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张王两家关系
王世襄老人于年前逝世,舆论有“斯人一去,大雅云亡”之叹。老人生前对故乡风物念兹在兹,着述言谈之中一再表示想回福州转转看看,可惜天不假时,故乡百姓无缘亲炙“京城第一玩家”的风采,实在是一大憾事。
年来,媒体与学术界也有很多追思之作,但都仅限于老人的艺术造诣与文化贡献,对王老家世的研究似嫌苍白,尤其是王老的伯祖王仁堪、祖父王仁东兄弟,与当代另一文化名人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之间的恩怨,直接触发了光绪十年(1884年)初的“甲申枢变”,这次政坛动荡是清末政局的一大拐点,又与马江海战、中法战争、清流分野相互交织,影响深远。
历史往往只记录结果,而政坛秘辛、人事情伪又最为幽微吊诡,难得见诸正史。对于王张两家交恶的原因,野史、笔记、日记、信札、个人文集也各说各话,莫衷一是,成为一大公案。这倒便宜了小说家,扑朔迷离的素材,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曾朴的《孽海花》、高阳的《慈禧全传》都有生动的细节描述,而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因为祖父牵涉其中,也有专文发微(见寒柳堂集《记梦未定稿》及《记梦未定稿(补)》)。近年来,随着一些史料的新发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再认识、再评价也在进行中,加之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如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船政风云》),以及王世襄、张爱玲持续的文化影响力,有必要对王张两家的关系再作梳理,以厘清哪些是戏说,哪些是史实。
訇状元世家 “清流”后劲
西清王家,是清末福州望族。王世襄的高祖王庆云,进士出身,为道光、咸丰两朝显宦,精通盐务、河工、财政、防务,曾被曾国藩保举出任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后任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两广总督、工部尚书,死后谥“文勤”,《清史稿》说他“综覈精密,治防井井,尤为可称”(意思是做事计划周密,民政、军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特别值得称道)。王庆云的儿子王传灿本人没有什么出息,只中个秀才,但却生了一个状元儿子,就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
有清一代,福建出过两个文状元,都是福州人,前一个是林鸿年,后一个就是王仁堪。王仁堪(1849~1893)是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状元,他文章、书法和品貌都十分端正秀润,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的爱重,“以翰林院编撰入直南书房,颇邀辰宠,频颁上方珍物,甚至腊月廿三日之祭灶糖,亦蒙赐赏。”(见郑逸梅《艺林散叶》第2794条)。王仁堪的弟弟王仁东(1854-1918),也很出色,诗文俱佳,以光绪二年举人任内阁中书。此外,王家的一位姻亲不能不提,那就是末代帝师陈宝琛(1848~1935)。陈宝琛的夫人王眉寿,是王氏兄弟的亲姐姐——清史研究专家姜鸣先生在《龙旗飘飘的舰队》中说王仁东还是陈宝琛的妹夫,笔者查了陈氏家谱,陈宝琛三个妹妹所适者皆不姓王,此处存疑,望博闻君子赐教。螺洲陈家更加显赫,曾祖父陈若霖(1759~1832)进士出身,曾任六省巡抚,湖广总督,工部、刑部尚书,死后谥“文诚”,是嘉庆、道光两朝着名的廉能之吏,闽剧有《陈若霖斩皇子》。到陈宝琛这一辈,“兄弟六科甲”,3个进士,3个举人。陈宝琛虽然只长王仁堪一岁,但科名早达,13岁秀才,18岁举人,20岁登同治戊辰(1868)科进士。王家兄弟进京时,陈宝琛已经是当时名震京华的“清流四谏”之一(不同史料对清流四谏的记载有所出入,一般认为是张佩纶、张之洞、宝廷、陈宝琛)。
“清流”是同治末年光绪初年形成的一大政治势力,以科甲出身的在京言官为主体,地方上以一些廉洁能干的督抚为羽翼,持儒家传统观念,以奏疏为手段,议论国事,搏击权要,发挥传统制度中的监察功能,这批官僚常以集体行动相互声援,有“清流党”之称。
陈宝琛是王家兄弟的政治引路人。王家兄弟进京后与姐夫一起,住在丞相胡同,而张佩纶就住在与之相连的北半截胡同。陈宝琛与张佩纶是“石交”(友谊坚如磐石),王家兄弟经常跟着姐夫与张佩纶诗酒唱和。由于陈宝琛、张佩纶等人的接引揄扬,王家兄弟很快名倾公卿,自然而然也成为“清流”干将。
匐“青牛”之角 风厉无匹
因为谐音,“清流”被时人喻为“青牛”(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牛头”是李鸿藻。李鸿藻(1820-1897),直隶高阳(今河北保定)人(注:李鸿藻与李鸿章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家兄弟用章字排行,老大李翰章,老二李鸿章,老三李鹤章),同治帝师,为人廉洁有操守,早期深得慈禧太后信任,辅佐恭亲王奕主持军机处,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剿灭太平天国、捻军和回民起义,实现“同光中兴”;由于长年主持科考,李鸿藻门生弟子遍天下,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清流”骨干。在李鸿藻的带领下,从同治末年起“清流”基本掌握了舆论导向和批判工具,“一时言路大开”,对贪官污吏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史载“南街(北京南城,”清流“的聚居地)弹章一出,公卿震怖”。
“清流”中最出风头的却是“牛角”张佩纶。张佩纶(1848-1903)祖籍直隶丰润,他与陈宝琛同龄,也和陈宝琛一样少年科第,春风得意。他之所以得到“牛角”的称号,是因为他的奏章极高的杀伤力。有专家统计,光绪初年至光绪十年(1875-1884)间,张佩纶共上奏折127件,其中弹章(弹劾人事的奏章)占三分之一,所奏劾的三品以上官员,钩沉而得21人之多。《清史稿·张佩纶传》载“如侍郎贺寿慈,尚书万青藜、董恂,皆被劾去。”其实远不止这些,仅军机大臣中就有恭亲王奕欣、宝鋆、沈桂芬、翁同龢、潘祖荫、王文韶吃过他的弹章,其中沈桂芬郁郁以终,王文韶卷铺盖走人。
张佩纶受李鸿藻影响,以理学自命,又年轻气盛,喜欢他的人钦佩他“直谏敢言,不避亲疏”,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搏击务名(为追求个人名气,进行人身攻击),诳语多事”。陈寅恪先生的祖父陈宝箴,是清末着名的开明官吏,作文、练兵、治河、办教育、搞洋务,样样精通。光绪九年(1883年)“王树汶冤案”平反,此前陈宝箴曾在河北道任上参与会审,但不是主审,这时又已经升迁浙江按察史,按以往的规矩批评警告就完了。所以陈宝箴“陛见未行”(地方官赴任之前要向皇上汇报之后再走),是想等处理结果出来后再赴任,不料与陈家无冤无仇的张佩纶“劾其留京干进”(弹劾他不去上任,留在北京跑官)。陈宝箴也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上疏抗辩,说“一官进退,轻如毫毛比,岂足道哉?然朝廷方以言语奖进天下,士不思竭忠补阙,反声气朋比,颠倒恣横,恐且败国事。……推及言路挟持弄威福之由”(意思是一个官员的升降轻如鸿毛,本来没什么可说道的。但朝廷现在鼓励天下士子直谏敢言,有些人却不去想如何弥补政策的过失,反而串通一气,结成帮派,颠倒黑白,放肆霸道,恐怕将来要败坏国家大事。……因此要追究那些人把持舆论、作威作福的根子)。这下得罪了所有“清流”,有人接着就上疏弹劾陈宝箴“哓哓失大臣体,请再下吏议”(喋喋不休,有失大臣体统,请有关方面再议一议怎么处理),三罪并罚,陈宝箴落得“降三级调用”,他咽不下这口气,愤而辞官,直到七年之后才复出。
这还不是最牛的。同年,朝廷派张佩纶去陕西查个案子,他回来赋诗一首,其中有“往还五千里,咒骂十三家”,气焰之盛,实在不愧“牛角”(恐怕得是犀牛角)之誉。张佩纶的弹章风厉无匹,所击几中,后人做过分析,谓“其奏疏深文周内,恒以诸臣恣纵、蔑视两宫为言。适如孝钦(慈禧)意,故所言无不行,往往劾人不待复按,即罪之,旧所鲜有也,言路益发扩,朝士多持清议,辄推佩纶为主盟。”(见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论赞)大意是张佩纶的弹章总是给人扣上不尊重两宫太后(即慈安、慈禧,但慈安不争权)的大帽子,满足了慈禧太后的权力欲。笔者以为这一论断虽然以偏盖全,有个人成见,却洞察了清末权力格局,较之其他皮相之谈尤有见地,具体内容在下文细述。
张爱玲对时装极有研究,她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设计的,这很可能来自她祖父的遗传。史载张佩纶“仪容俊伟”,“喜穿竹布长衫,当时士大夫争效之”(见郑逸梅《艺林散叶》第2363条)。这不禁让人想起东汉末年的“清流”领袖郭泰(字林宗),他“曾途行遇雨,头巾垫其一角,人争效之,故折巾一角,称为林宗巾”(事见《后汉书·郭泰传》)。总之,张佩纶不仅是当时的“清流”头牌,影响所及,连官场时尚也唯他马首是瞻,风头之劲可见一斑。
凫三军败绩 “清流”内讧
话说光绪八年(1882年)初,法国人想把越南变成殖民地,越南国王向中国求救,“清流”一致主战,张佩纶联合陈宝琛、张之洞保举徐延旭、唐炯出任广西、云南巡抚。这两位老进士论诗作文还行,行军打仗的本事真是一点没有,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初,连丢北宁、太原、谅山(越南境内军事重镇),法军直逼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并要挟清廷赔款2000万两,朝野哗然。连“清流”内部也觉得丢人现眼,虽然朝廷已将徐唐二人革职查办,但追究保举人责任的呼声四起,王仁东激于义愤,想请张佩纶上疏自劾,没承想连吃两回闭门羹,王仁东一气之下写了封绝交信,信里说——
前闻越南北宁失守,由于徐某调度乖方,两次走访,拟请吾丈以徒采虚声、贻误大局自请议处,惜未得面谈……唐徐拿问,惜未明发谕旨,不足以昭赫怒,而振军心也……拟一以声罪致讨,布告中外,一以举荐失人,自请罢斥……吾丈虽滥保匪人,此前不免訾议,尚可告无罪于后世……某谬附故交,又复长承教益,故敢以古谊责备贤者,如谓所见大谬,即以此纸为绝交书,可也。
平心而论,王仁东这封信虽嫌过激,但道义上是站得住脚的。张佩纶回信说,徐延旭、唐炯战败的原因是战备不足,贸然出师,并举出陈宝琛三年前的一个条陈为证,隐约提醒王家兄弟再闹下去,会把姐夫也牵扯进来,信最后说,“鄙人怨家甚多,不患无人弹劾”,“不肯劾他人自解,亦何必自劾以为人解”,至于绝交与否,你们兄弟看着办。依旧名士作派。偏偏陈宝琛此时已外放江西学政,中间少了圆场的人,双方激成水火,都下不了台。正如信中预言,这时张佩纶的一个怨家出场了——也是“清流”中人,外号“牛靴”的张华奎。
张华奎是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的儿子(合肥张家也是名门望族,最近热炒的张氏四姐妹是张树声的曾孙女,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是着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颇有才干,又慷慨倜傥,受乃翁之托,结交“清流”,因此有了“牛靴”的外号(意思是抱牛腿)。光绪八年(1882年)初,李鸿章母亲去世,丁忧守制(封建官僚父母、祖父母去世,要回家守孝27个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调任直隶总督兼署北洋大臣。张树声知道张佩纶是李鸿章的“世家子”(张佩纶父亲张印塘,官至安徽按察使,曾经与李鸿章并肩抗击太平军和捻军,后来死于浙江任上,墓志铭就是李鸿章写的,李鸿章一辈子挨“清流”的骂,但张佩纶却从来不弹劾李鸿章),于是奏请张佩纶“帮办北洋军务”。巴结也好,拉拢也好,都是很大的面子。传闻张佩纶私下已经首肯,奏章上去后李鸿藻不赞成,张佩纶于是变卦,这还不够,又让密友陈宝琛参上一本,说张树声“擅调近臣,实属冒昧”,一番好意酿成怨恨。
张华奎和王家兄弟本来交情就好,三人同仇,于是一起找了另一位“清流”盛昱。盛昱出身宗室(皇族后裔),是位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此时也看不惯张佩纶的踞傲,于是参上一本。先说张佩纶“滥保匪人”,再骂全班军机大臣袒护包庇张佩纶。盛昱的本意不过是堵军机处的嘴,灭一灭张佩纶的威风。但此时,等待已久的慈禧太后出手了。
夙
甲申枢变 大权独揽
从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间,清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首先是地方实力派的崛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取代了原先的八旗、绿营和蒙古骑兵,成为镇压人民起义、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力量,重要的督抚职位都成了这三系人马的囊中物,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在中央,以恭亲王奕和汉大臣李鸿藻为首的军机处、总理衙门与地方实力派关系密切,足以和慈禧太后相抗衡。这二十年间,慈禧太后尚不能为所欲为,然而盛昱的奏折却给了慈禧太后借题发挥的绝好机会。
光绪十年(1884年)4月8日,太后懿旨发布,以恭亲王奕等“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为由,将军机大臣奕、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全班开缺。另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工部左侍郎孙毓汶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日又颁懿旨,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着会同醇亲王商办;不久又任命贝勒奕劻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班子,除了阎敬铭外,不是贪墨成性,就是唯唯诺诺的和事佬,班子的实际领导是慈禧的妹夫、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班子的最大特点是唯慈禧之命是从。光绪十年是甲申年,这次政坛大地震史称“甲申枢变”,从此往后,慈禧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
“甲申枢变”后更奇怪的事出现了。5月9日,朝廷明发了一道极为引人瞩目的上谕,任命通政使司通政使吴大澄会办北洋事宜,内阁学士陈宝琛会办南洋事宜,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均准其专折奏事;过几天又任命山西巡抚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这四人都是“清流”台柱,其中张佩纶、陈宝琛、张之洞三人还是“滥保匪人”的直接责任人,又正值朝廷与法国开战之际,然而他们不降反升,全部外任军国重职,似乎“清流”帘眷不衰。这四位也意气风发,领命赴任,不久中法战争爆发。
书生典兵的结局可想而知。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毁于战火,福州船政局从此一蹶不振,在京闽籍官员士子群情激愤,由潘炳年(长乐籍进士)、万培因(崇安籍进士)接连上奏,要求严惩张佩纶,潘炳年的奏章就是由王仁堪代笔的(见郭则沄《知寒轩谈荟》)。张佩纶作为福建前线的最高统帅,自然罪责难逃,这时又重新追究“滥保匪人”的责任,两罪并罚,谪戍军台。这事累及张之洞、陈宝琛,张之洞命好,由于老将冯子才临危受命,取得镇南关大捷,功大于过,还有封赏;陈宝琛在任上就与主和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曾国荃发生矛盾,被“降五级调用”,终光绪一朝不再出山。这时大家才明白,所谓重用,其实是慈禧太后要把这些自命敢言的“清流”大将赶出京城,放到那些地方实力派身边掺沙子;“清流”之于她,就如同夜壶,有用的时候便拎起来,无用的时候则踢到床下,“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慈禧太后,才是这场权力战争的唯一胜利者。
从此张佩纶与王家兄弟彻底决裂,他戍边五年,回来后进入李鸿章幕府,不久又成为李鸿章的女婿,二人生下一子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而陈宝琛则认为王家兄弟不谙大势,被人利用,导致朝局翻覆,也与两个小舅子渐行渐远。光绪十四年(1888年)军机大臣中的唯一正直能干的阎敬铭,因反对动用国库修颐和园,被慈禧太后赶回出西老家,朝局越发不堪。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仁堪上书再次反对修颐和园,终于失宠,兄弟二人相继出京游宦江南。二人为官都有惠政,王仁堪死后还入《清史稿·循吏传》,所谓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爷”。
2. 麻烦各位建筑工程里面的牛腿指什么
悬臂体系的挂梁与悬臂间必然出现搁置构造, 通常就是将悬臂端和挂梁端的局部构造称为牛腿,又称梁托。
牛腿的作用是衔接悬臂梁与挂梁, 并传递来自挂梁的荷载。牛腿在混合结构中,梁下面的一块支撑物,它的作用是将梁支座的力分散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因为一面集中力太大,容易压坏墙体。
由于梁的相互搭接,中间还要设置传力支座来传递较大的竖直和水平反力, 因此牛腿高度已削弱至不到梁高的一半,却又要传递较大的竖直和水平反力,这就使它成为上部结构中的薄弱部位。
在古建筑中,牛腿的学名叫做“撑栱”。
(2)历史上打牛腿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牛腿造型演变:
加工一般是对撑栱整体的外形加工,另一种是对其表面进行雕花装饰。
由于我国古代工匠对建筑美学的要求十分高,所以看到的古代建筑相对于现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来说更赋有曲线美感,这种美感不止是房屋整体结构是成弧线,而是许多构件均加工为具有弧线结构件,最后组装成一个非常美的整体。
一般在讲究的建筑上,大多将撑栱雕刻成活灵活现的动物形状,最常见的就是狮子、龙或是各种吉祥纹样,比如卷草纹,莲花,海浪,蝙蝠,梅花鹿等,在一些地方也有将历史故事雕刻在撑栱上,八仙过海,桃园结义等。
3. 牛腿和雀替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们两者什么区别
中国古建筑磅礴大气、富丽堂皇,承载着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但细细欣赏,它的美更多地体现在了细节处的精美与讲究。雀替与牛腿,便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
中国古民居建筑构件中,雀替与牛腿展现了独有的魅力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集建筑结构与工艺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4. 无敌的冈比西斯和牛腿是什么故事
阿赫莫斯二世抢来的王位,其实也只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他连吹带打地把这块山芋抱到了晚年,就又有人眼红了。伊朗高原上崛起的波斯帝国,不仅垂涎埃及,他甚至想把所有的东方都纳入版图。无论埃及联横还是合纵,都无济于事,波斯人还是势如破竹地逐个击破,就连强大的新巴比伦也成了波斯人的一碟小菜。眼看着居鲁士二世的儿子冈比西斯马上就要大兵压境,老迈的阿赫莫斯二世连惊带吓,居然一命鸣呼死了。
这个时候,没人和他的儿子萨姆提克三世抢王位了,但这位新君如坐针毡的法老生涯只持续了半年,就有另外一个角色等着他扮演了。历史需要一个年轻的亡国之君,于是他只好做了冈比西斯的阶下囚。幸好冈比西斯优待俘虏,他的日子还不至于太难过。
根据历史记载,冈比西斯是一个患有癫痫病而且喜怒无常的人,他并没有杀掉萨姆提克三世,不过却像猫戏耗子一样捉弄起埃及的王公大臣来。在一个庆祝胜利的仪式上,他让人把俘虏的王公大臣全部赶到一块空地上,把他们的女儿们集中起来也带到这儿,然后命令士兵们给这些金枝玉叶穿上奴隶的服装,然后每人发给她们一个水桶,命令她们去打水。这些平日里连衣服都没有自己穿过的公主们,如何做得了这么粗笨的活?于是手里拎着水桶,一个个痛哭流涕。冈比西斯下令如果谁不去打水,将会处死谁。公主们被迫像出殡一样地从他们的父亲面前走过去打水,父亲们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遭受这样的折磨,心里自然更加难受,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也不由得老泪横流。冈比西斯和他的波斯军队哈哈大笑,以此来佐酒,庆祝自己的胜利。
不过,冈比西斯占领埃及可不仅仅是为了看公主们打水的,他并不满足于占领这几个国家,在他看来,波斯帝国的版图应该远得看不到边际,于是他继续征战南方的努比亚,同时派兵穿越沙漠西征。也许冈比西斯太顺利了,一次次轻易得来的胜利膨胀了他的自信心,这一次是该受点挫折的时候了。先是西征的5万人在沙漠中神秘地蒸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派人寻找过很多次以后,冈比西斯才确信这5万人被变幻莫测的沙漠风暴给吞噬了。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软得像鼻涕一样的努比亚居然还能让冈比西斯的大军损失惨重,别看冈比西斯对付埃及游刃有余,对付努比亚,他却远没有埃及人那样得心应手。兵败努比亚的主要原因,是士兵无法适应炎热气候下的行军和作战,一动一身汗,接着就得补充水,没喝几口努比亚人来了,放下水壶要打仗的时候人家又没了踪影。努比亚人就凭着灵活的麻雀战让强大的波斯人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主动退了兵。
前方战事的失利,传到后方被添油加醋做了无限级的放大,内容居然成了波斯军队全军覆没,冈比西斯战死沙场。于是后方人心惶惶,就连波斯人自己也信了这种传言,准备拥立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狄亚做新君。萨姆提克三世更是得意忘形,招兵买马准备收拾旧河山。
冈比西斯回来的时候,巴尔狄亚正在准备他的加冕致辞呢,冈比西斯气得七窍生烟,处死了巴尔狄亚。冈比西斯对自己的亲弟弟都如此心狠手辣,对萨姆提克三世更不用说。他杀了这两个人,算是镇压了骚乱,可是这并没有解开冈比西斯郁结在胸中的闷气。这个时候,正赶上埃及人庆祝自己传统的神牛节,一班祭司牵着一头小牛吹吹打打地往神牛庙里去。这喧天的鼓乐在冈比西斯听来,非常刺耳,把首席祭司找来一问,才知道敲锣打鼓,竟然是为一头破牛。祭司一看大人不高兴,赶快跟他解释这不是一头普通的耕牛,它可是阿匹斯神牛呢,它全身黑色,只有头正中一块方正的白斑,而且背部形态像鹰,就连尾巴上的毛都是双股的。最神奇的是,它的舌头下面有一个甲虫状的东西(在古埃及,甲虫是人们崇拜的圣物)。由以上特征推断,它就是阿匹斯神降临世间。
冈比西斯不是埃及人,波斯也没有崇拜牛的传统。盛怒之下,他才不管什么神牛不神牛呢,拔出佩刀就向这头牛刺去,牛吓了一跳,没有刺中心脏却扎到了腿上。祭司和冈比西斯手下的埃及将官,一看要杀神牛,赶快连拉带劝地把冈比西斯拽住。那头牛牵到神庙中,立马请来最好的医生,最后还是不治身亡的命运。
死了牛之后,故事还没有完。有一天,冈比西斯骑马的时候,刀鞘的扣子松了,佩刀的刀刃不小心扎伤了腿部,这个伤口和被他刺伤的牛在同一部位。他也是请来了最好的医生,百般医治之后依然难以止住溃烂的势头。这个时候让冈比西斯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后院起火,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高墨达聚众谋反。冈比西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急火燎立马就往回赶,可没等回到家就因为腿伤死在了路上,不知道这是不是那头神牛前来复仇了。
5. 电梯井道中的牛腿是什么
电梯井道的混凝土牛腿是安装电梯门的作用。设置在井道电梯门口,每个门洞口设置1个,挑出50-100mm,厚度50-100mm,沿门洞口通长,是每层都设置。
牛腿的作用是衔接悬臂梁与挂梁, 并传递来自挂梁的荷载。
在这里由于梁的相互搭接,中间还要设置传力支座来传递较大的竖直和水平反力, 因此牛腿高度已削弱至不到梁高的一半,却又要传递较大的竖直和水平反力,这就使它成为上部结构中的薄弱部位,设计中应对此处的构造予以足够的重视。
(5)历史上打牛腿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牛腿,是梁托的别名。其作用是在混合结构中,梁下面的一块支撑物,它的作用是将梁支座的力分散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因为一面集中力太大,容易压坏墙体。在古建筑中,牛腿的学名叫做“撑栱”。
设计中应对此处的构造予以足够的重视。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悬臂梁与挂梁的腹板宜一一对应,使受力明确,缩短传力路线;接近牛腿部位的腹板应适当加厚,加厚区段的长度不应小于梁高;
2、设置端横梁加强,端横梁的宽度应将牛腿包含在内,形成整体;
3、牛腿的凹角线形应和缓,避免尖锐转角,以减缓主拉应力的过分集中;
4、牛腿处的支座高度应尽量减小,如采用橡胶支座;
5、按设计计算要求配置密集的钢筋,钢筋布置应与主拉应力的方向协调一致,以防止混凝土开裂。
6、悬臂梁与挂梁的腹板宜一一对应,使受力明确,缩短传力路线;接近牛腿部位的腹板应适当加厚,加厚区段的长度不应小于梁高;
7、设置端横梁加强,端横梁的宽度应将牛腿包含在内,形成整体;
8、牛腿的凹角线形应和缓,避免尖锐转角,以减缓主拉应力的过分集中;
9、牛腿处的支座高度应尽量减小,如采用橡胶支座;
10、按设计计算要求配置密集的钢筋,钢筋布置应与主拉应力的方向协调一致,以防止混凝土开裂。
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一、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
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
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
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十、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
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
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7. 冈比西斯和牛腿之间有什么样的渊源
冈比西斯回来的时候,巴尔狄亚正在准备他的加冕致辞呢,冈比西斯气得七窍生烟,处死了巴尔狄亚。冈比西斯对自己的亲弟弟都如此心狠手辣,对萨姆提克三世更不用说。他杀了这两个人,算是镇压了骚乱,可是这并没有解开冈比西斯郁结在胸中的闷气。这个时候,正赶上埃及人庆祝自己传统的神牛节,一班祭司牵着一头小牛吹吹打打地往神牛庙里去。这喧天的鼓乐在冈比西斯听来,非常刺耳,把首席祭司找来一问,才知道敲锣打鼓,竟然是为一头破牛。祭司一看大人不高兴,赶快跟他解释这不是一头普通的耕牛,它可是阿匹斯神牛呢,它全身黑色,只有头正中一块方正的白斑,而且背部形态像鹰,就连尾巴上的毛都是双股的。最神奇的是,它的舌头下面有一个甲虫状的东西(在古埃及,甲虫是人们崇拜的圣物)。由以上特征推断,它就是阿匹斯神降临世间。
冈比西斯不是埃及人,波斯也没有崇拜牛的传统。盛怒之下,他才不管什么神牛不神牛呢,拔出佩刀就向这头牛刺去,牛吓了一跳,没有刺中心脏却扎到了腿上。祭司和冈比西斯手下的埃及将官,一看要杀神牛,赶快连拉带劝地把冈比西斯拽住。那头牛牵到神庙中,立马请来最好的医生,最后还是不治身亡的命运。
死了牛之后,故事还没有完。有一天,冈比西斯骑马的时候,刀鞘的扣子松了,佩刀的刀刃不小心扎伤了腿部,这个伤口和被他刺伤的牛在同一部位。他也是请来了最好的医生,百般医治之后依然难以止住溃烂的势头。这个时候让冈比西斯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后院起火,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高墨达聚众谋反。冈比西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急火燎立马就往回赶,可没等回到家就因为腿伤死在了路上,不知道这是不是那头神牛前来复仇了。
8.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一、球类运动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着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
捶丸最显着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和高尔夫:
从技术上讲,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两者都有球洞。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法国一位着名的东方学者莱麦撒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中国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的种种事实。
9. 潮汕小吃来历
1、潮州春饼
早在古代,潮州人就有吃春卷的习俗,在古时,春饼又称“春盘”,相传在距今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时,就有春盘问世了。春盘,即在立春日用蔬菜、饼饵、果品、糖果等汇集成盘,馈赠亲友,取其生发迎春之意,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吉祥。
春饼传至近代,又衍变成春卷,与春饼并行,是一种潮州民间着名小吃。不过,饼皮摊得更薄,卷入陷料封口后,再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起来特别香脆可口,不仅立春日吃,一年四季均可吃了。
2、潮汕牛肉丸
在清末及民国初期,有许多乡下农民挑着小担,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卖牛肉丸汤。聪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将它移植过来。但潮汕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客家牛肉丸照搬过来,而是吸取其优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如传统乡下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这样效果差,且力度不够,影响打出的肉浆质量,潮州人便改用两根特制的铁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双手轮流捶打,左右开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浆。
由于潮汕人制作的牛肉丸比传统农夫技高一筹,更为精细考究,故潮汕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浓郁的牛肉味,特别好吃,制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个潮汕地区,大受潮汕人的欢迎,成为一种最为大众化的潮州民间小食。
(9)历史上打牛腿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潮汕牛肉丸特色: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现打丸机后,手打的传统制作方式也便日渐稀少。
随着来汕的外地人及老汕头人希望尝到那种“掉地上还能弹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