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昼长夜短是由地球的什么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结合选项,太阳的东升西落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故选:B.
2. 为什么春分昼夜平分,夏至昼长夜短,秋分昼夜平分,冬至昼短夜长(请详细回答)
首先这是由地球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左边夏至日 右边冬至日)
(2)日长夜短在地理中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
3. 日长夜短怎么回事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与轨道平面成66度34分钟的倾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在轨道上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太阳的高度在地球表面的不同位置上是不同的。
太阳高照时,阳光直射,热量集中,仿佛对着火炉。而且,太阳穿过空气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夜短,就会形成日长夜短。
(3)日长夜短在地理中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地球不仅在空间上分为白天和黑夜两个半球,而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自转,两个半球在时间上交替,使每个地方有时在白天的半球上,从而经历白天。
有时在夜晚的半球上,从而体验夜晚。这叫做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所谓的日,叫做太阳日,它不同于恒星日。
恒星日只是地球自转的一段时间,太阳日的形成不仅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也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这是两者的结合期。
昼夜长短取决于早晚圈纬度的划分。一般来说,纬度按早晚圆分为两部分。位于日半球的部分称为日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称为夜弧。
日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了地点的昼夜长度:弧长为15度,转换时间为1小时。白天和夜晚的长度随太阳在早晚的直视运动而变化。
4. 地球为什么有昼长夜短现象
在太阳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晨昏圈经过的各地,正经历着一天中的清晨或黄昏。那里见到的太阳,正好位于东方或西方的地平上。
地球不仅在空间有昼夜半球之分,而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两半球在时间上不断地相互交替,使得各个地点时而位于昼半球,因而经历着白昼;时而位于夜半球,因而经历着黑夜。这叫做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通常所谓的1日,叫太阳日,它不同于恒星日。恒星日是单纯的地球自转的周期,而形成太阳日的,不仅是由于地球自转,还包括地球的公转,是二者的会合周期①。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孤长15°,折合时间1小时。……
各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当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春秋二分)时,晨昏圈通过两极(与经圈重合),等分所有纬线。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图4-6)。
北至日,太阳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晨昏圈偏离两极,与南、北极圈相切。这时,昼弧与夜弧的分割最为悬殊。如图4-7所示:北半球(太阳直射的半球)各纬度昼最长而夜最短;南半球相反。北半球的昼长和南半球的夜长,皆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到北极圈内,纬线全线是昼弧,昼长达24小时,“夕阳”连着“朝辉”,终日太阳不落,称为极昼。在南极圈内,纬线全线位于夜半球,24小时漫漫长夜,终日不见太阳,称为极夜。赤道是唯一保持昼夜等长的地方。从几何上说,赤道和晨昏圈都是地球的大圆;两个大圆相交,必相互等分。
图4-7北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情形相反
图4-6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等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平分
南至日(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回归线。这时,南北两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情形,与北至日相反(图4—8)。
图4—8南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北两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至日相反
5. 为什么北半球冬季日短夜长,夏季日长夜短
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从每年3月21日到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移动到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其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照到的时间长;北半球受到的太阳光是斜射的,照到的时间短,所以我们北半球日短夜长。由于照到太阳光的时间短,而且是斜射的,地面上得到的热量少,所以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夏季,太阳光直射到北半球了,北半球照到太阳光时间长,照不到太阳光的时间短,所以北半球夏季日长夜短,天气也比较热。
6. 地理昼夜长短问题
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当然会有还有没出现极昼极夜的某地区。
极昼极夜范围最大时,是二至日。此时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只是在两个极圈内。在南北纬度低于66度34分的地区,都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而在二分日到二至日之间的时间内,极昼极夜的范围都要比二至日小。
2、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正是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到夏至日时,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上。然后直射点再向南移动,到秋分日时,直射点回到赤道。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日时,直射点到达最南端,就是南回归线上。
7. 昼长夜短地理意义(含义)
因为地球自转有一个倾角23° 26’,所以在公转过程中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在夏季是是昼长夜短(3月21日——9月23日)
在冬季是昼短夜长(9月23日——3月21日)
在6月22日时是昼最长——夏至
在12月22日时是昼最短——冬至
在3月21日和9月23日为昼夜平分——春分和秋分
8. 人们说的夏天日长夜短,冬天日短夜长是什么意思
帮你找的信息,参考一下哦。地球一方面绕着自身一根假想的地轴在自转,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转一周正好一昼夜。地球同时又在绕着太阳转圈子,称为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地球生来有一股“怪脾气”,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不是垂直的,而是始终保持着66度33分的倾斜角度,也就是说地球老是斜着身子在绕太阳公转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年四季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面上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直射点在地球赤道南北各23度27分之间摆动 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照到的时间长;北半球受到的太阳光是斜射的,照到的时间短,所以我们北半球日短夜长。由于照到太阳光的时间短,而且是斜射的,地面上得到的热量少,所以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夏季,太阳光直射到北半球了,北半球照到太阳光时间长,照不到太阳光的时间短,所以北半球夏季日长夜短,天气也比较热。
9. 为什么冬天日短夜长
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向南移动,而太阳光线取决于太阳位置移动变化。冬季,随着太阳越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就会越往北,因而我国处于北半球,所以冬季日短夜长。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9)日长夜短在地理中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的因素: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两半球在时间上不断地相互交替,使得各个地点时而位于昼半球,因而经历着白昼;时而位于夜半球,因而经历着黑夜。这叫做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通常所谓的1日,叫太阳日,它不同于恒星日。恒星日是单纯的地球自转的周期,而形成太阳日的,不仅是由于地球自转,还包括地球的公转,是二者的会合周期。各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10. 为什么会有日长夜短,夜长日短的季节
近日点时,日地距离是1.471亿千米;而远日点时,日地距离为1.521亿千米.两者差距约500万千米,和日地距离相比十分微小,而且对于南半球来说,远日点是冬天,近日点是夏天,所以这并不是四季温差的原因.四季温度决定于太阳照射角度和照射时间,对于我们,即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人们而言,“夏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几乎垂直地照射地面,而“冬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则十分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大地接收热量的多少,从而造成了气温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后,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很长,这种昼长夜短的情况使地面处于长时间光照之中,更加剧地面气温的升高;相反,在“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甚短,这种昼短夜长的局面更加剧了地面的降温。于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便形成了。至于
“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照射的角度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而且太阳从正东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昼夜长短相近,这种情况也介于“夏至”和“冬至”
前后之间,于是便形成了春季和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