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医活到108岁,人称百岁神医,请问他是:
百岁神医孙思邈。http://ke..com/view/22427.htm
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
扁鹊号称百岁,实际九十七岁。http://ke..com/view/8871.htm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着。
华佗五六十岁。。。古代三大名医都罗列了。。没有108岁。
黄帝三百多岁,实际上轩辕是游牧野人,没有文化,周天子认黄帝为祖宗才将官家的医经以及科技发明都托名黄帝的贡献,甚至将真正的天子蚩尤给抹黑了。
另外:改开以来有许多百岁神医骗钱,请小心免上当。
❷ 在我国古代有位名医活到101岁,被称为“百岁神医”,他是
孙思邈 中国唐朝时陕西有位名医,叫孙思邈(581—682),擅长治疗各种疑难 杂症,救活了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历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
❸ .在我国古代哪位名医活到101岁 A.扁鹊 B.华佗 C.李时珍 D.孙思邈
中国唐朝时陕西有位名医,叫孙思邈(581—682),擅长治疗各种疑难 杂症,救活了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历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
❹ 古代的那4位女名医活到了多少岁
中国古代4位女名医为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
晋代鲍姑约公元309-363年,活了54岁
西汉义妁和宋代张小娘子的生平和医学成就都没有记载
明代谈允贤1461年-1556年,活了95岁
❺ 古代有位名医活到101岁被称为“百岁神医”他是谁求大神帮助
中国唐朝时陕西有位名医,叫孙思邈(581—682),擅长治疗各种疑难 杂症,救活了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历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 一天,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棺材底下不断滴着鲜血。孙思邈认为这 个人还没有死,就请他们打开棺材,只见死者是个妇女。孙思邈给她品了 脉,然后选了一个穴位扎针。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坠地了,妇女也活了过 来。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人们都称他为神医!一次,有个病人撒不出 尿来,哀求孙思邈救救他。孙思邈断定他是排尿口堵塞。这时正好有个小 孩拿着葱管吹着玩,他要来葱管把尖头剪去,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 用力吹了吹,尿顺着葱管流出来了。这一大胆的试验,竟使他成了世界上 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不仅精于医术,还擅长营养学。他把脚气病和夜盲症对照起来 研究治疗。那时山里的穷苦百姓有不少得夜盲症,而富人得“脚气病”, 孙思邈把这两种病症对照起来思考,肯定发病都是营养问题造成的。穷人 吃糠咽菜多,就叫他们多吃点动物肝脏,果然奏效。富人则缺乏米糠、麸 子这类东西的营养,叫脚气病人多吃些五谷粗粮,结果也有效。他成了世 界上第一个治疗脚气病的人。 孙思邈还擅长针灸,创造了“以痛取穴”的针灸方法。一次他给一位 腿痛病人扎针,连扎几针不见效。他一面问病人哪里痛,一面用手沿着大 腿轻轻往下掐,当掐到痛处时,病人不由得叫了一声:“啊……是。”孙 思邈立即在这个地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马上不痛了。这个穴医书上没有, 孙思邈就叫它“阿是穴”。 孙思邈还有个美称叫“药王”。为了采药,他跑遍名山大川,并亲自 将生药加工炮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广泛收集整理许多药方。70岁 时,他把这些药方编辑、整理写成了《千金要方》。又过了30年,他已经 是百岁老人了,仍把后30年积累的药方,编成《千金翼方》。这两部书共 记载6000多个药方,成为中医学的经典。他把一些主要药方刻在石碑上, 竖立在大路口或街头,起到很好的治病防病作用。人们把他常去采药的五 台山叫做“药王山”。后来群众在药王山建了一座药王庙,以纪念这位百 岁神医。
❻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
导读: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们,他们是指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葛洪、朱震亨、李时珍、钱乙、叶天士十位着名的医学家。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符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着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着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着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着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着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着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着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着,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着。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干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着书,无不旁搜博览。
❼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除了扁鹊华佗还有谁
扁鹊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渤海莫(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善于运用四诊:问闻望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被尊为医祖。
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着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自1565年起,三易其稿,李时珍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着《本草纲目》,该书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华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符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后因不愿做曹操侍医而被酷地杀害了。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
曾拜精于医药和炼丹技术的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并把精于灸术的女儿鲍姑(古代名女中医)嫁给了他。
皇甫谧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绳池县附近)。《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着述为务”。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着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着名的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干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❽ 中国古代名医活了多少岁数
扁鹊:战国时期,生于公元前407年,死于公元前310年。
华佗:东汉末时期,公元145~公元208年。
张仲景:东汉时期,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叶桂:公元1667~1746年
李时珍:公元1518~公元1593年
❾ 在我国古代有位名医活到101岁,被称为“百岁神医”他是谁
中国唐朝时陕西有位名医,叫孙思邈(581—682),擅长治疗各种疑难
杂症,救活了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历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
一天,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棺材底下不断滴着鲜血。孙思邈认为这
个人还没有死,就请他们打开棺材,只见死者是个妇女。孙思邈给她品了
脉,然后选了一个穴位扎针。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坠地了,妇女也活了过
来。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人们都称他为神医!一次,有个病人撒不出
尿来,哀求孙思邈救救他。孙思邈断定他是排尿口堵塞。这时正好有个小
孩拿着葱管吹着玩,他要来葱管把尖头剪去,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
用力吹了吹,尿顺着葱管流出来了。这一大胆的试验,竟使他成了世界上
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不仅精于医术,还擅长营养学。他把脚气病和夜盲症对照起来
研究治疗。那时山里的穷苦百姓有不少得夜盲症,而富人得“脚气病”,
孙思邈把这两种病症对照起来思考,肯定发病都是营养问题造成的。穷人
吃糠咽菜多,就叫他们多吃点动物肝脏,果然奏效。富人则缺乏米糠、麸
子这类东西的营养,叫脚气病人多吃些五谷粗粮,结果也有效。他成了世
界上第一个治疗脚气病的人。
孙思邈还擅长针灸,创造了“以痛取穴”的针灸方法。一次他给一位
腿痛病人扎针,连扎几针不见效。他一面问病人哪里痛,一面用手沿着大
腿轻轻往下掐,当掐到痛处时,病人不由得叫了一声:“啊……是。”孙
思邈立即在这个地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马上不痛了。这个穴医书上没有,
孙思邈就叫它“阿是穴”。
孙思邈还有个美称叫“药王”。为了采药,他跑遍名山大川,并亲自
将生药加工炮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广泛收集整理许多药方。70岁
时,他把这些药方编辑、整理写成了《千金要方》。又过了30年,他已经
是百岁老人了,仍把后30年积累的药方,编成《千金翼方》。这两部书共
记载6000多个药方,成为中医学的经典。他把一些主要药方刻在石碑上,
竖立在大路口或街头,起到很好的治病防病作用。人们把他常去采药的五
台山叫做“药王山”。后来群众在药王山建了一座药王庙,以纪念这位百
岁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