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春季什么为正值

地理春季什么为正值

发布时间:2022-06-16 11:36:59

Ⅰ 几道高中地理问题

1.我国受东南季风影响,东部成季风气候,东南季风在三月登陆我国,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地处南方的珠江地区,而后受季风强弱的影响,南方降雨明显,所以三四月份正值春季的珠江地区就容易引发暴雨甚至洪涝,而到了夏季,季风已经到达珠江以北,珠江的降水会明显减少,所以珠江夏季降水少。
2.这个同理1的答案,春季季风没有到达,而夏季季风正好到达所以春季降水少而夏季降水多。
3.春旱是因为华北地区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因为华北的降水主要依靠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但东季风在春季主要影响的是华南地区,差不多七八月份季风才到华北地区,所以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并且华北地区工业发达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需水量大,自然用水量也就多,华北的人口多,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这三个用水大户加起来,华北地区的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就更少了,这就是华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4.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所以两者一般是并存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等高线图上,坡度大的山谷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从等高线角度看就是等高线密集的地区。

Ⅱ 从地理的角度解释春天的到来

比如北半球的春天,春天的时候太阳的直射线会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要是向南的,就相反了

春天又称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为公历3——5月份,而在南半球则从9——11月,如澳大利亚。气候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少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Ⅲ 怎样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

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以下季节均以北半球为准)
1.根据地球公转速度(或公转位置图)判断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或日影)的变化判断
由于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例如,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26′N,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区是23°26′N,最小地区是南极圈以内,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地区是23°26′N以北,最小地区是赤道以南。
3.根据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或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状况)判断
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的地区(24小时)是北极圈以内,最短地区是南极圈以内,昼达一年中最长的地区是北半球,达一年中最短的是南半球。通常昼长大于12小时为夏半年,小于12小时为冬半年。
4.根据晨昏线的移动判断
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于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线西移,昏线东移(速度为15°/小时)。冬半年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夏半年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5.根据日出方位(或日出日落时间)判断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北半球夏半年,东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北半球冬半年,东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夏半年地方时日出早于6时,日落晚于18时;冬半年日出地方时晚于6时,日落早于18时。
6.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判断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例如:当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西风带)影响时,可以判断季节为夏(冬)季。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夏)、干季(冬)。
7.根据海陆气压中心的盛衰判断
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高压。例如,当夏威夷高压最强盛时,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
8.根据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等温线有规律地弯曲。如右图,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9.根据季风的风向判断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夏季,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低,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所以风向是从海洋指向大陆,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世界上季风主要分布在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等。
我国的季风,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10.根据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判断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11.根据气候特点和特殊天气现象判断
气候要素气温最热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
(海洋8月与2月)降水冬雨型-地中海式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如:华北春旱、江淮地区春末夏初的梅雨、东南沿海夏秋之交的台风、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的伏旱天气等。
12.根据河流流量变化判断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同河流的水源补给密切相关,各种类型的河流水源不同,因而径流季节变化的规律也就不同。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夏季青尼罗河水量在一年中达最大值。
(2)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如塔里木河出现汛期,可以判断为夏季(最大水量出现在8月份),同样道理,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覆盖面积最大的月份应为8-9月份。
(3)以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则出现在春季;如松花江出现第一次汛期,可以判断为春季;第二次为8月份锋面雨。
13.根据对流层厚度变化规律判断
从赤道(17-18km)向两极(8、9km)递减。冬季对流减弱,厚度变小;夏季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14.根据某些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变化判断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对海水的盐度起稀释作用,盐度降低。如:长江口盐度,由河口向外盐度逐渐变大,冬季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同海域盐度变大;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同海域盐度变小。
15.根据雪线高低判断
雪线是多年积雪层的下限,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高山雪线高度逐渐下降,同时雪线位置的升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夏季温度偏高,海拔较低处的冰雪消融,雪线偏高;冬季则偏低。当然海洋性冰川还受降水多少的影响。
16.根据植被变化判断
由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导致植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热带草原气候区,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交替,夏季雨量充沛,则草木繁茂,冬季雨水稀少,则草木枯黄。
17.根据动物活动规律判断
驯鹿秋季从苔原带北部迁移到苔原带以南的针叶林中,以躲避冬天的寒冷,夏季返回,以躲避针叶林中蚊虫的侵扰。再如,当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聚集之时为冬季,而夏季在黑龙江扎龙;澳大利亚袋鼠冬季生育;我国秋季北雁南飞。
18.根据农业活动判断
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包括捕鱼、畜牧等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江南丘陵地区采摘新茶为春季;舟山渔场冬季为带鱼汛,夏季为墨鱼汛;天山的“高山移牧”,夏季在高山牧场,冬季在山麓草场过冬,即“夏山腰,冬山脚”;华北平原秋季收摘棉花。
19.根据臭氧层空洞面积大小判断
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容易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20.其它
(1)春季:长芦盐区利于晒盐的时期,华北平原出现干旱,长城以北播种小麦,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尘暴天气。
(2)夏季:到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索马里沿岸出现寒流。
(3)我国的气象灾害:冬季多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夏季多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4)青海湖5月最佳观鸟时机(4月飞至鸟岛,5月产卵孵化,6月下旬飞走)。

Ⅳ 初一地理问题

春季(因为北半球是秋季,南北半球相反)
昼长 (秋分到次年春分,北半球是秋季,夜长,南北半球相反)

Ⅳ 问下,地理意义上的春分是怎么定义的

简单一点来记,你可以在脑中画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来记住这个原理,方法如下:

3月21,翻地理书吧,3月21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是春分

然后太阳的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的时候,就是夏至,6月22日,同时北半球会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会出现极夜现象。

接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回,又回到赤道的时候,就是秋分了,9月23日左右。

最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一直到南回归线,这个时候是11月22日左右,就是冬至,这个时候南半球是极昼,北半球是极夜。

ps:其实还可以联系生活来想,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因为热量缘故,你在北半球生活,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候太阳传输的热量是不是比不上太阳在北回归线传输的热量多嘛。南半球同理。

还有,要是记不住具体日期,你可以这样记:夏、冬“至”的日期都是22号,只有春分和秋分不一样,一个是21一个是23,由于春天来得比秋天早,所以春分是21号,秋分是23号。

根本不用看那些超级深奥的原理。地理要联系生活。

纯手打,忘采纳。

Ⅵ 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济南和华北有什么关系?济南属于华东地区,好了,下面进入正题.
华北地区春季风多干燥,降水少.
春季气温上升,冰雪、河川融化,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气温上升,导致直接雨水的浇灌,也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高度角上升,太阳辐射增强,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条件.

Ⅶ 地理问题

梅雨

每年从春季开始,海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进入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源源而来的暖湿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条长条形的雨带。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冷暖空气旗鼓相当,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

Ⅷ 高中地理

河流水源又称河流补给。河流中的水归根到底来自大气降水,但因降水的形式不同(固态或液态)以及在地球上暂时存在的形式不同(冰川、积雪、地下水等),补给河流的方式也就不同,从而河川径流也相应的具有不同特征。中国的河流补给一般可分为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和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等4种类型。一条较大的河流往往同时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补给,称为综合型补给。

(一)雨水补给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大气降水的主要方式是降雨,因此雨水补给在中国分布最广,而且大多数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河流所获得的雨水补给量相差悬殊。中国河流雨水补给比重的分布规律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区雨水补给最为丰富,占年径流总量的80~90%,而西北新疆的高山地区仅占5~25%,华中地区占70~80%,西南纵谷地区达60~70%。即使寒冷的东北地区,融水补给仍居次要地位,雨水补给量占50~70%。由此可见,中国除西北干旱内陆区及青藏高原高山区外,大多数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由于降雨过程具有间断性和集中性等特点,雨水补给只在降雨期间和降雨停止后一段时间内存在,所以补给速度很快。尤其是暴雨,强度大,历时短,形成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每次降雨,形成一次洪水,在流量过程线上出现锯齿状的尖峰,这些尖峰与降雨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外,雨水补给的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中国夏半年雨水最多,雨水补给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也最大。冬季则相反。在一年中,雨水补给的时间从南方向北方逐渐缩短。有些河流,夏半年雨水补给占优势,而冬季转为地下水补给占优势。

(二)地下水补给

中国地下水补给的分布地区也很广,除内蒙古、新疆部分干旱荒漠区的季节性河流及东南沿海丘陵区的季节性小河外,其它地区的河流均有地下水补给,而且不少河流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地下水补给虽然与该地区的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还与地质构造、下垫面情况及河床下切深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地下水补给的地区分布,不像雨水补给那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例如,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同样为500~600毫米,但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宽而浅,地下水补给量不足10%。成为“悬河”的黄河下游,不仅完全得不到地下水补给,反而河水补给地下水。黄土高原上的河流,因黄土疏松,地下水丰富,河床下切又深,因此获得的地下水补给量可达50~60%,无定河的支流甚至高达80%以上。降水量多的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因岩石透水性差,地下水贫乏,补给量不足10%,特别是下切较浅的小河,甚至全无地下水补给,成为降雨有水,雨停断流的暂时性河流。广西、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的大片石灰岩分布区,地表多漏斗,地下多溶洞伏流,地下水补给极为丰富。青藏高原上,因有大量冰川堆积物,松散多孔隙,地下水丰富,补给量可达50~60%。中国西北内陆山地,因经历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岩石破碎,节理发育,蓄存着丰富的地下水,有些河流获得的地下水补给亦可达60%以上。
地下水的补给缓慢而稳定,补给河流的绝对量随季节变化不大,但在河水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较大。因夏半年的雨水和冰雪融水很多,相比之下地下水所占比重较小;而在冬季,其它形式的补给水量大减,地下水补给比重相对增大,甚至成为主要水源。

(三)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

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冬季长而寒冷,以降雪为主。冬季积累在河流流域地表的雪,春季转暖时,逐渐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这种补给过程是连续的,但因流域内积雪有限,补给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故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北方春季降水很少,又正值春耕播种时机,因而春汛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西北内陆山区以及青藏高原。积雪期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而增长,积雪量随距海远近而变化,近则多,远则少。东北地区的东部,纬度较高,距海较近,积雪期5个月以上,积雪厚度达40~50厘米,形成的春汛可占河流年径流总量的10~15%,是中国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量比重最大的地区。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发生的时间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而推迟。华北地区发生在初春,历时较短;东北北部发生于晚春,历时较长,往往延续到初夏;西北和青藏高原一般发生在夏季。

(四)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中国西部高原、高山区,因地势高寒,四季如冬,降水几乎都是雪的形式。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蒸发很小,大量积雪长期积压形成冰川。冰川运动到雪线以下,当夏季气温较高时,就会大量融化,补给河流。例如,长江的最初水源就是冰川融水。这种补给过程与气温的关系十分密切。气温不仅随季节而变,而且日变化也十分明显,这是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的一个重要特点。下午1~3时的气温最高,即出现最大冰雪融水径流量;而夜里气温下降,白天融化的水可能再次冻结成冰,补给量出现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可相差数倍或10多倍。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最高的7、8月份水量最大。这些地区,因气温的关系,农作物只能在夏半年生长,这时冰雪大量融化,及时提供了灌溉水源,对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

(五)综合型补给

中国除少数地区只有一种补给形式的季节性小河外,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水源补给。因此,中国河流多属综合型补给。中国河流补给的种类,一般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增多。东部地区淮河以南的河流只有雨水和地下水补给,该地区虽然冬天有时降雪,但随降随化,不能积蓄,与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有根本的区别,仍可视为雨水补给。淮河以北地区,除雨水和地下水补给外,还有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西北和西南高原、高山地区的河流,差不多四种补给类型都有。图7是西北地区河流的一个实例,从总的来看,雨水补给占优势,但不同季节,各种补给的相对量是变化的。
3~5月以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5~7月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7~9月中旬以雨水补给为主;9月中旬以后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河流的补给种类与河流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较小的河流,因流域面积小,自然地理条件单一,补给种类也少,甚至只有一种补给;大的河流,可能流经几个气候带,补给类型多而复杂。以钱塘江和长江为例,钱塘江较小,只有雨水和地下水补给;长江很大,四种补给都有,在河源地区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到了中下游则是以雨水补给为主。

(六)中国河流的分类

河流的补给条件是决定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补给条件又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的变化(降水、蒸发、气温等)。气候因素是在地区上有渐变规律的自然地理因子。因此,使河流水情在地区上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说,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河流,具有相类似的水文特性。以此可以根据河流补给条件来对我国的河流进行分类。考虑到中国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很多,范围很广,因此在雨水补给中,又可对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和台风等产生的降雨加以区分。根据补给条件的不同,中国的河流可划分为下列八大类型:
第一类,东北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并有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
主要包括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和辽河的大部分支流。雨水补给约占年径流量的50~70%,集中在夏季,形成夏汛;地下水补给约占20~30%;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一般占10~15%,形成春汛。具有夏汛和春汛是该类河流的主要特征。
第二类,华北地区以雨水或地下水补给为主,并有少量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海河水系、淮河北岸支流及山东半岛各河。在本区内,地下水补给的比重从东向西逐渐增加,由以雨水补给为主,逐渐转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例如华北平原雨水补给约占90%,太行山地区地下水补给增至30~40%,山西和陕西境内的黄土高原地下水补给达40~60%。
第三类,内蒙古、新疆部分地区雨水补给的河流。主要指荒漠、草原地区内的内陆河流。因气候干燥,蒸发和下渗强烈,只有遇到暴雨才能产生径流,因此多属季节性河流,除雨水补给外,几乎别无其它补给。
第四类,西北高山地区永久性冰雪融水或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及雨水补给的河流。包括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祁连山等高山地区的河流。除部分雨水补给外,永久性冰雪融水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有不少河流以这两种补给为主要水源。
第五类,华中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支流、珠江流域北部支流及淮河南岸支流。降雨主要受东南季风控制,梅雨显着。雨水补给约占70~80%,其余是地下水补给。
第六类,东南沿海地区和岛屿有台风雨补给的河流。包括钱塘江、闽江、东江、北江、西江的中下游及沿海岛屿上的河流。雨水补给占绝对优势,其次得到少量的地下水补给。除在春末夏初东南季风带来的大量降雨形成春、夏汛外,夏末秋初台风带来的急骤暴雨可形成台风汛。双峰现象是其主要特征。
第七类,西南地区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包括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下游支流、元江和西江上游支流。该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雨季开始得晚,结束得迟,降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最为干旱。雨水补给约占60~70%,地下水补给占30~40%。
第八类,青藏高原地区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的上游支流。主要是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也占一定的比重。
中国地域辽阔,河流情况复杂,要得出一种理想的分类是很困难的,不少学者和科研单位对中国河流的分类正在进一步探讨。上述河流分类,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成果,在这八大类中,还可再划分为许多亚类。

Ⅸ 地理学当中,什么叫正温期

您说的应该是正积温吧。正积温是某时段或生长季节内高于0℃的逐日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Ⅹ 地理上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分类法: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分类法: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分类法: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分类法: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阅读全文

与地理春季什么为正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