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分是什么意思地理
春分是24节气之一,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1)地理的春季白天和黑夜怎么说扩展阅读:
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为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即一天中白昼长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故春分也称升分。
Ⅱ 俗话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示在春分和秋分之后,昼夜的时间是一样的,不存在昼长夜短或者昼短夜长的情况。但因为每个国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只有在赤道附近的国家才能见识到真正的昼夜平分,其他国家可能会出现在昼长夜短的这种情况。
总结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就可以去看一看24节气,也能让你的文化储备更加的丰厚。在读二十四节气的时候,还要参考一些文献,这样才能让你真正的读懂。
Ⅲ 为什么会有白昼和黑夜,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白昼指的是白天,黑夜指的是夜晚。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缺一不可,自转是工作休息的指引,古时候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来源于此。而地球公转对庄稼同样意义非凡,正是因为地球公转,我们才能在不同时节种相应作物,如果一直都有太阳,那就只能种少数几种作物。
Ⅳ 地理学语怎么说白天夜晚
白天:昼
晚上:夜
Ⅳ 地理上春分是几月几日
地理上春分是03月20日左右。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节气在时间段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Ⅵ 春季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是斜线还是直线
你是说与经线相比的话无夹角是直线,有夹角是斜线?
理论上来说只有夏至和冬至那一天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是直线
其他时候都是斜线
所以春天是斜线
Ⅶ 地理上是如何定义白天的
地理理论上白天黑夜是以太阳光线照射到的区域来界定的,太阳光是平行的,地球作为一个球体,有一半受到太阳光照,而另一半则没有,处在太阳光照的一半是白天,另一半则是黑夜。
一个地区光线的强弱还受到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上白天黑夜的区分并不以光线的强弱来判定。
(附图供参考)
Ⅷ 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是哪个节气白天、黑夜分别最长呢
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春分和秋分,对于白天和黑夜最长要分半球,北半球白天最长的是夏至,夜晚最长的是冬至;南半球白天最长的是冬至,夜晚最长的是夏至。
春分是指二十四节气之第四节气,表示春季中间,昼夜等长,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夏至是指二十四节气之第十节气,表示炎热将至,该日昼最长,夜最短,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
秋分是指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节气,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秋分时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冬至是指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表示寒冬到来,该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是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8)地理的春季白天和黑夜怎么说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如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Ⅸ 高一地理 春分和秋分日,全球日出时间都是6时,日落时间都是18时吗
春分和秋分日在理论上是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而在南北两极,春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9)地理的春季白天和黑夜怎么说扩展阅读: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Ⅹ 问下,地理意义上的春分是怎么定义的
简单一点来记,你可以在脑中画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来记住这个原理,方法如下:
3月21,翻地理书吧,3月21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是春分
然后太阳的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的时候,就是夏至,6月22日,同时北半球会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会出现极夜现象。
接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回,又回到赤道的时候,就是秋分了,9月23日左右。
最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一直到南回归线,这个时候是11月22日左右,就是冬至,这个时候南半球是极昼,北半球是极夜。
ps:其实还可以联系生活来想,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因为热量缘故,你在北半球生活,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候太阳传输的热量是不是比不上太阳在北回归线传输的热量多嘛。南半球同理。
还有,要是记不住具体日期,你可以这样记:夏、冬“至”的日期都是22号,只有春分和秋分不一样,一个是21一个是23,由于春天来得比秋天早,所以春分是21号,秋分是23号。
根本不用看那些超级深奥的原理。地理要联系生活。
纯手打,忘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