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类早期文明产生在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早期文明都在大河流域,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低下
B. 地球上的最早文明到底在哪
转贴此贴,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现代人类起源地与人类文明产生地(上)
——黄河与黄土高原形成的河谷
一、引 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及各种外史等书籍涌入我国,使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了外部世界、了解了外部世界的历史观、文明观、及人类起源等种种学说。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外部世界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黄河河谷与黄土高原,以及由此产生的黄河文明。我们也未能就黄河文明与外部世界进行深入、广泛地交流与研究,等等原因导致了外国学者撰写的史书忽视或遗漏了人类最主要、最重要的一部分,造成全球历史文明观的片面性、人类历史的失实性、人类起源的多样性。
现在,外国史书,特别是西方的人类起源论、文明观、传播观已作为大学教材以全球史的面目出现在我国,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而我们的史书,除采用传统的理论与观点外,更多地是照搬外史观点,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全新的、科学的、站在全球高度的人类起源论,人类文明起源及传播观。
因而没有各种文明参与讨论的史书,是不准确的史书。
每种文明都是全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黄河文明的古老性、连续性、广泛性且黄种人占全人类的大多数,足以说明黄河文明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史书一直沿用外国人的观点。
如达尔文的人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观点,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而我们没有全新的理念推证人类进化,我们也很少怀疑人类的直系先祖是古猿。古猿真是人的直系先祖吗?
现在,美国着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编着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定论全人类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两河文明。人类文明由此向全球四面八方传播。现斯氏的史书已作为中国大学的教材,我们能相信这种文明起源与传播观吗?人类文明之火真的就是苏美尔人点燃的吗?其文明何以产生?苏美尔人从何而来,又到何方去?没有答案。
如今,全球范围内又提出现代人类起源地在东非,这种以化古或基因的推证观点正确吗?古人类历史以新旧石器和铜器为标准划分科学吗?
而上述这一切,很难听到黄种人的声音,很少有黄河文明的参与,没有全人类大多数人及黄河文明为依据,现编的史书科学吗?客观、公正吗?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中外一切考古发现及现有的一切科学知识,深入研究人类历史,论证人类起源。
二、现人类起源学说不足之处与起源地必具条件
人类起源有二层含义。一个是人类的起源,指的是从古猿怎么演变成人或者是人是何种动物演变而成的问题。是从猿到人或猿是否是人的先祖之问题,这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另一个是现代人的起源,指的是现地球上黄、白、黑、棕四色种人是何处、如何起源的。也就是说早期人类是如何演变成现代人的问题。这一段虽是整个人类进化中离现代最近的、局部的一个阶段,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只有弄清现代人类的起源才有利于弄清整个人类的起源,因此,应首先论证现代人的起源,然后再推证人类的起源。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二种理论。一种是“同源论”,另一种是“多源论”。同源论认为现代各色人种均为同一先祖,是人类早期智人,从某一地区起源,渐渐渗入世界各地。多源论认为现黄、白、黑、棕四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变而来的。
持同源论观点的学者根据古化石及人类基因推测,现人类起源于东非,但各自理据不足。
如考古发现的化石中缺少古猿与南猿之间400万年化石证据及南猿与猿人之间20万年化石证据。因而无法证明达尔文提出的人是由古猿——南猿——猿人——人类的演变过程,即证据链缺少关键必要的环节。用片面的、单一的某地区化石的古老性寻找人类起源地,违背了人类是迁徙动物,有四处游走之规律,因而让人难以信服。另外,一旦证实人非猿而变,那么再多的古猿化石就不再是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再多的古猿化石若非现代人的直系先祖化石,也就不能做为现代人类起源的证据,所以,用化石推断人类起源是片面的,由于用古猿化石推证前提的不确定性,一些推论往往是徒劳的。因而化石可做为人类起源的证据之一,而非唯一。
用基因推测人类起源,亦可做为证据之一,但不能是唯一。因为同一先祖,其后代在若干万年后不同分支在同一时期内的遗传基因差异甚大,进化慢的(即生育繁衍周期长的)其基因虽更相似先祖,但环境产生的基因变异往往也会影响判断的正确性,更不能以现存的进化慢的基因视为各色人种共同先祖的基因,也不能将进化慢的地区定为人类起源地。再说进化慢的人类也存在着迁移规律。按哺乳动物迁徙规律,常常是最落后的类型被排斥散布在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或附近继续发展。基因判断法与此规律相悖,因而其推证也难让人信服。
多源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同类同宗的规律,只要是同类,归根结缔是同一先祖,四色人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推证都是人类,是一类必定是同一源头,差异只是进化的结果,其本质是一样的。
基于人类同源论,四色人种先祖在全球范围内,应曾有一个生存发展,生育繁衍后代的共同区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人类的发源地——人类最古最大最好的家。三者缺一不可,比如,石器时代人类几百人或上千人群,彼此在相距较远的热带或温带草原、河边,狩猎、游牧游走不定,人类文明难以产生。即使有一处可容纳近百人的人类曾经生活过的自然山洞,后来种种原因被废弃,即使考古年代十分遥远(如上百万年),仍不能视为人类的起源地。人类起源地必须同时符合最大、最好、最古并具有产生人类早期文明的物质环境,且要有相关的综合证据佐证此区域为人类文明源头(人工取火与铜器的产生地),同时这个区域必须具备家的特性,即有人类不断繁殖物质条件。源地的人口在石器时代至少保证在三百万左右。最古时间应定在新旧石器时代即20万年前后。最大面积应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且周边生态环境、交通条件较好。最好应定为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可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优良的地理、气候条件,且此区域一直是人类居住地,文明的产生地,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途成为荒漠、荒原的、或文明从未产生、或很迟产生,或外来传播产生、或中途中断的等。都难以认定是人类地起源地或人类文明的源头。
三、划分新旧石器人类历史还应参考的几个标准:
划分人类历史以石器为标准是最次、最小、最片面的标准。即是以考古发现的石器为标准,而考古未被发现的木器、土窑洞等,这些远古时代的确存在,现无论从各方面推证是客观事实的,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导致人类起源论、文明观混乱、片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是否深入地想过,在石器时代人类“穴居”的年代,人类居住的山洞,有几个是人工挖凿的,天然石洞有多少有多大可容纳众多的人类居住,石洞是否在水源附近。严格的说,人类是伴着木器进化而来的,进一步说,没有木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文明,无论是保存火种、人工取火、狩猎、建房、取暖、熟食,以至建造金字塔,无一不与木器有关。而木器的可燃性,易毁性,使人类历史学家忽视了它的存在,等等。所以,划分古人类历史不能单一用石器作标准。笔者认为划分人类历史,应综合参考以下标准:
(一)近水源时期与远水源时期
远古人类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水源附近。狩猎、游牧远涉他方,要有相应的容器盛水,而容器的大小,又取决于运输工具,离水源生活近远,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现在的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是最远水源的时代。
古文明均产生于水源边,之后人类才以高原的人工池泊、水井为水源,以此定居、农耕、游牧。这都说明水源的重要性。利用天然水源与人工开凿水源,是近水源时期与远水源时期的分界线。
(二)旧木器时期与新木器时期
旧木器时期可使为人类对野果的食用,以木棒对野兽、利用木棒挖凿洞穴,利用木柴保存火种、取暖、熟食等时期。新木器时期即用木器为原料人工取火或种植,建房等时期。
(三)旧火时期与新火时期
旧火时期可视为人类只会利用天然火来保存火种。新火时期可视为人工以各种方式取火,且或利用煤炭作燃料。
(四)近热、温带时期与远热、温带时期
人类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可御寒的体毛,古人类只能在热、温带生存,人类能否在零下10度渡过寒冷的冬天,是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能够在低寒带生存,标志着人类居住、御寒的技术提高。
(五)旧冶炼时期与新冶炼时期
土陶器的烧制可称为旧时期,青铜器冶炼可视为新时期,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水的保存与扩大利用,铜器的出现,使人类对矿石有了新的认识,锋利的铜刀等武器出现,使人类有了对付猛兽,征服同类的物质基础。
(六)食物采集时期与食物生产时期
狩猎与采集野果为食物采集时代,游牧、农耕为食物生产时期。狩猎、游牧、农耕三者互相影响。农耕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志着游牧和狩猎范围的缩小。
(七)旧居住时期与新居住时期
旧居住时期就是人类利用天然洞穴或建造简陋的草、木、石房时期。新居住时期即人类可以人工挖洞,建造较好的草、木、石房。居住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传播,意义十分重大。人类无体毛的特殊体质,使人类从古至今一直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任何动物的生存,除自身占有一个空间外,第二个空间(区域)就是休息、生育的栖所。第三个空间是觅食的活动区域,这些区域的优劣、大小决定其生存、兴衰之命运。人类也不例外。利用天然洞穴与人类能否建造成片居所以保证大规模农耕生活,是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八)新旧石器时期与金石并用时期
这两个时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虽然石器不如木器轻便多用、但其特殊作用是可以保存几十万年,有利于考古研究。铜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又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上八项标准,各自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大小不一。任何一个旧时期进入一个新时期,都标志着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划分人类历史应综合各种标准,不能单一的以某一类器物为标准。
四、从火或青铜的出现探寻现代人类起源地
在古人类不会利用天然火的时期,人类的无体毛之特殊体质,表明其只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人群的规模不会很大,从人的牙齿上看人非食肉动物,人以采集野果、昆虫为生,茹毛饮血的时代几乎不存在。狩猎活动应是从人类会利用火的时期开始。因此,人类在无火的旧石器时代,移动采集野果、昆虫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人群,人群太大食物没有保障。随着火与铜的出现,人群规模不断增大,人类的文明产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从人类用火取暖观点看,越炎热的地区,人类对火的需求越不强烈,故对天然火的利用及人工取火产生,距寒带愈近,可能性愈大。但人工取火产生于寒带几乎不可能,因为彼时的人类不能在寒带生存。故人工取火最大可能性是人类在温带冬季时因取暖利用天火,产生人工取火。
人类从利用天然火,保存火种发展到人工取火究竟跨越了多少万年,我们现在难以定论,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洞穴内有用火的遗迹。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在七万年前消失的尼安德特人也会人工取火。在十万至二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地区,在中国南方,也曾发现过尼安德特人的遗骸。何时起尼安德特人会人工取火呢?我们可设定为二十万年前后。
人工取火是人类进化中最具有质的飞跃。推证人工取火年代意义十分重大,究竟是何种人在何处发明了人工取火,这应是现代人类起源及文明产生的关键环节。用自身器官使用工具及靠近火源取暖是许多动物都有的本能,但人工取火使人类彻底地与其他动物分开,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代的基因科学依四色人种已知的线粒体DNA突变速度研究证明推算各色人类的共同先祖生活年代在距今14万—29万年,平均为20万年前后。现代各色人种及可能产生于那个时期已掌握人工取火的先祖群体,因此,结合考古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我们设定人类会人工取火的年代在20万年前后。
那时这群先祖住在何处?在20万年内如何生存、繁衍,度过漫长的冰期发展到现在?首先一点,离不开火,没有火,生活在寒、温带的人类在漫长的冰期里,是难以存活的,故我们应首先从火的利用论证现代人类起源。
从利用火、保存火到人工取火,人类可能经历了几十万年,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产生人工取火,农牧生产,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进入文明时代。
在几十万的利用天然火,保存天然火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为了度过漫长的温带冬季,肯定会无止境的滥伐木材,以保证火种延续,保障取暖、熟食,所以凡能用作燃料的树木,都会被人类无情地摧毁。特别是冬季的火源会将万顷森林化为乌有,使之成为荒漠、戈壁。热带草原也会成为沙漠。曾经是草原的撒哈拉沙漠和曾经是森林的塔克拉玛干就是明证。被毁掉的草原、森林由于地理、地质、气候等原因无法成为耕地,使人类不能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失去了植被就失去了野果、野兽,人类只得再去寻找植物再去烧林取暖。
几百万年前的黄土高原上植物茂盛、物产丰富,而如今黄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高原黄秃秃一片。其地层内有大火烧焦的土层,说明也曾遭过大火的浩劫。但由于黄土的特性,高原未变成沙漠,黄河与黄土高原又塑造出华北平原,平原又成为草原牧场、农耕良田,同时高原已可发展农耕、牧业,这一特性也是全球绝无仅有的。这一特性使此区域的火从50万年前至今就没有熄灭过。
自从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后,一部分人类持火种可以走向低温带甚至寒带。北京人、山顶洞人、尼安德特人的火无一不是在低温带发现。火的发展表明人类可以顺水源成群的走向寒带或热带狩猎、游牧、农耕。
有了人工取火技术,持火种的人类可以征服植物,战胜严寒,走遍全球大陆有水源的各个地区,但是却难以在低寒带或热带发展农业。持火种的人类可以使同类(可能被称作野人的未掌握火技术的人类)逃离原住地、或者同化同类,但难以消灭同类。同时,更不能征服猛兽,仍需与猛兽作顽强的抗争。猛兽仍是人类的主要天敌。而人类的近亲(或远亲)—猿类的生存也受到威胁,由于人类对火的扩大利用,使其他不会用火的人类及其它动物的生存、发展的区域进一步缩小。
当某一区域的人类造出铜器并会驯兽、种植时,动物界、植物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手持火,一手持刀的人类在地球上所向无敌,更加大胆地走向全球。火毁的土地上可以发展农耕,可以去茫茫的草原上放牧,去原始森林狩猎、征服猛兽,以至在资源枯竭时,残杀猿类或落后的同类,以保证其生存、发展。现考古发现众多的猿、原始人后代在哪里呢?是自行消亡了吗?北京猿人头骨上均有打击伤痕,难道是别的动物所为吗?我们只能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寻找答案。
黄河地区出现的青铜炼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摘自《全球通史》语),青铜器的出现表明煤的发现与利用,使燃料从地上发展到地下。虽然会人工取火的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但黄河地区的火却一直未灭,且越烧越旺。“火”又象征着光明,没有火产生的明,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文,“文明”是以明为前提、为基础。文明之一的明在黄河地区,历史十分悠久。现黄河区域内山西芮城西候渡遗址发现最早人类用火遗迹,以及黄河地区内考古发现的陕西大荔人、山西许家窑人均为20万年—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距今10万——1万年间)的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形成中的黄种人)均在这火的周边,这一切均说明此区域火源、人种及产生的青铜器具有古老性与连续性,是世界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以此佐证黄河谷地是现代人类主要发源地。
C. 古代文明古国在什么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亚非文明古国兴起的自然地理条件:一是临近大河,水源充足;二是位于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三是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
文明古国一般是指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印度这几个人类文明最大且最早的国家或地区,有时也包括古希腊、古玛雅。这些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他们是现代不同文明的发源地,亦可以说是一个创造点。学者认为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农业和商业较容易发展,不过,历史学家认为,古文明之初,先发生于山岳,然后扩展到河域。文明古国的社会制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采用奴隶制,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采用分封制和井田制。
D.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哪里开始的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是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着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是哪一族人,但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首先出现人类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聪明的苏美尔人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着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的黏土制成写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作笔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以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十二宫。此外,还有文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长约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E. 最早的人类历史文明起源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形成的
西亚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
中国 夏商周文明 代表性是青铜器具的大量使用
非洲 古埃及文明 代表性是金字塔、神庙等崇拜祭祀
欧洲 古希腊文明 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达到了人类文明第一个高峰”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两河流域,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了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是哪一族人。但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公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首先出现人类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聪明的苏美尔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着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的粘土制成写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作笔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以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十二宫。此外,还有文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长约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F. 四大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
“
四大文明古国”指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这个定义.梁启超的说法来源于当时世界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发源地”.但遗憾的是,除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
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发源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文明产生
时间约公元前3500年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社会等级统治阶级:王室、 僧侣、贵族 被统治阶级:自由
民(包括工匠和农 民)、奴隶统治阶级:奴隶主 被被统治阶级:自由 民、奴隶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 被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统治阶级:皇帝、贵族
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梵文甲骨文天文历法太阳历太阴历、星期制太阳历夏小历代表性
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空中花园泰姬陵(波斯语,乌尔都语: ? ? )长城数学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
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推算出圆周率3.1660进位法发明阿拉伯数字和通用计数法祖冲之圆周率 勾股定理 十进制计算 推算出圆周率3.14
埃及位于东北非洲.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萨-巴达里文化等)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虽然埃及的农业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有争论,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农业文化已相当发达,并已使用铜器,这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基础.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
"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古巴比伦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G. 人类文明从哪里起源
人类文明从一开始往往都是大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大河流域的文明。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其中时间最早的就是古巴比伦文明。
由于大河流域适合发展农业。往往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古希腊是一个工商业发展的国家,它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发展自身的,与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不同。古希腊的这种类型。也就是后来西方的主要类型。
H. 人类四大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至北纬40度左右这个阶段,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I.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什么
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 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两河流域,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了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是哪一族人。但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公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首先出现人类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聪明的苏美尔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着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的粘土制成写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作笔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以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十二宫。此外,还有文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长约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远在旧石器时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那时北非的气候温和湿润、布满草丛森林,当时的居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大约在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北非气候逐转为干旱,并出现了沙漠。但纵贯境内的尼罗河却把埃及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于是许多居民便陆续迁到尼罗河两岸。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在埃及境内的一段,每年六七月间因上游山洪下泻逐渐淹没河谷两岸,九十月达高潮,十一月开始退潮。泛滥期间,久旱的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待洪水消退后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为之编制神话颂诗。如埃及一首古诗有这么一段诗句:“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 因此,尼罗河为古埃及人带来了发达的古代农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埃及的文字、文学、建筑、艺术和科学等,对古代许多国家特别是地中海东岸各国有过较大的影响,对人类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如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字,传给了地中海东岸的商业氏族腓尼基人,并由此形成了希腊字母。埃及文字除象形字多用于铭刻以外,祭司体和氏书体一般写在纸草上。纸草是由尼罗河下游的人们制作而成的,沼泽地区的一种高杆植物茎部富有纤维性,将其剖成长条,再用树胶粘联起来。它不但是古埃及人使用的纸张,随后也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通用的纸张。在科学知识方面:①已知40多个星座。②制定历法,把全年分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增加5天作节日之用。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第一部太阳历。③金字塔的建造,说明埃及人已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④医学上,医生有专业分工,如治疗眼疾、牙痛、外伤等。此外,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狮身人面像的雕塑等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南亚文明的滥觞──古印度河流域 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东汉时叫“大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着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把印度与亚洲大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这块大陆的南半部是一个三角形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其流域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主要舞台。南部德干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山地起伏,高原两侧的沿海是平原,气候良好,雨量充沛,适于农耕。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印度河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以及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枣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地方。已经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牦牛、水牛等。古代印度与外部世界也有相当的贸易关系,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2300年的废墟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的巴林岛上也发现了一些古印度河流域的产品。古印度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最古老的文献是《吠陀》和史诗《摩河阿罗多》、《腊玛延那》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有阿旎陀石窟的艺术表现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十个数字符号的发明,后经阿拉伯人略加修改传至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西方文化的源头──克里特岛的文明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中心,岛上土壤肥沃,以盛产鱼、水果,尤其是橄榄油而出名。岛的周围海面风平浪静,气候条件宜于小船航行,因而利于商业贸易。从克里特岛可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几乎都可始终见陆地,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克里特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它的地理位置不仅对商业发展,而且对文化发展也是很理想的。克里特岛人与外界的距离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各种影响;然而又是远的,远到可以无忧无虑地保持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公元前3000年中期,克里特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产生了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性。岛上山区布满森林,提供了建造远航海船的木材。他们驾着单桅海船,满载着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和木材,爱琴诸岛的银、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铜,自己岛上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总的来说,古代作家把克里特岛称作“伟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岛。最能体现克里特文明的是它的建筑,如米诺斯王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里面千门万门、曲折相通,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其中最了不起的是复杂的取水和排水系统,天一下雨,雨水便把下水道冲刷得干干净净,工匠还可以到里面维修。到近代为止,还没有谁能超过它。 华夏的文明摇篮──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是世界的又一个文明发源地,养育黄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细土,这种泥土被称为黄土,它覆盖了河西走廊东面的广大地区。一般认为,黄土是在地质年代较近的第四纪的寒冷干燥时期,由强劲的西北风吹送来的。其源地在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的干旱沙漠地区。有些地方的黄土堆积得很厚,超过100多米。其天然的肥力,不逊于当时世界上任何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因此,黄河流域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样,产生了古代文明。 黄河流域的文明由诸多成分组成,如陶器、丝织品、青铜、文字、大麦、小麦、羊、牛、马等。黄河流域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当时祭拜祖先时用来存放肉类、谷物和酒等祭品的礼器都是青铜制的。青铜制品大小各异,表面饰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形花纹和许多真实或想象的动物图案。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历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商朝的文字大多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是当时的人用来占卜吉凶祸福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独特的习俗。还有,中国古代精美的陶器和丝织品在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后来形成着名的“丝绸之路”的取名、以及英语中的“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之意,可见一斑。 可以说,人类文明源于大河文明。这些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加上当时温暖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文明。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向外传播。他们或向当时的野蛮之地播洒文明之光,或在与别的文明的碰撞、融合中继续传播、最终形成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大格局,也为此后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J. 四大文明古国在什么样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四大文明古国
都是在 大江大河 沿岸 发生 和发展的
比如
印度 ----- 恒河
埃及-------尼罗河
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中国-------黄河/长江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