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大米
湖南道县与江西万年县考古发现,约一万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种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类应该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在长江下游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稻作证据。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我国大米行业的发展步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规模小、组织程度差。大米加工领域主要以小生产、小作坊、小商贩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业和领军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米品牌的进入,国内大米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储存
米经过长时间的贮藏后,由于温度、水分等的影响,大米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会发生各种变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贮存时间、温度、水分和氧气是影响大米陈化主要因素。
另外大米品种、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虫霉危害也与大米陈化有密切关系。大米陈化速度与贮存时间成正比,贮存时间愈长,陈化愈重。水分大,温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陈化速度就快。不同类型的大米中糯米陈化最快,粳米次之,籼米较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大米
‘贰’ 七星岩出米洞的来历
石峒古庙右侧,有两个好大好大的石笋,一高一低,酷似古人。这就是和合二仙。其中,一仙人手袖之下,有一个闪光平滑小洞。说起来可奇怪哩,这小洞古时候天天都有雪花花的白米流出来,所以得名出米洞。
传说,朱元璋死后,皇权传给其孙子朱允炆。好景不长。朱允炆当了三年多皇帝后,遭到了叔父朱隶的竭力反对,于是弃袍出逃。一天,朱允炆逃到了石峒古庙,躲藏在阴森森的石洞之中。石峒古庙住着一个看庙的和尚,出米洞每天流出一升米供他吃用。现在多了一个人,怎么办呢?和尚实在无计可施,于是坐在和合二仙脚下,长吁短叹。正当和尚犯难的时候,出米洞口突然发出沙沙的声响,和尚猛一回头:哈,出米洞又流出了一堆雪花花的大米哩。和尚几乎跳将起来:“有救了!有救了!”
吃的虽然解决了,但朱允炆总是担惊受怕,每晚都梦见有人来追杀他。所以,没住几天,朱允炆又急匆匆起程,远走了。
朱允炆一走,出米洞又按原来的数量出米,使看庙的和尚大为恼火。一天早上,和尚拿来手锤,对着出米洞叮叮咚咚的敲打起来。小洞敲大了,和尚心想:这会洞子里一定会流出更多更多的大米来。于是乎,和尚就翘起二郎腿坐着,闭着两眼,在默默地等呀等呀……从早上等到天黑,出米洞不仅没出多米,而且连原来流出的一升米也没了。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
出米洞,
白米来自小洞中,
一人住庙米一升,
二人住庙米三筒。
有个和尚太贪婪,
他要白米装满瓮。
一日早起舞手锤,
叮咚叮咚来打洞……
叮叮叮,
咚咚咚,
米洞从此变石洞。
‘叁’ 中国最早大米是从哪里引进来的
大米原产于中国与印度
我国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七千多年前长江流域就有种植水稻并食用大米。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3)白米岩历史有多久了扩展阅读: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
西晋覆灭后,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这些南来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
‘肆’ 大米是谁发明的
米,又称稻、稻米,俗称大米。有关稻的起源,依然成为科学界长期的争辩议题。科学家对首批稻的出现时间、地点至始争论不休。
稻的栽培起源于约公元前8200年南中国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带,另有考古发现在约公元前8200年前的中国湖南也有种早期稻米。在1993年,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8200年。
水稻在中国与东南亚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在亚洲季风气候区是自古以来的主食,中世纪时引入欧洲南部。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2013年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二位,仅低于玉米。
(4)白米岩历史有多久了扩展阅读: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目前世界上的稻属植物可能超过14万种,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
作为粮食的主要有非洲米(即光稃稻)和亚洲米种,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分来区分。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后会黏性越高。
中国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又分为“早、中稻”和晚稻两个“群”,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和陆稻两个“型”,每个型再分为粘稻和糯稻两个“变种”以及一般栽培品种。糯稻是粘稻淀粉粒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异型。籼型糯稻叫小糯或长粒糯,粳型糯稻称大糯或团粒糯。
‘伍’ 石灰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生产石灰的历史少说也在千年以上了,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曾写过一首《石灰吟》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拟人的创作方法,歌颂了石灰的优秀品质和坚贞不屈精神。由于谦的诗可知,明朝时,我国人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利用石灰岩烧制石灰的技术了。明末杰出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神州山山岭岭,在其巨着《徐霞客游记》中,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比欧洲人发现石灰岩早一百多年。
‘陆’ 大米起源于那里历史那年开始繁殖有大米
大米是水稻的种子,稻谷经脱壳、去糠等工艺加工后的最终产品。水稻在植物分类学中为禾本科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现在的稻种由野生稻种演变而来。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经过数千年培育和优选,目前水稻的品种已达6 万个以上,广泛分布于从北纬45度至南纬35度的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广大地区。在世界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中,水稻仅次于小麦居第二,并以其稳产、高产,适应性强,耐储藏和加工方便而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约有半数以上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在我国,稻谷的产量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国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1 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曾经出土过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实。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这无疑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现今我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和我国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我国已故着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1973年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稻壳、稻叶不失原形,有的稻叶色泽如新,有的稻壳上连稻毛也清晰可辨。经鉴定,这些稻谷已有6700~69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稻谷。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柒’ 中国最早哪里出产大米
目前在湖南永州的玉蟾岩遗址最早发现了大约距今1万~1.1万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谷,这是全世界已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早期世界考古界普遍认为距今约5000多年前,印度最先开始出现稻谷,但随后中国将这一时间前推到了7000年前,现在则推进到了1万年前,至少到现在为止,中国可以说是世界水稻的鼻祖!另该遗址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陶器,另一处同一时代的陶器出土地则在江西,,湖南洞庭湖附近的城头山遗址目前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带有城市特点的古文明人类群落聚居地,距今约6000多年,根据现在很多发现的古代遗迹显示,在中国南方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线,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当时算是比较发达的人类文明,说明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再向南继续传播的传统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实际上,在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也都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发达的文明,而传统上认为的文明的心脏地区即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却缺乏这一时代的有力的遗址,多是新石器时代的,比如仰韶和半坡遗址,都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从猿人角度看,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猿人是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余万年,所以,中国古文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从南向北,再向南的一个过程!
‘捌’ 大米那个等级最好吃
一级的是最好的,所以在购买大米的时候尽量选择质量等级是一级的米。除此之外选对大米品种也非常关键关键,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吃东北大米吧,我家吃的就一直都是东北大米,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款我比较爱吃的东北大米,以供大家挑选品尝。
‘玖’ 出米岩的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大柿山出米岩
出米岩坐落在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的大柿山上,历代以来,以其奇妙的传说和独特的景色吸引着万千游客。
凡来到这里的游客,无不争先观赏一块巨大的岩石。它约两人高,数十人围抱不过,形状象仙人的巨掌,黑褐色和斑驳的苔痕证明它饱经风雨,在苍松翠柏映衬下,更显得苍老而健壮。石岩的后向,与数十块更加巨大的岩石相接。缝隙间树木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在这块岩石靠近底部的地方,有一个酒杯大小的洞口,贴眼往里面探看,似通岩心。洞口下方岩石凹陷,显长方形,象是特地凿成用来放置米桶的台面。相传这个洞古时会自动流出白米,山寺里的僧人全靠这个洞赐米度日,僧多出米多,僧少出米少。一天,云游僧侣多人来到这里,负责取米的小僧恼怒石洞出米缓慢,便凿洞求速,不料石洞从此失去灵通,不再出米。这便是“出米岩”的由来。在石洞旁边的岩壁上,有楷书碑文题刻,可惜大部分字迹已磨损几平,唯有篇未“大明万历甲午年”等字尚依稀可辨。
石洞右边的出米岩寺始建唐代,无了祖师是创建者。宋元时代,兴废无常。现存的山寺是明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年)重建的,至宣统辛亥年再次修整,匾额就是当年所立。近年,人民政府很重视名胜古迹的保护,更将山寺修葺一折。殿堂小巧玲珑,只有前殿,但装饰华丽,且整洁异常,似无凡尘纤毫。寺内供佛祖,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游客步入殿堂无不凝神屏息。在这里,游客可以瞻仰慈祥的佛象,可以观赏神奇的壁画,可以随手翻阅古老的经文,也可以随兴诵读妙趣横生的寺联。山寺虽小,却令人玩味无穷。石洞的前面,有一座实心石塔,俊俏古朴,高约两丈,七角七层。石塔层层饰以人物、鸟兽、花卉,雕技精湛,栩栩如生。这座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石塔,确是艺术的珍品,虽历尽三百多年沧桑,仍不改当年风姿。
石塔的右边,即山寺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石埕,围以条石栏杆。凭栏四望,更令人陶醉。原来出米岩胜景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山谷怀抱中。在寺后葱茏的林木上头,山峰层层突起,直插霄汉,望而生畏。山腰云雾横涌,真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感觉,山深云密的地方,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但一般游客只能感叹足力的不济,无法攀登。从高山之上奔流下来两条山泉。山寺、出米岩和古塔就在两泉之间。泉水清冽,水底岩石块块明亮可爱,青、红、紫、黄、白,色彩斑斓,游鱼嬉戏其间。即使是老翁见到这清泉,也会童心勃发,趣味盎然地赤足涉水而后快。两条山泉象两只鸣琴,日夜铮铮作响,更增添了山谷的清幽。偶尔山禽长鸣而过,更觉寒气透骨。
人们立岩前,睹碑文,耳听空谷流泉,不免会幽幽怀古;细品“出米岩”传说,一定会感觉到启迪无限,耐人寻味,再遥望山下一条伸向远方雾海里的公路,飘渺如带,更会遐想万千。、 “出米岩”胜景令人忘返,正如寺联所云:“石妙空嵌曾出米,山多重叠此峰奇”。
‘拾’ 大米是中国的原产作物吗
原生水稻产于亚洲亚热带地区,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确实在中国:
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
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
当然,印度和泰国等国都不服气,声称自己才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中国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