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中国地理文物为什么不动

中国地理文物为什么不动

发布时间:2022-06-11 23:51:02

㈠ 说一下敦煌的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敦煌地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常年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空气中的水分就少,而且壁画的 颜料采自矿物原料所以敦煌文物可以保持千百年不坏。

㈡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这块砖石是谁放的,为何千年来没人敢动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起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塞,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的美称。嘉峪关是旅游爱好者很喜欢去的地方,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大漠豪情,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的时代。有很多人都很好奇,嘉峪关的城墙上放了一块砖,这是为什么呢?


嘉峪关现在是非常着名的景点,很多人来到这里为了感受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孤独的人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大漠的荒凉孤独。喜欢历史的人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几千年来历史在嘉峪关上留下的痕迹,嘉峪关就像一位老人,他的痕迹都是时代留下的足迹,是风霜雕刻的印记,是战争留下的痕迹。如果有机会,都要到嘉峪关走一走,感受一下这里的一切。

㈢ 沉寂千年的“黄河铁牛”,被捞出后为何露天放置、不予人工保护

中国历史上遗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在如今也有不同的保护方法,在1988年,曾沉入黄河河底的黄河大铁牛得以被捞出,然而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却没有被立即拉走至博物馆保护,而是被露天放置在捞起时的位置。

文物保护学者表示,不是他们不想保护大铁牛,而是他们不敢妄自乱动,生怕对大铁牛产生破坏,可见露天放置也是对大铁牛的一种保护。

家学者和政府考虑过将大铁牛拉到博物馆保护起来。

但是由于大铁牛是铁制的,并且在黄河里埋了那么多年,刚刚上来时大铁牛就出现了锈蚀,很脆弱,而且大铁牛太重,要拉走就必定会对它产生伤害,专家学者不敢贸然下手对它进行保护,怕保护不成反倒对它们造成损害。

最后专家学者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让就地提升,即在不动铁牛的情况下,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开掘地开始提升,提升高度为12.2米,在地表上让它们恢复原貌,露天放置,现在的大铁牛就被露天放置在它的发掘地。

可见目前为止露天放置对大铁牛来说应该也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但是大铁牛的锈蚀问题仍旧是困扰专家学者已久的问题,只能伴随着不断的发展去解决铁质文物保护的大问题。

黄河大铁牛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从它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冶金铸造方面的成就,看到黄河大铁牛,我们是骄傲的。

在那样一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却凭借着双手,建造出了令人震撼的大铁牛。

黄河大铁牛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铁浮桥的开端,是造桥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也希望专家学者们可以早日突破对于铁制文物的保护问题,将黄河大铁牛永远以最好的状态保留下来,让子孙后代都看到前辈们的智慧结晶。

㈣ 为什么国家一直不动秦始皇陵

秦陵也好,乾陵也罢,中国数以百计的帝王陵墓挖与不挖,其实早都套牢了“紧箍咒”,这就是国家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可谓文物工作的天条对于秦陵,还可以再找出许多难以发掘的理由来:
一是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秦始皇陵的规模决定了考古设施的规模,考古设施的保障不到位,想要挖秦陵简直难以想象。
说到秦陵的规模,那首先得看看秦陵地面的封土①有多大规模。
《汉书•楚元王列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许多。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否则,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道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秦陵的结构由两部分建构而成,一个是地表下面的地宫,一个是地表上面的封土。人们最关注的当然是地宫,最想看到里面的遗存和司马迁说的一样不一样,能不能出土连司马迁也没有记载的遗迹和遗物。可挖出地宫,先得挖掉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的封土。甭说这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帝王陵墓,就是一般的坟墓,按考古发掘的规矩,既不能用炸药炸,也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而一点一点发掘,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面临风霜雨雪,如此,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文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以战天斗地,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总不能让它风吹雨淋吧?
二是挖掉了封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搭建大棚存在问题,那不搭大棚,干脆挖掉秦陵封土行不行?
挖掉秦陵封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秦陵的地面景观会消失。只有地宫景观,而失去与封土规模相结合的场面,如何能让人感受到秦陵全景的恢宏与壮丽?如何让人领略古人建造如此庞大工程的艰辛与伟大?显然也不能通过。
前两年,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国家“863计划”,进行了有史以来对秦陵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结果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约35米深,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地宫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中央的墓室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
三是地宫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头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再退一步,如果不是直上直下的立壁,而是阶梯状的立壁--这可能也是实际的情况--兴许能避免塌方或容易避免塌方,可怎么构建下去的通道?兵马俑坑离地表3-5米深,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比兵马俑坑深了10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可以走下去的通道,那岂不是又会破坏地宫的结构景观?
四是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我们可以大致算一下: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从1976年被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挖了整整10年。照此推理,秦陵岂不是要挖400-500年?
秦景公一号大墓的墓主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孙、秦始皇十四代先祖。大墓的墓室像一座嵌入地下的倒金字塔,由上到下有三层台阶,台阶环绕墓壁,宽2-6米。墓室顶部长59.4米,宽38.8米,底部长40米,宽20米,面积有两个国际标准篮球场大。墓道平缓呈斜坡状通向墓室,连接墓室两端。墓道和墓室连成“中”字形,总长300米,墓底距地平线24米,相当于8层楼高。墓的总体积比先秦所见最大的国王墓--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
我们再来算一下:秦始皇兵马俑坑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秦陵面积是兵马俑坑总面积的13倍,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并不大,一号坑发掘计4000平方米,占一号坑遗址总面积的28%;二号坑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占二号坑总面积的3.4%;三号坑520平方米遗址已全部发掘完毕;总的发掘面积约占整个遗址总面积的1/5,即30年里一共挖了4500多平方米。照此类推,秦陵面积是已经挖掘的兵马俑坑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封土,不计深度,仅秦陵的地宫面积而言,它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
五是投资多大?
投资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其他的暂时不计。以一、二号坑为例,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其保护大厅为钢网架式结构,平面尺寸为长134.2,宽106.25米,高14.5米。一号坑更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保护大厅几乎都是宽出坑外边沿10米建造,厅顶用的是落地式三铰钢拱架结构,拱架弧长80米,弦长67米,总重量306吨,投资245万元。让考古学家最感遗憾的是,1975年前后建大厅时,正当“文化大革命”末期,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为了节省每10万元一个的钢拱架,少建了三个拱架,把一号俑坑两端计约45米长的坡道舍在了大厅外面,虽节约了30万元,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使人们无法再看到俑坑完整的结构。
六是发掘技术行不行?
地宫中的文物如果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难题。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发掘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也不是发掘之前具不具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我们有没有研究它的能力?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来自考古学家的工作失误不可能发生?现在所说的不能挖的理由几乎都是保护技术不过硬,千篇一律地讲什么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可能变色等,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这几个技术保护难题一旦克服,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
话说回来,如果发掘后,真的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遗物--不仅仅是兵马俑那样的陶质文物的话,那修复的工作量又有多大?又有多复杂?又有多少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也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系列问题。看看下面这个慎之又慎修复兵马俑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守江山难于打江山,即便发掘容易,但保护是何等的困难--秦兵马俑曾遭到过人为破坏及火焚,再经过两千多年覆土重压,均已残破不堪,每件陶俑、陶马都得由几十片和百余片破碎陶片粘接起来。
可见,每件秦兵马俑都必须经过以上许多道工序的严格操作才能修复完成。另外,2006年《中国文物报》还曾报道说,为了治理兵马俑生出的几十种病菌,科技人员连续攻克技术难关,费尽了心力,这里就不多说了。
七是世界相关组织同不同意挖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会不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干预了整整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极慢无比,规矩极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当年进行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工作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参加进来,还好我们中国人“多快好省”地自己干了,否则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可就难说了。
由此可见,不挖王陵的理由,不仅仅在于我们有多大的技术保护能力,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有多少挖掘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才是事物的关键或实质。前者是技术,后者则涉及我们的文化成熟度。换句话说,如果技术达到了难道就可以挖了么?如果我们的考古学家没有能力适应人类认识的进程,落后于现在考古学的普遍认知阶段,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我们的技术再好,哪怕是世界一流,也还是不挖的好。
话说到这里,我们的共识差不多已经达成:发掘帝王陵墓既要有技术条件,还要有考古研究能力,更要有人类和历史文化的科学发展观。三者都未达标,我们就别无选择,只能把陵墓留给子孙。但不挖又不能一刀切,不能因为考古学强调尽量把文物留给我们的后人去挖,就认为这样的保护便是科学的保护了。
遥想未来,我们的子孙在感谢我们留给他们的物质遗产时,会更珍爱我们传递给他们的精神遗产,这会让他们更加受用并为之感动。我们真正要核算的成本与代价,实际上可以借用商周青铜器上经常镌刻的那句铭文来体现:“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这也如同当今西方政客或普通百姓提出政治主张、公益建议时常会说的那样:“为了我们的孩子和孙辈。”

㈤ 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成都市区的这座古庙为何至今无人敢动

因为它的历史比较悠久,同时见证了成都的兴衰,对成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受到政府的保护。这座寺庙就是成都的大慈寺,首先就是大慈寺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成都市中心地段,并且自身的占地面积非常的大。

后来在公元1435年,大慈寺遭遇了一次火灾,再加上后来常年战乱的影响,大慈寺的一部分建筑也是遭到了破坏。虽然现在的大慈寺没有最开始的时候那么的壮观,但还是保留下来了很多的进化部分,也是见证了一千多年来成都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㈥ 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埃及都能遗留下来这么多文物,而我们中国连秦朝的文物都很少。

古埃及的建筑大多是石质建筑,并且古埃及文明曾经有过断层,处在沙漠地下,因此保留下不少。古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决定了古中国建筑以木质为主,由于战乱等原因,很容易被损毁,所以建筑保留下来很难,但是先秦时期的文物还是很多的,所谓的少,只是没有大型建筑保留下来的缘故。

㈦ 中国这四大古墓为什么还没有被发掘

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就会造成对文物损害。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的。

㈧ 长城嘉峪关的阁楼上,多出了一块砖,为何几百年来没人敢动

长城的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被称为天下雄关,其巍峨壮丽自然不必多言,是众多关城中当前保存的最完好的一座。但是在嘉峪关的阁楼上,却多出了一块砖,千百年来无人感动,这是为什么呢?

这块砖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体现了我们对先人的敬佩之情,包含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无可撼动。

㈨ 为什么明十三陵只开挖了定陵别的为什么不挖

首先开挖定陵是由于当时定陵出现坍塌,不挖不行,经郭莫若,和吴含申请,国务院批准开挖,但需指出由于技术等问题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是为什么其它的没有开挖的原因,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让中国的瑰宝重见天日的

㈩ 文物不就是用来展出的吗,为什么有很多国家级文物都禁止展出

文物虽然是用来展出的,但是很多国家级文物都被禁止展出是因为他们太珍贵了。

从 2017年底席卷至今的文博风潮让总是闷不吱声的文博爱好者们扬眉吐气了一回,《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将文物展示与传统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优秀电视节目持续热播,文物收藏与保护便更深入到了全国观众心中,也让文博工作者鼓足了干劲时刻准备着“再创辉煌”。

因此,国家文物局于 2002 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禁止一级文物出国展出。至今为止共发布三批名单,均为国家级珍品。在第二批目录中,正收录了国家一级文物、与《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等并称为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国宝级文物”——《步辇图》。

阅读全文

与中国地理文物为什么不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