、更准确,推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16]。目前正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
指导、以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稳步发展[17]。
2.3成果应用
2.3.1土地科学的成果应用针对我国粮食安全、城市化占用耕地、土地退化等问题,
近几年来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与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
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耕地、粮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的
相互关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等。这些研究为解决国家战略需
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贡献。
2.3.2自然地域系统和格局、过程的成果应用在多年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研究基
础上,进一步将区域单元作为资源与环境的整体来认识,针对我国水土资源短缺与生态
退化等区域问题,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自然生产潜力、
生态承载力,并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变化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也由初期的感性认识、单项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发展到近几年的生态地理区域系
统研究[46]。近年来,区划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制定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对策、
灾害预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择青藏高原、海岸地带、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敏感
地域,开展了环境演变的综合研究。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
灾害等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自然地理学界开展了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
利用、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土地退化过程及其逆转机制、土壤—植物—大气系统、
多界面过程的复杂耦合理论与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2.3.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功
能区划定、廊道设计以及整个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观生态学
的原理促进了自然保护理念的更新,自然保护正从物种保护向景观保护乃至流域保护方
向转变。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态过程关系分析,以及空间模拟技术为土
地利用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47];其模拟预测技术,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提供较好
的技术支持;利用景观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理论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
局[48,49]。
2.3.4生态建设与生态评估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在我国的生态恢复重建中得到广
泛应用,包括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示范区建设,以工业污染防治与乡镇企业合
理规划布局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示范区建设,生态
城市、城郊型的示范区建设,农工贸一体化型的示范区建设,以矿区生态破坏恢复治理
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示范区建设,土壤退化综合
整治的示范区建设,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的示范区建设。
为配合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的实施,我国启动了中国西部生态系统
综合评估项目,研究成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
依据。通过较多学者的努力,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多方面都有所进展,对国家的生态
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17]。
2.3.5对重大工程、环境治理和决策的贡献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为大型工程提供可
行性论证,为工程建设及运行中的各种可能灾害提供预防措施,为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和
技术以及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例如,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从选线、施
工场地选址、施工时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的
冲击。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和建成后一直进行环境的监测、脆弱性和
生态安全的评估以及环境效应的追踪研究。在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中都有综
合自然地理学的贡献。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工作聚焦在生态与环境的研究与保护方面,
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态与环境的演化过程、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价及
未来50年变化趋势预测等,为科学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规律,促进西部地
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50]。在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三
农”问题,生态系统碳收支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7]。

❽ 我要写一份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请问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从网络下手

2年前我做过几个高中的研究性报告,都是炒网络的,,老师说我分析得入木三分啊

不知你们学校是不是这么随便的

❾ 关于“地理研究性课题”有哪些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1、噪声污染及危害

2、所在乡镇的农村耕地利用现状及处理

3、亲自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拍摄系列照片

4、关于句容市水资源利用状况

5、句容市地区(或自己所在镇区)大气污染及危害

6、关于贫困地区与人口问题的探讨

7、关于城区(或自己所在镇区)绿化的研究

8、某工厂的污染危害及治理

9、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

10、农村垃圾现状及处理

11、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

12、生活垃圾能再利用研究

13、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状况的调查

14、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15、句容市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16、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方法

17、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18、工厂密集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19、哪家超市最便宜

20、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21、太阳能的利用

22、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从第谷、开谱勒到牛顿)

23、居室污染

24、生活中的地理(或地图)

25、古代中国的地理学贡献(或者地理学家、地理着作)

26、食品污染

27、可再生能源

28、比较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29、小论文:从电球箱到臭氧层

30、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31、句容市文化的特点(从气候、地理位置等要素来研究)

32、化肥对土壤的影响,或者农药污染问题

3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纠纷问题研究(中国的国界问题)

34、部分废品的回收利用

35、调查本市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品的情况及发展前景分析

36、城市化给句容市带来的变化(问题或好处)

37、句容市(或自己所在镇区)过去的历史沿革,历史地位,地理、人文优势,现状分析(优、缺点),未来的发展构思等。成果呈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38、句容市城市规划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城市的特色、规模、布局、环保等,成果呈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40、中国近代疆域变迁问题研究

❿ 近年来自然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

地理科学这个概念出现比较晚。
它是在1986年由“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提出的。
他认为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
一般情况下,地理科学与地理学是同义词,但在学术上,二者略有差异。

阅读全文

与地理研究成果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1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3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