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崩主要发生在什么地方
雪崩是很可怕的,伴随着巨响,大量的积雪从山上落下,如果人或动物经过,便有生命危险。雪崩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的高山积雪区。由于地形的原因,使积雪不停地蠕动,新雪和积雪之间错裂开,当气温回升时,就有可能发生雪崩。再就是由于地震、动物经过等外来原因影响导致发生雪崩,登山运动员最担心的就是雪崩。
2. 为什么会形成雪崩现象
雪崩是积雪向下迅速滑动的自然现象,它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发生雪崩的地方必然是倾斜的山坡或沟谷,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雪崩。平原地区即使积雪很厚,也不致有雪崩出现。其次,还要有较厚的积雪,据一些资料分析,山坡积雪深度30厘米以上才会发生雪崩,雪深70厘米时就会经常发生雪崩。因为雪崩大都发生在高山积雪地区,它是登山者的大敌。过去有的登山运动员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就是因为碰到了雪崩,被掩埋在积雪之中。此外,降水、气温、阳光、风力、地震以及触动都会导致雪崩。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考察,已经总结出建筑土丘、水平台阶、导雪堤工程等一整套防止雪崩的办法,有效地减轻了雪崩的危害。
3. 雪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时,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的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例如刮风。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
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如果人被雪堆掩埋,半个小时内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如影随形地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4. 什么会引起雪崩
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指大量积雪从高处突然崩塌下落。雪崩在有人居住或滑雪场等地是一种严重的灾害,常会造成房倒屋塌和人员伤亡。
雪崩都发生在山地,常见的雪崩发生在雪已经聚积了很多的时候,也有的是在特大暴雪中产生。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
雪崩发生的诱因很多,通常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基底为春雨所松动,温暖干燥的风,声音的震响等都能使积雪开始动运,崩塌就开始了。
5. 发生雪崩的条件
发生雪崩的条件:山坡陡峭,山坡积雪太厚,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人类一些活动(如在雪山中大喊、滑雪、徒步旅行)等等。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
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5)什么地理位置会发生雪崩扩展阅读: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随着雪体的不断下降,速度也会突飞猛涨,一般12级的风速度为33-35m/s,而雪崩将达到97m/s,速度极大。
雪崩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是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6. 雪崩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讲,山高谷深坡陡、风大、降水较丰富的地方容易发生雪崩,如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世界最长大高峻的山脉,包括诸多高峰如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卓奥友峰、西端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端的南迦巴瓦峰等,它们皆属地形陡峭,积雪丰富、冰川发育地带。尤其是南侧频临印度洋,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冰雪积累丰富,雪崩频繁是冰川赖以发育的主要补给方式,也是主要山地灾害,对登山活动形成最大危险的来源。从大的方面说,雪崩可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雪崩主要由大风、暴风雪或暴风雨、大雨、大雪、暴晒、严寒、霜冻、地震等引起。人为原因是由于登山者缺乏经验,误入雪崩区,甚至由于人们在高山上大声呼叫等声浪震动破坏了积雪环境的平衡也会导致突发雪崩;登山者修路横切雪层剖面更容易引起上方积雪的不稳定……等等。按雪崩运动的方式又分点雪崩和面雪崩。从雪崩的本身类型又可分干雪雪崩和湿雪雪崩等。根据经验,雪崩一般多发生在坡度25度以上的雪坡;时间多发生在下午和晚间,阴雨和降雪天气,尤其是雾天、大风天、暴风雨这种恶劣天气下最容易发生雪崩
7. 女子穿越西藏突遇雪崩,积雪汹涌而来,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雪崩
8. 雪崩发生有什么规律吗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9. 雪崩发生有什么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雪崩的三个区段: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区段,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雪崩的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10. 雪崩主要发生在险峻的高山积雪区是由地形造成的吗
有时雨下多了,会引起江河泛滥,甚至出现山脊滑坡,造成水灾,这是 大家都知道的。雪积厚了,可以形成雪崩,这却是很少为人所知,但雪崩却 是一年四季都可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西部、雅鲁藏布 江东岸的波密地区发生过一次大雪崩,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个庞大 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它经过一条冰川,落到一个山间 盆地。
巨大的冲力使它又翻越过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梁,最后堆积在海拔 2500米的波斗藏布江中。这次雪崩堵塞了河流,截断了交通,使大面积的森 林植被一扫而光。雪崩是怎样形成的呢?
雪崩主要发生在地形十分险峻,年降水量充沛的高山积雪区。
由于地形 高差大,致使积雪在不停地蠕动,加之新、老积雪层变质程度不同,密度也 不一样,表层的蠕动速度要快于底层,这种蠕动在速度上的差异,就造成雪 层错落地裂开。 春季气温回升,融雪开始,融水沿裂隙下渗,在粘聚力薄弱 的地方,起到了润滑剂作用,降低了积雪与山坡的摩擦力,从而发生雪崩。
雪崩还有一些外因的诱导。在终年高山积雪区,经常看到由于风吹雪的作用, 使大量的积雪被迁移到分水岭的山脊上,形成厚厚的陡峻雪檐。这种摇摇欲 坠的雪檐,就使山坡积雪越发趋向于不稳定。 这时,只要出现轻微的地震、 喧嚣的声响、动物的攀登,都可能触发雪崩。
像黄羊、马鹿等动物在冬季沿 着积雪的山坡寻找食物,不小心踩裂雪层,也会引起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