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应县木塔的历史、周围环境、特色、故事
历史:
它建于公元1056年,并且在2016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吉尼斯记录——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周围环境: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山西应县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故事:
着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就因为这一句谚语,梁思成就跑遍了整个北平的图书馆。但是没有找到一张图片。
他也不认识这儿的朋友,所以他做了个决定,写了一封地址不明确信投石问路。他把这封信寄到了“应县最高等的照相馆”,他想要有人帮他拍下木塔,并把照片寄给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后十分的激动,便一个人跑来了应县去研究这个木塔了,从此应县木塔就走上了被保护的道路。
(1)应县五小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山西应县木塔的传说:
折叠水火不侵
应县民间流传中,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折叠灵芝草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传说慧能大师应梦把灵芝草采回宝宫禅寺,栽在木塔第六层顶的莲花座上。从此,这灵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应州大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慧能大师的这一功德,由名画家给他绘了一张图。 这图叫"采药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在保存在应县文物管理所。
Ⅱ 请教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时以金城县置应州,明初并入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194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应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着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 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 【气候】 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 7℃左右,一月零下 9℃至零下10℃,七月23℃至24℃,年降雨量 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
麻烦采纳,谢谢!
Ⅲ 应县的历史沿革
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 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埒县,同属雁门郡。新莽改剧阳为善阳,东汉复旧。后废埒县,晋又废剧阳县。
唐末置金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千米,后徙治天王村,即今城关,并于金城县置应州,县属之。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后唐天成元年(926)于应州置彰国军。后晋天福元年(936)入于辽,属西京道。宋属云中路。
金属西京路。元属大同路。
明洪武八年(1375)废金城县入应州,属大同府。清因之。
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8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重归山西省。
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Ⅳ 二环路应县五小在那儿
玻璃厂往南,粮食局往东,卫生局往北,就在我家这!
Ⅳ 应县木塔有多少年的历史呀
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到现在2007年~~~共距949年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约70公里。它建在应县城佛宫寺的山门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顾名思义,木塔确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应县木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的。塔的底层有一尊11米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辽代的风格。底层的墙壁上还有6幅如来佛画像以及飞天,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中国壁画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层和第五层分别有四方佛和释迦坐像。过去这里既是历代统治者拜佛的场所,又是战争时用于观战指挥的了望台。
木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国家曾多次拨出巨款进行维修和加固。塔内各层之间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栏杆。游人逐级登楼,凭栏远眺,其乐陶陶。
Ⅵ 没有一颗钉子的应县木塔为什么能在千年间历经强震不倒
任何伟大的建筑都会反映当时的历史和政治形势,应县木塔也不例外。应县(古应州)有五代三帝,辽代九位皇后,历史上有五位宰相。雁门关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颍州龙凤,朔州将军,云州自古打大仗”,萧皇后出自颍州。辽代皇后之一是辽兴宗仁义皇后萧挞里。
所有这些奇迹都归功于应县木塔运用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斗拱结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拱,而是一个大的拱组合。由于斗拱没有刚性连接,在大风压和水位力作用下,木料之间有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力,可以吸收和消耗能量,起到调节变形的作用。梁思成在《闲谈》中写道:“没有这座塔,我不知道有没有木结构的可能。我很佩服它。我很佩服这座塔建成的时候,以及那时候那些不知名的大建筑师。”
Ⅶ 塑州的应县木塔是什么朝代修建的
应县木塔建于历史上的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跨越,它也是世界上目前现存唯一的完整的全木结构阁楼式宝塔。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应县木塔高大雄伟,建造结构精致巧妙,历史悠久,典故颇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文物价值和木结构工艺技术价值。
应县木塔上面悬挂的各种匾牌,尤其是悬于木塔上和门牌楼上的50多块珍贵的匾牌,以厚重浓烈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各朝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民俗、雕刻、书法等浓缩并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壮观而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些匾牌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仅仅清代康熙和干隆年间就有几十块,尤其是是清康熙61年(公元1722年)就有20多块书法和雕刻工艺考究的“艺术匾牌”问世。
这既反映出“康乾盛世”一派繁荣的社会景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留名题记之风相当盛行,而且也表明在国泰民安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应县木塔在建塔之初就在地下砌筑了厚度达到了4.4米的砖石基座,稳固了整座木塔的基础。上部的结构也是将中国独有的榫卯连接灵活应用起来,保证了木塔的稳固。
(7)应县五小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应县木塔布局
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
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观赏指南
景区门票
60元/人,1.2米以下儿童免门票,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凭学生证或学校介绍信享受半价优惠。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凭有效合法证件免票 60--69岁老年人凭有效合法证件享受半价优惠。70以上老年人凭有效合法证件免票 残疾人凭残疾证享受免票优惠。
交通信息
距离大同约75公里,沿大运高速向朔州方向行驶,在应县出口下高速,沿途有标志牌可到达景区。
应县长途汽车站-市内公交-木塔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应县木塔
Ⅷ 山西应县木塔是哪个朝代的
应县木塔是辽代的。
木塔建于 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 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
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
Ⅸ 应县木塔有多少年历史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已有95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Ⅹ 应县木塔有多久的历史了
应县木塔的历史有954年.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z
真名叫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