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建设实现城镇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一个地方城镇化水平越高,新农村建设步伐就越快,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入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较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能有效转变农村自然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区域性经济、人口和公共服务的中心,不断加强对周边农村的产业和就业的集聚能力。
三、城镇化建设能够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与农村具有较密切的空间联系,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较低,在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城市化的地理意义有哪些扩展阅读:
谈到城镇化建设,在纵观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
2、(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3、(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Ⅱ 逆城市化的地理意义
城市化的积极意义就是高楼大厦到处林立,没有了泥泞的道路和难闻的粪肥的味道。
消极影响可分三点: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2)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以矿物油作为主要能源,大气受CO、NOX(氮氧化物)、HC(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和SO2污染日益严重。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的排水工程的难度,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
2)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Ⅲ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第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面貌,比如原先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环境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城市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高强度和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不但强烈改变了原有下垫面的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三,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第四,由于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Ⅳ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土地的影响: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②对生物的影响: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的影响:影响水循环,水质下降。
④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温、降水、日照、风向、风速、产生“热岛”、“雨岛”现象。
⑤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Ⅳ 地理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最明显表示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
表现为:一、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出现城市群
会,由于城市人口增多,环境恶化,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称之逆城市化
Ⅵ 什么是城镇化率有什么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正统网微信上介绍,它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提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统计年鉴2013》“人口”章,有1949年至今的城镇化率数据。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1. 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2. 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 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 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 文化交流。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6)城市化的地理意义有哪些扩展阅读: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解读。
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对城市化定义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
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有哪些方面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Ⅷ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以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区。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的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变的非常脆弱。
2.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Ⅸ 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意义: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Ⅹ 中国城市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城市化带来的好处:
1.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质量提高;
2.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为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
3.使得工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
拓展资料:
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 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合理布局: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这也正是人们都涌向北上广深成渝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当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时,会发生较严重的城市病;当城市群(20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约14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其中,以徐州、宜昌、赣州、桂林和宜宾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区的理想区域。
另外,要使“中心镇(县城)”能有效带动全县乡村,“中心镇(县城)”到县域边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离)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