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六风七带小论文
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B. 初中地理中的五带分别指什么
北寒带 北纬60度到90度
北温带 北纬30度到60度
热带 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
南温带 南纬30度到60度
南寒带 南纬60度到90度
C. 地理的七压六风的六风是哪六风
即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个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极地高压带。
风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两个盛行西风带、两个极地东风带。
D. 地理上有哪些自然带 分别有什么作用
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广义的自然带是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等一系列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统称,甚至包括垂直带.狭义的自然带仅指最高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前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纬 世界自然带线方向伸展;后者 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伸展;两者作用相近的地区,自然带与经纬线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随高度而变化. 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有关,在各大陆和大洋都形成一系列自然带.由于大陆自然带的形成不仅受纬度热力分带的影响,而且受到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的干扰,所以大陆自然带比大洋表层的自然带复杂得多. 就全球范围来说,自然带的划分,早期主要是根据不同纬度所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把地球表面划分为5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后来又根据各地气候、生物等差异进行了细分. 在大洋主要是根据海洋的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把大洋表层划分为7个带:赤道带,南热带、北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极带、北极带.由于大陆的情况复杂,地带性分异也较大洋明显,因此对大陆上自然带的划分比大洋细,不同学者的分带也不同. 以气候特点为标志划分大陆自然带,南半球和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全球共15个自然带.由于大陆自然带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化,每一自然带的典型特征在植被类型上具有较鲜明的表现,因此陆地自然带又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E. 高中地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信风带形成的原因
1、 赤道低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赤道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强烈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高温多雨。
2、 极低高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极低(90ºN/90ºS)附近
形成原因:极低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气体遇冷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下沉增温,大气中的水汽不能凝结,干(燥)严寒
3、 副热带高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30ºN/30ºS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地区上升气流,源源不断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积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动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高温干燥
4、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60ºN/60ºS附近
形成原因:从极地吹来的冷而重的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地区吹来的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气压(动力原因)
天气特征:寒冷湿润
二、 六个风带
1、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形成原因:气流由较高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低纬(赤道低气压带),气流逐渐升温,难以凝结致雨
气候特征:高温干燥
2、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形成原因:气流由较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较高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逐渐降温,冷却致雨
气候特征:湿润温和
3、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形成原因:气流由极低东风带吹向低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难以致雨
气候特征:严寒干燥
F. 地理五带分别是什么
地理五带分别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地球的自转轴倾斜造成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日照时间的不同、太阳的直射地面的时间长短不同形成的五带。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G.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是什么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分别为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
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台湾。
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x、青海、宁夏。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七大行政地理分区:
七大自然地理分区的基本依据,是在科学的基础上,综合历史、民族等多种维度,遵循相关的区划原则进而开展区划工作。
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主要因素和综合分析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学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各项原则之间并非独立,而是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地理区划
H. 关于初一地理上的温度带是怎么划分的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也就是南北纬23°26′之间是热带
北回归线23.26到北极圈66.34
是北温带
南回归线23.26到南极圈66.34是南温带
南北极圈66.34以北
以南
分别是北寒带
和南寒带
I. 高一地理知识点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各具有什么性质 求帮忙 拜托!!
气压带:
1、2个极地高压带:
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2、2个副极地低压带:
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3、2个副热带高压带:
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4、1个赤道低压带:
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风带:
1、2个极地东风带:向低纬度源源不断地输送干冷空气。
2、2个西风带:温暖湿润、含水汽多。
3、2个信风带:干热、稳定、风力强劲、方向不变。
(9)地理七带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7个:两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是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两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
风带形成的原因: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
同时,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
J. 地理学上,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和风带分别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①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见课本P.66—“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
②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
③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见课本P.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
④事实上,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着季节而变化(见课本P.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年变化影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