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一所小学的历史过程用什么题目

一所小学的历史过程用什么题目

发布时间:2022-06-17 21:09:12

① 小学生历史题目简单些,如凿壁偷光的是谁,乐不思蜀的是谁,中国第一位皇帝是谁等。越多越好

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统一了全国货币和度量衡。
乐不思蜀是指刘禅。
《出师表》是诸葛亮临终前写下的。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水浒传中主要人物:宋江、李逵、武松、扈三娘、母夜叉等

② 各位历史高手,来解答小学的题目啊~~~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 山东峄县台儿庄(今属枣庄市) 被围之敌全部被歼。

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2日 山西省东北部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 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百团战役 1940年8月20日 正太铁路 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请采纳,谢谢,我要升级,谢谢

③ 历史的作文题目可写什么

话题作文“历史”导写 [话题] 历史是人写的,对历史的反思,也许有助于对现实更深层次的认识.很多人说,反思历史就是展望未来.在我们的书本中,在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那样的“历史”. 请以“历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简析] 在本题中,命题者已提示我们可以从“书本中”和“我们的周围”寻找切入点.这里再提供几种具体的写作思路:1、从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角度,联系史书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不能“尽信书”的道理.2、将历史拟人化,通过历史的自述表现对当前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忧思.3、通过山里人吃水的历史,表现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拟题:1、历史的驿站2、中国的历史是水3、远音4、博物馆断想. [佳作示例一] 在长城上打捞历史 迈着沉重的步子,我又一次登上了历史的台阶. 已不止一次,这样地驻足这样地回头.显然,复苏了的历史,从抬脚的地方就欲生出一片辉煌,可我,怎么打不起精神? 是嬴政的皮鞭抚摩秦人肌肤之声?是胡骑嘶鸣之声撩人心魄? 我且循阶,叩石而问. 异样的,我听见啾啾之声若鸟鸣.同行有老人,用一种老道的姿势笑着说,这是击石燕鸣.老人讲述着伟大的燕子撞城而亡的壮烈;讲述着叩石问福的渺小与秦燕撞城的伟大;我想起了不仅孟姜女嫉恨长城,连秦燕亦如斯. 当然,我不恨长城.因为我不是秦燕也不是孟姜女,不想撞城流芳,不能也不会用泪水冲垮古人的辉煌.长城有长城的为难,谁叫历史无奈,仅仅胡骑嘶鸣就让秦人作难;谁叫历史多情,先民愈是悲壮,历史愈是辉煌. 我悲悲切切地跨进历史之门,用一张硕大的网,在长城上打捞历史: ——捞出历史的无奈,胡人的剽悍只有望城兴叹; ——捞出嬴政的为难,在外患和内难之间作艰难的决断; ——捞出秦燕这故事,捞出孟姜女这题材,把文明和野蛮这两个简单的真理,活生生地串上爱情之线,筑起长城如珠,折射出秦皇伟大,折射出长城传奇. 于是长城如镜,有了历史的价值; 于是游人如梭,找到了历史的借鉴. [评析] 作者登临长城,如同跨进了历史的大门;“秦燕撞城而亡”的传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于是“在长城上打捞历史”,捞出了“历史的无奈”与秦皇之“伟大”.文章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④ 小学版上下五千年习题与答案

战国七雄”指的是:韩、赵、魏、秦、齐、楚、燕七个大国。( 对 )
2、“六艺”是指: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对 )
3、“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对 )
4、晋楚之战后,周襄王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错 )
5、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对 )
6、从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对 )
7、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对 )
8、大禹死后,是伯益继承了大禹的位子。( 错 )
9、我们伟大的祖国大约有400年的历史( 错 )
10、《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对 )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 对 )
12、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还有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叫伏羲。( 错 )
13、《 三国演义》 “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刘备、 关羽 、 张飞。( 对 )
14、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史记》.( 对 )
15、在鸦片战争中,主持虎门销烟的爱国英雄是林则徐。( 对 )
16、李白—才华横溢的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诗仙 ( 错 )
17、连环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六计。( 错 )
18、四大名着指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错 )
19、最初的文字是由绘画演变而来的,后人称为表形文字。( 错 )
20、神农氏有一颗博爱的心。为了救死扶伤,她亲自口尝百草,发现了五谷和草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对 )
二、选择
1、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有木棒和(A )。
A石头 B刀 C枪
2、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 A )。
A炎帝 B武帝 C文帝
3、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有名的部落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和( C )。
A丹朱 B象 C禹
4、从殷墟发掘出的遗物中,有龟甲和( C )十多万片,这些上面都刻着文字A贝壳 B玉石 C兽骨
5、( A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 B尚书 C春秋
6、( A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7、播种五谷的是( A ) A神农氏 B燧人氏 C伏羲氏
8、炎黄二帝大战( A ) A蚩尤 B燧人氏 C有熊氏
9、三过家门而未尽的是( C ) A尧 B舜 C禹
10、姜太翁钓鱼——愿者上钩,钓的是( A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11、烽火戏诸侯的( C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12、九合诸侯的是( C ) A晋献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1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B ) A屈原 B介子推 C范仲淹
14、统一中国的是( C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始皇
15.红楼梦的作者是:( C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曹雪芹 D.施耐庵
16.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 D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
17.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C )
A.龙门石窟的佛像 B.云冈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画与塑像 D.乐山大佛
18.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19、明朝收复台湾的是( B ):
A.史可法B.郑成功 C.吴三桂 D.郑和
20、清朝六下江南的皇帝是( B ):
A.雍正 B.干隆

⑤ 关于历史的题目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⑥ 小学有关史记的考试题目

小学有关史记的考试题目: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着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着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9.《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对)
20.《史记》属于“十三经”。(错)
2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对)
22.《史记》作者是东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错)
23.《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对)
2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互见法。(对)
25.“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对)
2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对)
27.“禅让”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错)
28.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对)

⑦ 求小学生应掌握的历史典故、应用题类型!

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 (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 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 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 ,乙绳长 29 米 ,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 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 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 ,乙每小时行 9 千米 ,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追击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 ÷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 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 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 (小时) 28 × 5=140 (千米)。

(9) 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 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三班调 6 人到二班,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 ÷ 4 ,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 (人) 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树=总路程÷株距+1
株距=总路程÷(棵树-1) 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
株距=总路程÷棵树
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 50 米 。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 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 ,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 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
例 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求每人 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 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 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 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 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 170-2 × 50 )÷ 2 =35 (只)
鸡的只数 50-35=15 (只)

典故,我暂时想不起来了

⑧ 参观小学的文章可以用什么题目

可以写:**学校的风采/****人的历史/ **有趣的活动/**之旅

⑨ 小学历史题

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使唐朝成为我国历代王朝中最为(强盛)的一代.
吐蕃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初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族首领(松赞干布),从而发展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成吉思汗的名字叫(铁木真),是一位(蒙古)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中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明)朝后期,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⑩ 适合小学六年级的历史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 现在一般认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2 、下列原始居民中,生活于北京周口店地区的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 、火对我们今天的生活非常的重要。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4 、下面属于“新石器”的是( )

A 北京人烧过的石块 B 北京人粗糙的石器

C 河姆渡人磨制过的耒耜 D 北京人打制的石器

5、 如果你去浙江余姚旅游参观,你可以到下列哪一种远古居民遗址( )

A 山顶洞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人 D 大汶口人

6、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目前已知的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大汶口居民

7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制做彩陶 B 纺织麻布衣服 C 住干栏式房屋 D 种植粟

8、 传说中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号为“神农”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尧 D 舜

9 、华夏族尊奉的祖先是( )

A 炎帝 黄帝 B 炎帝 尧 C 黄帝 尧 D 尧 舜

10 、根据禅让传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舜——尧——禹 B 尧——禹——舜

C 尧——舜——禹 D 禹——舜——尧

11、 传说中治水有功被民主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东周

13 、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启打败有蔰氏

C 夏桀亡国 D 启在禹死后,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14、 成汤建立的政权是(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春秋

15 把都城迁到殷并稳定下来的的商王是( )

A 夏桀 B 成汤 C 盘庚 D 纣王

16 、电视剧《封神榜》中建“酒池肉林”,施“炮烙之刑”的商朝暴君是( )

A 夏桀 B 盘庚 C 纣王 D 盘庚

17 、率兵灭纣,建立西周的周王是( )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18、 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天的( )

A 陕西西安 B 河南洛阳 C 河南安阳 D 山西西安

19、 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实行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20 、下列关于分封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诸侯国可以将所封的土地和财产据为己有

B 受封的对象有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

C 各诸侯国有向周王进献财宝、出兵征战等等义务

D 重要的封国如齐、鲁、燕等等

21、 哪一位周王在位时,西周结束了它的统治( )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22、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是( )

A 周 B 秦 C 齐 D 晋

23 、在齐桓公争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政治家是( )

A 姜子牙 B 管仲 C 孙武 D 张仪

24、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不包括( )

A 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B 使用“合纵”与“连横”的策略

C 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D 齐国地理位置优越,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25、 提出“尊王攘夷”(尊敬周王,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口号的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越王勾践

26、 城濮之战是晋与( )的交锋

A 齐 B 鲁 C燕 D 楚

27 、“退避三舍”出自于下列哪一次战争( )

A 鸣条之战 B 牧野之战 C 城濮之战 D “围魏救赵”

28、 下列与楚庄王无关的是( )

A 葵丘大会诸侯 B 一鸣惊人 C 问鼎中原 D 在邲大败晋军

29、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军事家,下列人物中,属于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是( )

A 孙武 B 孙膑 C 白起 D 张仪

30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的( )时期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31 、战国中后期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是( )

A 齐国 B 楚国 C 燕国 D 秦国

32 、我国铁兵器出现于( )时期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33 下列战役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是( )

A 鸣条之战 B 牧野之战 C 城濮之战 D 长平之战

34 、下列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是( )

A 围魏救赵 B 破釜沉舟 C 退避三舍 D 问鼎中原

35 、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 晋 B 齐 C 楚 D 赵

36 、商鞅是在谁的支持下变法的?( )

A 秦穆公 B 秦孝公 C 秦始皇 D 齐桓公

37 商鞅变法中,对鼓舞士兵士气有很大作用的是( )

A 改革土地制度 B 重农抑商 C 奖励军功 D 实行连坐

38、 下列有关朝代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夏——商——西周——战国——春秋——秦朝

B 夏——西周——商——春秋——战国——秦朝

C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

D 商——夏——西周——春秋——战国——秦朝

39、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把( )和( )尊奉为我们的人文始祖。

A.盘古、黄帝 B.黄帝 、炎帝

C. 黄帝、大禹 D.炎帝、大禹

40、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 B、小篆 C、陶器上的符号 D、甲骨文

二 图说历史(共20分,第1小题7分,第2小题6分,第3小题7分)

(图一) (图二)

1 请看图一,回答下列问题:(共7分)

(1) 这是我国境内哪一早期人类头部复原图?(2分)

(2) 她们生活在距今约多少万年前?(2分)

2 请看图二,回答下列问题:(共4分)

(1)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春秋五霸中那一个历史人物有关系?(2分)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画反映的内容。(2分)

3 根据所学在下面地图的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国名(共7分,每空1分)

三、 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共22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共9分)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回答:

(1)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2分)

(2)商鞅变法发生于我国历史的哪个时期?(1分)哪个诸侯国?(1分)

(3) 结合所学说说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5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8)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回答:(1)诗中称赞了我国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2分)

(2)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各有什么历史功绩?(6分)

3、阅读材料(5分)

(一)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着名的有72人。

(二)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说到的这个人物是谁?(1分)

2.材料二中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至少写出两点)(2分)

3.我们如何评价这个人物?(4分)

四 、历史诊断(请指出下列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每小题2分,计10分)
(1)小红问:噢 !你还能告诉我,我国原始聚落的情况吗?比如半坡聚落?

小明:那就更没有问题了!他们呀,日常生活使用陶器,陶器可好看了,底色是红的, 上面绘有人、动物等图案,叫什么来着?对了,叫……叫黑陶。他们住的房屋呀,是干栏式的!诊断结果:

小红问:那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还是个体农耕?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小明拍拍胸脯答道:我知道!是千耦其耘呗。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智慧提高了。诊断结果:

小红问:小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是哪个朝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小明答道:上殷墟出土的夏朝的四羊方尊吧?诊断结果:

小红问:你可以告诉我有关北京人的情况吗?

小明答道:当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们用磨得光光的石锅做饭。诊断结果:

(2)对小明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

五、列举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暴君。(6分)

六年级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C 5、B 6、B 7、C 8、B 9、A 10、C 11、C 12、A 13、D 14、B 15、C 16、C 17、B 18、A 19、D 20、A21、C 22、C

23、B 24、B 25、A 26、D 27、C 28、A 29、A 30、C 31、D 32、D 33、D 34、A 35、A 36、B 37、C 38、C 39、B40、D

二、图说历史

1、(1)北京人

(2)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

2、(1)勾践

(2)卧薪尝胆

3、

北燕赵 、东齐、 南楚、西秦、中魏韩

二、 阅读材料:

1、(1)建立县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战国时期、秦国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逐步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1)李冰、禹

(2)李冰是秦国主持修筑了都江堰,禹制水。

3、(1)孔子

(2)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3)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

四、历史珍所

(1)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生产彩陶。

个体农耕,起决定作用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商朝的司母戊鼎。

北京人会人工取火,会打制粗糙的石器

(2)学习要认真,不能马马乎乎。

五、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暴君是桀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暴君是纣

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暴君是周厉王

阅读全文

与一所小学的历史过程用什么题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