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中国是什么政治地理

中国是什么政治地理

发布时间:2022-06-12 06:18:17

㈠ 分析评述中国在当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佳答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绝对是不能轻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着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3)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是邓小平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确立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壮大是世界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因为:(1)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发展,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总目标。(2)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饱尝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果,十分珍惜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持正义、倡导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3)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的安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保持周边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上那更不用说了,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的,现在不是很多国家都在中国投资,这个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㈡ 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地缘政治是什么意思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

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后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2)中国是什么政治地理扩展阅读: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这种发达的技术使得中央政府在竞争中保持主导的优势。

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

㈢ 什么叫“地理政治”

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它着重分析政治区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国家的领土疆界、首都、行政区划等政治现象,国际政治关系的格局及其发展变化,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国际事务等工作提供依据。
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国家和政治区域的面积、形状、功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领土特征,疆界的进退变动,以及社会性质、政治体制、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构成、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及其地理布局、公民的生活水平情况;首都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及其作用;国际政治关系的地理背景,根据对于领土(包括领海、领空)主权和国界划分的理论研究以及有关国界变动的史实考证,确定在本国与邻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关于边界问题的争端中的立场和依据,探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协作,包括军事冲突、外交斗争、国际移民、贸易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析比较世界各个国家集团的组合和演变,以及公海问题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已对国家与其地理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其着作《理想国》中,提出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以后,古罗马学者斯特拉波在其着作《地理学》中,也论述了大政治区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条件。
古代所有主要区域地理着作中,政治地理的内容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记述国家疆域、边界、首都、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与邻国的敌友关系等有关政治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以及后来历代史书和方志中,都有这方面记述。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顾祖禹分别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纪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利用区域地理特点经营边防、保卫疆土的历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学家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和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理论探索。
拉采尔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他还提出了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及政治地理学的空间和区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谢伦进一步发展了国家有机说,并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个名称。以后麦金德提出了陆心说,斯皮克曼提出陆缘说,鲍曼提出“民族自决论”。他们的政治地理学论述,在不同时期的国际问题讨论和国际形势决策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20世纪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国地缘政治学者歪曲拉采尔的“生存空间”的概念,使地缘政治学成为纳粹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学的名声一度深受损害。为使政治地理学复兴为真正的科学,一些政治地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开始探讨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学应当研究政治区域内的区域异同,强调向心力和离心力对政治单元结合的作用。以后,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国家不稳定的流通或运动和促进国家稳定的国家意识,是政治地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因素。70年代以来,研究多集中在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方面,更为关注较小的政治区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离区、选举地理等。
政治地理学涉及的学科很多,除了依靠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之外,还借助历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并同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密切。

㈣ 什么是政治地理位置

能成为和被称为 处于“XX地理位置”的通常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政治地理位置是政治作为主导因素才发展起来的,或者发展起来之后主要因为政治原因而人为地推上成为某范围内中心的城市(如河北的石家庄),通常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等等)的行政中心,即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居于政治中心,(通常是唯一的)。如:北京,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前澳大利亚首都是墨尔本),东京。与之有区别的,常见的是“经济地理位置”。同理,即以经济作为主导因素而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某范围内中心的城市,通常是某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或者经济核心城市之一,如:深圳,上海,纽约,悉尼,横滨…是典型。有些城市可能具备政治,经济,工业,文化,商业,金融等多个中心。从我国举几例,如:上海(小区域政治、工业、商业、文化中心,大区域的经济、金融中心),石家庄(交通中心,政治中心),株洲(南方十省铁路交通枢纽级中心,湖南省工业、交通、信息中心),长沙(省商业、娱乐传媒业、政治文化中心)另外,涉及到一个级别和类型问题。有时一个城市可能在大级别地理范围和小级别范围,都是同一类中心地理位置,但是其地理位置级别不一样;也可能在不同范围处于不同类型的地理位置。同样级别大小地区的同一级别地理位置(的中心)可能从一个城市转变到另一个同级别大小的城市。历史上最常转变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地理位置就是首都,首府,省会,州府之类,而省会是其中最容易占据多个类型中心地理位置的。如:国土大小相当的清朝-民国-共和国的首都是,盛京-北京-南京-(重庆)-北京;明朝的商丘(顺天府)—南京(应天府)-北京(京都),巴西国家级别政治中心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俄国的圣彼得堡-莫斯科。有的国家同一时期有多个并列首都-政治地理位置中心(同一城市改名的不算),如中国元朝d乌兰巴托-上都(和林)-中都(燕京)。南非的现今的三大首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司法首都布隆方丹。随时间变迁的首都如:日本的奈良-京都-东京。云南的升龙-顺化-河内-西贡+河内-河内。柬埔寨的吴哥-金边。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安卡拉。近十年刚搬迁的如哈萨克斯塔的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科特迪瓦:阿比让→亚穆苏克罗。尼日尔爾利亚:拉各斯→阿布贾。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多多马。摩洛哥:非斯→拉巴特。巴基斯坦:白沙瓦→卡拉奇→伊斯兰堡省事宋元才开始的,省会变迁如湖南的长沙-潭州(湘潭)-长沙,河南的开封-郑州+新乡-郑州,安徽的安庆-徽州-铜陵-合肥(历史上从来不是中心),河北的邯郸-保定-天津-北平-保定-石家庄(历史上比合肥更无地位),江苏的江宁(南京)-苏州【经济中心】-镇江-南京。山东淄博-济南(经济中心:青岛)。福建经济中心厦门,政治中心福州,航运中心泉州。广西的龙城(柳州)-桂林-南宁。云南的大力-昆明。新疆的伊犁-清朝前期迁到迪化(乌鲁木齐)。江西的九江-南昌。黑龙江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省的吉林-长春。

㈤ 中国和中华有什么区别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一般偏政治和地理。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一般偏文明和文化领域。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㈥ 中国古代地理政治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大多数城市都处在气候良好的河流两岸或平原 例如黄河和华北平原(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有些城市在盆地或易于防守的地方 如关中盆地 四川盆地.这些都促成了政治中心的形成..最基本的就是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中原地区,正是因为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而其它地方因土壤、水源等原因而落后于中原地区.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观念如知足者常乐、中庸追求平稳、和平的社会环境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和专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这些都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并没有进行科学推论和分析,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由此可见,中国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㈦ 中国这个词是地理概念还是政治概念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政体的直接名称。
现在“中国”更多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就赋予了政治含义。

㈧ “中国”由一个地理文化概念变成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过程完成的标志是

完成的标志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具体过程比较复杂,简单点说从上古就已经有“中国”的称呼了,但当时只是指我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后来秦统一之后也曾称“中国”,也只是一个模糊的说法,没有形成政治理念,直到清朝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当时称“中华帝国”,民国建立后真正开始用“中国”作为政治上的称谓。

㈨ 中国国家政治地理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内容

国家是政治地理研究的基本空间单位。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构成要素: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面某一事物与外在客观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总和。外在客观事物包括地表自然实体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条件,空间关系包括方位和距离。
数理地理位置
亦称天文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它体现国家领土与地球表面整体的空间体系。按领土所处的经度不同,可将国家分为东半球国家和西半球国家;按领土所处纬度的不同,可将国家分为低纬度国家、中纬度国家和高纬度国家。纬度位置决定国家的气候资源状况,从而影响到综合国力。
海陆位置
指一个国家的领土与海洋的相对空间关系。它对国家的交通运输、对外交往、国防安全、政治军事地位乃至综合国力都有重要影响。
沿海国是指领土以大陆为主体,同时又濒临海洋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都有方便的出海口,可得海上交通和渔盐之利。漫长的海岸线不仅提供了天然港湾,还便于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带对外开放,并可用以辟建军港,发展海军,保卫海疆,捍卫海洋权益。
岛国是指领土完全由岛屿或群岛构成的国家。这类国家处于海洋之中,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以海为生。为谋求国家的发展和领土的安全,就要努力向海外扩展经济活动和开辟对外联系的海上通道,并建立必要的海军力量,掌握领海的制海权。
内陆国是指领土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被邻国陆地领土所包围而无海岸线和出海口的国家。这类国家由于在进出海洋方面要借道他国,可能受制于人.力Ⅱ之被一个或几个国家所包围,在外交政策、经济建设和国防诸方面都要考虑这个制约因素。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国家领土与有关政治地理要素和条件的空间关系,也就是其周围地区和邻国的政治状况、外交政策、国力强弱等及其对本国的影响。 紧凑型国家
这类国家领土形状近似于圆形或多边形,基本上没有岛屿、半岛和较大弯曲的海湾。这种形状有利于国家主权在空间上的充分行使。
松散型国家
领土形状松散破碎,各部分之间为海域或他国陆地领土所隔,只能通过水陆或航空运输相联系。这种领土形状往往对国内交往、行政管理和国防带来诸多不便。
狭长型国家
其领土呈带状延伸。此类领土平时不利于国内交往;战时极易被敌方切割而难以防御。
嵌入型与穿孔型国家
一个国家的领土完全被另一个国家所包围,前者称嵌入型,后者称穿孔型。显然,嵌入型领土形状的“国中之国”,难免受到穿孔型国家的控制。 国家领土的分布与领土的形状是紧密联系的。
单节国家
是指一块紧凑完整的领土组成的国家。
复节国家
是指由两块或两块以上在空间上相互分离的领土组成的国家。在复节国家中,还有跨洲国家和飞地两种特殊的分布形式。 领陆
领陆是指国家边界范围内的陆地及其底土。它是国家领土的基本组成部分。
领水
领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及其底土。分为内水和领海两部分。
(1)内水
内水是指国家领陆内及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内海等,有时也专指领陆内的河流和湖泊。
(2)领海
领海是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连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领海的宽度原来由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和保护沿海自然资源的需要而自行确定,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最大不得超过12海里。 法律功能
国界代表某个国家行使主权的领土范围。
税收功能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民族经济对外国征收关税。
管制功能
即对通过边界的人和物进行检查和监督,以控制移民活动和资本、货物流动,防止非法越境、走私及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自然国界
(1)山脉
山脉作为国境线,交通性差,隔离性强。通常以山脉的分水岭划分国界。山脊线与分水岭一致,国界容易划分;如果二者有出入,划界时就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2)河流
河流线状明显,适于作国界。确定河流国界时,根据国际惯例,第一,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划界:第二,非通航河流,以两岸间中间线为界。
(3)海洋
海洋既便于交通又有巨大的隔离性,领海与公海之间有利于国境的设立。
(4)湖泊
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离性,也是划分国境的对象。划分湖泊国界大多从湖泊两岸到中心点平分,或均分两国或几国国境。
人为国界
两国间无明显的自然目标,人为设立的划界标志称为人为国界。
(1)人为障碍
昔日的柏林墙,曾为东西柏林之间的分界线。
(2)数理国界
指以经线或纬线划分的国家边界。例如埃及和利比亚、苏丹之间分别以东经25°线和北纬22°线为界。
(3)人文国界
即按民族分布状况或居民宗教信仰划分的国界。

㈩ 从宏观和微观分析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阅读全文

与中国是什么政治地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